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算看明白了,香港是想搞一波人口大换血
作者:周培公
来源:米宅资产严选
文章已获授权
在大部分国人心中,香港从来都是不缺人的。
“人多地少”向来是香港对外宣传的标签之一,房价贵,人均居住面积小,交通拥挤这些情况都是人口基数庞大带来的负面影响。
70年代,许冠文拍摄了一部反映当时香港社会风貌以及职场现状的电影《半斤八两》,深刻讽刺了当时香港深度内卷引发的劳动力贬值的怪诞现象。
大概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香港开始特别关注人口问题,通过各种政策平衡香港人口的阈值,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控制外来人口,打击偷渡群体。
香港对内地移民的监管一直很严。
二十多年前,内地人想移民香港,要么有钱有势,走正规渠道;
要么有胆量,冒着巨大风险走非法途径黑下来。
所以,李家超去年发布施政报告提到“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推出高才通计划的的时候,没有人当回事儿:
人口基数摆在那里,无非就是把之前流失的那部分人口补回来罢了。
过去三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香港有一撮人跑到了英国,这些人大概率不会回来了。人口缺口就是这么来的。
在今年10月份之前,坊间所有媒体都在推测香港的人才引进窗口要关闭,因为当年计划是三年引进10万人,结果不到一年时间就提前完成了指标:
据统计,今年前10个月共有18万人申请各类人才输入计划,其中有11万人获批,7万人已经拿到香港身份,较原定目标多1倍。而去年底新推出高才通计划,至今共收到约5.5万宗申请,获批约4.3万宗。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在新一版的施政报告中不仅没有收手的意思,反而暗示要“加大力度”。
这就令人疑惑了,香港到底想要多少人,为什么这次只盯着内地呢?
如此大规模且定向的人口引进策略,已经完全超出了“招贤纳良”的范畴。
那么,往深了想,原因只有一个:香港人口想换血。
从人口结构的角度来说,香港需要新鲜血液。
香港一向繁荣,人均GDP水平三十年来一直保持在全球前40名以内,最高重进过前15。注意,这可是人均。
经济长期高位低速运行,给社会人口结构造成的影响就是:高龄化和少子化。
医疗条件先进,医疗保障到位,造就了香港的白发阿翁随处可见;
财富相对集中,内卷加剧,又让香港年轻人婚育意愿大大降低。
不夸张的说,香港的老龄化可以和日本比,少子化可以和韩国比。
按去年的出生人数32950,出生率低于韩国,全世界倒数第一。今年1-4月出生人口10832,估计全年和2022持平(正负2%以内),相比起2021同比下跌7.8%,和2022同比下跌14.8%,这仅仅算是暂时稳住了。
长期来看,依然不乐观。
本地人不愿意生,那么就必须另想办法。
内地高净值人才,自然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一群体有一定经济实力,个人素质顶级,多半有孩子或者生育压力不大生育意愿强烈。
让他们进来,适当平衡一下人口结构,很合理。
从安全的角度来说,香港也确实到了人口换血的关头上了。
过去几年,香港是个什么光景,大家心里都有数。这种情况,治标的同时肯定也要治本。
如何治本?
让一批三观稳定的人进来,把残余的乌烟瘴气彻底荡涤干净。
正如半个多世纪之前,建设兵团做的事情一样。
这是大势所趋,是阳谋。
不可阻挡,不容置疑。
搞清楚这两点,那么香港最近的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动作,也就可以理解了。
比如,11月9日,李家超指示有关部门给“内地人才介绍对象”:
①要把人才在港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好故事,向世界分享,吸引新人才来港发展事业和生活;
②要帮助人才融入香港这个“共同家园”,为他们提供实用资讯,为他们安居乐业创造有利条件;
③要鼓励人才留在香港持续发展,让他们落地生根,贡献香港,如果可以介绍男朋友、女朋友给他们就更好。
最后,李家超还祝愿各位人才在香港一帆风顺,百子千孙,生活愉快。
再往前,还有香港公务员事务局亲赴内地高校招揽学子。
这种热情程度,根本就不像是找接盘侠的节奏。
香港现在的人才引进策略非常开放,除了优才、高才这种专门吸引高学历人才的,还有“专才”计划吸引技术人士,“进修”渠道吸引潜力股。
都说香港人才引进挑肥拣瘦,嫌贫爱富。
这好像……也没那么挑吧。。。
相比于内地大多数城市,香港拥有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地位。
比如金融、比如贸易。
收入高,税费低,教育开放,医疗稳健。
香港人均收入中位数是深圳的数倍;
香港的税收政策不收割中层以下;
香港考生不仅申请本地八大有巨大优势,而且成绩受西方教育体系认可,如果想读内地高校,也有相应的降分政策。
……
这些优势,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无法拒绝的。
所以香港这波人才引进,没有阻碍,全是坦途。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真实的香港到底是什么样的?真如宣传的那么好吗?值得携家带口托付终身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