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ChatGPT,那些让我手足无措的时刻
2024年《三联生活周刊》订阅来啦!
下单即赠送精美图书《环球寻味记》。
站在多伦多大雪纷飞的街头,我忽然感到茫然无措。我正身处闹市——也正是多伦多大学的所在地,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在羽绒服的包裹之下,身上开始微微冒汗。冷冷的雪花在脸上胡乱的拍,我想着再过两天情况要是还不能改善,脸上的眼泪必将和雪花混成一块,只能接受最痛的意外。我只是不明白,好好的一次出差,怎么会忽然变坏?
《非自然死亡》剧照
上文描述的这个场景出现在2023年3月6日。至于我为什么会忽然出现在多伦多的街头,并且感到茫然,还要从头讲起。当时农历新年刚过去不久,人们收敛心思开始工作,热衷于讨论的话题除了回乡见闻,还有一个叫做“ChatGPT”的堪称神奇的人工智能工具。之前的所谓人工智能工具,大约最适合用来看看天气预报和列车时刻表,而这个ChatGPT不仅能有问必答,会说人话,甚至连涉及到个人生活和情感方面的问题都能给出建议,简直是通了人性——虽然它的回答也不是全都靠得住。
二月里的一天,主编李鸿谷把我叫去办公室,说起了ChatGPT。我们很快达成共识,ChatGPT的出现是人工智能前进的一大步,甚至可能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杂志就是要关注这种关系到人类社会未来的真问题!这样的选题我们不做谁来做?你要是不能写还有谁能写!”毫无准备就被老板戴了一通高帽,我有点上头,没多想便接下了这个选题。
作为一个记者,接了单,最重要的任务还不是写作,而是规划。我和副主编曾焱开始讨论,以项目经理的眼光为这个几万字的封面报道架起一个基本结构,然后去寻找最合适的采访对象。正因为如此,一个封面报道的准备时间往往超过一个月,而真正用于写作的时间其实往往还不到一周。
经过仔细分析,在当时的情况下报道人工智能,话题固然是有足够的热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我们均处于不利地位。我们计划在三月中旬推出报道,可那时正好赶上西方的复活节,正是大多数西方人开始出门度假的时机。一个机构可能都没几个人上班。另外,说起人工智能技术,人们的目光往往投向大洋彼岸的硅谷。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微软,谷歌,苹果,Meta这类科技公司。可是这些公司往往对于自己的先进技术讳莫如深,生怕被对手看了去,又怎么会对来自中国的记者敞开心扉?
事情的发展正如我所料。不仅包括开发出ChatGPT的OpenAI,我给硅谷大大小小的科技公司,还有开发出下围棋击败了人类世界冠军的“AlphaGo”应用,已经被谷歌收购的“DeepMind”,都发出了要求采访的邮件。结果DeepMind在我发信半小时后便回信说公司目前不接受采访,剩下其余各方都没有任何回应。
《我是余欢水》剧照
要报道一个全球热点事件,却无法接触到事件的核心。这不是我们一家媒体的悲哀,大约也是全世界媒体的悲哀。想要继续下去,需要的是勇气和决心。我决定退而求其次,转去加拿大进行采访。加拿大虽然没有在人工智能领域特别出名的科技公司,在研究方面则处于领先地位。其中以依托于多伦多大学的“矢量研究所”(Vector Institut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和依托于蒙特利尔几所高校的“蒙特利尔学习算法研究所”(MILA)最为著名。
两家研究所分别由两位图领奖得主,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和约书亚·本吉奥(Yoshua Bengio)坐镇。据说辛顿专心研究,已经不再接受媒体采访,而本吉奥之前已经接受过我的采访,不大可能就类似的话题再次接受采访。不过,只要能够在这两家研究机构进行实地探访,接触在第一线进行研究的科学家,也算是满足了我们的期待。
插画:老牛
根据我以往的经验,在这样的学术机构进行采访,需要先联系对方负责相关事务的人员。我发出邮件,对方虽然热情回复,却也说明因为正处于复活节假期期间,大多数学者可能要出门度假,留守人员不多。当然,最终还是帮忙找到了几位进行相关研究的科学家。我则在北京根据这几位学者的简历和论文领域,准备相关的采访话题。
2023年3月5日,我从北京飞到多伦多,打算先从矢量研究所进行实地采访。让我始料不及的是,我的时差还没有倒过来,在第二天就出现了本文开头描述的画面。我在大雪中站在多伦多大学的校园里,矢量研究所的楼下,不过无论是电话还是邮件,对方都不再应答。我开始想象可能出现的最坏的场景——对方压根忘记了和我的约定,自己也开始了复活节度假计划,此刻已经关掉手机,正在加勒比海的某个小岛上快活。而我好傻好天真地跑来加拿大,又该何去何从?
两天过去了,依然没有应答。我只能随机应变,启动C计划。我通过同学的同学,朋友的朋友等各种关系,寻找在加拿大高校中的华人学者,联系相关人士。幸运的是,有一位华人人工智能研究者在当地一所大学里任教多年,桃李满天下,有多个学生进入到世界知名的科技公司担任要职,有可能愿意接受采访。
我迅速找到那位华人学者。雪依然在下,学者一边在自家车库前铲雪,试图清理出一条能够让车通行的路线,一边对我咒骂着天气,“你知道吗,我有个邻居,上周就是在铲雪的时候因为心脏病突发死掉了!”我在一旁听得心惊胆战,不由得担心起学者的心脏健康状况。
2024年《三联生活周刊》订阅来啦!
下单即赠送精美图书《环球寻味记》。
一切终于柳暗花明。过了几天之后,矢量研究所终于有所回应。对方虽然没有解释之前的静默,却热情接待了我,安排了我与相关研究者的专访,并且帮助我联系蒙特利尔学习算法研究所的相关人员。那位华人学者也帮忙联系了他在知名科技公司担任要职的几个学生。研究所里的教授们都相对开放,愿意畅所欲言;而那些在科技公司的研究人员有的因为公司规定只能拒绝采访,有的只能隐藏身份,匿名接受采访。我心领神会,将其透露的信息放在我的主文中。
如今半年多的时间过去,我当时自己写下的一些内容都已经记不清,不过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的大雪,以及那些我在雪中手足无措的时刻,却依然历历在目。最终在2023年3月所呈现出的那一期以ChatGPT为核心内容的人工智能封面报道,并不算是完美。我却自不量力地认为它已经可以算是目前中文媒体所能做到的最为深入的报道。
2023年第14期《三联生活周刊》
又是一周开会。主编李鸿谷把我叫去办公室,说起了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我们杂志就是要关注这种关系到人类社会未来的真问题!这样的选题我们不做谁来做?你要是不能写还有谁能写!”
是啊,2023年转眼过去,新的一年到了。我们的报道也会继续下去。过去一年里,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且始终新闻不断:有人担心人工智能会反戈一击,转而对人类不利,呼吁限制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接着在OpenAI内部又发生“宫斗”大戏,CEO先是被赶走,之后又强势回归;到了年底,谷歌公司推出“Gemini”,据说全面超越了ChatGPT……人类社会继续前进着,人工智能工具将会更多、更先进,而作为报道者的我们,也必将在生命中留下更多被铭记的难忘时刻。
2024年《三联生活周刊》订阅来啦!
下单即赠送精美图书《环球寻味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