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讲中国地理,认识我们爱的祖国
随书附赠一张4开地图
从我们出生那一刻起,我们就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们喜欢都市的繁华,也享受山村的宁静,我们向往高山流水,也追逐大海波涛。我们在不断地行走中不断追问:远方是什么?世界有多大?
养育我们的祖国,是这个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上,山河壮丽,物产富饶,这里生活着勤劳勇敢的人们,他们既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又希望靠智慧改造环境,创造美好的生活。
儿童读中国地理书,从小拓展视野,了解祖国壮美山川,感受天地多姿多彩,必将终身受益。
这套《给孩子讲中国地理》(全14册),与教育部规定的地理课标区域划分标准保持一致,以宏观大类的视角提炼出4个主题分册,从区域细分的视角设置出10个区域分册,以讲故事、说趣闻的口吻,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的基础地理常识。
全书包含84个有趣有料的专题知识,涉及11个大类,并配备80余幅权威地图;书中小学课标必背的经典诗词特邀朗诵艺术大师大象(王向群)老师声情并茂地诵读出来;扫码即可获得配套视频课程和地理游戏,让孩子学习知识更加立体化,寓教于乐;随书附赠一张4开地图,由国家测绘局审核通过,可贴墙,方便孩子学习。
每册大小均为32开,软壳平装,内页采用100g胶版纸,全彩印刷,图文并茂,版式优美,正文文字较大,能提供舒适的阅读体验,推荐阅读年龄9-14岁。
出版后广受好评,并荣获“2019年自然资源优秀科普图书”奖、“2019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荣誉。
14个分册内容如下:
《中国的云和风》
本册讲的是中国的云和风,也就是中国的气候,云和风这两个常见的气象,其实就是气候的本来面目。
云代表的是晴雨、降水。我们很关注每天是否下雨,无云是晴天,乌云雨要到。北方雨水少,南方雨水多。
风代表的是冷热、气温。南风拂面的时候,花开了;台风到来的时候,带着夏天的大雨;秋风刮起的时候,叶落了;北风呼啸的时候,伴着白雪飘飘。
中国西边陆地辽阔,东边临海,再加上南北跨度很大,全国地势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全国各地便有了不同的气候特征,也种植了不同的粮食,养育了多样的民族。
《中国的陆和海》
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土地,有连绵起伏的高山、峰峦竞秀的丘陵、雄伟峻挺的高原、低凹平坦的盆地、一望无垠的平原,五大地形错落有致地分布,形成了极为鲜明、壮丽多姿的三级阶梯。阶梯之间巨大的落差,让一条条体型巨大的江河奔腾而下,以汹涌的水势一路东流,汇入茫茫大海。
陆地的尽头是海洋,我国管辖约30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海域,让天涯海角变成了现实。渤海的精巧、黄海的敦厚、东海的博大、南海的深邃,每个海洋都有自己的节奏,每座岛屿都是一个音符,它们共同谱奏出了一首首旋律优美的海洋之歌。
你瞧,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美丽啊!
《中国的山和峰》
地球是一个蓝色的大圆球,球的表面是由很多板块拼接在一起的,这些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地面就会弯曲变形,其中有的地方向上隆起,这样就形成了山脉。
中国多山,既有大兴安岭、昆仑山、喜马拉雅山等雄伟壮阔的大型山脉,也有三山五岳等众多秀丽挺拔的山峰,它们与江河湖海共同构成了祖国的秀美江山。
大山孕育河流,催生了人类文明的出现;大山把气候变得立体化,让动植物变得丰富多样;大山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环境,而且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爱山的雄壮风姿,更喜欢征服高山,享受“一览众山小”的开阔视野。
《中国的河和湖》
中国幅员辽阔,多大山,多季风。大山孕育了大河,季风助涨了河水。河流是文明的发源地,取水方便和交通方便让河畔成了城市最聚集的地方。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长江则是中国最长的经济带。
由于西高东低,使得中国大多数河流“一江春水向东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均如此,聪明的中国人为了南北交通的便捷,挖出来一条京杭运河,串联起了这五条河。在中国,还有注入印度洋的雅鲁藏布江,注入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注入沙漠的塔里木河等许多河流。
崎岖的地面总是容易造就湖泊,中国的湖泊众多,江南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青藏高原上有许多咸水湖,而勤劳的中国人民又修建了很多人工湖(水库),河和湖常常连在一起,仿佛长长的丝带穿挂起颗颗明珠,为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提供生生不息的水资源。
《黑土大粮仓 东北平原》
东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组成,总面积约35万平方千米,是中国三大平原中最大的平原。
东北平原地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4个省区,地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之间,北起嫩江中游,南至辽东湾。平原主要是由辽河、松花江、嫩江和乌苏里江等河流冲积而成,整个平原上地势平坦,河流密布,还有着肥沃的黑土地,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
东北平原上生活着热情豪爽的东北人,他们唱着二人转,扭着欢快的东北大秧歌,在黑土地上享受着天伦之乐。
《祖先有故事 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是中国中原地区的主体,这里沃野千里,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农业便利,交通便利,人口密集,是华夏文明最先繁荣的区域之一。
华北平原位于中国的东部,是由黄河、淮河、海河、滦河以及无数小河流冲积形成的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平原。
华北平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文化中心,许多古老的城市,如北京、开封、安阳、邯郸、徐州等都在这片大地上。
《厚土的传说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几千万年来大风把沙漠中的细土吹来,堆积在这里有近百米厚,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东部这片地方,形成了一个地势低缓的大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2000米。
由于黄土很疏松,很容易被水冲出一条条沟,所以我们看到的黄土高原呈现出一种很奇特的景观——远远看去,地阔天高,很少有山;但走到面前,却有无数条沟谷,难以跨越。
独特的地貌造就了独特的文化:窑洞、面食、晋商、腰鼓……
黄土高原是个名副其实的“聚宝盆”,黄土之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地上则生产小麦和棉花。紧邻黄土高原的关中盆地则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它们都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水乡的味道 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冲出三峡以后,流进比较低缓的地区,冲积出一个带状的平原,这就是我国三大平原中最靠南的一个大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由于丘陵的阻隔,长江中下游平原没有那么辽阔,而是被分割成6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整个平原上河网密布,有赣江、湘江、汉江等许多河流,有鄱阳湖、巢湖、太湖等许多淡水湖,素有“水乡泽国”之称,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温暖湿润,自古就是人们向往的灵秀江南。京杭运河的开凿,使得这里商业繁荣;文人墨客频频来此,留下了无数赞美的诗作;水乡古镇、江南园林更为这里增添了一丝柔美。这样的人间天堂,难怪从古至今,人们总是对它念念不忘。
《家在山水间 东南丘陵》
一道道青山,一座座秀峰,横卧在东南部,构成了中国大地上面积最大的连片丘陵——东南丘陵。
东南丘陵包括江南丘陵、浙闽丘陵和两广丘陵三部分,群山上森林茂盛,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多辟为农田,是中国水稻、茶叶、水果等作物的重要产地。
这里有连绵的青山,黄山云海、庐山瀑布、衡山草木;青山间流淌着秀水,桂林水如画,楠溪水如诗,武夷水如歌;秀水旁有粉墙黛瓦、客家土楼、岭南园林……这里是有山有水的诗意家园,山水间动人心弦的故事还在继续上演。
《安逸的天府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由许多大山和高原环绕而成,囊括了四川省中东部和重庆大部,总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
四川盆地西部是开阔平坦的成都平原,东部是一系列平行的岭谷,中部则丘陵广布。岷江、嘉陵江在这里汇入长江,为这片土地提供着丰富的水资源。这里农业发达,物产富饶,被称为“天府之国”。
四川盆地内日照少、雨水多,这使盆地里的人养成了重麻重辣的饮食习惯,神秘灿烂的巴蜀文化在这里千载流传。四川盆地,是一片神奇之地。
《奇山异水间 云贵高原》
云贵高原位于中国的西南部,由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两部分组成,总面积50多万平方千米,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
云贵高原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地上有数不胜数的秀美石林与峰林,地下还隐藏着庞大的溶洞群。不过喀斯特地貌带来美景的同时,也使得云贵高原地表干旱,土壤流失。
云贵高原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苗寨,极为壮观的梯田,热情的火把节,独特的吊脚楼、风雨桥、鼓楼,还有让人眼花缭乱的刺绣、银饰、蜡染……云贵高原,一个多姿多彩的高原。
《骏马追风跑 内蒙古高原》
内蒙古高原位于中国北部,平均海拔1000~1200米,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
内蒙古高原就像巨大的桌面一样广阔平坦,这里不仅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还有苍茫辽阔的戈壁沙漠。阴山横亘在中部,带来了巨大的景观差异;黄蜿蜒流淌,孕育了富饶的河套平原。
这里是中国北方游牧文明的发祥地,成吉思汗骑着骏马从这里走向世界。夏季,人们在天然的“大地毯”上举办那达慕大会,奶茶伴着悠扬的马头琴声从蒙古包里飘出……
《文明大通道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著名商道,因丝绸是商道上的主要商品而得名。
丝绸之路以今西安为起点,经过著名的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然后分北线、南线和中线共三条线进入新疆,再经中亚通达欧洲。
这条线路的沿途经过高山、沙漠、戈壁、盆地、绿洲等复杂的地形,而且气候恶劣,是一条危险重重的艰难道路。恶劣的环境阻挡不了东西方各族人民交流的脚步。自古以来,丝绸之路虽然几度兴衰,但悠悠的驼铃声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由于处在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区域,这里出现了很多别具特色的绿洲城市,产生了独特的文化,本册主要向读者展示河西走廊以及新疆的壮美景观和多彩文化。
《雪山能说话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的一个神奇之地,它被称为“第三极”,它和南极、北极一样,辽阔、壮丽、寒冷。
青藏高原还被称为“世界屋脊”,因为全世界陆地的平均海拔不到1000米,而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却超过4000米。对比之下,如同鹤立鸡群。
以上内容包含广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