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会如何收场?时事2024-01-02 02:01哈马斯是2007年从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由法塔赫主导)手中夺取的加沙地带控制权,之后便与以色列发生多次规模以上冲突。两次比较大的冲突分别发生在2008年和2014年,一次持续了22天,一次持续50天,除此之外还有几天一周那种。本轮对抗是自2007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西方媒体一般称为“以色列-哈马斯战争”,而不是“冲突”。虽然之前以军也曾深入过加沙,也搞过把加沙地带切成两半的打法,但从未发起过当下这样十几万军队规模的地面军事行动。因为以色列对于自身伤亡数字非常敏感,它比较喜欢通过暗杀哈马斯领导人、逮捕抵抗组织成员等方式来宣誓意志——遏制而不是消灭。然而事实证明,遏制并不能给以色列带来安全。在一些以色列人看来,过去十几年里针对哈马斯的“割草战术”无疑是失败的,每一次军事行动都以停火(平局)告终。这次必须要一个彻底的结果,才肯罢手。加沙南部的难民营。以色列在1948年至1982年间与阿拉伯国家进行了几次高强度的战争,但自1982年以来,以军只与“非国家行为者”对抗。巴以战争打了三个月,迄今为止唯一详细具体的全面和平方案是由“半个当事方”埃及提出的。该方案已提供给哈马斯和以色列,以方的消息是说“战时内阁召开会议讨论了埃及提出的结束加沙战争三步计划”,哈马斯则是直接派代表团去了开罗。目前双方均无明确回应,但也并未完全拒绝。根据目前媒体披露的消息,埃及方案将分三个阶段实现全面和平:一是立即停火,二是释放哈马斯绑架的以色列人质和以色列关押的巴勒斯坦犯人,三是让哈马斯与约旦河西岸政府和解并共同组建临时政府管理加沙地区。考虑到谈判方案往往是“见光死”,所以埃及方面并没有公开方案的太多信息。埃及国家情报局局长在一份声明中说,目前只是框架建议,一旦收到回复,埃及将提供该计划的进一步细节。这其实是国际谈判过程中坐庄的标准流程,即先征询双方大的意向,再一步步秘密接触,等公开谈判时表明已基本有谱了。需要说明的是,给敌对双方坐庄斡旋得有相当的分量才行,且必须事先沟通好除当事人之外的主要利益相关方。因此不难推测,埃及敢出头大概率是得到了包括沙特、伊朗在内的多个中东强国的支持/默许,而且很有可能跟美国打过招呼。以色列总理巴拉克、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在戴维营,2000年。美国习惯于在公开场合坚定支持以色列,把一些保留态度用私下管道去传达。有朋友要问了,那以色列的战争预期到底是什么呢?有一种观点认为,以色列希望将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彻底清空,驱赶到埃及西奈半岛上,并由美以共同出面给予埃及一定的利益补偿。这种场景出现的可能性其实比较低,因为阻止以色列将巴勒斯坦人驱逐出加沙是整个阿拉伯世界以及伊朗的共识。加沙的围墙不仅在保护以色列,也是在保护其他域内国家,一旦这几百万巴勒斯坦人不再受到束缚,有可能使整个地区变得激进和不稳定。本轮巴以危机爆发以来,阿拉伯国家总体上表现的很团结,作为领袖国家,埃及屈服于美以将对自身形象造成毁灭性影响。另一种观点认为,以色列希望军事掌控加沙,承担这一地区的“全面安全责任”,同时把民政类事务交给其他机构。如此操作的初衷自然是永久避免哈马斯在加沙地带掌权,不过问题主要在让谁来承担加沙地带的日常民政事务。我们可以想象,战争过后的加沙地带将面临巨大危机,成千上万的巴勒斯坦年轻人无家可归、无事可做,他们将成为天然的哈马斯支持者。理想情况下,以色列希望让阿拉伯联盟出面收拾烂摊子。次一等的选择,是让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来兼管加沙。再次的选择,是让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和哈马斯共同管理加沙,类似埃及方案。最差的结果当然是几个月的战争打了白打,加沙地带继续落入哈马斯手中。亲巴勒斯坦示威者在华盛顿示威,2023年12月文章最后,简单谈谈冲突的几点外溢影响。1、沙特、阿联酋等海湾国家近些年高度重视自身发展,很不愿意卷入到一场地区危机中,虽然它们彼此之间也有矛盾,但在这场冲突中基本采取了一致立场,即巴以冲突虽然对中东和解进程是一个挫折,但它客观上也团结了阿拉伯世界。2、拜登试图将俄乌战争与巴以战争打包处理,把俄罗斯与哈马斯类比起来,但这一叙事很显然没有引起共鸣;相反,站在阿拉伯人的角度,他们认为乌克兰更像巴勒斯坦、以色列更像俄罗斯;海湾国家近期表现出对俄乌战争更加“中性”的立场,比如高调接待普京访问。3、沙特伊朗和解的重要性在这场地区危机中显露无疑,沙伊、埃伊刚刚建立起来的新沟通管道极大统一协调了它们之间的立场,有助于控制紧张局势,双方均表现出愿意努力维护与彼此关系的诚意。4、这场战争也再次凸显了美国在中东地区安全事务里的中心地位——除美国外,中国、欧盟、俄罗斯等国家或国家联盟并没有意愿或能力去介入这样一场冲突。5、作为现行霸权,美国将世界范围内的危机事件视作对“基于规则的秩序”的挑战,华盛顿必须展现出坚定的领导力作为回应;而北京的主流观点是:层出不穷的冲突表明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混乱时期,我们只能承受并适应这种变化,尽可能未雨绸缪。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