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影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涉案金额最大的事,莫过于双11。看起来最蹊跷的事,也莫过于双11。细心的网友应该已经发现,11月12日零点之后,直到发稿的此时此刻,不论京东还是天猫,都没有公布自己双11期间的销售额、战报。记忆力好的网友应该记得,2022年双11,一向焦灼竞争的京东和天猫,在持续了14年的双11历史上首次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不公布GMV(交易总额)。某某领域销售额遥遥领先的狠话也都不说了。天猫只是笼统表示2022年双11交易规模稳中向好,与前一年持平。京东同样善用汉语,称自己增速超过同行,创造了新的记录。不论与前一年持平,还是更进一步,曾经叱咤风云的大佬,都选择反躬自省跟自己的过去比,不再与他人论短长了,很有禅学韵味。如果较真起来,论起禅学修养,天猫功力更深厚。因为,天猫从2015年之后就开始淡化GMV了。往好听了说,GMV这种傻大憨粗的数据,只能代表高速增长,无法反映大厂们以及消费市场的高质量增长。往不好听了说,不是各个大厂以及消费者们不努力工作,而是电商GMV真的增不动了。从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速来看,8年前也就是天猫决定淡化双11数据的2015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速高达33.3%。然而,到了2018年就已大幅下滑到10%左右,2022年仅有4%。不得不说,网上零售动辄双位数增长的黄金时代,很难再现了。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2022年双11,天猫、京东不约而同地闭口不提GMV。同样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今年的双11全网都在“拼多多化”。因为,尽管大家不再拿GMV成绩出来显摆,但GMV的重要性并没有就此消失,甚至变得更重要了。低价,是为了更好地卖货。对此,还有一个显眼的明证:为了双11能卖更多货,各家都亮出了自己的最新科技——AI。今年7月京东推出言犀电商大模型,将电商的AI竞争蔓延到物流、金融等领域,随后又推出AIGC内容营销平台、言犀数字人、京小智、京东京链等一系列AI应用,誓要打好这一仗。对电商始终怀有未了情结的百度,选择了曲线战略,其旗下AI虚拟数字人度晓晓,入驻淘宝开店,以“交个朋友”的价格卖起了朋友圈神器、彩虹屁小天使等AI服务。至于淘宝,同样卷得厉害。从9月份,淘宝开始内测其大模型原生AI功能“淘宝问问”,随后还推出AI商家工具、AI创意应用等应用。可以说今年的双11,是有史以来AI首次大规模应用的一届。这些AI工具,名字虽然环肥燕瘦各有姿色,其实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帮助消费者更高效找到自己想要的产品。可以说和拼多多“一件立减”有着相似功效,都是为了省去消费者为凑单而凑单的烦恼,免去了第二件八折和满300减50哪个更划算的计算难题。画外音就是:消费者你再相信我一次吧,我真的没套路了,这次真的是为你好!可以说,电商平台推出的AI技术有多先进,对着消费者鞠躬的幅度就有多大。电商平台之所以变得如此“谦卑”,如果归因为网上消费增速降低,是不太客观的。因为,网上消费增速降低是现象,而不是原因。尽管当下双11已经成为数百万商家参与、单日交易额超万亿的全民“购物节”,但是,在2009年双11刚开始做起来的那一年,参与促销的品牌商家仅仅27家,总成交额仅5000万。此后,各个平台入驻的商家数量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态势极速增加,这也给电商消费带来了多重变量。随着电商规模增大,物流、售后、金融服务越来越完善,成本越来越低、效率越来越高。10年前,下单后7天到货大家还能普遍接受。现在,3天内能否到货已经成为是否下单或者退货的新赛点。另一方面,随着商家、商品信息增加,早期来说,对于消费者是好事,商家从27家变成2.7万家,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和线上线下比价的机会。但是,随着信息指数级增加,27变成27万、270万,以及电商平台各种形式存在的“竞价排名”和高深莫测的评分系统,消费者就被淹没在数据的汪洋大海。消费者对自己的真实需求变得模糊化,消费行为变得机械化、方程式化。尤其是如火如荼兴起的直播电商,一款商品上架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几秒,如此短暂的时间,很难说得清最终促成决策的真正动机究竟是什么。高居不下的退货率,就是一个明证:以各种策略进入消费者购物车的商品,即便费尽心思到了消费者手中,也越来越难留住消费者了。“一件立减”、全网拼多多化,以及各个电商平台接连推出AI工具帮助消费者降低决策难度,客观来说,都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以低消费频率和高退货率这种“非暴力不合作”手段,对抗泼天的商品信息和商家策略,所取得的阶段性胜利。纵观国内消费史,漫长的时期中所面临的苦恼都是产能不足。从产能不足到产能过剩的历史节点是,1992年。这一年,国内结束了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国内经济从改开以来的高速状态,进入超高速发展阶段。1990年代的招商引资,2001年的入世,风起云涌。淘宝、京东,以及正步入夕阳的国美、苏宁,也都是在此过程中诞生、发展。可以说,这些平台的发展机会就是利用了发展的时间差:将工业效率更高的东南地区的相对过剩的产品,以连锁店或者网店的形式输送到产能相对不足的地区。从地理角度看,就是商品从包邮区流到非包邮区的过程。从2013年开始,产能过剩的焦虑开始在各个生产领域扩大,并逐渐成为共识。自古以来,国内的丝绸、瓷器、茶叶生产多了,就会销往海外。也是在2013年,开启了影响深远的“一带一路”。到了2015年,中央开始供给侧改革。那一年,“互联网+”和“+互联网”究竟哪一个才是制造业的解药,也成为年度热议话题。而不论双方如何争吵,大家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如何高效、低成本地为国内以及全球的消费者生产他们真正需要的商品。今年双11,非包邮区部分地区也开始包邮了,香港也打通了。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3.79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2%。不论是网上交易总额还是在社零总额中的占比,都是有史以来最高水平。总之,不论各个电商平台如何献殷勤,国内市场留给各平台发挥的空间都越来越小了。此时不得不提一下狂奔一年登陆47个国家、收获2亿用户,至今仍在高速增长的拼多多海外版temu。temu用事实证明,性价比高的国产商品,放之全球,都拥有无限魅力。其中,也包括飞速增长的美国市场。毕竟,消费的本质,就是能够真实有效提高消费者生活质量。而提高生活质量,是人类最普世的价值追求。美国人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制造大国、强国,我们拥有全球最完善的工业体系以及最多样、性价比最高的商品。眼下,国产商品总量已远超国内消费者需求总量。与其费尽心思让国内消费者加购一件不太需要的商品,花掉本无必要的钱财和精力。不如将国内的“丝绸和瓷器”销往世界各地,为更多微观个体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为国内带来新一轮经济增长、创造新一轮就业机会。
即便在国内卷到极致,也并不能成就伟大之事。反倒是国内舆论场上毁誉参半的小米、拼多多,甚至包括骂名缠身的中兴、联想,在出海方面却有可取之处。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