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脱单很有一套!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大地之旅-黔东南
文字:小贝
校稿:朝乾 / 编辑:果栗乘
粉白的马头墙,黛色的屋瓦;
高挑的雨檐,精致的砖雕;
小巧的点窗,四方的天井;
青石铺就的小巷,鳞次栉比的斗拱……
上面的描述是人们对徽派民居的传统印象,一般这样的民居往往出现在皖南烟雨之地。但事实上,这里却是位于西南边陲的镇远古镇。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说是在江南也不奇怪
(肇兴侗寨 图:今日头条《大地之旅》)▼
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苗族、侗族聚居地区,却保留下来不少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这种反差感引起了游客们的好奇。
据说是当年做生意的徽商,把故乡的建筑风格带至此处、传承至今。
同样让人感到好奇的,还有世代聚居于此的侗族。这个民族人口不算多,分布也并不广,但却有一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代表作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
对于侗族人来说,歌曲中饱含的情感远比言语有力量
(图:壹图网)▼
诗的家乡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全国侗族人口约349.60万人,在56个民族中排名第12位。从地理区位来看,侗族主要居住地为贵州、湖北、湖南和广西四省区,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县,是聚集侗族人口最多的县。2010年该县侗族人口约32万,有“侗都”之称。
除了黔东南地区,侗族还主要分布于贵州的铜仁,湖南的新晃、会同、通道、芷江等地,广西的三江、龙胜、融水,湖北的恩施,特点是多位于几省区的交界之地。
▼
那么侗族这个民族究竟从何而来?侗族在历史上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族源缺乏足够的记载。目前历史学界、民族学界对侗族的族源观点不一,主要有“土著说”与“外来说”两个流派。
“土著说”观点认为,现代的侗族正是古时在这里世代生活的土著先民的后代。这些先民是秦汉时代记载的“百越”的一支,湘黔桂边界地区也有新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考古发掘成果作为理论依据。
而“外来说”观点则认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帝国攻取南方“百越”之地,设置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将秦帝国的版图扩张至珠江流域。一部分百越族人被迫向北、向西迁徙,并与在当地的古苗瑶民族融合。
▼
至唐宋两代,史书中已有“峒人”、“峒民”的相关记载。明代弘治年间编纂的《贵州图经新志》中关于贵州山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近代的侗族有一定的相似性。
宋史中也有记载
将“峒人”之聚居地称为“溪峒”
(图:明柯维骐撰《宋史新编200卷》明嘉靖刊本)▼
在我看来,侗族传统民族文化中最吸引我的,是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了。侗族民俗节日众多,几乎每个月都有大小节日,大体上可划分为农事性、社交性和祭祀性三类。
每逢民俗节日,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称的侗乡,自然是少不了举办歌唱活动了。2009年,侗族大歌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让这种侗族传统艺术形式被更多人知晓。大歌在侗语中发音为“嘎老”,“嘎”意为歌曲,“老”则有宏、广之意。
侗族大歌上至老人下至小孩
只要是寨子里的就没有不会唱的
(大歌遏云 图:壹图网)▼
前几天我看了今日头条出品的《大地之旅》综艺节目,最近一期的黔东南站就造访了位于黔东南黎平县的肇兴侗寨。站在寨子门口望过去,高耸的鼓楼往往会最先映入眼帘。鼓楼是侗族标志性建筑,层层叠叠宛如宝塔一般,在造型上有阁式与塔式之分。
高耸的鼓楼不但是寨子的标志
同时也凝聚着整个寨子的精神
(图:图虫创意)▼
在侗寨,有“先起鼓楼后立寨”的说法,表现出鼓楼之于侗寨,宛如灯塔之于码头,指引着侗族人归家的方向。除了组织演唱侗族大歌之外,鼓楼连同周围的广场还是一个村寨的公共中心,是村民的议事、日常聊天等公共活动场所。
鼓楼广场就像是侗寨的客厅
不管是集众议事、踩堂祭祖还是迎宾送客都在这里进行
(图:图虫创意)▼
歌的海洋
既然说侗族村寨是“歌的海洋”,那么自然要好好听一听这里的侗族大歌了。侗族大歌是一种无伴奏、无指挥的多声部合唱,是中国被发现的第一个多声部民歌类型。
侗族谚语有云:“汉人有文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过去侗语没有文字,所以就用歌曲来代替文字,在一代又一代人之间彼此传承,并且在不断地融入新鲜血液。
靠着口口相传,侗歌有了上千年的历史
(图:壹图网)▼
侗族大歌一般分为三个部分,也就是“歌头”、“歌身”和“歌尾”。“歌头”是领唱部分,以一个相对独立的段落作为“引子”;“歌身”是侗族大歌的主体部分,以“觉”来划分段落,每个段落又是由若干“把”组成(一句歌词称为一把);而“歌尾”则是大歌的结束部分。
“饭养身,歌养心”,侗族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
有着悠久的历史的侗族大歌,其作品题材非常广泛:
传授农事知识的大歌,对于长期以来保持自给自足生活方式的侗族人相当重要。从小学习侗族大歌的侗族人可以通过这种方法,了解到有关节气、播种、耕耘、收获等重要
侗族人把自己的“农业生产密码”
藏在了口口相传的大歌中
(图:壹图网)▼
农事知识,并应用在日常的生产当中。
侗族大歌中还有讲述本民族起源与历史的题材,譬如《姜良·姜美》就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在7天7夜的大洪水中,姜良与姜美两兄妹在一个大葫芦上得以避难,他们的后代中诞生了侗、苗、瑶、汉四个民族。
同宗共组的原生观念是侗族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比如这段侗族描绘创世的古歌▼
道德教化、祭祀祈福、传递爱意也是侗族大歌的重要题材。侗族人在侗寨从小就要学歌,在学歌的过程中接受教育。道德教化中包括有要孝敬父母、待人友善、勤劳、热情好客等元素。
侗族大歌《父母恩深》中这样唱到:“把乌黑的头发给了我,您才白发苍苍;把美丽的面颊给了我,您才皱纹深深。”这首歌的内容就是教育人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子女成年后要孝敬父母。
侗族大歌是孩子们最生动的成长教科书
(图:壹图网)▼
《人不做活一生穷》这首大歌唱到:“男人懒做活路无钱粮 女人懒织布匹常穿破衣裳……快快回头勤耕种,多有收益人家才会夸你是好儿郎”。从小学歌的人在这些侗族大歌的熏陶下,更容易养成热爱劳动、孝敬父母、敬友爱邻的思想。
潜移默化地,侗族人的道德品行在大歌中形成了
(图:壹图网)▼
当然,侗族大歌又怎么少的了爱情这个人类永恒的题材呢?在侗族的文化里,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并不直接通过言语传递,而是侗族大歌的对唱。
黔东南的非遗之旅
前面提到的侗族大歌中关于爱情的题材,《大地之旅》黔东南站节目中为观众呈现了这样的环节:姑娘与小伙若是喜欢对方,就会把爱意表达在歌里,让鼓楼作为见证。
侗族姑娘和小伙的表白方式,很浪漫
(图:今日头条@大地之旅官方账号)▼
婉转动人的甜蜜情歌,不仅表达了姑娘与小伙的爱慕之情,也代表了下一代人对侗族大歌的传承。
过去,由于侗族社会一直处于较为封闭的自给自足状态,直到上世纪50年代逐渐有音乐工作者走入大山收集、记录、整理和翻译,侗族大歌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这项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
值得被我们珍视与保护
(图:壹图网)▼
近年来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上当地人向外迁徙等原因,侗族大歌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承侗族大歌,需要让更多的国人了解到这种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
不仅是侗族大歌这一种艺术形式,而是在我们的国家还有着数不胜数的宝贵文化遗产。在今日头条这样高影响力、高传播力的平台上,《大地之旅》的节目可以让更多的人接触、了解到文化遗产,扩大受众后进而涌现出更多从事研究、分享文化遗产的工作者。
在今日头条,跟随《大地之旅》看我们的美丽中国
(图:今日头条@大地之旅官方账号)▼
一直以来,今日头条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优质内容,自2021年以来,先后推出音乐微纪录片《任贤齐的音乐故事》、独家明星访谈《实力派》,以及《云游风物之旅》系列视频等优质节目。本次策划《大地之旅》也是为各地文旅推广助力,让广大用户足不出户就能跟随明星,奔赴一场场人文治愈之旅。
当明星邂逅自然风光与人文遗产,则会碰撞出别样的花火。目前已经播出的三站内容分别由宣璐、郁可唯、袁姗姗造访山西大同、四川乐山与黔东南三地。节目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零距离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
目前已经播出的三站城市以及将要播出的湖北武当山
都是目前国内人气很高的宝藏旅游点
(图:今日头条@大地之旅官方账号)▼
千百年来侗族人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育人、以歌传世。侗族大歌更是了解这个民族历史起源、社会风俗、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我们这代人有责任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并接力给下一代,正如前人传承给我们那样。
【今日福利】
局长发福利啦!~截止11月9号12:00,局长将随机挑选留言区的5位粉丝,每人赠送1本球局精选图书!快来评论区留言吧~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虫创意
END
扩展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