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为夹子音女王的走红“买单”?
“2024年1月17和1月18是仙剑IP最黑暗的两天。”一位豆瓣网友如是说。
1月17日,《仙剑四》开播;1月18日,《祈今朝》(仙剑六)开播。
除了两部剧本身拉胯之外,两位女主貌似也得不到观众待见,被各种吐槽和挖苦。
但是没用,不管观众爱不爱看,一打开电脑,要么是一张四千年一遇的脸,要么是一把能夹碎核桃的夹子音。
相比于还算正常的鞠婧祎,我更好奇的是“抓马”的虞书欣。本以为她这剑走偏锋的路子会迅速没落,没料想人家却越来越红。
POST WAVE FILM
在《非诚勿扰3》的一场发布会上,虞书欣一套“夹子音+矫揉造作”组合拳使出来,全场静默。
坐在她身边的常远坐立不安,估计心里在琢磨,冯导找错人了,就不该让我演建国。
李成儒、岳云鹏爷俩儿也是相顾无言,满脸写着“我都替她尴尬”。
女神舒淇更是坐在那里直翻白眼,恐怕满脑子都是,这是哪儿,她是谁?
说实话,舒淇早年间一开口也是娃娃音。但嗲声嗲气的嗓音舒淇说出来就自然可爱,虞书欣说出来夸张造作。
所以娃娃音和夹子音并不是一回事。公众号“南都知道”总结说:“娃娃音可以理解为有些人可能天生声音甜,但夹子音,‘夹’这个词就体现了一种蓄谋。”
说白了,娃娃音是天生的,夹子音是故意的。而虞书欣,就是故意的。
据说某次直播,虞书欣不小心用了正常声音说话,惊觉后清了清嗓子,又瞬间夹了回来。
还有网友考古发现,在早年综艺《一年级》时,虞书欣根本不这么夹着说话,声音很自然,居然还挺大气。
但说实话,尽管虞书欣那时候声音还没有变嗲,但“作精”体质已经在节目里展现出来。
这个节目当时集结了一批上戏、中戏、北电的“优等生”和同年龄非学院派的“旁听生”,组成“一年级”,一起学习表演。
按理说业余选手面对专业选手应该低调,但虞书欣不是。她一出场就先声夺人,穿着一套千颂伊的同款礼服裙“艳压群芳”。
这之后,她也各种麻烦争议不断,导师陈建斌干脆叫她“泥石流”。
只不过这个时期,虞书欣还没有夹子音加持,还属于“不完全体”,类似于变身前的弗利萨,战斗力只有53万。
等到了《青春有你2》的时候,虞书欣终于“修成正果”,炼化了嗓子里的“横骨”,一声“哇哦”,网友手机掉了一地。
于是我们再一次见证了“杨超越”式的奇迹,唱跳不行,rap也不会,但硬生生就成团出道了,差一点就是C位。
你说这让那些每天在练功房里挥汗如雨、狂喝胖大海的练习生们情何以堪?
但是对不起,这就是粉丝经济的特征,如果只看有没有实力,够不够努力,那第一部“浪姐”C位出道的应该是蓝盈莹。
POST WAVE FILM
要评价虞书欣的走红,就得先搞清粉丝经济的游戏规则是什么。因为虞书欣本质上并不是专业的演员或是歌手,而是一个idol。
先说句题外话,假如我们给足球比赛换个游戏规则,不通过运动员在场上比赛分输赢,而是根据颜值分输赢,让全世界球迷投票。你觉得结果会怎么样?
或许夺冠的一直就会是意大利队。
当然人们不可能同意这样的规则,这太儿戏了,这对得起那些刻苦训练、努力拼搏的球员吗?
问题就在于此,粉丝经济,尤其具体到选秀节目,它的游戏规则和世界杯一样吗?不一样。
选秀节目不是通过严格的比赛规则和专业的评委评出输赢,而是通过观众投票评出输赢,这就意味着,左右胜负的,不是实力而是人缘。
在这种游戏规则下,什么努力、汗水和业务能力统统没用。
这其实很符合经济学里的价格规律,决定商品价格的,不是制造这个商品所付出的成本,而是消费者的偏好。
没有人买,你投入再多人力物力都白费。而只要有人买,一块砖头都能卖出天价。
人们喜欢虞书欣的理由可能很多,有的人是把自己代入进去,感受一把业余选手逆袭;有的人是逆反心理,你们diss的我偏偏要pick;还有的人或许就是觉得她很萌,单纯喜欢她。
但理由不重要,他们充了会员投了票,左右了比赛结果。
把视野放大,整个偶像产业不都是这样吗?
很多人为那些专业演员和歌手抱不平——你们这些小鲜肉何德何能,居然赚这么多,你们会唱歌吗?会演戏吗?不就靠脸蛋吗?
但是对不起,这个圈子本来就不是靠实力说话的。偶像们靠的就是颜值和人设,而虞书欣把这一点推向了极致。在这个游戏规则下,就该着虞书欣成功。
用一位豆瓣网友的话说:“缺乏最基本的职业技能,但讨人喜欢,连‘你知道她有多努力、多优秀’之类的脑残借口都不需要了,就是喜欢,就是喜欢。”
所以我们与其质疑虞书欣的成功是不是公平,倒不如质疑粉丝经济是不是病态。
POST WAVE FILM
粉丝经济的盈利模式就是,不需要把一件商品卖给更多的人,而是要把一件商品反复卖给同一群人。
所以对于偶像来说,粉丝粘性远比数量更加重要。而为了达到黏住粉丝的目的,偶像就必须把粉丝所喜爱的元素发挥到极致。即使这样做会招致路人的广泛质疑和嘲讽。
虞书欣就是这种情况,她曾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自己有时候也会尴尬到脚趾抠地,但为了营业她也只能硬着头皮坚持。
于是乎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怪现象,吃瓜群众都会感觉虞书欣又嗲又作,可她的资源却始终很好,因为她的人设牢牢地黏住了一部分人。
说实话,虞书欣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嗲,扮嫩,装可爱,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就是如今很流行的所谓“萌文化”。只不过她表演得更夸张而已。
《间谍过家家》剧照
什么是萌文化早已无需科普。本来喜爱幼稚可爱的事物是人之常情,然而萌文化常常被人诟病之处在于“成人的儿童化”。
很多成年人对于幼态化、儿童化的热爱往往出于一个目的——逃避。
有人是为了逃避现实压力,还有人是为了逃避正常的两性关系。前者把自己变成未成年人,而后者把别人变成未成年人。
很多人拥抱萌文化,就是因为不愿意走入残酷的成人世界。他们通过声音、服饰把自己装扮成儿童,假装让自己长时间停留在童年。
因为童年不必面对成人所面对的各种压力,童年还应该被呵护被保护。人们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就沉浸在这样的童稚世界里,逃避现实。
但这并不是没有代价的。学者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会》一书中指出,日本年轻人正在“白痴化”,他们不上进,轻学习,弃思考,只关心周遭三米以内的事情,只知道消极逃避,无责任感。
而大前研一所描述的状态,自然不是日本年轻人的专利。
萌文化大行其道的第二个原因,则是很多年轻男性对于现实生活中两性关系的恐惧和逃避。
而他们逃避的方式,就是从二次元、从网络上寻找虚拟的、幻想的性。用心理学家津巴多的话说:幻想的性全面击败真实的性。
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因为可以互动,于是男人们就拥有了塑造幻想对象的能力。他们把幻想寄托在荧屏中的偶像身上,寄托在直播间的女主播身上,让她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穿搭、说话、行事。
日本女团组合AKB48就是典型的宅男性幻想的产物
偶像和主播们自然按照粉丝和“榜一大哥”们的喜好改造自己。而软萌、娇小、声嫩的甜妹正是很多人的心头好。
原因也很简单,面对现实中独立成熟的女性,很多男性并没有像杨笠说的那样“普信”,反而越发笨拙和自卑。
相比于处理现实世界复杂的两性关系,他们更愿意与那些符合他们心理预期的虚拟人设相处。
用专栏作家顾衡的话说:“男人们集体变成了贾瑞,人手一个风月宝鉴,反倒把凤姐给晾在了一边。”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尤其是在靠粉丝生存的偶像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下,就会有人选择走上撒娇卖萌这条赛道。于是就有了虞书欣的“夹子音”和赵露思的“奶屁音”。
很多人鄙视这些偶像,觉得她们“浅薄”“媚男”。可人们所鄙视的恰恰是一部分人的“刚需”。
在这个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有人需要躲进萌文化里逃避现实,就当自己还是那个没长大的孩子。
在这个“雄性衰落”的社会,还有人需要从这些软萌的虚拟人设里寻找一些自信的幻觉与简单的两性关系。
有了这样的需求,也就有了“夹子音”的坚硬市场。这或许也是虞书欣自信心的来源——就喜欢你们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近 期 好 课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