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人到中年才清醒,有些爸妈离得越远越好,这不是心机,而是远见

人到中年才清醒,有些爸妈离得越远越好,这不是心机,而是远见

文化


最近,一条热搜引发网友激烈讨论:


#父亲要求月入6000元的女儿付4500元赡养费#



女儿小陶,打小父母离异。


母女俩相依为命地生活。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几乎从未出现过,只是零星支付过几个月的抚养费。


“我和父亲没什么感情。”


如今,父亲随着年龄增长,体弱多病。


一个月房租、水电、医药费,加起来需要4500元。


自己的退休金不够付,就想起了让小陶来赡养自己。


为了督促女儿履行赡养义务,父亲以“重续亲情”为由,把小陶告上法院:


“请求法院判决,让女儿每月给我4500元赡养费,并至少探望1次。”


反观小陶,真是有苦难言:


“不是我不想养。


但母亲有慢性病,我一个月只有6000块的工资,要承担我们母女俩的生活费,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啊!”


考虑到父女倆的现实情况。


最终,法院判决小陶每月向父亲支付800元的赡养费。


那么,小陶到底该不该掏这笔钱?


一部分网友觉得赡养父母天经地义:


“毕竟是自己的父亲,怎么能不管不顾呢?哪有和父母置气一辈子的子女。”


“抚养并不是赡养的前提。”


而更多人投了“反对票”:


“重续什么亲情,不过是想续钱罢了!”


“老人的算盘打得真好,年轻时投入一颗精子,到老了有高回报率。”



以前总觉得“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孩子报恩理所应当”。


不论是抚养还是赡养,都是无需争论的事。


但当你把刻板的道理投入到包罗万象的现实中时,才发现:


“生活,比我们以为的复杂多了......”


它永远不是一道简单的判断题。




其实像小陶爸爸这样。


“对孩子的成长投入很少,却要求孩子过度反哺”的父母,并不是个例。


之前曾看到一个故事。


一对老夫妻育有一男两女。


重男轻女的两人,总是明里暗里地帮衬儿子,却对闺女置之不理。


后来,母亲生了重病,家里需要钱。


父亲频繁上门,对没有工作的女儿们苦苦相逼。


最终,女儿拿着菜刀冲了出来:


“既然所有的东西都让儿子继承,那凭什么是女儿赡养?”



女儿的愤怒不是毫无来由的。


之前自己宫外孕急需钱。


爸爸兜里揣着一千块钱却不肯帮忙,甚至直言:


“你断药吧!”


小女儿有心脏病,可一直以来都是婆婆在照顾,亲生父母从来不闻不问。


更让人心寒的是,有次父亲做手术住院,大姐夫请假在医院陪床两天两夜。


父亲术后醒来第一句:


“还是(有个)儿子好。”


可他儿子,全程连面都没露过......



无独有偶。


之前有一对夫妻因为想要儿子,把出生仅1天的女儿送人。



女孩很幸运。


遇到了一对好的养父母,把她视作掌上明珠,从未告知她的身世。


然而,在女孩13岁时,养父母在1年内先后因病去世。


她再次成了孤儿。


为保孩子衣食无忧,养父母为女孩留下百万遗产。


并叮嘱自己的弟弟:


“这些钱,都要放在孩子名下。”


养父母的“预见”不是没有道理。


就在他们离世不久,女孩从未露面的亲生父母突然找上门,说想认回女儿。


甚至下跪祈求:


“我想弥补这些年对孩子的亏欠。”



只是这样的行为,不仅没有感动任何一个人,甚至从里到外透露着虚伪:


“想要女儿是假,想要财产是真!”


亲生父母的“消失又出现”,对于刚经历丧亲之痛的女孩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清官难断家务事。


这些故事中的父母,到底是真有难言之隐,还是别有用心。


作为外人,我们无法分辨。


但翻看评论区,我们不难发现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我们习惯相信“人心本善”。


却也不得不承认:“有时人心,就是这世上最难揣度的东西”。


即便那个人是你的亲生父母。




如果说不爱孩子是一种错。


那么“太爱”孩子也可能是一种错。


还记得14年前轰动全国的“杨元元事件”吗?


30岁女研究生在宿舍的洗手池边自缢身亡。


“她到底为何而死?”一时成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深挖后才发现:


这是一个被亲妈剪断翅膀的女孩。


杨元元自幼丧父,母亲靠着微薄的工资拉扯她和弟弟长大。


所以,她一向懂事,对母亲言听计从。


考大学时,杨母让女儿读好就业的商科。


杨元元再三恳求无果,只好放弃自己的“法学梦”。



大三时,杨母下岗了。


未打招呼就拖着行李搬进女儿的宿舍,两人挤在一张单人床上。


学校同情母女俩,默许了她们的同住。


自此,两人开始了8年的“共生”生活。


“无论吃饭散步,形影不离。”



因为带母上学,杨元元成了学校的“异类”。


逐渐失去所有的社交,变得越来越封闭。


每天除了学习就是打工。


也曾有亲戚劝杨母不要总黏着女儿,该替女儿的终身大事考虑。


但杨母并不在意:


“三十几岁没结婚的人多的是。”



大学毕业后,杨元元没能顺利读研,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


只能靠打零工为生。


物质与精神状态跌至谷底。


再加上,母亲从小就要求她和弟弟:


“必须去上海和北京落脚。”


所以,她只能一边打工,一边再次考研。


但重考3次,均以失败告终。



或许是天意垂帘。


在杨元元即将30岁时,她终于考上了上海的硕士。


而杨母又一次理所当然地搬进了女儿的宿舍。


哪怕她的账户中已经有了过万的存款,足够她租房生活。


“我就是想和闺女一起。”


但这一次,杨母被学校下了逐客令。


“你们有苦衷,学校也有制度。”


一边是对母亲的“孝道”,另一边是学校管理的制度。


被夹在其中左右为难的杨元元,最终选择了自杀。



其实,杨元元曾有过“改命”的机会。


不止一次。


但都被杨母“扼杀”了。


她曾在大学毕业后拿到了回老家做公务员的机会。


但杨母贪恋大城市的繁华,不同意女儿回小县城。


“宁愿在这里扫马路,也不能回去!”



后来,她收到了西北大学的硕士面试邀请,但被妈妈泼了一头冷水:


“距离远,不靠谱,不许去。”


当她考上上海的硕士时。


弟弟曾想把妈妈接去照顾。


因为他在北大读博,经济状况更好,可以减轻姐姐的负担。


但杨母拒绝了。


因为她有“上海梦”,渴望在这座繁华都市生活。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水蛭型父母”


特指那些对自己的生活不满,通过控制、寄生孩子,来让孩子实现自己心愿的父母。


孩子,成了实现父母愿望的工具人。


杨母就是如此。


她看似对孩子付出一切。


实际上,她的付出是在“成全自己”。


水蛭型父母会把孩子逼进人生的角落,无路可走。


末了,还要摸摸孩子的头说:


“乖,我都是为你好。”





不得不承认。


爱,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


我们不能简单地因为父母“过激”的行为,就粗暴地为他们贴上“不爱孩子”的标签。


《爱的艺术》中曾说:


“爱是一种能力,需要知识和努力。”


有些父母的确内心深爱孩子。


但因为大环境倒逼、认知误区等原因,而对孩子实行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那到底要怎么分辨“爱或不爱”呢,其实也没那么难。


只看一点:


目的。


看父母的行为,到底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己。


还记得2年前考上南哈佛大学后自杀身亡的天才少年张一得吗?


他的父亲独自抚养儿子长大。


倾其所有。



为儿子打造“一得博物馆”,里面包含20多万张“记录儿子成长”的照片;


为儿子学好英语,雕刻了25万个英文字母;


给儿子做饭10年,菜谱从不重复。


......



但就是这样一位父亲,没有出席儿子的葬礼。


而是委托前妻把儿子安葬在美国。


后来也从未去看过。


张父曾说:


“我的前半生众叛亲离,一败涂地,所以把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了。”


这句话单看没问题,但细品他做的事,很难不后背发凉。


张父曾给儿子做了一个“成长数据库”:


“2013年一得上初中,共接送儿子3280次。”


“前往一得学校,与老师共沟通过210次。”


“参加过一得学校家长会72次。”


说是儿子的成长记录,但写的全是自己的功劳。



儿子去世后,他在网上写下了这样的话:


“自己的前一个人生阶段,十年每天给孩子做的菜从不重复,感觉活出了漂亮的自己。”


“活出漂亮的自己”,细思极恐!


原来,张父的倾其所有。


根本不是为了儿子,而是为了自己。


儿子不过是他手边最方便的“工具”。


看吧。


“爱”,也是很有迷惑性的。


张父多年对儿子的付出,看似“爱孩子深入骨血”。


实则桩桩件件“围绕自己”。


当父母把“爱”作为幌子,只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根本不顾孩子的感受时。


这算不得爱。



当然。


像杨母、张父这种极端的爸妈,只是少数。


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复杂的混合体。


对孩子,是真心的爱。


同时也藏了点私心,加上点难言之隐,外加一些思虑不周。


正是这份“复杂”,让很多现实问题难有标准答案。



《我要快乐,不必正常》中的主人公年幼时被弃养。


后来被领养至一个牧师家庭。


家里经济条件不错,让她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但其他方面对她并不好,导致她的童年过的很不幸福。


“我是没人要的孩子。”


深深根在她的内心,以致影响了她后来所有的亲密关系。


长大后。


她找到了亲生母亲,想知道她当年为什么会抛弃自己。


“那时我只有16岁,身无分文,实在是养活不了你。”


最终,主人公接受了生母的解释和道歉,但也拒绝加入她现在的家庭。


她感觉自己过往的伤口虽然开始愈合。


但永远会留着伤疤。


“她是我的亲生母亲,也是一个我完全不认识的人。”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


“一个人可以在独行的同时想要被认领。


我们又回到生命的复杂性上,它不是非此即彼——无趣守旧的二元对立。


它亦此亦彼,维持平衡。写起来如此简单,要做到却十分困难。”



再回到我们开头提到的故事。


生活很复杂。


从不是“养或不养”这样非此即彼的回答。


我们总说“血浓于水”。


似乎只要血脉相连,所有问题都会被自然化解。


但现实并非如此。


你可能在深爱父母的同时,也愤怒于他们曾带给你的伤害。


然后纠结一生。


这很正常。


所以,如果你也面临着类似的“两难困境”。


请尊重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吧。


可以尝试做出自己能做的努力。


但也不必被道德的枷锁绑架而委屈自己。


孝顺,发自真心才可贵。


若被人按着头硬行孝道,最终也只会变成愤怒。


不是毁了自己,就是伤了旁人。


你们是怎么看“未尽养育义务,却要求子女过度反哺”这样的父母呢?是否也遇过“孝道”与“感情”相悖的两难困境呢?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点个【在看】,愿所有亲子矛盾,都能有更圆满的答案。





作者 | 肖肖,心里有人烟,笔下才有眷恋。

编辑 | 张敬,两眼带刀混账到老。

主播 | 林静,声音与文字的世界里,与你奔赴山海。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荷包牡丹】【Bleeding Heart】人到中年,这东西拯救了我的肠道抓得越紧,就越苦恼;放得越宽,就越快乐英王室新传记爆猛料!凯特是心机花瓶斗翻梅根,威廉嫌查尔斯无能计划篡位?!人到中年,谁不是有“两副面孔”四十不婚、中年失业,吴昕过得越来越好了?“色斑”最怕什么?不是柠檬,也不是生姜,更不是医美,而是……亲密关系中的危机,不是出轨,而是“爱情阴影”养娃10年才发现,拼的不是资源,而是这4个字一日一诗:喜欢是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 爱是密室 / 喜欢是心动 / 爱是心痛 | 代薇 :喜欢与爱越野越好,越「烧」自己越好[[Coriolanus]] Ralph Fiennes/the classic Shakespearean tragedy渡十娘|来到另一片土地——走得越远,回归的越深Coriolanus]] (star and director Ralph Fiennes【高洁赋跪求秋衫卷天记】诗小说(第二回) 秋老虎 三年前的花季 隔痛北京中产家庭远赴北欧:人到中年,半路出国,这个决定值吗?刘润:学计算机,关键不是语言,而是思维方式。人到中年,远离这3种烂人他被虐得越狠,网友嗑得越兴奋??二胎妈妈地铁上崩溃大哭:人到中年,别做孩子眼中没用的中年妇女人到中年,最大的绊脚石不是金钱、不是婚姻,而是......这片雨林里的婴儿最先会说的不是“爸爸妈妈”,而是“我要离开这里”|唐·库里克 一席第1022位讲者吃得越多,老得越快?这种零食真心建议你少吃警惕下一代反常的“集体沉默”,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我们的错《天道》:人到中年,还沉迷这两件事,这辈子想赚钱难了人到中年,和滋养你的人在一起真正能给自己撑腰的,不是家人,不是贵人,不是朋友,而是…人到中年,有福气的人,都有这13个特征勃朗峰徒步记(1)人到晚年才明白,千万不能对兄弟姐妹太好,60岁老人一番话打醒很多人!中年老母亲最高级的炫富:不是钞票的厚度,而是头发的厚度刻南瓜累到手抽筋,万圣节南瓜怎么选?南瓜种类千千万,有些能吃,有些只能看,照单选不出错!福布斯名人耻辱榜! 当年蹦得越高,现在摔得越惨啊…“色斑”最怕什么?不是柠檬,也不是生姜,更不是医美,而是......中国要干一件新的大事,一群国家将受益,而最大的变量不是美国,而是…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