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又要打造一座城,规划69.8 平方公里!全球顶尖科技创新高地要来了!
//
日前,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和南山区人民政府联合组织编制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空间规划纲要》,经市政府同意正式印发,并在11月15日科技部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西丽湖论坛上重磅发布。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区位得天独厚、交通优势明显、生态禀赋优异,是深圳科教资源最丰富、高端人才最密集、科技创新能力最强、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在新时期,加快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建设,对增强深圳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水平,强化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纲要作为指导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建设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系统性制定了科教城的目标定位、空间布局、城市风貌、公共服务、综合交通、智慧城市、保障措施等内容。
规划范围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位于南山区北部,东、西、北至南山区行政边界,南以塘朗山山脊线、平南铁路、广深高速为界,西北部包含宝安区塘头片区部分用地,总面积约 69.8 平方公里。
区位与规划范围示意图
发展定位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是支撑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高质量发展高地的核心载体。发展定位为全球顶尖科技创新高地、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集聚区。
空间布局
蓝绿为底,塑造“环山、抱湖、拥河、连海”的生态格局。严守生态本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规划公园绿地系统,串联阳台山、西丽湖、大沙河、深圳湾等各类原生生态资源,融合自然、人文、社会多元要素,形成“山水掩映象牙塔,蓝绿交织活力城”的幽美湖谷。
生态格局示意图
创新驱动,构建“一心、两轴、三区、六大创新组团”的功能布局结构。“一心”即以西丽湖为中心的生态心,围绕西丽湖打造公园游憩休闲系统,构建特色景观绿道体系。“两轴”即依托城市道路、轨道交通等交通走廊,联动片区发展的驱动轴;南北轴沿沙河西路衔接西丽中心创新服务区和石壁龙科教拓展区,东西轴沿留仙大道联系西丽中心创新服务区和大学城科教提升区。“三区”即大学城科教提升区、石壁龙科教拓展区和西丽中心创新服务区。“六大创新组团”包括大学城、石壁龙、燕清溪、白石岭、留仙洞和小镇创新创意组团。
实施保障
加大部门组织协调管理力度,建立部、省、市共建工作机制,构建跨层级跨部门协同机制,建立健全重大事项会商机制;加快高端创新资源布局,高规格高水准引进世界一流高校、国际国内著名实验室、科研机构;在高等教育体制机制、科技体制机制、国际化人才发展制度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推动重大改革创新和先行先试政策落地;加强规划引领,保障重大项目落地;加快推进西丽枢纽、侨城东路北延段等基础设施建设。
以下为全文: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空间规划纲要
前言
第一节 编制背景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不断向基础科学研究前移,原始创新日益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解决“卡脖子”问题,直接关系到产业升级、城市发展,乃至经济安全。目前深圳创新主要来自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带动能力较弱,深圳亟需“补短板、增优势、促融合”,推进高等教育、基础科研跨越式发展,发挥产业创新与应用转化优势,实现政产学研资深度融合。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区位得天独厚、交通优势明显、生态禀赋优异,是深圳科教资源最丰富、高端人才最密集、科技创新能力最强、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在新时期,加快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建设,对增强深圳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水平,强化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纲要是指导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建设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二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坚持创新驱动、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开放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秉持保护更严格、发展更充分的理念,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深圳特色打造西丽湖国际科教城。
第三节 规划范围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位于南山区北部,东、西、北至南山区行政边界,南以塘朗山山脊线、平南铁路、广深高速为界,西北部包含宝安区塘头片区部分用地,总面积约 69.8平方公里。
第一章 目标定位
第一节 发展定位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是支撑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高质量发展高地的核心载体。发展定位为全球顶尖科技创新高地、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集聚区。
第二节 发展策略
深度融合,构建政产学研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搭建世界级创新平台,强化创新政策供给,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链条改革,提升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金融机构等密切协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融合发展,形成政产学研资深度融合徘 “基础研究 +技术攻关 +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提质升级,推进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全面提升科教城高校发展水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集聚顶尖师资,培育卓越人才,创造领先成果。以全球视野,大力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探索市场化办学,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开放式、特色化、创新型发展。
加强协同,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增强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头供给能力,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校、科、企协同合作,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促进科学、学科、技术之间交叉融合,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
合作联动,共建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充分发挥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区位和交通优势,与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圳国家高新区南山园区等紧密合作、联动发展。进一步增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创新、创造和创业的协同互动,共建开放型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
第三节 建设目标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应突出人才的第一资源和创新根基作用,推动高等院校、高端研发、高新产业齐头并进,促进创新驱动、生态建设、民生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山水之城、创新之城、乐活之城、智慧之城”,建设影响力卓越的世界一流科教城。
山水之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切实保护科教城基本生态格局,充分利用山水林田湖资源,塑造山水城林交织融合的风貌特色,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品质。推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模式,创新生态环境管理模式,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创新之城。充分发挥科教城创新要素高度聚集的优势,建设世界级创新平台,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形成锐意进取、开放包容的先锋文化氛围。通过创新驱动带动社区转型,促进其全面深度融入科教城建设,实现校区、园区、社区融合创新发展。
乐活之城。以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建设国际一流水准的教育、医疗、文体、居住、休闲设施体系,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生活服务。挖掘本土文化内涵,丰富国际化人文特色,增强科教城魅力和品位,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现代化城区。
智慧之城。加强智慧城市体系建设,推进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协同发展,建立健全大数据管理服务体系,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实现全域智能化应用服务深度感知、实时可控,打造具有深度学习能力、全球领先的智慧城市。
第二章空间布局
以“山、湖、河、海”生态格局为底,构建“一心、两轴、三区”城市整体空间布局,重点打造六大创新组团,形成生态环境优美、创新资源集聚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
第一节蓝绿为底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原生山水林田湖各类生态资源,划分不同的生态等级分区,制定针对性的生态保护和开发控制要求,严守生态本底。构建环山、抱湖、拥河、连海,融合自然、人文、社会多元要素的蓝绿网络,形成“山水掩映象牙塔,蓝绿交织活力城”的幽美湖谷。
环山。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群山环抱,东、北靠阳台山森林公园,南临塘朗山郊野公园,西接洞尾山、白坑山,翠岭流岚,莺啼燕语。五条生态廊道从外部群山向科教城中心汇聚,绿意渗透,形成区域生态基本骨架。严格保护山体风貌,维护生态廊道完整性、连续性,保障生态功能多样性。
抱湖。科教城镶嵌在西丽湖、铁岗水库、石岩水库、长岭陂水库等大型水体之间,其中西丽湖位处科教城中心,崇山叠翠间,湖光溢彩。应严格按照水源保护区管理要求,加强西丽湖、长岭陂水库水源涵养和西丽湖坑塘湿地保护,提升湖水品质。
拥河。科教城拥有大沙河、白芒河、麻磡河、大磡河、丽水河、燕清溪等多条河流水系。打造海绵生态型河道,发挥水系生态空间在雨洪调蓄、面源污染削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丰富沿河功能,促进开放互动,形成复合生态景观、慢行交通、休闲娱乐、人文交往的城市碧道。
连海。从阳台山南望,西丽湖、塘朗山、大沙河、深圳湾尽收眼底。完善科教城蓝绿网络系统,与阳台山、塘朗山登山步道、大沙河生态长廊、深圳湾滨海休闲带互联互通,形成郊野公园、城市公园、校园绿地、街头公园相连,贯通南北,越山向海的大生态休闲系统。
第二节 总体布局
科教城以西丽湖为生态心,交通走廊为发展驱动轴,大学城科教提升区为发展基础,石壁龙科教拓展区为增长极,西丽中心创新服务区为综合服务平台,形成“一心、两轴、三区”的整体空间布局。
“一心”。即以西丽湖为中心的生态心。立足西丽湖生态资源禀赋,加强水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完善生态功能,展现碧波万顷的景观特色。围绕西丽湖,沙河西路、丽康路、沁园路、西丽湖路等道路环线串联科教城三大片区,沿线打造公园游憩系统,构建特色景观绿道体系,提供高品质生态公共开放空间。
“两轴”。即依托城市道路、轨道交通等交通走廊,联动片区发展的驱动轴。南北轴沿沙河西路衔接西丽中心创新服务区和石壁龙科教拓展区。向北串联石岩高新园区、光明科学城等,通往广州、东莞,向南联系深圳国家高新区南山园区、后海中心区、深圳湾超级总部等,经深圳湾口岸通往香港。东西轴沿留仙大道联系西丽中心创新服务区和大学城科教提升区。向西衔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宝安中心区,通往澳门、珠海,向东紧邻深圳北站枢纽,通往坂雪岗科技城、深圳国家高新区坪山园区等产业区。
“三区”。即大学城科教提升区、石壁龙科教拓展区和西丽中心创新服务区。大学城科教提升区,在既有高校、科研院所高质量发展基础上,多措并举积极挖潜,为引进国际国内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拓展空间。提升科教水平,促进高等教育、基础科研、成果转化与先锋产业密切互动。引导社区转型发展,为片区提供高水平综合配套服务。石壁龙科教拓展区,扩充、强化科教城高等教育、基础研究能力,高规格高水准建设世界一流高校和重大科研机构集聚区。高标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动现有工业区转型升级,促进社区多元特色发展。西丽中心创新服务区,推进西丽枢纽地区、留仙洞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基地建设,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与西丽中心城市更新工作整体统筹、联动发展。强化高端服务职能,布局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和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成为南山区北部重要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心。
第三节 创新组团
持续推进大学城、石壁龙、燕清溪、白石岭、留仙洞高端创新要素聚集,加强协同融合,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小镇创新创意组团,促进原农村社区全面深度融入科教城建设,积极承接创新溢出功能,活化历史资源,挖掘文化特色,实现多元创新发展。
大学城科教组团。该组团包括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大学丽湖校区、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超算深圳中心、深圳大学总医院、南山智园等。以现有高校校园建设、局部拓展和片区品质提升为主,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重点促进大沙河沿线开放共享,科教紧密联系、深度互动。
石壁龙科教组团。该组团为规划新建区域,新增用地主要作为教育科研用地,以鹏城实验室为核心,构建区域实验室体系,加快香港大学建设,积极引进国际国内一流高校,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一流高校合作办学,打造科教融合重大平台。
燕清溪科教组团。该组团包括规划新建区域、资本市场学院和市人才研修院。新增用地作为教育科研用地,积极引进国际国内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
白石岭科教组团。该组团为规划新建区域,新增用地主要作为教育科研用地,加快深港科学园与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建设,支持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高校改扩建。
留仙洞科创组团。该组团包括留仙洞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基地、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建设世界级创新平台,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提升企业孵化能力,吸引创新企业集聚,打造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发展高地。
小镇创新创意组团。麻磡村、大磡村、白芒村、平山村等原农村社区通过综合整治、有机更新等手段,消除安全隐患、优化空间结构、改善配套水平、提升景观环境。植入科教配套、创新创意、金融服务、健康休闲、特色旅游等新功能,全面促进社区转型,通过文化创意、艺术设计,优化提升社区风貌,打造小镇创新创意生态圈。
第三章 城市风貌
科教城外环群山、内拥碧水,菁菁校园、古朴旧村、创新园区和活力公园环西丽湖、沿大沙河镶嵌布局。南部西丽中心区熙来攘往、热闹繁华,中、北部大学校园、科研院所、创意小镇恬淡幽雅、绿色慢活。科教城以蓝绿格局为底,城市组团为元,慢行网络为脉,形成山水城林镶嵌,动静相辅相依,疏密错落有致,传统现代融合的“闹市桃花源,多元新硅谷”。
第一节 智慧湖谷
科教城大学校区、科研院所依山傍水,应尊重原有自然肌理,顺应山形地势,高低错落。建筑组团、公园绿地交错布局,大开大合,形成疏密有致、自然灵秀的空间。校园、科研园区应便捷可达、高度开放,以景观设计结合智能安防系统创造无边界园区。建筑组团中低强度建设,控制建筑高度,塑造与山脊遥相呼应的天际线。建筑应风格明快淡雅,融入山水,浑然天成。
第二节 先锋都会
以城市中心职能为主导的区域应凸显高效紧凑、多元混合、立体集约的大都会气质。以小街坊、高密度、高强度、复合功能为特征,标识性地标建筑和背景建筑群落交织错落,营造韵律起伏、层次丰富的立体空间形态。街区充满趣味活力、环境宜人。建筑风格简洁现代、先锋时尚、精致高雅。
第三节 绿意乡境
结合山水资源,精品打造山顶生态公园、水生态公园、西丽塔公园、九祥岭公园等绿地公园体系,将公园通过绿道项链式有机联系成一个整体,营造“公园即城市,城市即公园”的幽美环境。
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严格保护,合理活化屋背岭、九祥岭等文化遗址。麻磡村等旧村通过微改造活化历史资源,再现客家村落质朴风貌,并增添创意、艺术、设计等新要素,形成新与旧、传承与创新融合的新特色。
第四章公共服务
以科教、科创服务为重点,增强科教城产学研特色服务设施配置,搭建世界级创新平台,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创新企业深度合作。以人才需求特征为出发点,引入国际级的教育、医疗、文体资源,建成国际化高品质生活服务设施体系,增强科教城魅力和品位,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乐活城区。
第一节 特色创新服务
推进科研设施共建共享。创立科研共享平台,高校、科研机构的实验场地、仪器设备、科技资料等纳入统一网络管理平台,面向社会开放,市场化高效运作;集中布局,统筹建设实验化学品存储中心、科研实验废弃物处理中心、实验动物中心等设施。
搭建重大创新合作平台。设立科研综合服务中心、概念验证中心、中试转化中心、创业孵化中心、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等,加强各中心协同互动,线上线下共同运营,提供专业、高水准创新服务。
建设优质创新配套设施。设置高品质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中心、会议酒店等设施,承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会议、科技峰会、重大科技产品发布会等;科教用地内建设中小型会议中心、多功能会堂等满足高校、科研机构的日常学术交流、专业培训需求。结合公园绿道体系,设置小型图书馆、会议场地、书吧等设施,为片区学术沟通、科技创新提供便捷的交流场地。
第二节 优质生活服务
高质量特色化教育医疗。发挥高等教育龙头引领作用,带动基础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创新办学模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国际学校、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学校;发挥科教城教育资源优势,发展一批以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为特色的教育机构。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提升整体医疗技术质量和国际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智慧医疗,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优化就医流程,提供远程医疗等服务。
多类型开放性文化体育。实现高校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大型文体设施向社会开放共享。结合西丽中心更新,西丽枢纽地区建设,布局高品质文体设施。结合公园绿道体系,设置小型博物馆、小型美术馆、精品画廊、小剧场、小型球场、健身器械等设施。
多层次多渠道住房保障。促进职住平衡,在科教城周边集中建设保障性住房。加大科教城范围内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力度,优先配置给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创新人才。科教用地原则上不安排住宅功能,仅提供宿舍和小规模过渡周转用房。
多元化高品位休闲娱乐。挖掘活化历史资源,弘扬客家、广府等本土特色文化。加强麻磡村古民居建筑和百年碉楼的保护,利用各社区城中村、工业厂房建筑灵活改造,增添咖啡馆、书吧等休闲场所。引入国际化要素,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文化融合。丰富西丽中心区商业业态,建设世界一流品质休闲设施,营造轻松友好的国际化氛围。
第五章 综合交通
加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对外交往便利程度,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科创要素的相互联动;坚持公共交通、绿色慢行优先,构建高质量、特色化、智慧型内部交通体系,提升科教城交通服务水平。
第一节 提升国际国内交通可达性
依托港深西部铁路(洪水桥 —前海)和城市轨道快线网络,实现半小时到达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一小时到达香港国际机场,提升科教城面向国际国内的可达性。依托西丽枢纽、深圳北站枢纽的深汕客专、厦深铁路、广深港客专、赣深客专、深茂铁路等高速铁路,构建与长三角、长江中游、海峡西岸等主要城市群便捷的交通联系。
第二节 联通大湾区重大创新要素
依托城市轨道,加强与深圳湾口岸、前海口岸等的联系。依托港深西部铁路(洪水桥 —前海)及西部过境通道,实现与香港西部地区连通。依托深莞增城际、深惠城际、深珠城际等城际铁路,广深高速、南光高速、深珠通道、深中通道等高速公路,蛇口邮轮中心航路网络,高效连接广州南沙、中新广州知识城、珠海横琴、东莞松山湖等重大科技创新发展平台,实现湾区主要城市核心区一小时可达。依托城市轨道,南坪快速、广深高速等高快速道路,全面对接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圳国家高新区南山园区等创新发展重点地区,实现深圳市各重点片区半小时可达。
第三节 打造绿色智能的交通体系
加强对外交通体系衔接。推进轨道 7号线延长线、 13号线、 15号线、 27号线、29号线建设,优化规划轨道线、站位方案,促进轨道站点与科教城用地布局更好衔接,提升片区轨道交通服务水平。依托 “两横”西乡 —丹梓大道、南坪快速,“四纵”南光高速、沙河西路、侨城东路、福龙路等城市高快速路,实现与全市高快速路网的衔接,尽量避免新增城市干线性主干道、快速路穿越科教城核心片区。优化西乡 —丹梓大道、沙河东路(北延)、沙河西路线位及立交节点布局,协调道路系统与科教城用地布局关系。
完善内部道路网络系统。结合科教城总体空间布局,优化骨干道路网络,实现功能片区之间的便捷联系;完善内部次干道、支路网建设,促进与骨干道路便捷衔接,改善道路“微循环”系统。
提高绿色交通出行比例。构建科教城内部“公交 +自行车+步行”的出行模式。建立中小运量公共交通系统,重点打造科教环线,串联各个科教组团,提供“门到门”高品质、绿色便捷的公交服务。结合山水格局,依托城市道路、城市公园因地制宜设置绿道网络,在满足步行、骑行等基本通勤需求基础上,兼具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营造生动趣味的绿道环境。
鼓励智能交通服务创新。充分利用综合交通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手段,完善交通信息采集和平台建设,创新交通智能化管理服务。超前布署新型智慧交通设施,为未来车路协同、无人驾驶等新交通模式的发展预留空间。以循环共享为导向,面向多元出行需求,提供定制化公交线路、个人快速公交等交通服务。
第六章 智慧城市
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网络、社交网络、知识管理、虚拟现实等各类新兴信息技术,将科教城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重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创新平台、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城市治理等工作,建设深度感知、互联共享的智慧城市示范区。
第一节 开放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
紧跟无线通信技术更新步伐,积极实现新一代无线通信基础网络全覆盖,大力促进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建设和共建共享。在保证安全管控前提下,在科教城探索构建国际互联网特别通道,实现国际化网络环境,保证科学数据高速安全传输,提升科教人员工作便捷程度。
第二节 融合共享的智慧创新平台
针对高校、科研机构、创新企业聚集的创新组团,为师生、科研人员、企业员工建立智能开放的工作环境,打破传统行政物理系统边界,建设扁平化、资源高度开放共享的信息和服务平台。数据信息要素化、全过程化,数据连接共享化、广泛化,并通过互动产生反馈,激发化学反应式的创新和融合,支撑智慧教育、智慧科研,实现片区智慧运行。
第三节 高效便捷的智慧公共服务
以企业、居民的全时段全方位全链条服务需求为主线,建成国内领先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民生服务体系。实现“一站创新创业”,通过数据开放平台和大数据交易平台,释放科创资源红利,打造成基于开源数据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一屏走遍全城”,建立一体化市民服务平台,方便市民快捷获取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提供的各类高品质生活服务。
第四节快速响应的智慧城市治理
建成基于大数据、信息共享和人工智能的决策辅助体系,在公共安全、城市运行管理的各领域,通过信息化手段建成预测预判、快速反应、综合协调的一体化城市运行管理体系。重点推动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环保、智慧城管等建设,显著提升交通运行效率和环境治理能力。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大组织协调管理力度
建立部、省、市共建工作机制,构建跨层级跨部门协同机制,建立健全重大事项会商机制。充分发挥市区两级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议事机制的统筹协调作用,研究部署科教城土地规划、交通设计、生态保护、高端资源布局、重点项目建设和综合环境提升等重大事项;统一指挥、高效协调,推进科教城高质量开发建设;搭建创新平台,共享创新资源,协调公共事务,保障科教城高水平运营管理。
第二节 加快高端创新资源布局
科教城优先高规格高水准引进世界一流高校、特色学院、重点学科,国际国内著名实验室、科研机构;积极推动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高科技龙头企业办学。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推动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概念验证中心、中试转化中心、科研综合服务中心等建设,搭建全方位、全过程、高能级创新平台。
第三节 深化体制机制政策创新
科教城应高点定位、前瞻谋划、主动作为,在高等教育体制机制、科技体制机制、国际化人才发展制度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争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等部委支持,推动重大改革创新和先行先试政策落地。
第四节 加强规划引领用地保障
落实“多规合一”要求,发挥《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空间规划纲要》的统领作用,将纲要成果纳入《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指导下层次规划编制。对石壁龙、燕清溪、白石岭、西丽枢纽等地区及公园绿道体系等高标准开展规划设计。大力推进石壁龙、燕清溪等地区土地整备,预留零一学院、科创学院等建设空间,保障重大项目落地。
第五节 加速基础设施协调建设
加快建设西丽枢纽、轨道 7号线延长线、轨道 13号线等轨道交通,公园绿道体系,丽水河、燕清溪河道工程等。优化西乡—丹梓大道、侨城东路北延段线位,加快实施科苑大道、沙河东路改造。统筹协调平南铁路、深惠城际等与白石岭片区建设,尽量减少交通廊道对科教城重点地区的影响。加快推进科教城范围内 LNG长输管线迁改,高压线迁改和下地工作,为科教城创造更加安全、优美的环境。
(内容来源: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