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1992年至今参与A股的我,繁花还会开吗?
《繁花》热播,后劲十足。本剧广受观众欢迎的原因,除了演员阵容强大与精湛演技,以及名导演王家卫的精益求精之外,我认为,选题背景是1990年代的上海,是剧作成功的关键点。
通过观剧,观众不但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上海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还能充分感知1990年代给予大家创富机遇的“繁花时代”,因此使得《繁花》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剧中的一条亮丽的主线就是上海1990年代的证券市场。第一集就有阿宝的旁白:
当年的时代背景下,剧中的阿宝就是在老法师“爷叔”的指导下,成功把握住了“炒股”的机会,迅速成为大亨“宝总”。其中有阿宝在1992年靠股票认购证暴赚了100多倍的故事。
本人作为一名曾在1992年排除万难到深圳抢购股票认购证的资深“老韭菜”,对剧中的相关市场风云的情节笑而不语……
或者,我也简单讲几句自己当年参与认购证的真实经历吧——
1992年8月,深圳宣布发行新股认购证,当时预发认购表500万张,每人凭身份证可购表1张,中签率预设为10%。于是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百万人下深圳争购”。
身份证每人只有一个,如何确保中签?本人当时恰好在广州与深圳之间的增城县石滩镇驻点,作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成员参加指导当地“计划生育”以及“村容村貌提升”,因此,我马上利用工作之便找当地村干部帮忙“收集了”许多村民的身份证;而当时各地到深圳的火车票早被抢购一空,进入深圳特区的“边防通行证”也来不及办理,但这也难不倒发财心切的我,本人就与小伙伴一道,跟随着附近专门为深圳特区提供蔬菜的菜农队伍混入特区,在沙头角蹲守了一个通宵……
后来认购证抽中的是“深深房”的股票,最终盈利还行。不过如果当时把抢到的抽签表当场卖给黄牛则赚得更多。
为何此次在深圳的认购证没有大家预想中的百倍利润?因为当时抽签表被发售部门直接内部“处理”了大部分,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排队购表者白白守候一天一夜,引发游行骚乱,酿成“8·10事件”。当时的深圳市政府连夜紧急协商,决定增发500万张新股认购兑换表,事态才慢慢得到平息。
认购证最终发行量大,又一直拖到1993年以后市场持续下跌时新股再上市,因此,“说好的”认购证暴利就不再了……
其实,现在回过头来看,没有暴利也挺好的。
1、投资不是看谁赚得多,而是比谁活得长。
以上这一句,也是剧中“爷叔”告诫“宝总”的点睛之作。作为从1992年至今全程参与A股投资的本人深有感触。
事实上,当年与我一起倒腾股票的各路大鳄们,绝大多数已经消失无踪了。还能找到踪影的,也基本都不在江湖之中了。
从1992年至今,我见过太多不同时期的神通广大的牛上市公司——“琼民源”“银广夏”“中科创业”“乐视股份”“暴风科技”等等…….,呼风唤雨的牛金融机构——“万国证券”“中经开”“南方证券”,以及后来的“万隆系”“明天系”恒大系”“中植系”林林总总……,还有众多法力无边的牛人——“K先生、肖老板、许老板、解老板”……最后呢?!
当大家感慨目前投资市场的艰难之时,我总是宽慰一句:我们都还活着,还能在市场生存,就已经是最大的成功。
2、人们最终能赚到并守住的,是自己能力圈与认知范围内的钱。
1980年代末,多数人不理解股票的含义,因此有关部门推销股票非常难。当时推销股票的方式五花八门,有几乎“强行”让内部员工购买的,甚至连奖金、工资都以股票支付。
有些员工经济条件不好,奖金和一部分工资以股票形式发下来后,就找工会去兑换成现金,也有人把股票卖给同事或者他人。当时还有向员工摊派推销任务的,结果把股票卖给了员工们的亲戚朋友们。
再有的就是在银行柜台上向储户销售“原始股”,结果当然是不可能被储户青睐的。不仅如此,有些买了股要退股的股民甚至还到营业厅闹事。 如此一来,这些人就与历史性的投资机遇擦肩而过了。
一份报纸曾这样记载着当时的情景:深发展(现在的平安银行)发行原始股时自愿购买的人很少,政府就要求党员带头支援国家建设。有的单位为完成发行任务,规定凡认购者每股个人出钱0.5元,单位补贴0.5元,非党员每人1000股,党员须认购2000股……
有趣的是,这批以“支援国家建设”为出发点的党员干部,反而因此持有大量的“原始股”而成了大的赢家。
而在本人认识的、以获取暴利而目的、在1990年代参与股市炒作并掘到第一桶金的许许多多的“宝总”们中,能最终在市场中存活至今并把胜利果实保住的,真是寥寥无几。
投资人最终只能赚到并守住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除此之外,某时获得的财富再多,也只是市场先生把钱在投资人口袋中暂时存放而已,最终市场先生是要把钱取回去的。
过去几年,我们看到随着市场潮水的退去,各路资本大鳄们纷纷由“亿万首富” 变成了“亿万首负”……
3、在投资市场,只要生存下来就有机会。
目前的国内市场,已经持续走弱几年,投资人多感悲观失望,很多人感慨:现在过了“繁花时代”了,投资市场难以再有机会了!
情况并非如此!
1992年认购证发行之后,A股1993年陷入了长期熊市中。国内股市阴雨绵绵,沪指从1993年2月的1559点一路下滑,至1994年7月下旬已跌至325点,跌幅非常惊人;人们也曾认为股市投资再无机会了,投资者们都在漫漫的长夜中盼望黎明。
本人还记得在1994年7月29日(星期五)所撰写的深股周评成了一语成谶的得意之作:当时,我判断,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于是在当天的周评文章的最后一句写道:“当某个市场低迷至人人谈及色变而惟恐避之不及时,大的投资机会已悄然而至;当无人敢轻言底在何方时,底其实就在脚下。”
果不其然,焦虑的管理层终于在1994年7月30日(周六)出台了三大著名“救市”政策:
-“暂停新股发行和上市”;
-“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规模”;
-“扩大入市资金范围”(发展我国的投资共同基金,培育机构投资者;试办中外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逐步地吸引外国基金投入国内A股市场;有选择地对资信和管理好的证券机构进行融资)。
顺便提一下,当时的救市政策颇有些“画饼”的意味,其中的一些举措(如引进外资、融资融券等)在多年后才得以陆续兑现。
结果,随后短短一个月股指从325点涨到1050点,涨幅高达323%。沪市两度向上突破了1000点大关……
近期,国内投资人对邻国日本股票市场持续上升而百感交集,其中不乏羡慕嫉妒恨的。
其实,日本经济与市场经历过大的周期波动:“经济奇迹”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间,开始发力高速增长,到1968年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1970年代晚些时候,已经相当于法国和英国的总和了。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从1955年到1972年,日本经济处于高速成长时期,达到平均9.3%的实际增长率”……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增长,日本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趋势似乎不可阻挡,日本人对自己的信心也空前高涨,股市节节上升,楼价直奔天际……
然而,从1990年代初地产和股市泡沫破裂至2010年,日本经历了“失落的二十年”,资产价格大幅下跌。
进入了2010年之后,由于资产价格低到极致,加上2012年底推出“安培经济学”的三支箭(宽松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促进增长的结构性改革),经济基本面开始改善,资产价格开始回升。主要城市的房价近几年价格翻倍,日经指数也从2012年的不足万点回升到今天3万多点,慢慢回到了1990年代的高位。而实际GDP已经回归可持续的正区间,通胀也同步温和上涨,经济已经走出通缩的困局。
日本的从长期衰退到步入复苏的例子告诉我们,尽管经济增长放缓伴随人口的老化,资产价格也一度长期低迷,但经济的周期规律是必然会起作用的。当资产价格低到一定程度,泡沫消退后,就是很好的投资机会。而且我坚信我们的经济运行的韧性一定不弱于日本。
只要国内的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能积极应对,市场是能够走出目前的低迷而重回向上的轨道的。对于能在低迷市场中存活的投资人而言,长时间看,终会等到又一次好的投资机会。
/// END ///
No.5596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黄凡
开白名单 duanyu_H|图片 视觉中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