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还有没有兄弟?
转载自 | 观点
作者| 老六
一个成功男人背后,有着一群男人。
13亿捐赠
54岁的雷军,又一次成为了焦点。
根据武汉大学新闻网消息,11月29日上午,武汉大学1987级计算机系校友,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向母校捐赠13亿元人民币。此次捐赠主要聚焦三个方向:支持数理化文史哲六大学科基础研究、支持计算机领域科技创新、支持大学生培养。
武大130周年校庆,雷军捐赠13亿,确实够大气。资料显示,这笔捐赠刷新了武汉大学建校以来单笔最大捐赠额,也是全国高校收到的最大一笔校友个人现金捐赠。
而且在这次捐赠之前,从1997年开始,雷军向武汉大学的捐赠总额就达1.3亿元。
这几天,估计全国的高校都在羡慕武汉大学。13亿什么概念呢?这么说吧,全中国每个人出1块钱,差不多才能凑够这个数。就算你每天都中个100万的大奖,也要连续中3.5年。
但对雷军来说,这样一笔巨款只是小意思。2023年胡润百富榜上,雷军以940亿元的财富位列榜单第34位。按这个数计算,13亿,只占他总财富的1.4%。
很多人好奇,雷军为啥这么有钱?从财富构成看,目前雷军的财富主要来自小米集团、欢聚时代、金山软件等几家主要的上市公司。拿小米集团来说,雷军持有的股份在30%左右。
此外,很多人也许不知道,时至今日,雷军已经在中国创投界构筑了一个庞大的资本版图。根据Tech星球此前的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第一次投资以来,雷军旗下已投出至少600家企业,包含多家上市公司,覆盖IoT、文化娱乐、电商、金融等多个领域。从规模上看,雷军的投资版图在国内恐怕仅次于阿里系和腾讯系。
我们熟知的拉卡拉、UC浏览器、爱奇艺、蔚来、小鹏、货拉拉、Boss直聘、迅雷、猎豹移动等知名企业背后,都有雷军的身影。
雷布斯,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大佬。
尽管在商业和名誉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雷军也有属于自己的“落寞”。
时间回到一个多月前,国庆长假结束后,小米集团启动又一轮架构调整,小米集团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大家电部总裁张峰将于12月完成工作交接后离职。
资料显示,张峰是代工行业老将,曾担任南京英华达总经理。2012年,在雷军的支持下,张峰离开南京英华达创办江苏紫米电子,这家企业后来被小米全资收购。
2016年,张峰正式加盟小米,先后主管手机供应链、智能硬件等业务,逐渐成为小米团队核心成员。2020年8月,时任大家电部总裁的张峰与小米集团总裁王翔、国际部总裁周受资、中国区总裁卢伟冰一同升任小米合伙人。
由于是临危受命,张峰一度被看做是小米的“救火队长”。但谁也没有想到,成为小米合伙人仅仅3年多之后,这位“救火队长”就要离开了。
张峰不是第一个离开小米的核心成员。三年多过去,被雷军称为“下一个十年联合创始人”的四个新合伙人里,王翔退居二线,周受资出走字节,张峰离职——
只剩下卢伟冰一人继续奋战在小米一线。
拉长时间来看,这种落寞更为明显,甚至有点萧瑟。
小米成立之时,共有七位联合创始人,人称“小米七剑客”,分别是雷军、林斌、黎万强、黄江吉、周光平、洪锋、刘德。加上后来加入的王川,小米的联合创始人又被称作“八大金刚”。
但如今来看,这些元老走的走,退的退。周光平、黄江吉、黎万强先后卸任小米高管职务并离开小米,刘德在2018年后基本告别业务一线,林斌在2019年后鲜少露面,洪锋和王川相继退出业务一线。换句话说——
八位元老,只剩雷军一人奋战在业务一线。
当年一起并肩战斗的兄弟,已经渐渐远离。从这个视角来说,如今的雷军宛如一个“孤王”。
当然,这并不是说“雷军容不下合伙人”,有些合伙人确实是因为自身原因主动或被动地离开。但这种结果,的确令人唏嘘。
还有硬仗要打
兄弟们陆续离去,雷军肩上的担子却越来越重。
小米集团发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未经审核业绩公告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小米实现营收708.94亿元,较去年同期微增0.6%;经调整净利润约为人民币60亿元,同比大增超180%。
即便如此,2023年1-9月,小米营收仍同比下滑了7.6%。在此之前,自2022年第一季度起,小米曾连续6个季度营收录得负增长。
这背后是基本盘业务的疲软。2022年,小米的智能手机业务收入同比减少19.9%。要知道,这可是小米最核心的业务,营收贡献近6成。究其原因,就是手机没这么好卖了。2022年,小米卖出手机1.5亿部,同比减少了20.9%——足足少卖了4000万部。
最新的第三季度,小米手机仍然承压,智能手机业务营收同比下滑2%,同时手机出货均价同比下滑了6%。
当然,不止是小米,全球的手机都不好卖了。Canalys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跌11.7%,为自2014年以来的最低谷。
也许是预感到手机行业已经日暮西山,雷军把目光投向了汽车。2021年3月,小米集团正式宣布造车,雷军亲自挂帅。彼时,小米喊出的口号是——
预计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计划2024年实现量产。
造车是真费钱。按照李斌此前的说法,新创企业想要造车,至少需要200亿以上的资金准备。
财报显示,2022年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投入为31亿元,截至今年九月底的研发人员在3000人左右。按照雷军的说法,今年还要继续投入75-80亿元用于造车。
但这还只是开始呢,目前蔚小理的员工都超过1万人,研发投入也是小米的数倍,小米要追上这些前辈,还得使劲砸钱。
最新的消息是,数天前,小米汽车正式“亮相”工业和信息化部第377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外界调侃小米汽车终于拿到了“准生证”。
信息显示,小米汽车产品商标为小米牌,为纯电动轿车,生产企业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两款汽车采用不同电池,一款采用磷酸铁锂电池,供应商为比亚迪旗下的弗迪电池;另一款采用三元锂电池,供应商为宁德时代。
但对小米和雷军来说,造车依旧是一场前路未明的豪赌。
尾声
在造车这件事上,小米固然有其优势,例如营销网络、营销能力等。
但我们很早就分析过,汽车是一个产业链相当长的重资产行业,尤其需要技术沉淀和资金投入。这个行业既高度市场化,又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你看特斯拉,如果不是上海的巨大支持,估计很难有如今的产量与成就。
另一方面,以“性价比”发家的小米,并不擅长制造利润。就算雷军不缺钱,但小米的主营业务腹背受敌,花钱的地方并不少,把钱砸向前途未卜的造车事业,小米的资金链势必会承受较大压力。
更关键的是,商业世界非常讲究入场的时机。按计划,小米汽车最快也要2024年才能实现量产下线。按照行业预测,2024年新能源产品供给规模将超需求总和,预计中国市场上新能源产品达117款。到那时候,小米能不能捞上一碗汤都很难说。
这注定是一场硬仗。随着元老兄弟们的离去,雷军或许得重新问自己一句——
Are You Ok?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