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最奇葩收养事件?44岁姐姐收养38岁闺蜜做女儿:为彼此养老
韩国最近的一起事件引来不少关注:44岁女子收养了38岁的朋友,24小时内,两人关系就从朋友变成了母女。
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未婚未育的两人,想找个方式能够为彼此养老。
(从朋友变母女的Eun和Lee)
网友们对此大为震撼:我拿你当朋友,你却一心只想做我妈??
但在了解了来龙去脉后,很多人却不得不承认,收养朋友做女儿这事儿,还真挺有道理...
收养事件中的“母亲”Eun今年44岁,在原生家庭中目睹母亲顾家的辛苦操劳后,她一直对组建自己的家庭一事持怀疑态度。
从妈妈不幸的婚姻生活上仿佛能看到未来的自己——意识到这一点后,她决心不要过上母亲那种操劳的生活,于是既没有结婚也没有要孩子。
2016年,为了摆脱在大城市生活的压力,Eun选择搬到乡下。在那里,她遇到了自己的毕生知己,Lee。
和Eun一样,Lee也单身未婚,同样因为厌倦了大城市的生活而搬到乡下。
两人发现彼此都喜欢植物、素食烹饪和动手制作一些小玩意儿,认识后越聊越开心,很快成为了好朋友。
认识不到一年,Eun和Lee决定搬到一起住。按照她们的规划,住在一起可以减轻独自生活的不安全感,同时也确保上了年纪或者突然生病时能彼此有个照应。
两人用几个月的时间互相熟悉了彼此的生活方式,她们一起分担账单、分担家务,甚至还买下了共同居住的房子。
虽然彼此间没有恋爱关系,但她们已经亲如家人。
不过很快她们发现,目前“彼此照应”的设想虽然很完美,但归根结底,在法律上两人的关系只是陌生人。
几年前,Eun因为慢性头疼逐渐加剧而住院,住院时的她突然发现,韩国法律只允许家人为患者做出重要决定。即使是在简单的探病上,家人的身份也要比朋友方便得多。
考虑到老了之后难免有需要做出紧急决定的时刻,如果两人想把互相照应的计划一直延续下去,就必须成为彼此法定意义上的关系人。
“我们想要的其实很简单,能够互相照顾、签署一份医疗协议书、在其中一人生病时另一人有权请假来照顾,或者在其中一人去世时组织一场葬礼。
但在韩国,除非我们是合法的家人,否则想为彼此做这些事,基本不可能。”
最初,两人考虑假装成恋爱关系,通过婚姻来达成目的。但很显然,目前韩国还不承认同性婚姻,这条路根本走不通。
没办法,她们只能另辟蹊径:既然没法通过结婚成为家人,那不然就试试收养吧...
让两人意外的是,收养的程序要比想象中简单得多。
Eun提到,这个过程说起来甚至让自己觉得简单到有些离谱。
在韩国,未婚人士收养孩子,需要逐一审查年龄、经济稳定性和抚养孩子的环境等因素,获得批准的标准很高。
但收养一个成年人就简单多了,甚至基本不需要任何先决条件。
想把朋友变成自己的女儿,只需要自己比朋友年长、得到朋友母亲的批准、以及证明对方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即可。
流程上也基本没啥阻碍:填个表格回家等上24小时,朋友当场无缝衔接变女儿。
收养朋友这事儿也让Eun对组建家庭一事有了新的看法:
“现行法律定义的家庭本质上是基于性的结合,以及由性结合衍生出孩子的家庭。
但我认为,家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最为重要。因此,当我和某个人在一起时刻心系彼此,感到自己的情绪极度稳定与平静时,我相信我们确实可以成为彼此的家人。”
在成功收养朋友后,Eun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书,表达了自己对此事的思考。
在她看来,韩国法律应该允许更多单身公民合法地创建自己选择的家庭。家庭是人们的纽带,无论性别或年龄如何,能够相互信任和依赖的人就可以是“家人”。
很多人听说她们的故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你竟然真的找到了一种非常现实的解决方法。
除了领养,个人还是希望能制定出伴侣在危急情况下可以成为法定监护人的法律…按韩国这个结婚率出生率来看,可能用不了几年,‘一人家庭’就会成为很重要的社会问题。”
“久违地看到这样一个新鲜的事例,觉得很有意思。从采访中同居5年后才决定领养这一点来看,应该是两人慎重的决定,彼此之间也值得信任。
由此想到,法国以前就引进了类似情况下可以组建家庭的法律,但我们这边还迟迟不前,多少有些遗憾。”
“我看完的第一反应是:哇!还能有这样的家庭!
对家庭形态的认识变得多样了一些,人生选择也有了比以前稍微宽广的感觉,甚至觉得对领养朋友这事儿心动不已。
我希望能有一天能和真正合得来的人,不仅是亲人,还能和朋友,在法律上被认可为家人。”
“希望能早日制定相关法律,期待我们社会能有更多种形式的家庭成员被认可的那一天。”
韩国网友关于家庭构造的担心也不无道理。相关统计指出,韩国2021年的“一人家庭”数量已经达到了700多万。
而从韩国全球垫底的结婚率和生育率来看,预计到2040年,每10户家庭中,将会有4户是“一人家庭”。
“一人家庭”的数量暴涨意味着,等这代人慢慢老去,未来养老将会成为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就像Eun目前所遇到的困境,如果想选择朋友作为自己的家人,可能只得采取“把朋友收养成孩子”这种看起来有些非主流“荒谬”的方式。
其它国家与地区的解决方法其实也有不少先例。随着不同形态的家庭观念出现,社会制度也不得不跟着改变,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问题。
一些国家已经通过修改法律来适应新的观念。比如法国就有所谓的“PACS”(民事互助契约),来保障不结婚但长期同居的两人的权益。
签订PACS的当事人可以是异性也可以是同性,它在责任上的整体束缚相比婚姻要小得多,但在经济、互助义务等方面都有对应的保障。
此外,签订PACS的两人还能合法养育孩子。PACS期间所生的子女称“非婚生子女”,享有和所有孩子一样的权利。只生育不结婚的“合作型父母”,由此成为可选的生活方式。
民间自助方法也有不少,英国之前有26位女性一起建立了老年女性共住社区OWCH,探索新的家庭形式和养老方式。
制定统一的原则、提前做好养老规划、寻找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相似的人组建“社区家庭”...社区成员还制定了未来的看护方案:如果有人失能需要聘请护工,可以2-3人一起分担看护费用。小组互相负责的原则也能避免出现护工虐待事件。
从2016年开始,26名女性就一直共同管理着这个温馨有爱的女性乌托邦,生活既独立又合作,既松散又亲近。
当然,任何一种规则都可能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采取哪种方式、制定何种规则,归根结底还是要看社会观念和整体环境。
但一路看下来,Eun的经历,确实也给了我们很多思考:
“在思考家庭究竟是什么的过程中也会想到,如果有一个能够代替‘家庭’的、意义更全面的词出现就好了。
比起性的结合带来的婚姻关系,情绪上的结合是不是更重要呢?我想和我选择的人一起生活,互相照顾、对彼此负责,那为什么不能承认我们是家人呢?”
听说
把【报姐】设置为 ☆星标☆
更容易抢到C位哦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