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蓝白合”的破裂时事2023-11-25 01:11本篇试着复盘一下台湾2024选战启动至今发生的重要事件,昨天的临时点评请参见《对蓝白合破局的三点看法》。2022年11月26日,岛内“九合一”选举国民党大胜,横扫22席县市长中的14席。其中,新北市长(岛内人口第一大市)侯友宜以62.42%的高票连任,成为国民党2024最大热门人选。“九合一”选举惨败后,蔡英文辞去民进党主席一职,绿营内部迅速确立了赖清德为新核心。当时笔者在《孤注一掷的民进党》里点评道:民进党胜选之际吃相难看,派系之间为了争夺蛋糕(岗位)斗得头破血流,但一到危急存亡之秋,无论先前大家有多少矛盾,总能够迅速团结在最有希望获胜的候选人周围,一致对外。2023年1月15日,赖清德作为代主席和唯一候选人高票当选民进党主席,也间接宣布了作为绿营唯一的2024候选人。与民进党的干脆利落不同,岛内知名媒体人吴子嘉讽刺国民党“吃不了三天饱饭”,如今真是一语成谶。2023年初,国民党内燥热异常,想选2024的人可以从台北排到台南,连沉寂二十年的赵少康都萌生再度出山之意。作为热门人选,新北市长侯友宜因众所周知的“难言之隐”(在新北市长任期内,需要脱离岗位参选),希望采用直接征召而非办初选的方式成为国民党2024候选人,扭扭捏捏了几个月,一直不肯明确表态。同一时期,赵少康等有意参加初选的政治人物公开向侯友宜喊话:“若要选就主动参加党内初选,不要想着等征召,若是一直拖、不松口,气势会被拖下去。”“现在这个时候,征召比较不适合,因为张亚中已表态,加上若郭台铭也有意愿,可能还是用初选的方式会比较好,至少能有个机制。”“你若想,就大胆地说出来,而不是在等着黄袍加身。”……这些内讧客观上压低了侯友宜的气势,让他未能延续“九合一”选举时的人望,公开民调逐渐低于赖清德。不过当时国民党内部并未引起高度警惕,他们普遍认为一旦获得提名,侯友宜的支持度会迎来一波上涨行情。郭台铭宣布争取国民党提名现场2023年4月5日,在侯扭捏作态的同时,铺垫了许久的鸿海集团创始人郭台铭正式表态,称自己将全力争取国民党2024提名。由于郭台铭并非国民党党员身份,记者会上他还90度鞠躬,为四年前“负气”退出国民党道歉。此后一个多月里,郭台铭和侯友宜的博弈竞争成为岛内焦点话题,双方虽然没有撕破脸,但也闹得很不愉快。5月17日,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在中常会上正式宣布:征召新北市长侯友宜为2024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参选人。朱立伦表示:“今天我以最隆重的心情、庄严的态度宣布,根据科学数据,根据各地县市长、‘立委’以及‘立委’提名同志共同的意见,本党征召侯友宜参选2024。”所谓征召就是不办初选,以党主席为首的大佬们乾坤独断,指定候选人。根据岛媒的报道,朱立伦在提名前的周末曾一一致电蓝营14位县市首长,询问他们对于征召人选的意向,结果有11位明确表态支持侯友宜。虽然结果是定了,但由于全程暗箱操作,这让赵少康、张亚中、郭台铭等有意参加提名竞逐的人对朱立伦的做法非常不满,特别是郭台铭,认为受了很大委屈。当然,如果侯友宜被提名后的民调行情真如预期中那样迎风上涨,外界估计也不会有太多说法,要说也只能说“朱主席英明”“总座高见”。可随着时间进入6、7月份,侯友宜的选情并未因提名造势而迎来小高潮,反倒是越来越危险。他在各方民调中均大幅落后于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甚至被民众党候选人柯文哲超过,沦为“三咖督”中的最后一名。侯友宜获征召现场,2023年5月17日我们回到国民党提名侯友宜的初衷。说到底,侯友宜是一对一蓝绿PK下的人选,因为他的政治色彩是浅蓝,比较能够吸引中间选民。国民党大佬们之所以认为他适合出战,是想着最后时刻整合或弃保柯文哲,即柯要么主动/被迫来给侯做副手,要么把柯打到10%以内的得票,即实现弃保战术。这一设想不能完全说错,因为直到今年4月初,柯文哲的支持度都只有10~15%左右,当时大家普遍预期他会拿下个5%~15%的选票,顺道帮民众党争取5席左右的不分区民意代表席次。那会儿连美国都十分不待见柯文哲,根本没有把他当做“三咖督”中的一“咖”来看待,柯访美期间发出的各种邀请均被“已读不回”,十分尴尬(《被冷落的台湾候选人》)。然而谁都没想到,柯的民调竟伴随着侯的下坠逐渐上升,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稳定在第二名的位置。于是乎,朱立伦和侯友宜只能将获胜的希望寄于“蓝白合”。时任美国会众议院议长麦卡锡与蔡英文在加州的里根图书馆举行会晤,2023年4月6日;同期访美的柯文哲完全被舆论忽略,没有几个媒体报道他的行程。眼看国民党主将侯友宜民调迟迟拉不起来,那些观望中的政治人物嗅到了机会。8月28日,郭台铭在“主流民意大联盟”记者会上宣布竞逐2024台湾地区领导人。四年前他负气出走,导致国民党元气大伤,成为韩国瑜落败的原因之一;四年后他还是没有信守承诺,再次让蓝营陷入分裂的境地。回过头来考虑,国民党最大的败笔是没有趁着“九合一”选举大胜的关头直接推出候选人,如果那时侯友宜当仁不让的亮明意向,说不定就没有后面那一摊子烂事了。而假如国民党一开始奔着“蓝白合”去谋划布局,其实是不应该提名侯友宜的,因为侯根本就代表不了“蓝”。柯文哲对“蓝白合”犹犹豫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不希望与侯友宜搭档——既不愿意做侯的副手,也不愿意侯做自己的副手。众所周知,柯最中意的搭档是深蓝的韩国瑜,或者中蓝的郭台铭。实际上,如果国民党真的有诚意,或者说眼光长远,当初在提名候选人阶段就应该让柯(暗中)参与进来。政治从来都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哪能临时抱佛脚呢?马英九促成“蓝白合”,11月15日10月份是蓝白合谈判的密集期,不过迟迟没有突破,只是各说各话。11月10日,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在广播节目中代表马英九发声,主张用“侯柯配”或“柯侯配”跟民进党的“赖萧配”作对比式全民调。几乎同时,国民党大佬、前高雄市长韩国瑜发文表示高度支持与赞同。早先几个月的协商中,民众党支持用全民调方式定输赢,而国民党希望办初选,因此国民党大佬们要么挺初选方式,要么干脆不发声。眼看截止日期步步逼近,马英九最终决定用自身政治声誉做押注,平息纷纷扰扰的争论。1月15日“蓝白合”成局之际,关心岛内选举的人都长舒一口气,毕竟四位大佬黑纸白字都签名了,差的就是公布结果。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最最关键的民调结果判断方式并没有用黑纸白字写下来,这使得11月18日“蓝白合”因民调争议破局。其实直到此时还是有挽回的机会,那就是延迟公布结果,继续私下斡旋。不知是出于自信、委屈或施压的考量,还是根本没想那么多,国民党和马英九基金会选择直接公开民调结果,将矛盾公开化。这一公开不要紧,虽说按照统计学理论国民党的确有理,但岛内舆论却并不买账,因为国民党事先并未做舆论铺垫和宣传,大部分岛内媒体和民众都认为让误差范围是让3%(国民党认为误差范围是6%,误差范围内都算平手)。候选人登记结束前一天,在野阵营主要政治人物再度合体,11月23日11月23日,在野候选人采用了一种罕见且幼稚的公开直播方式来处理异常尖锐的矛盾。谈判不出意料破裂——柯文哲与侯友宜当场互呛,马英九、朱立伦、侯友宜三人中途离场,两边都觉得受了莫大委屈。回顾历史,古往今来成功的政治谈判无不涉及复杂的利益交换,比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英苏百分比协定》、《雅尔塔协议》等等,这些协议虽然客观上有利于当事方,但见不得光,存在各种私底下的“秘密协定”。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政治人物可以当着媒体记者的面能谈出什么成果,当着媒体他们只能说正确的官话和废话。而台湾政客们的水平再次刷新了世人的认知底线,他们竟然像网红直播一样去决定影响全岛、两岸、亚太、乃至全球的重大事件。真是可笑,可怜,又可恨。11月24日,侯友宜公布赵少康为副手人选,柯文哲公布吴欣盈为副手人选。整套复盘下来,国民党最初的指导思想是“弃保”,然后因侯的民调无法明显压过柯,不得不改为“蓝白合”,如今“蓝白合”破裂,再重新回到“弃保”。选举政治中,“弃保”是一件不确定性非常高的投票前现象,即排名第三的候选人支持者自知获胜无望,在舆论引导下将票投给了“次满意”的候选人。如果这种现象最终发生,且发生在侯友宜和柯文哲身上,某种意义上讲,那才是真正的民意层面的“蓝白合”。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