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个记者节,我们当一次专业的放大镜公众号新闻2023-11-08 11:11今天,是第24个中国记者节。在致敬记者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长租平台自如也记录了自如用户中媒体朋友们的有趣故事。因此,我们决定当一次“专业”故事的放大镜,转发他们的故事,致敬同行们每一次乐此不疲的出发、每一幕直抵人心的报道、每一个白发不休的理想。暗访,是我人生的勋章@王老师,某报社工作者王老师工作中拍摄在从业的第十个年头,我仍然觉得记者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如果把这种幸福具象化,一是能无条件跟各行各业最有优秀/最有特点的人对话;其次是能有特别的人生经历。这些年,身边很多人选择了离开,或者跨行、跨界,很多人佩服我一直坚持这件事,是因为职业生涯里的那些特殊经历,让我把记者作为职业深感幸运。还记得从业第5年,我第一次做暗访报道的经历,至今历历在目。那时有影视公司为了一些财务便利,扎堆到某边陲城市注册。当时,我对采访目的地的情况一无所知,但抵达现场是使命。想了个办法,在淘宝找旅行社和导游,伪装成游客身份,经历多次转机、长时驱车到达后,我先去税务局联络采访对象。被多方拒绝后,我打算伪装成一家北京的影视公司CEO助理,暗访代理注册公司的工作人员。同行的导游,看出来了我的来意和动机,一直没有戳穿,但也提醒我,当地对于媒体风声鹤唳,不久前还有媒体老师被代理公司的工作人员发现暗访,而被架走“扔”到马路上的事件发生。第一个采访对象是个二十出头的男生,很警惕,一直反复问我,你不会是记者吧。我反复否认,但经验不足,中途手机因短信屏幕亮起,藏在袖口里的手机被对方发现。他立马神情大怒,认准我是记者,扬言要销毁录音,否则我别想走出大厅。被恐吓的同时,他的同事也纷纷围了过来。在双方撕扯的过程中,我的手机被一把抢走,强行删掉了录音。顾不得担心自己的安危,好在,我的包里还藏着一支录音笔,不至于完全丢失采访素材。惊心动魄的暗访,在采访地大大小小进行了五六次,每每采访完,我就赶紧回酒店把录音上传到邮箱发给编辑,生怕丢失。好在,稿子顺利发布,因为拿到的信息素材比较多,阅读量和影响力都不错,同年获得了报社的奖项荣誉。你要问我,十年一直重复采访写稿,会不会倦怠?当然,我也会有迷茫的时刻,但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寻常又别具意义的经历,激励着我往前走。但从实际的角度来讲,我也是特别幸运的人,同行的小伙伴因为生计或者几乎全年无休的工作节奏而选择转行的时候,我由于还有一套交给自如打理的房子,而有了更大的选择权。每月有稳定的收益,这让我能在这份理想的职业里无后顾之忧地徜徉,不用过于考虑现实因素。既然幸运地拥有了做热爱的工作的自由,又有了暗访这种人生勋章一般的职业经历,希望自己未来能更努力地夯实专业,不辜负这份幸运。学习能力,让我终身受益的职业修养@徐老师,某电视台工作者徐老师近照新闻一线摸爬滚打15年,每一个选题都是新课题,我的学习能力也因此得到培养。职业生涯里,有三件事被我认为是学习能力养成的里程碑。第一件是看财报。我是做公司报道的,但大学学的是新闻,看财报以及了解资本市场,属于技能盲区。编辑当时提醒我,不会看财报,无法真正看懂一家公司,报道会浮于表面。我记得当时我买了十多本市面上的财报入门书籍,每周都会找商科的同学学习怎么看财报,跟口线行业的多家公司招股书,我会反复分析,基本快倒背如流。蛮有趣的是,我特意投入五千本金,去体验了一把股市沉浮。第二件是制定见人KPI。我的两个笨办法,一是疯狂地看行业报道,不光是眼前的,还有过去五年的,基本都研读过。另外,是找行业里的人聊天,最密集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下每周至少见五个人的KPI。第三件是陌生领域采前准备,需百度搜索50页打底。我做过一个关于口红的选题,一支口红是怎么来的,除了表层的营销,背后的供应链,原料产地,时代背景、文化背景都需要弄明白。这个选题百度搜索我读到了50页以后、相关书籍看了3本、论文至少读了5篇。上学时期,我不是个阅读速度很快的人,因为记者的职业需求,促使我在吸收信息的过程中形成了高效的方法。本质上我不是个特别勤奋的人,而恰巧记者这个职业迫使我养成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当这个能力不断提升,让我受益时,比如明显感到自己做事更有逻辑,报道更鞭辟入里,这种成就感会给我持续打磨专业的动力。工作练就的专业能力,被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田老师,某报社工作者田老师的航拍图记者,专业就是脚力、脑力、眼力、笔力。投身新闻工作20多年,“专业度”帮助我拿到的新闻类奖项有十多个。不过,专业度越高,生活的“自由”度却相反。新闻的发生并不分上班下班,对我来说工作即生活,生活也是工作。工作不可避免地侵占了家庭亲子时光,但得益于工作上专业能力的练就,生活中我也因这个能力变得自如。大到股票、基金、买房这样的硬性投资,小到买一把人体工学椅和家用咖啡机的研究对比,我基本能做到踩对风口,挑到最好的,尽可能避雷。分享一个小故事。五年前,我有一套房子要出租,房产作为家庭大件,出租带来的收益是我们整个家庭最重要的收入补充之一,必须慎重。我自己报道地产领域多年,对长租平台也算了解透彻,因此我在数据表现、服务方式、业务模式等多方面做了评估,去筛选适合我的出租平台。专业与否,我有自己的一套评价体系。首先,我看人。擅长跟人打交道的我,会对交流过程中的人,略苛刻。咨询多家中介机构后,自如这家公司的年轻管家们给我留下的印象比较好,学历都挺高,专业度也更好,且无论是待人接物的情商、对业务的熟悉程度、服务的积极程度、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力都可圈可点。把房子托管给自如五年下来,不得不说,这种在工作中练就的专业能力,也让我在生活中做出的选择具有正确性。五年里,我一次没去过托管的房子,管家跟我通电话的次数也不超过10次,每月就只有线上APP以及短信提醒我租金到账。在我看来,自如的“专业”和记者很像,会沟通,同时具备不断学习不断迭代创新的能力。记者需要和采访对象高效沟通、踏踏实实采访、花大量时间学习研究前辈的作品行业知识、完成“1000小时”定律积累,才能做出有质量的报道,适应不断切换的岗位角色,拿下一个又一个新闻奖。自如也一样,他们管家的素质不错、业务模式持续创新迭代,服务边界不断扩大,从保洁到搬家,到推出增益租等。增益租这种在行业发展上的专业创新,和我们很相似,也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在快节奏时代,记者们的专业精神持续闪耀。以上记者们的职业动力,或许各不相同,但共同点是他们保持专业,同样也受益于专业。无论是被职业使命激励的专业、还是因为职业习惯形成的专业、抑或通过职业能力选择专业而获得更自如的生活,都是值得被看见的好故事。文/胡静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