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太勤,反而对人体有害?
文|袁越
在所有的健康谚语里,大家最熟悉的大概就是“饭前便后要洗手”了。现代人对洗手这件事真的很有执念,不仅饭前便后要洗手,只要你出了趟门,摸了一下外面的东西,家长们都会教育你回家之后要立刻把手洗干净。
古人生活条件艰苦,经常要干粗活儿,洗手主要是为了洗掉手上的脏东西,用的是肥皂。现代人生活条件好了,洗手主要是为了防病菌,用的是富含各种杀菌剂的洗手液。目前最常用的广谱杀菌剂是三氯生(Triclosan)或者三氯卡班(Triclocarban),商店里卖的洗手液、肥皂、洗涤剂和牙膏中往往都添加了这些东西。
只要是正规商家的产品,里面添加的杀菌剂应该都是对人体无毒的。如果你刚从医院这样的地方回来,也确实有必要先洗手再吃饭。但是,普通人到底需不需要洗得那么勤?用这些添加了广谱杀菌剂的洗手液洗手真的对健康有好处吗?这些问题就不那么容易回答了。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科学家曾经做过一项关于三氯生的研究。他们找来90名志愿者,分析了他们的鼻屎,发现有41个人的鼻屎里含有三氯生,占比41%。令人惊讶的是,这些人鼻腔中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概率却是没有检测出三氯生的人的两倍,说明这种广谱杀菌剂反而增加了感染致病细菌的概率。
之后,研究人员又用小鼠做了一个类似的实验,发现三氯生同样会增加小鼠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概率。研究人员找不出原因,只能猜测三氯生也许增加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黏性,让这些致病菌更容易黏附在物体表面,从而更容易感染人体。
这项研究完成于2014年,当时大家还没有意识到肠道菌群到底有什么用,后来很多相关研究都证明肠道菌群对致病细菌有抑制作用。比如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科学家曾经用斑马鱼做过一项实验,发现那些广谱抗菌素能够改变斑马鱼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从而让它们更容易被有害细菌感染。
接下来的问题是,到底哪种肠道细菌起到了抗病菌的功效呢?英国牛津大学的一群科学家设计了一个精巧的实验,解答了这个问题。研究人员选取了100种常见的肠道细菌,分别和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以及肠道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这两种能够致病的坏细菌以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培养,结果发现任何一种肠道细菌都不足以抑制这两种常见致病细菌的生长。但是,当研究人员用至少50种肠道细菌和致病细菌一起培养时,后者的生长效率降低了1000多倍,说明抵抗致病菌是肠道菌群的集体属性。虽然它们单独作战时打不过致病菌,但合起来却能有效地抑制致病菌的生长。
接下来,研究人员又测试了不同组合肠道细菌的抗病菌效果,发现那些和病菌有着相似代谢模式的肠道细菌效果最好,这是因为这些肠道细菌和致病细菌竞争同一类食物,从而导致病菌营养短缺,没法迅速扩增。
科学家们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2023年12月15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这个结果清楚地告诉我们,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正是保护我们不受病菌感染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滥用抗菌素,最先倒霉的一定是占多数的肠道菌群,等到这些无害细菌死掉之后,那些有害病菌就会乘虚而入,导致我们生病。
排版:初初 / 审核:杨逸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