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公安局不叫警察局?
尽管公安与警察是两种不同概念,然而,很多人还是会习惯于将警察和公安混用,将公安局叫成警察局。单从字面含义上理解,“警察局”的叫法似乎更直观、易理解,能够避免国际交流时的词汇障碍,也更符合逻辑,能更好地界定了这个由众多不同职能人民警察组成群体的内涵。那么,为啥我国大陆偏偏就不叫警察局?
现代警察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清末,由清朝重臣刘坤一和张之洞提出了构建警察机构的构想。他们认为,设立警察机构能够永远革除差役之弊,成为更治理社会的根基。光绪二十四年,湖南保卫局正式成立,仿照西方和日本的警察机关,是近代警察制度史上的第一步。然而,随着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废止变法,这一初试的湖南保卫局也在短短数月内被裁撤,留下了近代警察制度的最早尝试。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1912年1月3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进一步完备了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警察网络,逐步完善了警察的内部管理体制以及社会管理职能。这一时期,警察机关主要分为中央政府的内务部和地方政府的巡警道。而在南京,前清的江宁巡警路工总局被保留作为警察机关,江南巡警学堂则被改为警务学校,成为中央和省区警察机关培养警务人才的基地。
1922年2月,时任广州市长孙科按照美国模式改革市政,广东省会警察厅改名为广州市公安局,标志着首次出现了“公安局”这个名称。这一命名的改变伴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步伐逐渐向北传播。此时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下设的警政司并未充分发挥全国警察行政中心的功能。在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南京警察厅不断更名为南京公安局、南京市公安局、南京特别市公安局等,此后首都警察厅成立,直辖于国民政府内政部。而其他行政院直辖市则相继设立特别市公安局,省会城市设立省会公安局,形成了各级公安机关的架构。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的沈阳警察成为少数能够打击日本军的武装力量之一。在1937年1月,各级公安局统一更名为警察局,为国家面临的动荡局势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在解放区开始建立公安机关,以维护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治安。1938年5月,延安市成立了延安市公安局,并建立了陕甘宁边区人民警察,同时设立了一所派出所。
随着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1949年7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的汇报会议,中共开始探讨情报和公安两个部门的机构设置问题。周恩来主持会议,决定由原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李克农协助罗瑞卿组建公安部。这一决定标志着以中共中央华北局社会部全体人员加上中共中央社会部的部分人员为基础的现今公安机关的成形。
此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何选择了“公安局”而非“警察局”这一命名方式?这一历史选择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首先,为了与伪政权警察机关有所区别,1939年2月中央书记处发布了《关于成立社会部的决定》,要求各边区行署设公安局或保安处,在各县设公安局。这是一种政治上的取向,旨在突显对国家安全的关注,并避免与敌对政权的警察机关混淆。
建国后,1949年10月15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公安会议确定了使用“公安”的名称,这也与新生中国政权追求建设平安、有序社会的宏伟目标相契合。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机构职能调整、国际交流等原因,“警察”这一称谓在一些场合开始恢复使用,直至1995年颁布的《人民警察法》予以确认,其中明确规定“公安”仅仅用于机构的名称。
尽管名称上的差异,从机构性质和职能角度看,公安机关与警察机关并无实质性区别。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负责管理社会治安,还承担着刑事案件的侦查任务,行使警察权,为国家的稳定和法治建设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法理上,公安机关中依法履行治安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职能且被授予人民警察警衔的工作人员属于人民警察,此外,人民警察还包括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的人民警察,以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
无论是“公安局”还是“警察局”,都承载着对社会治安、公共财产、公民权利等多个层面的责任。这两个名称的更迭和选择,既反映了历史时期政治风向的变化,也体现了政府在维护社会秩序和法治建设方面的不懈努力。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公安”和“警察”交织着国家治安的脉络,见证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探索。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