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造假的不止《后来的我们》,还有……
上映第一天票房2.3亿,第二天票房3.2亿,打破内地影史爱情片单日票房记录,把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一闪一闪亮星星》的成绩当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但这也不是这部电影头一次出乎意料。知道今年一整年首轮预售票房排名第一的是哪部电影吗?
既不是《流浪地球2》也不是《满江红》,而是《一闪一闪亮星星》。
恕我孤陋寡闻,真不知道《一闪一闪亮星星》是何方神圣,据说有同名电视剧火的要命。
正琢磨着要不要去开开眼,结果又看到一个消息,经历了跨年夜的疯狂之后,《一闪一闪亮星星》的票房开始暴跌。假期最后一天,票房狂跌到5600万元,工作日第一天更是暴跌至一千万出头。
看这落差,比环球影城的激流勇进还要陡峭。而这样的票房跳水在电影预售期早有端倪。
猫眼和淘票票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16日,《一闪一闪亮星星》退票人次已超过100万,两平台平均退票率18.1%,大大高于2%至8%的常规退票率。
这是怎么回事?咱也不懂,咱也不敢问,但是咱想到了几年前的一部电影,数据表现和《一闪一闪亮星星》一样一样的。
这部电影就是刘若英的《后来的我们》。
玩了一手
空手套白狼
POST WAVE FILM
2018年,刘若英的导演处女作《后来的我们》开始预售,预售票房直接破亿。这部电影当时猫眼上有超过91万人想看,而想看《复仇者联盟3》的人只有82万。那时候我还纳闷儿,中国观众什么时候这么文艺了?
然而在正式上映后,《后来的我们》出现大范围退票现象。根据猫眼电影统计,上映当日退票数38万张,涉及票房金额达到1300余万。那么《后来的我们》退票率是多少呢?9%。
但是电影的热度已经起来了,影片上映首日票房达到了2.8亿元。然后是3天破6亿,5天破9亿。
把相隔5年的两部电影放在一块这么一对比,方方面面的表现是不是都非常相似?
但是刘若英的这部《后来的我们》在当时却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原因就是票房造假。
招数是这样的,首先斥巨资推高预售票房和想看人数。院线一看预售票房这么火,那就赶紧增加排片量吧,观众一看预售这么火,赶紧买票进场吧。
等到电影上映后,高预售、高排片的大好局面形成了,操作方再利用影院的退票渠道退票。
而这个时候,院线已经无法取消排片了,这就相当于被锁场了。于是乎,操作方几乎没花几个钱,就达到了绑架排片的目的。
其他票房造假,这笔钱投进去就当是宣传费了,也让院线尝了甜头,心甘情愿地给影片排片。
但刘若英这部电影,却把投进去的钱又给撤了回来,空留下一个繁荣的票房数字,这感觉就好像有阴阳两本账,而买单的却是电影院线。
间接买单的则是同期上映的电影,他们因此无法获得应有的排片。至于说观众,可能就被忽悠和恶心了一把。
至于奶茶刘若英,恐怕也没办法洁身自好,她并不仅仅是导演,她们家公司也参与了影片的投资,也是利益相关方。
这让人想起电影《让子弹飞》里的一段台词:“先让乡绅捐,乡绅捐了百姓才会捐,得钱之后,乡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成。”刘若英也是乡绅的一员啊。
《后来的我们》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远的不说,新海诚的那部《铃芽之旅》首日退票率就高达12.6%,电影的预售也破了亿。当时就有舆论认为,电影背后很可能有资本助力。
说实话,这种票房运作方式最厉害的地方在于没有违规操作。没有人禁止电影出品方自己买自己的票房吧?没有人禁止出品方自己点“想看”吧?没有人禁止出品方在电影上映后退票吧?那就没问题了。
即使是之后口碑票房暴跌,但《后来的我们》也早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只不过刘若英的招牌算是砸了。
把电影变成一个
金融游戏
POST WAVE FILM
随着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但与此同时,票房数字中的“水分”也越来越多。
票房造假的方式多种多样,并且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推陈出新,显示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架势。而每一种造假方式后面,都跟着一连串的电影名字,咱们挑典型的说。
票房造假的1.0版本特别简单粗暴——直接吹嘘票房或者是偷别人票房。
当年动画片《阿童木》上映的时候,号称3天票房超过4000万元,而当时内地动画片的票房记录是《冰河世纪》保持的3000万元。
不过片方几天后就惨遭打脸,据《中国电影报》统计的票房数字显示,《阿童木》的票房是1700万元。发行方虚报了一倍还多。
发行方为什么敢这么张嘴就来?是因为当时的票房统计还不像现在这样公开透明。
还有偷票房。影院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用多种方式偷票房,如手写票不入账、实际销售和报账采用双系统、偷梁换柱等等。
当年刘德华的《风暴》就被冯小刚的《私人订制》偷了票房。 刘德华坦率直言“知道这件事,但没办法管”。
不过随着第三方票务平台的兴起和票房统计的透明化、科学化,上述的票房造假行为早已销声匿迹。
接下来,票房造假方式就升级到了2.0版本:“幽灵场”。
所谓“幽灵场”,就是影片的制片方、发行方和院线三方“勾结”,安排一些根本不存在的场次炒高票房数据。
这个方法对院线比较友好,院线能拿到一定数额的好处费,制片方和发行商则能借势营销,进一步抬高票房。
说到“幽灵场”,就不得不提《叶问3》。当年有网友发现同一观影厅《叶问3》每隔10分钟就播放一场,票价高达203元,且在凌晨一两点还场场爆满。
最后经有关部门调查,该片存在非正常时间虚假排场的现象,查实的场次有7600余场、涉及票房3200万元。
要知道,“幽灵场”的成本要比“绑架排片”那种空手套白狼高多了。出品发行方不仅要给院线好处,还要按照虚假票房缴纳3.3%的营业税和5%的电影专项基金。所以肯定是在其他方面大赚特赚,才能干出这种既违规又赔钱的买卖。
当年,《好奇心日报》刊登了一篇关于电影《叶问3》票房造假背后内幕的报道,让我们了解到制片方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把这一切变成了一个金融游戏。
文章介绍,电影的制作方把这部电影包装成金融产品以众筹的名义给卖出去了,而电影的票房就是他们的保证金,票房高低直接影响二级市场,自然是不管真假,越高越好。
商业评论人陈昌业评价说:“被注了水的票房,其作为资产被证券化,当然是泡沫资产,当然是空心化的资产。即便那些P2P投资者、众筹投资者等来了8%或9% 的年化收益,即便那些二级市场投资者看到了涨停板、看到了25%的上涨,击鼓传花的游戏,你们真的玩得起吗?”
同样,《叶问3》也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电影,显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然而这是一个极为恶劣的案例,它实际上把电影变成了一个击鼓传花的商品。
中国需要自己的
“派拉蒙法案”
POST WAVE FILM
电影是一项高风险的行业,投资大,周期长,票房走向也不好估计,一旦票房崩盘,就意味着资金链的断裂,所有的投入都会打水漂。
为了规避这个风险,所以就有了水军,有了票房造假,有了对所谓“大IP”的疯抢。而和这些行为相比,拍一部好电影反而是最难掌控的环节。
既然如此,电影的出品发行方就会选择就把好掌控的做到位,把电影炒起来,等到观众们高呼上当的时候,票房已经上去了。
然而这种方法对于中国电影市场具有很大的伤害,直接的结果就是国产电影质量普遍不高,明星薪酬虚高,电影工业的整体水平很低,观众的胃口也被败坏掉了。
而对于资本来说,只要掌握了电影的制片、发行和放映三个环节,基本上也就拥有了操控票房的能力。
电影《叶问3》的发行方就是制作方旗下的公司。而如今同时掌握制片、发行和院线的大公司也早已经存在。
随着票房造假不断上演,整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也许我们需要一部中国版的“派拉蒙法案”。
据《界面新闻》介绍,上世纪20年代,以派拉蒙为首的好莱坞大型电影公司同时控制了制片、发行、放映三个环节,在自己的影院里捆绑销售自己制作发行的影片,严重挤压了小制片商和小放映商的生存空间。
1948年5月,美国最高法院根据反托拉斯法对“派拉蒙案”做出裁决,判定大制片厂垂直垄断为非法,要求制片公司放弃电影发行和电影院放映的业务。这就是“派拉蒙法案”,目的就是为更多的影片提供生存空间。
票房造假,受害者不仅仅是被误导进电影院的观众,还有被空手套白狼锁了场的院线,还有那些被抢走了排片率的电影,还有把电影当理财产品买的股民。而它最终会伤害到中国电影市场。
其实不单单是电影市场,对于任何行业来说,实体经济才是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而把任何行业金融化的做法,只会让行业的实体经济萎缩,让整个市场泡沫化。
这个道理周星驰早就在《食神》里就说的清清楚楚。
还记得“爆浆撒尿牛丸”的盈利模式吗?先赚第一笔钱,然后开分店,然后上市,然后投资房地产,然后分拆,然后再上市,最后光吃股息都赚翻了。至于牛丸好不好吃,早就不重要了。
最终,少林十八铜人以血的教训让他醒悟,没有真材实料,没有真情实感,你永远也无法成为真正的“食神”。
好 课丨好 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