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斯内哈·赫德卡(Sneha Khedkar) 线粒体是一种利用氧气制造能量的“豆形”细胞器,几乎所有的人类细胞都是由它供能。这种细胞结构是在数十亿年前由自由游动的细菌演化而来,然后被人类最早的祖先吞入体内的。由于这段演化历史,线粒体至今仍然拥有自己的环形DNA——它完全独立于人类基因组中位于细胞核内的23对染色体。这23对染色体来自父母双方,但是几乎所有人类的线粒体DNA(mtDNA)都遗传自母亲的卵细胞。
那么,精子中的线粒体DNA究竟发生了什么?了解这一过程对于研究线粒体疾病非常重要——这是一类因这些被称为“能量工厂”的线粒体不能正常工作而造成的遗传疾病。科学家已经知道,其他动物在受精后不久,精子的线粒体DNA就会发生分解,但还没有人能够确定这在人体内是何时发生的。
最近,在一项发表于《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的研究中,生物学家发现,这一消除过程在早期就发生了——事实上,人类精子携带的少量线粒体内几乎不含有任何DNA。美国托马斯杰斐逊大学(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的分子生物学家德米特里·捷米亚科夫(Dmitry Temiakov,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表示:“我们对成熟的人类精子中不含有线粒体DNA这件事感到非常惊讶。”因为这与以前的研究结果相矛盾。捷米亚科夫还说,父亲精子线粒体DNA的分解过程很有可能与人类不育症有关,并且有助于学界了解线粒体疾病。利用分子生物学和显微镜技术,研究人员分析了人类精子的各个发育阶段。他们发现,精子前体细胞中的线粒体确实含有DNA,以及一种可维持和保护DNA的重要蛋白质——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但随着精子发育成熟,一种细微的化学变化阻止了TFAM进入线粒体。结果,TFAM进入到细胞核内了,于是再也无法阻止线粒体DNA分解。但是如果精子线粒体DNA留在精子线粒体内,它就可能成为不育的根源。以往研究表明,对于精子数量减少且精子活力降低的人,他们精子线粒体内往往含有较高含量的线粒体DNA。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线粒体细胞生物学家王新楠表示,许多小鼠研究表明,精子线粒体内不存在TFAM。另外,此前在其他动物身上做的研究发现,父系线粒体DNA可能是在卵细胞受精后被消除的。而这项新研究发现,人类精子线粒体内就缺少完整的线粒体DNA。这些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生物体中,有多种机制可能会导致线粒体表现为母系遗传。”捷米亚科夫表示,可能还有其他尚未发现的机制可以调控不同细胞中的线粒体DNA,如果这些机制被破坏,也可能会导致线粒体疾病。捷米亚科夫还说:“我们需要揭示这些机制,以便更好地了解线粒体疾病及其治疗方法。”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球科学”。如需转载,请在“环球科学”后台回复“转载”,还可通过公众号菜单、发送邮件到[email protected]与我们取得联系。相关内容禁止用于营销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