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合对对岸局势可能造成深远影响
这两天很多朋友讨论对岸的“蓝白合”,也就是国民党的侯友宜、民众党的柯文哲组成搭档参加“大选”。很多讨论专注在本次选举的胜负,但关注台湾政治的人都知道,这次选举的胜负只是一个起点,它很可能对台湾政治造成非常长期的影响,我尝试分析一下。
和很多民主政体相比,台湾当下的制度有一个很被诟病的问题,就是“总统”权力过大,在“五权宪法”的体制下,“总统”任命“行政院院长”不需要“立法院”批准,“行政院院长”任命大部分部会主官也不需要“立法院”批准。这也就是柯文哲所批评的“民选皇帝”,它带来的问题是,如果有某个政党处于明显优势地位,那就很难被监管。
因此柯文哲主张进行一种类似于法国的“半总统”式改革。仍然有同时举行的“总统+立法院”的二合一大选,但“总统”提名“行政院院长”以及“行政院院长”提名部会主官都要“立法院”批准,且“总统”本人也要每年向“立法院”报告工作(类似美国总统的国情咨文)。
那么很明显的一点是,各政党力量越分散,这种制度越容易稳定实施。因此还有配套:将“立法院”的地方单一选区和不分区政党议席的关系从并立制改为联立制。并立制就是单一选区和政党票各算各的,互不影响;联立制就是先计算政党票比例,算出每个政党应该占多少席位,如果地方选区获得的席位不够这个数,就由政党不分区名单补位,如果满额或者超额,就不用不分区名单补。
以2020年选举为例。113个议席中,73个是地方单一选区,6个原住民保留议席,34个不分区议席。最终的选举中,民进党赢了33.98%的政党票和46个区域议席、2个原住民议席。如果按联立制逻辑,它的议席上限为113×33.98%,四舍五入是38个,也就是说它不会得到任何不分区席位;相反,国民党赢了33.36%的政党票和22个区域议席、3个原住民议席。如果按照联立制逻辑,它会补38-25=13个不分区议席;民众党则会由于11.22%的政党票和0个区域及原住民议席而得到12个不分区议席,此外时代力量会有8席,台湾基进1个选区议席加补上两个不分区议席共3个。
那政党之间的席次比就是民进党48、国民党38、民众党12、时代力量8、台湾基进3,而现行制度下是民进党61、国民党38、民众党5、时代力量2、台湾基进1。民进党会立即从单独过半掌控“立法院”变成一个弱势执政党(哪怕加上台湾基进3票也不过半)。
柯文哲的主张还包括下调分配议席和政党补助金的门槛,这都是有利于小党派发展的。
柯文哲的愿景就是,建立责任内阁制和对“总统”有实质性约束力,且没有单一最大党的“立法院”。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改革需要先坐上“总统”的位置才能推动,而哪位“总统”愿意自缚手脚呢?
只可能是本身就在“立法院”处于弱势的“总统”。而三方竞争的选战一定是民进党府院双拿,国民党、民众党双双弱化,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有类似改革的机会。只有在蓝白合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一个弱势“总统”加三方不过半的“立法院”,才有可能推动这系列改革的第一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蓝白组合vs赖清德是有一战之力的,而未来台湾政治制度的演进,就看这次选举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