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为什么要闯关东,不去富裕的南方,反而去严寒之地东北?历史2024-01-14 00:01点击下方卡片关注“鱼羊春秋”,加★星标★不迷路正文↓我国近代史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其中规模最庞大且持续时间最长的是闯关东。自清末民初开始,约有三千万来自中原黄河冲刷区的关内百姓,离开了他们的土地,前往东北开拓屯垦,其中以山东人为主。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呢?历史上,中国经历了“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等三次主要的人口迁移潮。“闯关东”指的是关内民众大规模迁移到东北地区,而“关东”通常是指现在的东北三省。早在清朝初期,东北被清廷划为禁地,严禁汉人迁徙前往。这导致关外人口减少,土地荒芜。而且东北地区的寒冷气候也使得人们视之为流放之地。甚至在流行的古装剧《甄嬛传》中,也提到过宁古塔这样的流放地,位于现今的黑龙江省。然而,随着外国列强的觊觎和俄国对中国东北的野心,清政府在1860年决定松绑,允许关内百姓前往东北。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与眷恋由来已久,华北平原的肥沃土地一直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地方。但是当情况迫不得已时,没有人愿意轻易离开自己深爱的家园,去远方的异乡。然而到了清末,关内人口过剩,土地变得稀缺,再加上1877年至1878年的严重饥荒,农民们面临饥饿和赋税的压力。据统计,那场大灾难中有数百万人因饥荒丧生,甚至达到了千万级别。为了生存,大约两千万农民决定背井离乡,逃离大灾,寻求生机。对于无路可走的关内百姓来说,东北成为了新的希望。那里拥有广阔的土地,但人力也比较不足。大量关内百姓设法逃离封锁,悄然前往东北,这就是“闯关东”这个词的来源。这一漫长的迁徙路途充满了危险和艰辛。陆路经过山海关或喜峰口进入辽宁,然后分散至浩瀚而荒芜的东北平原。这条路凶险罕行,因此海路成为主流。从烟台等地出发,只需一夜便可到达辽东半岛,所以山东人成为了主力军,河北人也参与其中。人们或许会感到困惑,鉴于东北严寒的气候和开发不足,为什么山东人更倾向于“闯关东”,而不是南下到丰饶的南方呢?自南宋时期起,江南一直是全国经济的中心,“湖广熟,天下足”,江南被视为明清时期的粮仓。但是东北地区独特之处在于其肥沃的土地和广阔的土地,这为处在焦土中的人们提供了新的安身之地。除了土地,北方人迁往南方还需要适应新的生态和气候,耕种方式也极为不同。同时,文化差异也不容忽视,北方的移民在东北往往能够找到更多共鸣。经历了重重困难的山东人“闯关东”,这并非草率决定,而是一种不得已的无奈选择。从1840年开始,关外的人口增加了近1500万。闯关东几乎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口迁移事件之一,每一个移民背后都有着不可思议的家族史诗和伟大时代的缩影。对于这段壮阔的历史,您是否有更多的想法?欢迎加入讨论,一起探讨。· 完 ·/ 推荐阅读 /如果把中国古代名将都放在一个群里,他们会聊些什么?发现更多精彩故事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大家看完可以的话,顺手点亮“在看”,当作鼓励哦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