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消息!事关万亿养老金
中国基金报记者 若晖
2万亿养老金产品市场或将迎来最新变革。
据中国基金报记者了解,近日,多家养老金产品管理人接到人社部下发的征求意见,意见中提到,非标资产与标准资产未来或将分开投资,进一步向资管新规靠拢。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上述征求意见已经结束,各家管理人已经将反馈意见递交给监管层,未来待正式通知下发之后,再根据正式要求进行存量产品梳理改造。
养老金产品是我国养老“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及职业年金配置的重要工具。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市场已备案的养老金产品数量多达649个,其中实际运作的产品达到589个。上述养老金产品期末资产净值合计接近2.31万亿元,其中,固定收益类资产规模超过2.03万亿,是规模最大的细分类型,权益类、流动性资产规模分别为1525.26亿元、1210.69亿元。
尽管今年资本市场颇为震荡,截止二季度末,养老金产品今年以来依旧录得1.99%的正收益,成立以来的累计投资收益率更是高达28.64%,体现了养老金产品稳健运作的特征。
养老金产品迎来最新征求意见
养老金市场又有最新动向传来。
近日,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多家养老金产品管理人接到人社部下发的征求意见,意见中提到,未来养老金产品投资运作中,非标资产与标准资产或将分开投资,进一步向资管新规靠拢。与此同时,非标投资的披露也会更加细化,养老金产品投资的每笔非标资产都应当披露融资项目名称、基础资产、剩余期限、交易结构等。
“目前征求意见已经结束,各家管理人正在等待人社部出台正式的规定,未来根据正式文件中的要求完成存量产品改造。”上述业内人士称。
另一位业内人士也证实了养老金产品收到征求意见的消息。“根据资管新规要求,非标资产投资需要期限匹配,因此,每日开放申赎的养老金产品不应该投资非标资产,非标资产可能需要平移至其他产品组合之中。事实上,此前银行理财产品也做过类似的存量产品改造动作。”
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此次养老金产品改造主要是运作规则上的调整,使其更加符合资管新规要求,并不会对资本市场产生影响。
还有业内人士提及,养老金产品将非标与标准化资产分开投资是出于流动性管理方面的考量。“随着养老金产品规模的增长,对于流动性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非标资产流动性比较差,除了持有到期之外,很难通过别的方式处置,一旦养老金产品规模出现收缩,非标资产投资占比很可能突破法规规定的投资比例上限,面临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开放式养老金产品将这类非标资产分开投资可以更好地防范流动性风险。
据中国基金报记者了解,此次征求意见稿中除了提到存量养老金产品进行整改过渡,在投资集中度、期限匹配、信息披露、关联交易、风险管控等方面进一步向资管新规靠拢之外,还形成了货币型、港股股票型、分期型、非分期型等标准合同范本,管理人需要进行对照梳理。
养老金产品规模突破2.3万亿元
事实上,养老金产品是我国养老“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及职业年金配置的重要工具。
早在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劳社部20号令),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制度的确立。
2013年,人社部联合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下发《关于扩大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通知》、《关于企业年金养老金产品有关问题的通知》两份文件,养老金产品应运而生,成为年金配置的重要工具。
根据相关规定,养老金产品是由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发行的、面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基金定向销售的年金基金标准投资组合。
经过多年发展,养老金产品规模日益增长,据人社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市场已备案的养老金产品数量多达649个,其中实际运作的产品达到589个。
目前,养老金产品共有权益类资产(包括普通股票型、股权型、股票专项型、港股股票型、其他型)、固定收益类资产(包括混合型、固定收益型)、流动性资产(货币型)、其他型等几个资产类型,上述养老金产品期末资产净值合计接近2.31万亿元,其中,固定收益类资产规模超过2.03万亿元,是规模最大的细分类型,权益类、流动性资产规模分别为1525.26亿元、1210.69亿元。
从产品运作的角度上看,尽管今年资本市场震荡起伏,养老金产品年内依旧保持着1.99%的正收益,成立以来的累计投资收益率更是高达28.64%,体现了养老金产品稳健运作的特征。
“除了投资养老金产品之外,一些规模较大的年金也会委托管理人单独投资,既包括了投资管理人管理的投资组合,也包括了受托人管理的受托直投组合。因此企业年金及职业年金合计总规模会大于养老金产品规模。”一位业内人士称。
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我国企业年金投资资产净值已经超过3万亿元,截至2022年末,全国职业年金基金规模达到2.11万亿元,“第二支柱”年金市场合计规模已经突破5万亿元。成为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核:木鱼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