Redian新闻
>
“国家记忆·镇馆之宝”——文明曙光

“国家记忆·镇馆之宝”——文明曙光

历史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5240字 | 阅读需11分钟



编者按:

文物是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蕴含着大量的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信息,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齐吉祥老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代讲解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著有《这个历史太可爱》等。本栏目特邀齐吉祥老师择取各博物馆珍藏的一级文物,按历史顺序,以专题形式同大家一起赏析,在讲述文物故事的同时,力求史物结合,以物叙史,以物证史。
 

图1 齐吉祥

距今一万年前后,华夏大地有了农耕,到五六千年前,农业、手工业都得到显著发展,制玉、制陶等手工业实现专业化;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贫富分化、阶层分化日益明显,并出现了城池、王权、国家,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本文所选的一组文物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当时的文明曙光。

舞阳骨笛


说起笛子,大家都一定不陌生。笛子起源于什么时候?最早的笛子又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考古发掘让我们知道了最早的笛子是用鹤的肢骨制成的。自1986年5月起,在河南舞阳陆续出土了40多支骨笛,谱写了中国音乐史上崭新的篇章。最初的发现,令人既惊喜又迷茫,当年考古人员挖开古代墓葬的时候,它们放置在墓主人残留股骨内外两侧,每个长约22厘米,人们用手铲小心刮去周围的泥土,将它取出后,看到它是用动物的骨管做成的,上面还有7个小圆孔,可它究竟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因为在这之前,没有哪一个人见过类似的器物。不过也有人隐隐感到它可能是乐器。直到一年后,经北京音乐研究所古乐器专家鉴定、测试,才确定它们真的是骨笛。这一结果令大家非常高兴,因为,这一下子把中国笛子的历史提前到了八九千年前。然而更令人振奋的还在后面,北京音乐研究所对这一考古成就倍加重视,邀请了更多的权威专家,带着先进的测音仪器,于1987年11月在郑州再次对出土的所有骨笛进行系统的、权威性的鉴定和测试,结果表明,它们不仅是骨笛,而且已经具备了七声音阶结构,打破了以往人们认为秦朝以前中国的音乐只有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也就是1、2、3、5、6的认识。舞阳骨笛已具备七声音阶,这就改写了中国音乐史。接下来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两位古乐器专家用其中一支古笛吹奏了一曲河北民歌《小白菜》,那清脆的声音,动听的乐曲,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使劲地鼓起掌来。这一消息在社会上公布后,立即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图2舞阳骨笛(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专家们还注意到,原始先民不是随意在骨管上钻孔,而是有精心计算和设计,有的古笛上还留有清楚的调整音孔的刻痕。在没有任何测试设备,更没有任何理论知识的远古时期,人们全凭听觉和经验,能制出准确乐音的骨笛,实在是难以想象,我们怎么称赞都不过分。

至于舞阳骨笛是用什么动物的骨骼制成的,开始专家们认为是丹顶鹤翅膀上那根骨管(尺骨),它骨壁厚薄均匀,长短粗细刚好制作骨笛。后来动物学专家提出,舞阳一带没有丹顶鹤栖息,所以就称为鹤骨了。它们在地下沉睡八九千年,有的有轻度石化,有的仍晶莹亮洁,这本身也是个奇迹。

那么当年骨笛是在什么场合使用的呢?古代有一种“以乐通神”的观念,这骨笛会不会和这种观念有关呢?考古专家们注意到,在骨笛出土的墓葬中都伴随有龟甲响器,也就是将小石子装进龟甲,用手摇动,发出清脆声响的一种器物。由此人们推断,很可能当年人们在对上天、对祖先的灵魂进行祈求、祭祀活动时,要吹响骨笛,摇动龟甲响器,用这种美妙的声音将人们的祈盼带给神灵。也就是说,它很可能是一种原始的法器,在生产力还很不发达的远古时期,它发出了先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天籁之音。也正是在这种原始的敬神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完备的祭天、祭祖、祭社大典。

现在舞阳贾湖出土的第一支骨笛,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它不仅是第一支出土的骨笛,而且上面还有非常清晰的调节音孔的痕迹,这大大增加了它的科学价值。而吹奏了《小白菜》的那支骨笛,陈列在河南省博物院,是所有舞阳骨笛中最精美的一支。

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


地球上有大量黏土,用水将黏土调和后,黏土便有了可塑性;黏土在高温中具有烧结性,高温烧过的黏土变得非常坚硬。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发现了黏土的这两种性质,以黏土为主要材料制成了陶器。考古人员在我国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中,发现了距今约两万年的陶器残片。可以说,中国至少已有两万年的制陶史,在江西省博物馆可以看到最早的陶片。

早期的陶器,多是存放粮食或饮用水的盛贮器、煮饭的炊器等,这里讲的则是一件用途比较特殊,而且绘有让人们捉摸不透的画面的陶器,它的名字叫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出土于河南临汝阎村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5000—7000年。      
    
这件陶缸,呈上大下小的直筒形,在口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鹰嘴形小突纽,是用来拴缚绳索固定器盖的。单从这器型上看,你很可能认为它是一个盛放粮食的陶缸,怎么也不会想到它是葬具,而且还是“二次葬”的葬具。原来,当时人们有一种观念,认为人死灵魂不死,灵魂可以脱离肉体单独存在,而且仍然可以祸福子孙,干预人事。于是,当人死后先进行第一次埋葬,待尸肉腐烂后,取其骨骸装入缸中,易地重新安葬,这就是二次葬(或称迁骨葬)。远古的人们认为,这样灵魂就可以在天上和以往死去的人的灵魂相聚了,就永世长存了。为了让灵魂方便出入,每个进行二次葬的陶缸(或陶瓮)的底部都有一个小孔,这件陶缸底部正中,就有一个直径约一厘米的小圆孔,它是灵魂的出入口。

这件陶缸一侧用棕色和白色两种颜色绘画的图像,格外引人注目;画面左侧是一只硕大的白鹳,它有着高高的双腿、长长的嘴巴、眼睛圆圆的,嘴里衔着一条大鱼;右边竖立着一件带柄的石斧,看上去和现在人们使用的石斧结构相同,只是手柄显得非常粗壮。在木柄手持握的部分绘有密集的交错斜线,这或许表示是缠裹有编织物一类的东西,以便于人的把握。这幅画画面高37厘米,宽44厘米,是目前所发现的原始社会时期最大的一幅彩绘陶画,而且采用了中国绘画传统艺术表现手法中的两种基本形式——勾勒法和没骨法。当年的作者用墨线勾勒了石斧和鱼的轮廓,再在轮廓中填上颜色,为了表现鹳柔软洁白的羽毛,则不用墨色勾勒其轮廓,而是直接用白色涂染出鹳身。这幅画绝非一般的装饰性艺术品,而是远古先民某种思想意识的反映,究竟是什么思想意识呢?这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人们给出了种种猜测。有人认为,它是当年人们从事渔猎和耕种活动的反映,用石斧伐木,用鹳捉鱼;有人则说石斧原本是生产工具,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的发展,各部落之间经常为争夺土地、食物、人口而发生争斗,石斧从生产工具变成了争斗中的武器,而部落首领中的石斧就慢慢成了指挥器,成了权力的象征,所以图中的石斧代表着权力;还有人认为鹳和鱼分别是两个氏族的图腾,这两个氏族经过激烈的争斗后,以鹳为图腾的氏族战胜了以鱼为图腾的氏族,所以在画面上白鹳雄壮有力,神气十足,而鱼则失去了活力,一副毫无反抗、俯首就擒的状态;也有人联系玛雅文化中讲的一对双胞胎英雄的骨灰被鲇鱼吃掉,于是他们的灵魂便附身于鲇鱼,后来神鸟将鲇鱼吞入体内,振翅高飞,使兄弟二人得以重生的传说,认为画面中的鹳衔鱼是企盼死者能重生,死者是持有石斧的首领……

图3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总之,这件陶缸是体现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绘画艺术的稀世精品,堪称那个时期陶器的代表作。它对研究当时的社会风俗,对研究中国的绘画史有着极重要的价值。

船形彩陶壶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也是中国考古学百年诞辰。1921年4月,在河南渑池县城北仰韶村发现了石器和彩陶片,同年10月,正式的考古发掘在那里开始了,而中国的考古学也从仰韶遗址的发掘中启程。

仰韶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成果,确立了“仰韶文化”,它处于公元前5000—前3000年的历史阶段,分布在东起河南郑州一带,西到甘肃、青海接壤的地域,南达河南西北,北至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的广大范围内,人们熟悉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郑州大河村、河南陕县庙底沟等,都是其中有代表性的遗址。那时的人们建造了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饲养猪、狗、鸡等家畜、家禽,还进行狩猎、捕鱼,制陶、编织、纺织、制骨、制石等手工业,也很发达。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仰韶文化的遗址中都出土有彩陶,所以专家们曾有“彩陶文化”之称。彩陶的主要特征是在陶器表面彩绘图案,彰显着原始先民的聪明智慧和对美的追求,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讲到这里,细心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一个问题:刚刚讲的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和彩陶相比,为什么多了一个“绘”字呢?原来,彩陶的制作方法是先在陶胎上描绘红、黑、赭、白等色彩,并用竹片、鹅卵石等予以压磨,使色彩和陶胎更紧密地结合,然后入窑用火烧制,彩色和胎体完全融为一体,永远不会脱落。而彩绘陶则是在陶器烧成后再绘画,绘画后不再用火烧,色彩仅仅是附着在陶器表面,容易磨损脱落,例如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原本是绘有红、绿、黑、白等各种色彩的,但由于是彩绘陶,而今绝大部分色彩都脱落了。

明确了什么是彩陶,请大家欣赏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并展出的这件船形彩陶壶。它是1958年在陕西宝鸡一处叫北首岭的仰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高15.6厘米,横向看上去很像一只小船,两头尖尖,正中是壶口,壶口两侧各有一个小纽,应该是穿系绳索的,以便提拿。壶身侧面用赭、黑彩色绘画了一张渔网,这件彩陶壶给了我们非常多的历史信息。

首先这种造型,是不是可以说明当年人们已开始造木船了呢?北首岭遗址位于金陵河与渭河的交汇处,人们到河中捕鱼,应该有船才更便利。由于木质的器物在地下不易长久保存,在宝鸡一带没有发现五六千年前的古船,但这不等于当时一定就没有木船,这船形陶壶不会是凭空想象的,一定是有所本。再者,在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距今约8000年的独木舟,由此推论,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北首岭的先民,有了水上的交通工具。

再说这片渔网,这是人们已掌握编织技术和用网捕鱼生活的写照。真实的渔网,也不可能在地下保存至今,但在半坡遗址出土的陶片上,有清晰的麻布印痕和席子的印痕,说明人们已掌握了纺织和编织技术。比半坡遗址还要早1000多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席子的残片。这些考古成果和陶壶上的渔网纹,正好互相印证。渔网两边有一种三角形的色块,它是渔网上的网坠,这非常写实。我们知道每片渔网都要靠网坠下沉的力量和速度,使渔网迅速入水,防止鱼逃脱。当年的网坠是用石块磨制的,北首岭以及许多仰韶文化遗址都有石网坠出土。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北首岭先民就是把他们的捕鱼生活,进行了艺术的概括。  我国在甲骨文出现前的历史中,没有文字记载,要通过考古寻找证据,逐渐还原久远的历史,而陶器,特别是彩陶上的纹饰,正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彩陶的种种纹饰中,我们可以看到先民们的生活、希望和期盼,看到他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

图4船形彩陶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玉琮王

人类自从出现,就和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用石头制工具、造兵器、垒房子、铺道路……人们在和石头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有些石头特别坚硬、晶莹,有的还有漂亮的颜色,这类石头,让人们格外喜爱,后来,人们就用“玉”来称呼它们。东汉,一位叫许慎的大学问家,在他著的书中说,“玉,石之美者”,这代表了古人对玉石本质的认识:玉,是美丽的石头。可是,不论多么漂亮的玉,如果没有人进行加工,那它们还只是纯天然的美石,只有当人对其进行琢磨,注入文化的元素,它才成为物品,成为艺术品。2400多年前的《礼记》说,“玉不琢,不成器",这既强调雕琢的关键作用,也使“玉器”一词出现了。

我国有非常丰富的玉石蕴藏,玉石产地多达200多处,昆仑山脉是世界最大的玉石产区。最新考古成果表明,距今约8000年的时候,今内蒙古、辽宁等地就有了玉制品。原始社会时期的玉器,先是一些工具和饰物,进而制作的玉器则大多和祭祀天地、神灵有关,颇具神秘色彩,这件玉琮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它于20世纪80年代在浙江杭州余姚良渚反山墓地中出土,现在浙江省博物馆展出。  

这件玉琮外方内圆,中部有一个大圆孔。这件玉琮的方形体上有3条切割线,把玉琮分成了相等的4节。出土时,它平整地放置在墓主人头骨的左上方。因为它是良渚遗址出土的几十件玉琮中最大、最精美的,所以有了“玉琮王”的美誉。

图5 玉琮王

玉琮是做什么用的呢?东汉郑玄注解《周礼》“六器”时说,“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圆象天,琮八方象地……”由此可知玉璧和玉琮是古人祭祀天地时的礼器,用玉璧祭天,玉琮祭地。但玉琮王不仅仅用于祭地,中国古代宇宙观的核心是天圆地方,曾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之说,而玉琮外方内圆,具有天圆地方的造型,所以,专家们认为,从形状上看,玉琮将方和圆贯穿在一起,也就是把地和天贯通起来了,中间的圆孔,则是主持祭祀者用来沟通天地人神的通道,于是玉琮王又成了天地贯通的象征。

玉琮王上的纹饰与常见玉琮的纹饰有很大不同,因此引发了热烈的探讨。最引人关注的,是在每面中间那竖直部分上下各有一个被称为“神徽”的图像,4个面共有8个这种图像,它们形式基本相同,只是雕刻的深度、大小有微弱差异。每个图像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由上向下看,先是一个“介”字形冠,冠上刻着单线和双线组合的放射状羽毛,所以这冠称为“羽冠”;接下来是一张倒梯形的脸面,圆眼睛、宽鼻子和露着两排牙齿的大嘴;再下面是平举的双臂,肘向内弯,五指平张叉向腰部。看到这儿,你可能有了结论:这上半部分明显是一个叉着腰、戴着帽子的人呀。那下半部分呢,看上去是个怪兽,那两个大圆圈代表眼睛,中间是大宽鼻子,宽阔的嘴巴内是一排向上的獠牙,双腿向内弯曲,脚为三爪的鸟足。由于每个图像只有约3厘米高、4厘米宽,用肉眼很难看清所有细节,借助放大的线图,才能看个清楚。

这图像究竟是什么人、什么兽呢?专家们有多种解说。有的说,上半部分是太阳神,那羽毛状的线条是太阳的光芒,而下半部分则是驮着太阳神的瑞兽;有的认为上半部分是盛装打扮的巫师,下半部分则是巫师的助手——神兽,它可以协助巫师沟通天地;还有的说,上半部分是人和鸟的结合体,是巫师(应该也是统治者)在萨满仪式中与神鸟沟通结合,成为“人面神鸟”,下半部分是獠牙神兽,是天极之神的动物形象,整体表示神鸟驮负神兽,维护天体正常运转……现在还不能确定这些说法中,哪一个更符合或更贴近良渚先民的本意。但可以确定的是,它反映了良渚先民的精神信仰,他们认为天上有威力无穷的神灵,于是,当年良渚的王,要在祭祀大典中,借助玉琮营造神秘色彩,表示他有能力沟通天地,显示神权与王权的统一,达到维护权力的目的。

说到这里,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出土这玉琮王的良渚反山墓,是良渚一座高等级的墓葬,以这个墓为中心,还有一系列墓葬。但反山墓的随葬品数量最多、品种齐全,而且纹饰最精美,多件玉器上都雕刻着神人兽面纹。在该墓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件被称为“玉钺王”的,钺原本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像今天的长柄斧头一样用于砍杀,这件玉钺王则是象征权威和地位的重要礼器。综合考察该墓的形制和出土文物,人们认为墓主人很可能是良渚的一位国王。

图1-6玉琮王上的纹饰


最后要讲的是,良渚古城内除反山墓地外,更多的是一些小墓葬,墓主人为当年的社会底层,墓葬的情况反映当年已经有了明显的阶层分化。再者,良渚古城还有祭坛和宫殿区等建筑基址,整个古城的面积约290万平方米。围绕古城的,是东西宽1500—1700米、南北长1800—1900米的土城墙。城的北面和西面还有11条堤坝,是既能防洪,又有运输、灌溉等综合功能的水利工程。经科学测定,良渚古城的时间,距今4700—5100年。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决议,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意味着它所代表的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从此我们常讲的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终于有了考古实证和学术支撑。

玉龙

《龙的传人》歌词中说,“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为什么说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龙怎么有这么大的威力?龙在什么时候来到这个世界,它当时是一副什么模样呢?让我们从一条玉龙讲起,来——说明这些问题吧!    

这条玉龙是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赛沁塔拉出土的,距今约5000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并展出。它和人们在古代建筑以及绘画、雕刻等艺术品中看到的龙的形象,可太不一样了,它没有角、没有爪,也没有排列整齐的鳞片。这是因为龙也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这条玉龙处在龙的初始阶段,所以在形态上和后世的龙有很大差异。它的整体形状很像反向的C字母,于是,专家称它为C字龙。它是用墨绿色玉石琢磨而成的,嘴巴向上噘起,正面有两个对称的圆洞,那是鼻孔,还有一对梭形的大眼睛,显得炯炯有神。从额头到颈后披着长鬣,长鬣的后部向上卷起,颇有动感。它身体的正中有一个小穿孔,是悬挂时穿绳索用的,有人曾做过试验,把绳子从小孔中穿过,将玉龙悬起,它的首、尾刚好呈向下的水平状态,这表明这个小孔的位置,选得非常合适。由于它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玉龙,所以又有“中华第一玉龙”的美称。

在真实的动物世界中并没有龙,为什么我们的远古祖先要创造这么一个异常神奇的动物呢?那是因为,当时没有什么科学知识,人们对许多事都无法理解,例如为什么刮风,为什么下雨,太阳为什么升起又落下。人们不单是不明白,有时还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恐惧,深夜轰鸣的雷声和突然出现的闪电,很可能把人们吓得抱成一团。面对诸多不解,人们就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想法,以为一定有一种特别神奇的东西,在支配着各种事物,于是,人们的脑海里产生了各种神灵,其中就有龙。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龙是管下雨、管水的神灵。由于人们将希望、祈盼都寄托于各种神灵,结果就衍生出很多祭祀活动,这件玉龙,很可能就是人们为了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而进行祭拜用的。

龙为什么被古人视为雨神、水神,这件玉龙的身躯为什么又很像蛇?要说明这个问题,就要从龙的起源讲几句了,我们现在讲的这件国宝叫“中华第一玉龙”,而不是“中华第一龙”,这就暗示还有比它更早的龙。1987年在河南濮阳一座距今约6500年的墓中,人们发现了用蚌壳摆塑的一条龙和一只虎,那条龙的体态是扬子鳄,专家们称它是“中华第一龙”,扬子鳄怎么成了中华第一龙呢?原来,当天空阴云密布,江河湖沼上雾气弥漫时,扬子鳄往往会在水中伸出头鸣叫,我们古代的祖先,便认为是龙在吞吐云雾,并引发下雨,于是,扬子鳄就成了最早的龙的一种起源,这也是龙被称为水神、雨神的原因。由此,也导致以后的神话故事中,龙王龙宫都在大海之中,孙悟空不就是从东海龙王那里,得到了金箍棒吗?

随着时代的发展,龙的形象也有了变化,人们将对蛇的敬畏,上升为对龙神灵的崇拜。古人敬畏蛇,同蛇的习性有关。蛇是没有脚的,可又能迅疾地游动,今天,咱们知道了它的生理结构和游动的原理,就不以为怪了。可古人不行,他们看到的鸡狗猪牛羊,都是有腿脚才能奔跑,当他们看到没有脚的蛇扭动着身躯,在眼前迅速消失时,感到非常奇怪,他们看到有的蛇还能在水里自由自在地快速游动,就更觉得有些神奇了。再者,当他们觉得闪电的形态,很像蛇扭动的身躯时,就把对蛇的种种不理解汇合起来,萌发出一种想法,认为蛇是神灵,便把蛇崇拜成神,也就在这种基础上,一种似蛇又非蛇的神灵——龙,就生成了。

既然是人们由想象形成的神灵,自然要对它尽情地美化、神化,于是现实中动物的一些格外重要、格外引人注目的部位,逐渐移到龙的身上:梅花鹿的犄角、雄鹰的利爪、鱼的鳞片,都成了龙的组成部分,最终,龙就成为咱们在许多艺术品上看到的形象。

随着龙形象的变化,龙的作用也大不相同了,封建帝王看到龙深受人们崇拜,为了加强统治,便灵机一动,将自己说成是龙的化身,自称为“真龙天子”,他们穿的衣服成了龙袍,他们住的地方也到处绘画着龙、雕刻着龙,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里里外外居然装饰了12654条龙。

封建帝王被人民彻底推翻后,龙成为一种象征,一种无所畏惧、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的象征。称我们是龙的传人,就是表明我们有奋勇搏击的精神力量。斗转星移,我们祖先所创造的龙,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仍然能从心底唤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

识别下方小程序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乔尔玛烈士陵园,独库公路的丰碑

红色“看风者”——无名英雄蔡威的故事

透过“国家名片”看1978年以来的中非友谊

古代潮人穿搭指南

习近平复信中提到的飞虎队老兵,当年他们在江苏有怎样的故事?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无价之宝》:东北版《搭错车》第二章第三节 文明社会的意识形态高铁22min直达!不是景德镇,超冷门的“国瓷之都”,年轻人蜂拥而至的“0元淘宝”圣地,还有超震撼烟花可以看!【京华戏院】新上映《惊奇队长2 - 独家中字》《无价之宝》《拯救嫌疑人》用运动员的方式干导演,永远不为自己设限丨专访《无价之宝》导演​男子海边遛狗!突然突捡到“灰色鹅卵石” 竟是价值连城的珍稀之宝“水宝宝”还是“毒宝宝”?!10个月大的婴儿因吞食致死!一定要警惕!见证“一带一路”十年巨变——来自共建国家记者的报道老药的故事之 —— 男性之宝第二章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形成《无价之宝》赠票英语单词记不住?世界记忆大师传授中小学生专属记忆法!蹲地吃饭不文明,网格员入户纠正?文明办回应走!迎着“早期中国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变形金刚为什么需要泡泡玛特们?对话孩之宝亚太区CEO Bhavesh Somaya文明国家的盛会,全球75%的国家来北京参加一带一路论坛【玩具日报】孩之宝第三季度亏损1.15亿美元;外媒曝迪士尼计划出售百亿美元印度业务;逃出大英博物馆?这三件镇国之宝美到令人心碎朝阳区惠民文旅消费季 | 惠民福利——和阳阳开启一场观复博物馆之旅吧!国博“十大镇馆之宝”的和田玉龙,太适合新年送礼了!萤火虫一贴缓痛!台湾镇山之宝——金门一条根!家喻户晓必需品! 直达痛点,哪儿痛贴哪儿!“文明间的对话”——神奇的莫高窟第285窟《无价之宝》赠票名单张译 有一种演员,也是无价之宝第二章第二节 政府公权力和社会秩序全世界仅存一份,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文版来了!成群“国宝”在学校里闲逛?高校提醒!初秋捶丸有感【忽然一周】KK集团公布IPO新进展;孩之宝第三季度亏损1.15亿美元;华立科技2023年前三季度净利润约4469万元;戴锦华 × 周奇墨 × 班宇 × 贾行家:聊聊过去的五年——文学、电影和音乐看清楚,这并非“文明的冲突”,这只是文明与反文明的较量导筒 x 网易云音乐 | 在影像与音乐中寻找新疆的独家记忆记忆力“治愈者”:注射“长寿”蛋白可增强猴子记忆力资深投资人指路AI芯片:繁荣自“小院高墙”起,曙光从“国芯国造”生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