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阿里献血事件,散了吧,给人性留点空间
澎湃和上观的联合报道,并不太好。太多的“某某”串联起来的呈现,很难让公众满意。
在这件事上,这一家人相当于造了一个影响巨大的谣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一种补偿的义务,有义务以真名出现在公众面前。
必然会有网暴紧随而来。
但这应该承受的代价。而且,一个退休的老太太,一个普通家庭,其实并怕这种网暴。相反,情况真实,邻居、同事都会站出来帮助澄清:“我认识她,她就住我们小区,老破小。”“我认识他二十年了,他在单位开车开了二十年了”。这种情况下,网暴会很快就烟消云散。
其实,事情最初的痕迹就能察觉到真相。出车祸的车,是比亚迪宋PLUS燃油版。不管是出于安全,还是为了开上非铺装路面好玩,但凡钱多一些,都不会选择这个车型在西藏自驾。不管是自己的车,还是西藏租车,这个车型都和权贵二字没什么关系。
很多人的愤怒源于觉得自己永远不可能得到这种特殊的待遇。
其实未必。
先说包机的待遇,是纯商业化的,不涉及任何特权。整个事件中,也没有任何人受到伤害。
具体到献血、医生赶赴,有一个原因是上海援藏挺多,有一种地区之间的感情联系。
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危急时刻。
很多群在讨论这个事情,我看到有好几个人都在说,自己在危急时刻,也得到了这个待遇。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这一切的前提是危急,是救命。
退一万步,假设,仅仅是假设,真的有关键人士帮忙,我觉得,这仍然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可以说不是坏事。
普通人家是可能做到这种人脉动员的。
很多人觉得自己不可能得到这种待遇,觉得自己平时要找人看病都难。但这是一个年轻人救命的危急时刻。没人会想遇到这样的事,但真遇到这样的事,在关键时刻,一个普通家族可以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动员出平时不敢想的人脉关系。
关于人际关系,有一个六度理论,意思是说,一个人可以通过六个人,认识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打个比方,现在硕士博士很多,哪怕一个老农,也能通过一个人认识一个硕士博士,然后就是导师,校长,外国友人,校长人士的高端外国友人再通过一两个人,就能达到总统。老农与外国总统,这是完全不沾边的两个人,也就通过七个人。
当然,平时是无法动员出这样的关系的。但在危急时刻,一个上海的中产阶级家庭,通过两三个人,能认识到关键人物,并不难。这对很多人来说,都不难。觉得难,只是因为没有到危急时刻,没有到救命时刻,你不好意思开口,他不会答应,这种六度理论的人脉关系,就传递不下去。但开口就是救命的事,就能传递下去。
这种人脉动员中的关键人物,道德上没有任何问题。
我们都说亲亲相隐是好事,那么,亲亲相救就是坏事了吗?
假设一个人的远房的侄子侄女,或同事、下属的亲戚,遇上了这样的事,他不为所动,坚持原则,结果人死了。他或许本想帮忙,但一想到阿里献血事件,就不敢帮忙。
这是好事吗?
在很多人被潜移默化的观念深处,这的确是好事。这种观念,其实是不喜欢看到人性的,喜欢看到的是铁面无私构建起来的乌托邦。我们看到了很多这样的故事,亲人病了、死了,不为所动。
但这真的是好事吗?对最亲近的人都缺乏同理心、同情、关怀,在制订、执行政策的时候,会顾及下情吗?会顾及普通个体的感受吗?
社会是人组成的,人有人性,社会总有人情,六亲不认的绝对公事公办的社会反而是可怕的。毫不妥协地,决绝地对乌托邦式的想象与追求,对人性的消灭,反而是塑造不平等与苦难的根源。
我觉得《人民的名义》中,最耐人寻味的,是孙连城对李达康拍案而起,孙连城是一个负面形象,但这种愤怒,哪怕错的,也是人性的体现。
人性,才是珍贵的东西。人性中的不忍、同情、愤怒、冲动,才是很多坚硬的系统中最柔软的一环,才能推动社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消灭了这样的人性,就消灭了很多普通人在危急时刻生的希望,消灭了他们的日常烟火生活。
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bdd666555
已开快捷转载,欢迎转载
已开过白名单的公众号,转载请遵循转载规则
欢迎关注更多深度文章
往期回顾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