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感同身受」
“我如今体会到,「学怎么活」,每天换一个「更好的自己」,是人世间最高效能,越早开始越好的事。个性能化,心念能转,过去的遗憾都可再度圆满,何况未来的命运?人生哪有比「活好」更欢喜的大解密!”
--金惟纯
*感谢金惟纯先生导读
*感谢本期朗读者:郑沛雨【突破之道(一阶)工作坊学员】
活到老,学到老!到底学什么?我最近的功课,是学「感同身受」。这一课,好像永远学不完。为什么这一课我这么难修?估计是小时候读书不求甚解,学了半吊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长大后又自以为是的「推己及人」,积习难改吧。
但后来发现,自己虽与人为善,却难和人真正亲近。做人不能算失败,但总少了点滋味。在各种关系中,往往流于角色和承担,难得「同类共振」。有时候,我觉得稀松平常,别人却反应剧烈,让我百思不解;有时候,别人很热切或激动,我虽然明白他们在说什么,却没有感受。好像关系到了某个层次,就被卡住了,无法更上层楼。
即使如此,我仍觉得「大概就是这样吧」,那种人与人的深度契合,或许只存在于小说、电影中,或是某种因缘巧合的暂时现象,不可能是人生常态。
近年来,通过不断修学,才了解,是我自己有问题,错过了许多人生风景。因为「推己及人」,是假设人有「共性」。但人间真相,是人的共性,只存在于「自性」和本能中,在这上、下两端之间,却是每个人不同的业力和习性,因此对相同情境的感受和反应,往往南辕北辙。
因此「己所不欲」,未必是「人所不欲」;说不定「己之所欲」,恰恰是「人所不欲」呢。所以关系要圆满,单单「推己及人」不够用,加上「感同身受」才够用。我以前也自认能感同身受,后来才发现,常常是用自己的「感」,去投射别人的「受」,根本就是误会一场。
我如今的理解,是感同身受,不能一厢情愿,必须是双向的,因此有三个功课要做:
其一,要学会「如实」表达。大多数人的惯性,都是压抑、批判或讨好的迂回表达,如实表达,需要一番修炼功夫。
其二,要学会「放空」倾听。这件事不容易,尤其是对方压抑或愤怒时,仍然要穿透说话,听到他真正的感受和需要。
其三,要学会随时「不耻下问」。千万不要觉得理所应当,更不要自以为有特异功能,只要警觉自己和对方无法感同身受,立即就问。
这三门功课,我学了很久,到现在还没过关。但我知道,若能学好,受用无穷。因为感同身受,近乎「菩提心」,有菩提心,则可诸事圆满,万事无碍。这是人生的必修课!END.
*本文节选自金惟纯文集《人生只有一件事》,中信出版社2021年5月第1次印刷。ISBN:978-7-5217-2824-8。
作者 |金惟纯 台湾商周出版集团创始人。1952年出生于台湾高雄眷村。29岁出任台湾第一大报《中国时报》主笔,30岁负笄美国,35岁回台创办《商业周刊》,经历7年经营危机,将其发展为台湾最具影响力,发行量第一的杂志。现在商周集团属华人首富李嘉诚旗下TOM集团一员,堪称两岸三地华人圈传媒巨子。2009年6月,卸下商周集团执行长一职,现为商周集团荣誉发行人,以及《商业周刊》「创办人的活学院」专栏作家,并持续投身生命教育工作的推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