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Moon
他生于农家,前半生碌碌无为;起于卒伍,后半生大器晚成。从屡战屡败到敢打必胜,从屈居人下到睥睨天下,刘邦的霸业路走得十分坎坷。他的一生,曾多次跌落谷底,但总能逆袭而上、愈败愈强。史书记载,刘邦在和项羽的对战中,输了六大场,三十多小场。彭城之战,项羽带领三万楚军,在半日之内击溃刘邦带领的五十六万诸侯联军。五十六万兵马,被杀十多万,溺死者不计其数,其余全部走散,刘邦仅率数十骑逃脱。这是刘邦自起兵以来最大的惨败,他的父母和妻子都被项羽俘获。众诸侯都认为刘邦经此一败,必定一蹶不振,灭亡是早晚的事,便纷纷背汉向楚。然而,刘邦并没有因此沉沦,他立马调整策略,退守荥阳。就这样,刘邦慢慢休养生息,养精蓄锐,三年后于垓下一举歼灭楚军。人生不是一条光滑的直线,而是一条波折的曲线,有成功更有失败。多少次被击垮在地,就多少次爬起来,渡尽黑暗便见光明,翻越低谷便是顶峰。“我起兵八年,经历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从来没有败绩,今天被困在这里,不是我不会打仗,而是天要亡我。”即便部下拼死助项羽突围至乌江,江东还有数万兵马等着他,他却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自刎而死。登顶之路,命运会布危局、设险关,不会轻易允许一个人直抵山巅。失败对弱者来说,是千沟万壑、崇山峻岭,但对强者来说,不过是山涧小溪,跨过去就是通天大道。刘邦出身农家,年轻时做了游侠,崇尚墨家思想,鄙视儒生。可当儒生陆贾以儒家治国理念劝谏时,刘邦立马端茶倒水向他讨教秦亡汉兴、天下得失的道理,以资借鉴。楚汉之争时,刘邦常和韩信一起演练兵法,韩信总能压他一头。听到自己不如别人,刘邦不仅不怒,反而经常找韩信学习兵法。刘邦从善如流,听到别人的劝谏,改之;看到别人的长处,学之。因此《王命论》中对他的评价是:从谏如顺流,趣时如响赴。厉害的人看到别人比自己更优秀,不会嫉妒,只会靠近。因为这意味着自己能学到新的东西,可以慢慢精进自己。统一全国后,刘邦并没有大肆宣扬自己的功绩,反而感慨: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我愿意听他们的,向他们学习。而项羽有范增这样的能人,却言不听计不从,所以被我打败。”越是浅薄的人,越容易被一时浮云遮望眼,自认为天下无人可及。越是大格局,就越明白自己的渺小,懂得俯下身来向别人学习。处世最大的智慧,就是坦然接受自己会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然后择善而从,在人生道路上日拱一卒。这让刚赢得巨鹿之战的项羽十分愤怒,以为刘邦有称王的野心。刘邦并没有因一时胜利迷失,而是选择退军霸上,乖乖将关中让给项羽。更是带上几车礼物,亲自来到项羽营前,极其恭敬地说:“我先入关中只是为了帮助将军扫除障碍,日夜期盼项王早日到来,怎么敢称王呢?”态度之诚恳,让项羽认为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怒火也随之烟消云散。遇事一味争强,容易失了方寸,也容易堵死自己的后路。而懂得退让的人,敢于俯身低头,最终借力成事,直上青云。鸿门宴上,战战兢兢的刘邦刚走出项羽的营帐,准备开溜,却碰到了雍齿。雍齿本是刘邦的部下,后来背叛到项羽那里,他一眼就看出刘邦想要逃跑的念头。面对这个曾经背叛过自己的人,刘邦直接给他跪下,请求放自己一马。这一跪,连雍齿都看不起他。朝刘邦脸上踹了一脚,呸了一声,放他走了。都说刘邦脸皮厚,可如果不是生死存亡的关头,谁又愿意给人磕头下跪呢?在这之后,项羽彻底对刘邦放下戒心,封他为汉王,还将巴蜀和汉中四十一县作为刘邦的领地。在适当的时候认怂,审时度势,韬光养晦,既是明智之举,更是对自己的保全。公元前195年,刘邦在长乐宫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三年亡秦,四年灭楚,刘邦在知天命的年纪,创造了自己人生的奇迹。前半生一无所成,48岁才揭竿起义,一路闯荡下来更是频陷困境,甚至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看他如何触底反弹,看他如何忍辱负重,看他如何博采众长。点击下图,立即加入▽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洞见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