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马徐骏 主笔 /万青 责编 /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2074篇原创文章
本期内容来自刘润读书会嘉宾马徐骏老师的分享。由主笔万青整理撰写。
你有没有发现,在一些大型的跨国企业中,越高层级的领导者,越擅长演讲?
我们常说,“组织,就是信息流动的一种方式”。组织架构,必然导致信息传递的延迟和损耗。所以,CEO们特别需要一种跨层级的、大功率的、穿透人心的“广播式沟通”工具,这就是:演讲。所以,每一个CEO,或者有志于成为CEO的同学,必须练好演讲。有的同学可能会说了,别说登台演讲了,就是在办公室里和同事们开会,我开口讲话,都会紧张到手心捏一把汗。出差去外地见重要客户,谈重要项目时,也是心里会猛地揪一下。面对重要客户时,表达没有逻辑,没有结构,人也很紧张,谈业务时,就很难进行下一步的合作。面对工作汇报时,表达支支吾吾,说了半天,还是谈不到重点上,也很难给领导留下好印象。沟通,是一个人,影响另一个人的能力。演讲,是一个人,影响一群人的能力。作为管理者,你如果无法影响下属,就很难达成战略共识,没有共识,执行就是一句笑话。而演讲能力,恰恰是一项需要训练综合能力的技能。比如同理心、结构化能力、系统思维、沟通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等等。前段时间,我的直播间邀请到了马徐骏老师。他是“回响·开年演讲”总策划、专栏作家、商业演讲策划人、新东方明星讲师、得到高研院原首席打磨教练、长江商学院外聘讲师、太古可口可乐战略合作伙伴。
而学好演讲,需要的并不是天赋,而是练习量和投入度。然后再看看自己,觉得为什么别人都这么厉害,是不是只有自己这么紧张。马徐骏老师说,我参加过特别多的演讲培训,各种规格的都有。比如央视的演讲节目,邀请的大多都是社会上有名望的人士,商界大咖、明星等等。那么,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些人,如果马上要开始登台演讲了,他们会紧张吗?很多人可能会毫不犹豫的说:那怎么可能?我看他们都挺淡定的。比如,有人都快要登台了,又扭头回来,连忙摆手,对着导演组说:“受不了,压力太大,太紧张,讲不了!”还真不是,我观察过很多演讲人,无论他们的职业、地位,取得过多大成就。哪怕只是面对200多位听众,他们依然会紧张到声音颤抖、双腿哆嗦,甚至有些人已经上台了,也紧张到站不住,最终无法完成录制。有的人是“大脑一片空白式”紧张,上台忘词,或者口误。有的人甚至说:“如果这时能有人替我上去讲,我把房子送给他都行!”紧张,是人类共通的情绪。很多人都这样,你并不特殊。马徐骏老师说:答案的前半段是“不能”;答案的后一半是“也没有必要”。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位原始人饥肠辘辘,不得不外出寻找食物。当他沿着黑暗的路径前行时,突然发现前方有一些绿油油的光点在黑暗中闪烁。他立即停下脚步,不确定是不是自己的视觉出了问题,可能只是星光在水面上的反射,或者是自己饿得产生了幻觉。令他惊讶的是,那不仅仅是一双眼睛,而是众多野兽的眼睛正闪烁着盯着他。此刻,你若是这位原始人,心中恐怕会涌上极度的恐惧,认为自己可能成为野兽的盛宴。面对这种情况,你只有两个选择:战斗或逃跑,这就是被称为“战逃反应”的生理现象。想象一下,当你站上演讲台,是否也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黑暗、辽阔的空间,有无数双眼睛在闪烁着注视着你?这种场景让我们感到害怕和压力,因为人类天生就对大量的眼睛注视自己产生一种本能的恐惧,就像对待爬行动物一样。面对众目睽睽的情况,我们往往会感到紧张和害怕,这种反应是根植于我们的基因中的。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一个专门负责扫描危险的区域,被称为杏仁体。一旦感知到威胁,为了保护我们,它会迅速使我们进入“战斗或逃跑”的应急状态。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这个机制帮助我们的祖先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然而,在现代城市生活和公众演讲的场合中,这种本能反应却往往成为我们的绊脚石。由于杏仁体的作用,你可能会感到紧张、口吃、手脚发抖、冒冷汗,甚至大脑一片空白。这种被杏仁体掌控的紧张状态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杏仁体劫持”。理解了这一现象,你就会明白,我们之所以难以克服紧张感,是因为杏仁体作为大脑的一部分,让紧张成为了我们不可避免的自然反应。从本质上来看,紧张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不可能轻易摒弃。因此,即便你参加过演讲培训,可能也会发现很多帮你克服紧张的方法效果有限。它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你的紧张感,而无法完全消除它。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场优秀的演讲,又往往源于一定程度的紧张。因为适度的紧张,可以让你更努力地准备演讲,只有当你充分准备后,紧张,会慢慢的转变为兴奋。虽然紧张是生理性的,无法根除,但削弱和减少它对我们的影响是可以做到的。马徐骏老师说,做好演讲最核心、最重要的秘诀,只有四个字:充分准备。通过认真准备和大量训练,虽然不能完全克服紧张感,但可以最大程度上,将“紧张”转变为“兴奋”,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演讲效果。那有没有一些更有效的方法,能更好的应对演讲中的紧张感呢?除了做好充分的准备,马徐骏老师说,你还可以试试2种办法。
2种办法
比如当你准备做一场分享时,还没开始,脑海中就已经开始脑补各种画面。比如,有人说你笑的太僵硬,有人批评你讲的东西不够好,有人攻击你的长相,有人嘲笑你的声音和穿着。但其实,这些都是你脑中自己想象出来的画面。是虚幻的,而非真实的场景。当你面临上演讲台的恐惧时,其实是因为你担心自己的表现不佳,会被他人批评和嘲笑。然而,这种想象往往是模糊和无限的,会导致恐惧情绪变得无法控制,让你不敢走上演讲台。为了克服这种负面情绪,你可以尝试将你的担忧具象化,明确地想象可能发生的情景。例如,你可以问自己:如果我表现不佳,会有哪些人不满?有谁可能会嘲笑我?他们会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这种具象化的思考,你往往会发现,其实没有那么多人会关注或嘲笑你的表现,即便有,也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我们在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会有这种体验,例如担心疫苗注射会很疼、向喜欢的人表白会被拒绝、或是一场重要的面试会失败。但当事情真的发生时,我们常常会发现,事实远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糟,甚至会觉得自己之前的过度紧张有些可笑。因此,通过提前将恐惧具体化,模拟可能的情景,你可以更直接地面对自己的担忧,从而有效地减轻恐惧感。但是当你把自己当成另一个角色时,你就可以是外向的,表现力强的。据说有一位著名的喜剧演员私下里非常内向和害羞,但他在镜头前却能完全放松,因为他深知自己只是扮演着一个角色,从而无需承受心理压力。然而,一旦回归现实,他变得寡言、与人交流时显得羞涩。如果你也有相似的经历,可以尝试为自己塑造一个角色。心理治疗中有一种方法叫“戏剧疗愈”,通过扮演剧中人物来表达现实生活中难以启齿的话,如“我爱你”、“对不起,请原谅我”。有些人在现实中可能表达困难,但在扮演角色时却能言辞流畅。如果你过于关注自己的表现,担心任何小瑕疵都会破坏你的完美形象,那么你可能会感到很有压力。但是,如果你扮演的是另一个人,即便出现问题,你也能轻松应对,因为这并不影响你的自我。更为重要的是,当你作为这个角色向观众传达信息时,你不会有任何心理压力。马徐骏老师分享了自己类似的体验:我通常不太愿意推销产品,哪怕是自己的优质产品。如果让我在直播时吆喝一个自己的产品,我会别扭得要死。但我发现,当我替别人吆喝,卖一个我认为不错的产品时,我会表现得虎虎生风,像个顶级推销员附身。同样,你可能会在向别人表白时感到害羞,但当你代表朋友表达爱意时,你就完全没有心理负担。当你在舞台上代表一个角色与观众沟通时,你的表现也会更出色。因此,如果你难以克服紧张,可以尝试为自己创建一个角色,让这个角色承担一个重要的任务,如推广或解释某个事物。马徐骏老师说,当你准备上台时,可以试着运用这个方法——使角色具象化、投入到角色中。
目的,结构,故事
马徐骏老师举了个例子:想象一个人在练功夫,学了一堆技巧,但是呢,站起来都困难。没体力,也没内力。再想象你现在是一名观众,正坐在演讲台下,静心聆听台上的演讲者。这个时候,请问自己一个问题,作为一名观众,你是来听演讲者讲演讲技巧的吗?是来看手臂怎么挥舞,情绪怎么互动,衣服该怎么穿的吗?因为技巧见效快,立竿见影,就像换套西装,人立刻就精神了。马徐骏老师说,这三点很重要:目的明确、结构清晰、故事精彩。这听起来很简单,其实是个大坑,绝大部分人都会踩进去。有的聚会却是一种煎熬,你坐在下面不能走,只能尴尬地玩手机,默默地等待活动结束。比如,工作中很常见的述职和汇报,很多人做不好,总挨领导批评,就是因为汇报内容的颗粒度不够小、不聚焦。工作汇报不是目的,目的可能是:通过汇报得到更多的人力和资金上的支持,或者你想要换一个工作岗位。想要让领导明确地知道你想要表达什么,你要聚焦在具体的点上,才能知道应该准备什么内容。我辅导过很多公司的高管甚至CEO,来找我做工作汇报辅导的都是职位非常高、承担重大项目的高管或者公司的创始人。可是在面对上级或者给董事会做汇报的时候,他们还是会觉得非常痛苦。当明确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思路一下子就会清晰,重点也立刻突出了。这三个目的各自对应什么结构,往里面填充素材就可以了。第一种,说明型。是什么+与什么对比+有什么意义=说明型结构。你可能会说,短了还好说,如果是长演讲,那么这三个结构要怎么填充呢?有一天,客户给你发了一个合作需求,让你设计一个logo。你报价过后,客户皱着眉说:怎么这么贵啊?某平台上,才199元。一天中午,一位白领在纽约中央公园吃午餐,看见边上有个街头画家在画画,画得很不错。于是,他问画家:“你能给我画张肖像吗?”那位画家说:“好,没问题。”他大笔一挥,用了5分钟就画了一张惟妙惟肖、特别好看的素描。白领很高兴,问画家:“多少钱?”画家说:“100美元。”白领很生气,他掏出钱说:“我不是掏不起这个钱,但是你记住,你画这张画只用了5分钟。”那个画家接过钱,很有礼貌地鞠了一躬说:“先生,纠正您一下,我画这张画,总共耗时15年3个月6天零5分钟。”
你当然可以随便找人画画,报价从高到低,肯定能突破你的价格心理底线。画画本身看起来只花了5分钟,但是,为了这5分钟,画家积累了10几年。这个故事,我觉得对很多专业技术人员都有用,在你要向别人解释你的工作价值时,就可以讲这个故事。讲道理是说服不了别人的,因为一个正确道理的反面是什么?不是错误的道理,而是另一个正确的道理,因为错误的东西不会成为道理。
最后的话
你如果无法影响下属,就很难达成战略共识,没有共识,执行就是一句笑话。比如同理心、结构化能力,系统思维,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等。在公司日常管理中,员工管理自己,通过体内沟通机制,大脑下发指令给双手,信息传递没有损耗。上级管理员工,通过体外沟通机制,大脑影响别人的大脑,信息传递耗损严重。你思考的一只老虎,员工可能理解成一只猫。你在说一只凤凰,员工可能理解成一只鸡。怎么办?想要组织沟通更高效,想要谈好业务,你都可以试试练好演讲。多表达,多沟通,多倾听,把各项综合能力,反复锤炼。就像演讲,没有那么多的技巧,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训练,准备。*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仅供参考。
品牌推广 |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