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简称《中医药法》)正式施行的第七年。《中医药法》规定,中医从业者不必再进象牙塔,可以师承的方式学习,由师父推荐、考试合格后即可取得医师资格。中医教学重回师徒承袭时代,这是“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体现中医药特点”,还是“自降”中医门槛?
刘力红教授在其代表作《思考中医》中提及中医教育的师承问题,他指出传统中医有许多有别于现代科学的地方,如果我们照搬现代科学这样一个教育模式,就势必会在过程中丢失掉许多东西,而这恰恰是传统中医所注重的。他说:“中医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着相当丰富、值得借鉴的经验,其中有一条就是师徒相授。”
付海呐博士是德国人,成长于西医家庭,却一直对中国文化感兴趣。1990年,付博士因为一些特殊的机缘来到中国,学习中医,除了在成都中医学院学习之外,也在民间寻师访道。先后拜于王庆余、曾荣修二先生门下,修习道家筋经门及仲景钦安之学。
刘力红与付海呐同是王庆余门下的“师兄弟”,在《思考中医》中刘力红教授谈到他与付海呐博士相约泸沽湖的经历,那次交流不仅为《思考中医》英文版的出版埋下伏笔,更使刘力红感到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上,只要方法恰当,是可以超越语言屏障,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一起“思考中医”。
➢ 一部中医著作的诞生,是如何能把那些有如“天书”般的传统天人观、生命观和背后复杂的理论体系,“转译”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 在经典、中医、临床之间,怎样相辅相成,于理事层面相互印证,在明体达用的过程中实现体用贯通?
➢ 《思考中医》又是如何跳出“中医=治病”的窠臼,帮助我们去体认中国文化、传统经典、生命观与中医之间的内在关联,站在生命的全体层面去认识疾病与健康?
2024年1月28日,由活字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同有三和中医联合举办,“《思考中医》出版二十周年,生命与人文系列对谈 ”第三场,将邀请国际著名汉学家、中医学者付海呐老师,《思考中医》一书作者刘力红老师,与大家在线上聊聊生命、经典与中医,聊聊《思考中医》的前前后后。三和书院视频号、活字文化视频号、广西师大出版社视频号等平台全程直播,欢迎大家届时收看。
Heiner Fruehauf(中文名:付海呐),同有三和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1961年生于德国。祖父及父亲皆为著名的自然疗法医生。付海呐幼承庭训,12岁起即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980年正式入读德国蒂宾根大学中文系,攻读汉学哲学及比较文学硕士。1982年至1984年获德国政府奖学资助,赴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作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的专题研究。1984年学成回国后,在汉堡大学中文系作中国古代文学和传统医经(如《黄帝内经》等)研究。1985年获芝加哥大学东亚文化系的专项资助,主研中日法三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作家的国际交流和异国情调作品。同年与上海复旦大学同学Sheron Babcock(中文名:白雪蓉)结婚于美国。1987年获美国学术协会奖学资助,于东京大学和早稻田大学作为期一年的博士论文研究,并于1990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由于付海呐博士在学业研究上的突出表现,获导师李欧梵教授推荐至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担任副教授职位。但由于积劳成疾,1989年付海呐罹患单侧睾丸癌,并行手术切除。在术后究竟选择放、化疗抑或其它传统保守治疗的问题上,付海呐毅然选择了中医。在经历过半年的芝加哥一位来自韩国的老中医的治疗帮助后,他决然地辞去了哈佛的教席,一家三口(彼时已有18个月的大儿子)于1990年的秋季重新回到中国,开启了人生另一个全新的旅程。接下来的两年,除于成都中医学院学习中医理论及临床,受教于多位知名教授外,尚于民间寻师访道。先后拜于王庆余、曾荣修二先生门下,修习道家筋经门及仲景钦安之学。1992年学成后,定居美国西海岸的波特兰市,并于该市国立自然疗法医科大学任教中医课程。1995年于该校创立经典中医学院,并开始招收中医硕士研究生。2015年起,招收中医博士研究生。任经典中医学院终身教授及教务长。二十余年来,他在完成教学、临床工作之余,尚致力于中医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主持翻译《思考中医》,赢得了西方中医同行的高度评价。同时,坚持不懈地深入中国各地,全面开展儒释道医的学习、交流、研究,是西方世界一位不可多得的学者和师长。刘力红,男,1958年生。现任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伤寒论》解读人。曾就读于广西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199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2002年~2003年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访问一年,除院校教育师从陈治恒、陈亦人等老师外,还先后师承李阳波、邓铁涛等明师,2006年拜于钦安卢氏门下,依止卢崇汉师习医。2015年师从杨真海先生,修习黄帝内针。因著作《思考中医》、《做好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主编《中医名家绝学真传》,整理出版《黄帝内针》及长期以来不遗余力地挖掘民间优秀中医流派,弘播传统文化及中医理念影响及于海内外。著名中医药学家邓铁涛教授高度评价刘力红博士对中医的贡献,赞曰:“吾道不孤,后继有人矣。”
经典的意思是什么呢?我原来是汉学家,有时候就很呆板地从汉字的意义上解释问题。“经”是个很有意思的词,它是主线,却隐藏着不容易被觉察到,所以永远不变的真实叫经典。比如,几十年前写的一部小说,几十年以后可能就不会再看了。而几千年以后还会拿来看的,就像总是从东边升起的太阳,这就是经典。
“经”也有传播的意思,就像丝绸几乎看不到结构,却是由线连在一起的。古人了解我们现实的生活有物质的一部分,但物质是由一种非物质的东西和合而成的,它的根就在看不见摸不到的99%的暗物质里面,但我们现代人总是执着于物质的那一面。
它的根,它的道,它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在摸不到的那一面。所以,“经”总是把物质的东西跟非物质的磁场连在一起,而且,“经”可以让未来的人看得到我们平常人看不到的那个磁场。
经典,随时提醒我们不要老是执着于物质层面,还有更重要的层面。医生必须要在诊断过程中诊断他的根、他的磁场、他的症,才能把身体的肿瘤消除掉。如果只是把它切掉,后面还会再长出来,因为它的磁场还没有改变。我理解的经典,是无处不在,不仅是在物质的层面,更是在气和神的层面。这是最高的层次。只有治疗这个气,治疗这个神,才能把形彻底地治好。(此段选编自付海呐老师在2013年三言舍讲座上的发言)
大约在1998年的暑期,我与朋友张军(硕士期间同学)一道进藏,出来时径直到青城山与海呐博士会面。海呐虽是我的师弟(我们一同拜在王庆余师门下),但之前却一直未曾相见。我们一见如故。我从跟师谈到进藏,意犹未尽,于是相约于次年的暑假在泸沽湖来一场畅谈。1999年的暑期,我们如约而至。海呐带来了近三十位老外,我除夫人外还带去了一位特殊的朋友,就是张军。本来,张军不是去听我的课而是去蹭学英语的,因为他一直在做出国梦。只是听着听着,听入了迷。他没想到中国文化和中医可以这样理解,更没想到枯燥的《伤寒论》竟然这般有趣!他被彻底颠覆了,当然也包括这一帮老外。
在泸沽湖的十天课程,没有讲稿,全都信手拈来。第一次跟老外讲课就如此“放肆”,这得益于阳波师父的教示。在师父的眼里,中医是能够讲清楚的,讲不清是因为你自己不明白。有了这条底线,已弄明白的自然讲得清楚,没弄明白的,任你如何准备仍是个不清楚。所以任何形式的课其实是没法做准备的,唯一能够准备的就是平时你要弄明白。三和书院视频号
(扫码收看)
同有三和基金会视频号
(扫码收看)
三和小郎中视频号
(扫码收看)
三和书院小鹅通
(扫码收看)
刘力红 著 活字文化 策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大学问 出版 2023 |
《思考中医》是一部中医文化现象级经典著作,畅销二十年,此次特推出的二十周年纪念本,特享作者签章专属编号,限量发售。作者作全新序言《二十周年纪念本序》,并在书末增补两篇长文。封面设计在延续各版经典元素的基础上,采用布面精装、书口喷绘、局部烫印、剪影热压等工艺,将太极、本草、书法、古书等多种中国元素融合,呈现出全新的国风质感。 《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按照天人合一的观念,从阴阳、伤寒的角度,结合自然的季节、时辰来研究人的疾病与健康,分析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病证及诊治纲要,是一部依托《伤寒论》又超越《伤寒论》,从更广阔的视角思考中医理论、中医文化、中华文化的著作。本书竭力避免深奥晦涩,将学术性与大众化相结合,取名为“思考中医”,是取思考时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它既是中医专业书,也是有益于大众的优秀传统文化读物。 |
《思考中医》二十周年纪念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