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小学题目都这么难了吗?”这不是难,是坏吧。
有家长发来这样一道数学题,一年级的。
家长说,自家孩子答 9 只狗,答错了!
正确答案是7只狗。
老师课堂上分析答案,孩子听不懂,跑回来问爸爸。
娃爸一读题目,其实第一反应也是 9 只狗。但看到老师判了个大大的红叉,一下子转过弯来了。
然后娃爸就跟孩子解释为啥是 7 只狗:
看题目给出的信息。
3只狗+一个狗屋,是5只狗。
一个狗屋+2只狗,是4只狗。
这就表示一个狗屋等于2只狗呀!
所以这题是3+2+2,等于7。
崽,你懂了吗?
崽表示不懂:
狗屋就是狗屋,怎么等于狗了?
我只知道这个图上有5只看得见的狗。
还有4只看不见的狗。
答案就是5+4等于9!
讲半天,讲不通,父子俩一起抓耳挠腮。
给娃妈愁死了,说一年级的题都教不会,以后可怎么办呀,完蛋了不是!
我说你先别愁,你知道最完蛋的是什么吗?
是“孩子爸爸一读题目,第一反应也是 9 只狗”。
孩子爸爸智商没缺陷吧,人家不仅没缺陷,还是个硕士学历高材生啊。为什么连他第一反应都是9 只狗?
因为这道题本来就可以解释为 9 只狗。不光这样,还可以解释为 10 只狗,11 只狗……这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题。
我就问谁规定狗屋里只能塞 2 只狗的,这括号画成这样,左边括号没涵盖整个狗屋,右边括号也没有,那我怎么知道狗屋里准确有几只狗,红黄线中间空白的区域可能还有狗!
这样理解,谁又能说错呢?
所以不是孩子完蛋,是这题目完蛋,出卷人完蛋,如果孩子每天都在做这样的题,那一年级的数学教育也完蛋。
很多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心急火燎的,气孩子怎么说半天都说不明白。如果你们也是在死磕这种题,那我建议趁早消消气,别着急上火。没必要。
就这种题,主打一个“绕”。而且它“绕”孩子,根本不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信息理解能力,它纯粹就是让孩子揣测出题人的“圣意”。
和出题人脑波相似的,得分。和出题人脑波对不上的,扣分。是很自恋很欺负人的一种题。
像极了让你“揣摩领导心思” “对齐颗粒度”的职场。图就是这么个图,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怎么理解都行,但结果怎么评判,领导说了算。
我们成年人遇到这样的“锤炼”都不胜其烦,让七八九岁的小朋友揣摩出题人的心意,是不是太狠了点儿?
有小伙伴说,低年级的题目,很多题干都是不严谨的,会有很多种思路以及答案。
这本身没毛病,老师带着孩子们共同探讨开放式问题,也是很棒的教学手段。
但在这样的题目里,你就不能规定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不能给孩子的其他思路判错。
比如这道一年级数学题(第二小题):
标准答案是:8+6-4=10
但孩子写成 8-2+6=12,8+2+4=14,不可以吗?
或者直接不管右边四个圆点,写成任何 8 开头的,14 以内的加减法,不可以吗?
也没说要把所有圆点都算上,也没说虚线方框代表减法啊。
每个低年级家长都逃不掉这种题目的困扰,或多或少而己。
心态稍微差点的家长都绷不住。
还有位家长朋友发来下面这道题,也是很典型的出题人脑子被驴踢过。
这已经连开放式问题都算不上了,这就不叫算术题,这就是个bug。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如果你要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首先,你题干信息就必须要严谨,要有意义。
只看图片,图中一种有几种形态的小鸡?
一共有四种:
扑棱鸡(面朝左)
扑棱鸡(面朝右)
走地鸡(面朝左)
走地鸡(面朝右)
并且图中用“右箭头”符号,将小鸡分成了两群。
现在你告诉我,鸡的四种形态在本题里起到什么作用?
一个右箭头符号又代表什么意思,是“等于”,还是“变为”?
我们一概不知。
我们只知道,如果以小鸡形态作为判断依据,箭头两边恒久不可能相等。
而如果只看小鸡数量,箭头两边数量各 7只,倒是一目了然。但令人发指的是,这题让孩子填写的等式左边,实际上却留了三个括号!
(一个数)加或减(一个数) 再加或减 (一个数) = (一个总数)
它让孩子填一个三数加减的算式,并且要使之成立。
我就没去追问这道题的标准答案了,我觉得实在莫名其妙,浪费生命。
你就说这样的题,孩子答不上来,你怪孩子吧,孩子根本就没错。
你怪出题人,一时半会儿也不能彻底荡涤大环境,孩子考试要是真输在这一题两题上,亏不亏呢?
于是,很多无奈的家长只能采取最无奈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题海战术。
多做题,多熟悉套路,确实能让孩子的解题思路更贴合出题人的心意。
但是长此以往,孩子未必能成做题家,宝贵的想象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却先被破坏了。
这种题目的设计,不是奔着强化知识点、拓展思维去的,而是奔着绕晕一个算一个。让一部分孩子先开始厌恶学习,一看到题就生理性烦躁反胃,头晕恶心。剩下来的孩子,算你们走运。
刷多了这种题目,形成套路思维,孩子遇到问题可能不再相信自己的判断,不敢提出质疑,只会生搬硬套,变得教条主义。
为几道轻飘飘的题目,付出的可能是牺牲孩子更多发展可能性的沉重代价。
这时候,家长的心态就很重要了,与其去钻牛角尖去纠结,不如看轻。
暂时的“低年级专属”
在低年级数学题中,图形题无疑是重灾区。
究其原因,低年级数学,除了运算,还包含数感、量感,以及大量和生活场景联系的应用。目的是让小朋友对大小、多少、远近、高低有基本的认知和判断,进而拾级而上,认识面积体积、速度等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大量形象化的图形题。
下面(红圈)这道三年级数学题,我拿来让身边很多朋友试做,一做一个不吱声。
大家纠结的点在于:这题好像有两个答案,B 和C 都行。但单选题怎么会有两个答案呢?一定是从思路上就错了。
标准答案只有一个,是 C。
。。。
所以这就是对出题人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考验,不能因为是低年级的题,考核的知识点简单,就糊弄,搞出一堆误导信息。
反而越是依赖图形表达,就越要求图形表达要严谨。
社会化“练习”,比早教和刷题更重要
有家长朋友说:我家孩子也是低年级,不管是图形题还是文字题,做题也经常对题意不解。这到底是数学不行,还是语文阅读理解不行?
都不是。其实,这很可能是孩子自身的认知能力有限。
我们大脑中有一个专门负责处理视觉的区域,将眼睛看到的东西,转化成我们需要理解的真正信息。
低龄的孩子,对于图形的认知才刚刚发育好,而文字这种形式他们更难处理,他们会把眼睛看到的东西拆解成很多个部分,然后在大脑内进行非常“无理”的联想发散。
比如这句话:小红穿了一条灰色裤子,去参加学校大扫除。
当我们读到这个句子时,感觉信息一目了然。
但是当小孩子读到时,可能就会产生这样奇奇怪怪的心理活动:
小红只穿一条裤子,她不穿上衣吗?
小红是个女孩子,为什么要穿灰色裤子?
小红去学校为什么不穿校服?
等等。
这种思维发散,正常成年人不会有,但在儿童中频频出现,因为他们还没有形成社会常识化的反射。联想太过于天马行空,就会干扰他们对简单信息的处理,表现为低年级的作业都做不上来,急死家长。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味给孩子刷题讲题都是没用的,治标不治本,也会打击孩子的联想能力。要知道思维发散本身不是坏事,想象力自始至终都很珍贵。
正确的做法是,增强孩子的认知能力,帮助孩子形成社会常识化的反射。
从小就要多带孩子走出去,鼓励孩子观察、体验、互动、交流,为孩子营造安全健康的社会化训练环境。虽然现在一部手机一个平板就可以完成超前教学,但家长不能太依赖线上的教育。
别拿低年级的成绩当回事
别说一年级了,我觉得整个小学的成绩都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这也是低年级不允许考试的原因之一。
因为以低年级的学习内容和题目形式,分数根本无法准确体现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掌握程度。
老师最清楚这一点,好的学科老师是不会只从卷面判断孩子能力的。
前几天孩子跟我说数学课做了随堂测试,我看了测试卷,有一个图形题孩子做错了,老师阅卷时也标出来了,但是最后还是打了五颗星。
孩子说,老师夸他有想象力。
所以如果你在孩子的试卷、习题册上看到了错题、空题,先别急着责怪孩子,而是要听听孩子的理解。只要孩子“错”得合理,甚至值得表扬。
不过话说回来,以上都是我们应对问题的自我调节,但不是解决问题是根本方法。
家长老师通情达理,也麻烦出题人上点心。
我不知道现在的出题人是扛着什么样的 KPI,是不是非得出“创新题”,整不出新活来就不行。就一个底线:对知识负责,别让孩子猜你心思。
你的心思啥也不是。
比如那道“一共几只狗”的题目,我让娃妈把图形重画成下面这样,再拿去给孩子做。
孩子一下子就理解了 7 只狗的算法。
你看,不让孩子迷茫,家长埋怨,老师为难,也没那么难吧?
撰文 / 无才小黑板 素材 / 羊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