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基辛格"遗谏":美国不应一门心思搞垮中国

基辛格"遗谏":美国不应一门心思搞垮中国

其他

内容来源:本文综合自亨利·基辛格的公开分享和对话,以及《论中国》。

责编 | 若风  排版 | 五月
第 7884 篇深度好文:4979 字 | 14分钟阅读

宏观趋势

笔记君说:


11月29日,美国外交家基辛格,走完了自己漫长的人生道路,享年100岁。


作为一个每天工作15小时的工作狂,基辛格在98岁时仍保持敏锐的认知能力,在谈到长寿的秘诀时,他说“我有幸做一些我着迷的事情,我可以参与其中。我还没有退休,也不打算退休。我要研究我认为重要的问题,这就是我还在工作的目的。”


他这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先后为两任美国总统服务过,并在退休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继续影响着全球政治和商业观点。


除此之外,过去一个世纪的世界重大事件,赎罪日战争、智利政变、塞浦路斯内战、越南战争……都有他辗转斡旋的身影。


当然,最为出彩的,是他曾在1971年秘密访华,亲手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中美两国结束了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


由此,中国也开启了崛起之路。


过去50多年,基辛格曾接受过多位中方领导人的会见,和中国结下了深厚的缘分。他一生中一半时间都在为美中关系工作,所以他也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他在2011年发表的著作《论中国》一书中,试图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中国,包括理解中美经贸交往的漫长历史。基辛格曾表示,“中国人民所说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指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我以这个称谓为荣。”


回顾基辛格的百岁人生,“中国”无疑是高频词也是关键词。基辛格曾表示,第一次访问中国后,他已有100多次踏上这片土地,“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


美中之间的和平与合作至关重要,符合两国和世界的利益。基辛格呼吁美中两国共同推动双边关系重回正轨,“正如我50年前所相信的那样,我们能找到克服困难的出路”。


除了中美关系,这位著名的外交家也为越南战争的结束、促进全球化、推动建立北约与华约的和平合作关系、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做出了贡献。


今年2月,在纪念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里根诞辰112周年的活动上,基辛格也对未来30年的世界格局做出了大胆预测:到2049年,俄罗斯则将沦为三流国家,而美国、中国和印度将成为3大主导世界的超级大国。


这位地缘政治博弈的世界级大师,这位亲手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关键人物,一生也充满了争议。


今天,我们搜集整理了基辛格过往的公开分享、对话,以及《论中国》一书,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位百岁老人,也以表悼念。


一、谈中美关系:合作才是未来


1.人类的命运取决于美中两国能否和平相处,而防止毁灭性冲突的唯一办法,就是冷静外交。


2.我终生都在从一个美国人的视角反思如何缔造和平。


3.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


4.长城是中国军事胜利的辉煌见证,但也表现了中国固有的弱点。它表明中国尽管具有强大的实力,但也对自己的薄弱之处心知肚明。


5.中国的政治家靠的是运用丰富的外交和经济手段,诱使中国潜在的外国敌手与它结成比较容易驾驭的关系。


国际环境之所以混乱无序,是因为不存在一个可以确保世界安全的世界政府。



6.如果我们做了应该做的一切,那么所有的机遇都会垂青于我们。


7.世界正处于巨大变革之中。当剧变发生时,人们以为是冲突,其实这需要国家间做出相应的调整。美国和中国可能存在一些冲突,但不能基于冲突意识来制定政策。40年后,当我们回顾往昔,会为今天没有基于冲突理念做出的共同努力而感到骄傲。


8.在我首次访华时,当时的问题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对手。现在,我们没有任何对手,但我们拥有共同的机会。目前世界面临的一系列时代性问题,如环境、气候变化、核扩散等问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相互影响和依赖等,都是40年前所不存在的。在这些领域的众多方面,美中之间的合作,将是建设性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


就目前来说,美中之间需要同步建立起共识,一是关于全球金融和经济框架与体系的共识;二是在这些问题上建立可能的共同理念。


这十分重要,因为如果国际上需要缔结一个协约,则不能缺少美国与中国对问题的共识,而在这些问题上美中双方不能达成共识,那双方的误解就会加深。



9.问题不在于美中关系的标签,而在于美中关系的内涵。两国发展合作关系不是一方施予另一方的恩惠,而是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美中两国的诚意将在诸多问题上受到考验。


10.对美国而言,实质性问题是,阻止中国发展或尽可能延缓中国崛起是否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我认为,这样做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绝对不符合美国利益。


11.我还是要再次强调,若美中两国发生冲突,不仅对美中两国人民不利,而且对全球也是灾难。中美冲突,我们想都不要想,想都不应该想。



12.一个强大的中国符合美国的利益。我相信,有利的做法是,中美双方应该共同缔结一个“太平洋共同体”,而不是中国和美国各执一方。


13.一个不满的中国可能会重新用排外的眼光审视亚洲的地区格局。如果保护主义在美国抬头,如果中国被视为长期的敌人,那么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魔咒将变成现实,即中国将转向重商主义,政治上会更趋保守,而这将导致19世纪的外交格局,即世界长久地陷入互相竞争的分裂格局。


14.我认为,中国需要系统而理性的方式对此加以解读并相应控制,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认为中美需要进一步了解和合作,并将合作视为基石。


同时,在我看来,中国在与西方交往或相互影响过程中,自我发展的特点仍然会继续塑造或影响其政策和对外部世界的态度。


15.中国的实力能否与美国相当?我认为,这很快就要发生。中国将成为一个与美国平等的伙伴。事实上,在许多方面,中国已经与美国相当,尽管在某些方面还不如美国。美国需要将中国视为一个平等的伙伴,这就是将来。而事实也将会如此。


16.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如同一个家庭,兄弟姐妹会在所有问题上都态度一致吗?中美之间无法在所有问题上达成一致,这是很正常的。但检验中美关系好坏的,不是两国能否共同达成目标,而是两国能否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7.美国的例外主义是传经布道式的,认为美国有义务向世界的每个角落传播其价值观。中国的例外主义是文化性的,中国不试图改变他国的信仰,不对海外推行本国的现行体制。但它是中央帝国的传承者,根据其他国家与中国文化和政治形态的亲疏程度将它们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进贡国”。换言之,这是一种文化上的普世观。


18.难以想象,除了中国还有哪一个国家的现代领导人会借用千年之前战役的战略方针做出一项牵动全国的决定。同样难以想象,他确信他的同事能够领悟他借鉴历史事件的深意。然而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哪个国家享有如此悠久的连绵不断的文明,抑或与其古老的战略和政治韬略的历史及传统如此一脉相承。


19.中美修好的好处并不是永恒的友谊或互相融洽的价值观,而是重新达成全球的力量平衡。


20.美国和中国之所以认为彼此需要,是因为两国都太大,不可能被他人主导;太特殊,不可能被转化;太相互依赖,承受不起彼此孤立。



21.美国从全球增长的需要出发看待经济问题,而中国考虑的是国内国际的政治影响。当美国敦促中国增加消费、减少出口时,它拿出的是经济原理。但对中国来说,出口部门缩小意味着失业人员大量增加,会产生严重的政治后果。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从长远来看,如果中国真的采纳了美国的老生常谈,它将可能因为不再那么依赖出口而降低与美国加强关系的动机,转而增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从而推动亚洲集团的发展。


二、谈认知思维:
一事当前,不管是半途而废还是坚持到底,
付出的代价一样大


1.历史只有在回顾时才有意义,而且永远不会有最后定论。


2.西方人认为,历史是走向近代化的过程,是战胜邪恶与落后的过程。而中国人的历史观强调的是衰落与复兴的周期,在这过程中,人可以认识自然与世界,却不能完全主宰,最佳结果是与之融为一体。


3.重要的不是真相,而是什么被认为是真相。


4.即便疫情过去,世界也不会是之前的样子了。


5.在危机中,最大胆的做法往往是最安全的。



6.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往何方,那么每一条路都将是你新的开始。


7.评判每一代人时,要看他们是否正视了人类社会最宏大和最重要的问题。


8.一切可能都只是昙花一现;这些努力、痛苦、长征、残酷的领导权斗争可能都只是一个短短的插曲,而驯服了过去一切动乱的几千年的文化却会消极而胜利的继续前进,淹没一切,只在后面留下一点涟漪,好像一块石头落入池中一样。


9.我相信历史的悲剧性成分,我相信一个人的悲剧性是他花费了巨大的努力却仍未得到他所想要的。然后,我相信更为惨痛的悲剧是最终他获得了他要的但却发现是他并不想要的。



10.一事当前,不管是半途而废还是坚持到底,你付出的代价是一样大的。既然如此,那还不如把它进行到底。


11.我想我长寿的秘诀是,我有幸做一些我着迷的事情,不必为五斗米为之,我可以参与其中。我还没有退休,也不打算退休。我要研究我认为重要的问题,这就是我还在工作的目的。


三、谈管理:
攻心为上,避免直接交战


1.在领导力方面,最需要的素质是品格和勇气。需要品格,是因为真正棘手的决策是 51∶49。平淡无奇的决策是在官僚主义的考虑过程中做出来的。


但是,当处于危急关头,这意味着你决定要走的是某一条路,而不是另一条路。因此,你需要依赖道义的力量来做出决策,就本身而言,在做这个决策时,你几乎不可能拥有多数支持,因为你面对的是不熟悉的领域。你需要单打独斗的勇气走完这段路。



2.我们总是带着一个问题开始每一次外交努力:“我们在这里想要做什么?这次行动的目的是什么?”


所以我们试着不纠结于谈判的所有技术细节。我们总是试图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想要去实现的东西。我们努力为自己制定某些原则,写下许多文件,阐明我们要在这里做些什么事,并对这些事进行回顾。


3.几乎所有帝国都是凭借武力建立的,然而没有一个能够靠武力延续下去。若要长久统治世界,必须化武力为义务。否则统治者会为了维护统治耗尽精力,却无力塑造未来,而塑造未来才是政治家追求的终极目标。压迫若能让位于共识,帝国即可得以延续。


4.中国人讲求实际,这一点突出体现在对待征服者的态度上。当异族君主赢得战争时,中国的官僚阶层会随之归顺,同时又游说征服者,他们刚刚征服的中国疆土幅员辽阔,文化独特,只能以中国人的方式、中国的语言和现有的中国官僚机构来统治。


征服者一代代逐渐被同化到他们当初试图控制的秩序中。最终,他们的老家,即发动侵略的起始点,成了中国的一部分。征服者自己开始追求传统的中国国家利益——征服者反被征服。



5.中国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种战略思想,强调取胜以攻心为上,避免直接交战。


6.中国的战略一般有三个特点:精心分析长远趋势,仔细研究战术选择,冷静探讨行动决定。


7.危机管理的艺术在于把筹码加到对手不会跟进的高度,但又避免和对手正面交锋。


四、谈国际关系:
没有永远的朋友或敌人,只有利益


1.权力是最好的春药。


2.一个伟大的国家,就像一位野心勃勃的女主人,无法邀请失败者参加她的宴会。


3.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


4.今天的冲突,来自旧世界与新世界。

5.在我看来,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它已不再拥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它必须运用其"领袖"智慧,不是作为唯一的主导国家而是作为一个杰出的领袖体现在复杂的世界舞台上。


6.外交的艺术不在于比对方更精明,而是让对方相信彼此有共同利益;或认识到僵局持续下去后果不利。


7.我一直努力在做的,是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从国家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但国家利益往往也涉及其他国家的国家利益。因为如果你只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把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联系起来,你的努力就很难持续。了解国家利益是很重要的。知道如何利用国家利益也很重要。


8.美国没有永远的朋友或敌人,只有利益。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参考来源:
1.《论中国》,亨利·基辛格 著;
2.《基辛格去世,生前接受《财经》专访:不能基于冲突意识来制定政策》,财经;
3.《基辛格去世:100岁,来华100多次,毕生努力与中国对话》,新周刊。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去世"我就打你了怎么着?"纽约14岁华裔志愿者遇仇恨"辱骂""殴打"。"想到了同胞"美国大姐故意开车撞"犹太人学校"得知结果后"糗大了"。监管重磅表态!"宁王"开启回购!"ChatGPT之父"被开,"星舰"第二次试射爆炸…周末影响一周市场的十大消息如何穿越周期?"猎手"丁靖斐:市场的"磨底期",也是投资的"进化期"!“成为中国的常客”:基辛格在中国的几个片段开年"搞事",美联储降息还有戏吗?机构发"定心丸":2024不必再"躺平当赢"基金经理上演"神操作"!增减持"游刃有余",也有定增项目"割肉"离场100岁基辛格去世!美媒这样评价:几十年来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颇具争议的政治家"尴尬到抠脚"大姐海滩上用按摩棒"自嗨"叫声太大被举报,大喊"只用了20秒"。COVID疫苗第四针基辛格离世!他为帮了美国,也帮了中国"冷资源"撬动"热经济","尔滨"三天揽金超59亿美国今天的局面,基辛格多年前早有预判!"敢收钱,敢报警就来找你"纽约华人超市员工阻拦"0元购"被威胁,小伙害怕"立马辞职"。年龄不保密千难万险留学梦 (4)待续基辛格去世,中国驻美国大使发文悼念战后美国最有权势的国务卿基辛格去世,一生既受赞誉也饱受唾弃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去世,享年100岁!曾一百多次访问中国…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逝世,享年100岁出云的秋99岁卡特总统的长寿秘密不论美国要"大打""中打"还是"小打",我们都有国防自信纽约司机要"倒霉"了,全美率先开始"圈钱",每年创收10亿;再获"殊荣"纽约被评最不宜驾车的城市。"对不起,憋不住"美国大妈飞机过道当众脱裤"释放"屁股后小男孩全程目睹"难忘"画面。​上海楼市重磅,公积金也"认房不认贷"!"首套房""二套房"认定优化"蜗牛也是牛"!千亿公募"黄金搭档":用"蜗牛态度"做固收,挖掘"善良"的金融逻辑这些人对他恨之入骨,美国再也不会出现下一个基辛格了突发!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去世,享年100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去世,曾100多次访问中国没有基辛格的时代,只有时代中的基辛格!习近平就亨利·基辛格逝世向美国总统拜登致唁电基辛格、芒格相继离世,两个最看好中国的美国人都走了基辛格是美国的基辛格,不是中国的!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