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前夫当保姆,也叫她的福报??其他2023-11-13 14:11自“红砖房”事件后,《梦想改造家》又引起了争议。但比起上次给农村人建后现代巨型毛坯房这种荒之大谬,这回节目组犯的忌,要隐晦不少。它更像一个社会隐喻,寻常而平淡,却让任何人都可以代入,乃至倒吸一股凉气。委托人小盛的父亲,是位中学物理老师,在小盛10岁时“厌倦了平淡而琐碎的生活,选择了离开,去寻找新的幸福”,这段原封不动的节目解说,翻译下就是:抛妻弃子,跟别人在一起了。父母离婚后,他起初跟着母亲,后来依恋奶奶,又回到了老房子跟奶奶生活在一起。一二十年里,父亲始终没照顾过小盛。什么时候跟小盛建立联结的呢?老了突发疾病,失语,右半身半身不遂。一开始小盛把他送到疗养院住,但他脾气又臭又倔,不适应疗养院便闹脾气,动静很大。无奈小盛把他接回了老房子,照顾父亲的重任就落到了小盛和奶奶身上。2020年奶奶去世,父亲也几经辗转,换了好几处地方养病——老房子潮湿,他身体受不了,小盛又给他单独租了阳光充足还带小院的商品房。只是解决了居住问题,父亲又挑剔起饮食,由于不满意保姆做的饭菜,两个月换了四个阿姨。这时,意想不到的转折发生了——被前夫背叛,离婚很多年的母亲回来了,主动要照顾患病的前夫。别想太多。母亲只是心疼儿子。小盛工作压力大,还要照顾父亲,经常两头奔波(此前还照顾奶奶),新谈的女友也跟着小盛奔波、受苦。这么一看,母亲的归因就不难想象了——怕儿子太辛苦,怕儿子女友受不了离开儿子。母亲对儿子的帮助,是以牺牲自己的业余爱好和精神生活为代价。她原本有自在的老年生活,尤为热衷乒乓球,之前她每天都会打球,还常常出去打比赛。看到这,不少人应该已经开始替她不值。在这个家庭中父亲从头至尾都是既得利益者,年轻时未尽到任何责任,又让亲妈、前妻和孩子为自己的任性买单。患病时,他后来组建的新家庭没人管他;回到旧家庭,依然难改脾气,折腾家人而不知羞愧。而妈妈则是被迫收拾残局的牺牲者,早年要照顾儿子的成长,晚年要成全儿子的孝心。- 当初他离开家,还恨他吗?- 一直没恨过,不恨对我是一种解脱东亚的人伦道德,总是以“不计较得失”为光荣。最伟大的人格,莫过于被社会活埋了半截,还要挣扎爬出来独顶半边天。而人性也就贱在,热衷于对牺牲者盘剥,对索取者讨好。小盛因为父、母与自己分居三地,来回奔波不方便,产生了重修老房子的想法,这样“一家人”可以住一起,也好照顾父亲。父亲住楼下母亲和他们小两口住楼上这样“一家人”既住在一起又有各自的空间,也方便照顾父亲这是节目组受小盛委托,为其寻找设计师改建老房的初衷,也是最令我迷惑之处。“全家”一起看改建后的新房那天,儿子推着坐轮椅的父亲,像帮国王检阅领土一般热闹——“看,你的茶吧”“你的院子”“你的假山”……母亲走在最后面,像这家的远房客人。父亲的房间坐落在一层,最宽敞豪华,还带小园林,房间甚至专门做了他喜欢的棋桌。儿子很开心地问父亲,景色好不好?父亲点头,儿子喜笑颜开。做个阴暗且不道德的揣测:对曾经抛弃自己的父亲如此用心良苦,按常理看,只能是老人家有什么值得惦记的资产,才能解释得通了。楼上小两口的房间是次好的。面积不大,但为了满足他们的工作需要,特意加了一层工作台和休闲区,还有为未来孩子考虑的区域。到了母亲房间,恐怖故事来了。乍一看确实也不差,但若与家里其他部分相比,这就是个客房的水平。卧室的确考虑到了母亲的生活便利以及隐私需要。除了常规的梳妆台、衣柜,还有水吧、独卫和洗衣机、烘干机。不少批评说这是给妈妈洗衣干活的“保姆房”,但从母亲的反应来看,她对这俩电器其实是挺满意的。但即便不谈“保姆房”这个说法,你还是不难见其中的母职规训逻辑。不管是儿子的心理还是整个房屋设计,都在隐秘中默许、推动、落实母亲的功能性价值。所有人想到“母亲”,脑子冒出来的永远是厨房、洗衣机,倒水、做饭、晾衣服……母亲的房间设计有那些家具太思维定势、不足为奇。所有人都知道母亲喜欢打乒乓球,设计师最后还给她送了球拍、球盒,儿子甚至对妈妈为他牺牲掉业余爱好心怀愧疚,但没有人想到帮她守护住这点爱好。尤为讽刺的是什么呢?床边做了一个乒乓球拍状的茶几。马桶上面悬挂了一个里面装满乒乓球的玻璃框。设计师说着哄小孩的行话:你打球的这些回忆统统地留在了最后的一个惊喜(画框)是,母亲毕生唯一一点属于个人的爱好与追求,最后的结局是被裱在厕所里当装饰品。儿子也很想哄母亲开心:“妈你看,连造型都是按照你的兴趣爱好来设计的。”有时,对立不是被制造的,而是就这么存在着的。有的人的爱好,值得专门开疆辟土、建个室内大观园去满足。而有的人的爱好,只能在马桶上方被永久封锁。其实,在这个屋里放一张小型可折叠式球桌绝不是难事,哪怕是形式主义地摆着呢?但儿子完全没朝那想,看到偌大的阳台,只兴奋地说:以后这里可以喝下午茶爸爸在下面组织牌局,我们在上面打牌互不影响我们很容易听出,在这一家的主人翁意识里,并没有母亲的位置。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想象,只关于他们小两口以及父亲。那妈妈在哪?毕竟这座房子留给妈妈空间的只有厨房,以及仅生活功能较为齐全的卧室。但你知道,妈妈搬到了这座封闭的所在,是舍弃了自己原来的独立的家、自由的生活。她选择来这里长居,甚至都不是为自己。她是因为儿子需要她照应生活,将来有孩子的话,她也可以帮忙照看。儿子呢,也知道妈妈为他付出了很多。但对母亲的感恩,好像只停留在口头上,却不会花费心思,让渡空间,为其弥补缺憾。把妈妈的兴趣爱好,以纪念、回忆的形式锁在房间里,好像以这种轻描淡写的方式缓解愧疚,就可以心安理得享受母亲的奉献了。此中暗含的正是某种千百年来的习惯性默认——默认家族女性应该牺牲,把空间(物质空间、精神空间)让渡出来,填上所谓的功能性职责。这一习惯,从奶奶这一代就开始了。能看出小盛对从小照顾他的奶奶感情最深,他在提及奶奶去世时情绪波动大,还忍不住掉眼泪。老房子也是奶奶建的,奶奶所有,2019年之前(未改造前),楼上楼下加起来差不多装修了7次。但来到奶奶的房间,真的有一瞬间的惊诧。奶奶住的是顶层的阁楼,像是从这座房子诞生的80年代起就没装修过一样,历史陈旧感扑面而来。阁楼的顶棚漏光、漏水,小盛说自己用防水材料补过很多次。奶奶也就是2020年才去世,但奶奶的住处就好像她被所有人遗忘了一样。也许是奶奶自己不愿意变动居所,或者不愿意浪费钱装修。但这其实也源自一种典型的东亚女性观念,为家庭补窟窿,收拾烂摊子的,却习惯性委屈自己,优先儿孙。与其说其他人看不见,毋宁说他们已经习惯了享受并索取母爱的温度,潜意识默认母亲的付出是天性,是本应如此,因而不用回馈。毕竟不回馈,没有任何风险和代价,更不会像在职场一样被开除“子籍”。只要自私点,假装看不见母亲的需要,没有任何损失就可以得到无限好处。这个原本支离破碎的“家”,一方面为了照顾父亲,一方面为了成全小盛对“一家三口”的想象,被迫重组了起来。只要假装不懂妈妈的心情,她被迫迁居,就可以变“归来”。“归来”这个词的使用,就好像20年前是母亲出走,一家人才走散一般。而那个失语、偏瘫的父亲,从他老年的表现便可以想见——这得多以为自己理所当然被侍奉,才会因住不惯就大闹,吃不惯就频繁换人。他曾被背叛的前妻,还要回来给他做饭,细致到菜要嫩的,不然咬不动,嫌亮还要给他关窗帘,衣领有脏东西还给他擦。不止小盛,生活中不少儿子都是这样——父亲再失败、再不负责任,儿子都会共情父亲。小盛觉得从前是物理老师的父亲,现在不能动,看着心酸,充满对其处境的感同身受。好像把父亲当牌位一样供着,哄得父亲开心,得到父亲认同,他才拥有社会身份,才成为一个有根脉的男人(即便生他养他的是妈妈和奶奶)。假如当初离家的是母亲,那一定谴责母亲,才能彰显他的身份,就像《问心》里赵又廷饰演的儿子,不肯原谅当初为事业牺牲家庭的母亲一样。而讽刺的是,儿子对父亲的拳拳孝心,是要牺牲母亲去成全的。《梦想改造家》这一期,实在“典”到每一处细节都写满了历史——女性如何被挤压、吞噬的历史。即便母亲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生活,一句“儿子的需要”,就可以绑住她,让她回到原点。我知道母职期待,困住的不止有母亲,还有将自私合理化的子女。我们在说“妈妈,我希望你有自己的生活”,心里还是舍不得她用牺牲自我换来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断亲”这个词流行开来时,我们该先切断的难道不是——因为毫无代价因而理所当然的索取。中式恐怖片,莫过于此↘↘↘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