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艘核动力航母开工在即,我盲猜是“广东”号!
003型“福建”号航母进入系泊试验,已经建造完毕了,剩下的都是系统测试环节了。在工程制造阶段,“福建”号已经全部完工。那么,闲下来的航母设计师、工程师、管理人员以及一线制造工人,不能失业。这些人得吃饭,得领薪,技术不能荒废,那就得投入到新航母的建造中去。航母工业也要卷起来,造完一艘,就造下一艘。
正在这时候,12月5日,江南造船厂又发布了全球第一艘24万吨级核动力集装箱船设计方案。这个消息一透露,懂的人都懂。站在航运上来说,24万吨级的核动力集装箱船也有巨大的商业潜力。它是无限续航的,不需要加注燃料,一次可运输2.4万个集装箱。只要服役期限足够久,运的货物足够多,它就能无限拉低传统的海运成本,对全球海运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
当然,对中国人而言,更关心的是,核反应堆小型化技术的完成。这意味着,中国的第四艘十万吨级核动力大航母,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了。按照中国军工的固有传统,是研发一代,制造一代,服役一代。当辽宁号服役的时候,山东号就开工建造了,福建号则开始研发了。而今,福建号建造完毕,那么第四艘航母就要开工了,第五艘航母则进入研发阶段。考虑到第四艘航母就要上核动力,在技术上就非常成熟了,直接比肩美国最新的“福特”号了。
既然技术上没有重大迭代,第四艘与第五艘航母就可以是同级别的姊妹舰,不需要做技术迭代,可以同时开工建造。恰好中国一南一北,有两座大型航母制造基地,一个是北方的大连造船厂,另一个是南方的江南造船厂。同时开工建造两艘,咱也不是没有那个实力。
在冷战时期,苏联的黑海造船厂就曾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建成了4艘大航母。“瓦良格”号、“库兹涅佐夫”号就是同步开始建造的。苏联在建造“瓦良格”号、“库兹涅佐夫”号时,“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也开工了。只是后来苏联解体,“乌里扬诺夫斯克”才被迫停工。咱们不追求军备竞赛,但一次建造两艘姊妹舰,确实是在实力范围以内。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号,“威尔士亲王”号两艘航母,开工时间仅差一年,大部分时候都是同步建造的。
英国都可以一次性建造两艘大航母,咱们一次开工两艘,也不算夸张。之前,之所以一艘接着一艘建造,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航母设计和建造技术不够成熟。第一艘“辽宁”号是改造的,还处于摸索阶段,航母技术来自于乌克兰。为了不出错,把乌克兰的国宝级航母总设计师瓦列里·瓦西里耶维奇·巴比奇,都给挖到大连了。有老师傅指导,就不容易出错。“辽宁”号是中国的第一艘航母,也不允许出现重大技术差错。
第二艘“山东”号就是咱们自己单干了。航母是国之重器,不能依赖于外国的老师傅。跟着老师傅做了一遍,咱就得自己上手,单造一艘姊妹舰。有了“辽宁”号的铺垫,技术上咱们也更自信了,就做了大量的设计修改,增加了“山东”号机库,舰载机数量从24架扩大至36架,战斗力更强了。
“福建”号本来是中国第二代首艘战斗航母的。可技术突破太快,硬生生把“福建”号打造成了一艘过渡性航母。原本是打算,第二代航母造两艘,采用常规动力,滑跃式起降。第二代航母造两艘,采用常规动力,蒸汽弹射起降。第三代航母造两艘,采用核动力,电磁弹射起降。然而,谁都没想到,蒸汽弹射器研发出来了,电磁弹射器也研发出来了。这技术过于超前,就只能中途更改设计,把蒸汽弹射器去掉,直接上电弹。
这就让“福建”号的姊妹舰胎死腹中,没有建造的必要了。按照原来的规划,应该是“辽宁”号和“山东”号,“福建号”和“广东”号,“江苏”号和“浙江”号,“广西”号和“海南”号都被命名075型两栖攻击舰了,第三艘075型叫“安徽”号,第四艘大概率也是以内陆省份命名。整个沿海省级行政单位,就只剩“河北”了,直辖市大概是要用来命名巡洋舰的。
那么中国的下一艘,也是第一艘核动力航母,队长盲猜,最可能的就是“广东”号。“广东”号应该要验证核动力技术的可靠性,然后再一次性开工建造两艘,分别是“江苏”号和“浙江”号。那时,中国航母技术也就走向成熟了。
“广东”号将是中国航母拉平美国“福特”号航母的技术开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