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重磅文章| 追忆夏志清·张爱玲·胡适等大师往事

重磅文章| 追忆夏志清·张爱玲·胡适等大师往事

历史

【留美学子】3191

10年国际视角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此情可待成追忆

——与夏志清张爱玲有关的胡适等四君子之死

 

    周励

美籍华文作家,出生上海,1969年赴北大荒兵团,1972读大学医科,1985年赴纽约州立大学读MBA。1987年创业经商,任美国时尚品牌买方代理。1992年发表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获“十月”文学奖, 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文学作品之一。2006年出版《曼哈顿情商》,2020年出版《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被著名评论家陈思和推荐为年度十大好书之一。复旦大学华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纽约美华文学艺术之友联谊会会长。



上篇



【序】

纽约曼哈顿,阳光明媚。

摄氏十四度

罕见的冬天里的春天……

十年前的今天,

2013年12月29日

夏志清教授驾鹤西去,

那天我与好友小管赶去113街,安抚悲伤中的遗孀王洞。

王洞无微不至的爱心护理,让夏先生奇迹般地活到了94岁高寿。

十年飞逝, 2023年12月29日,我又赶去熟悉的哥大113街

用力敲门15分钟,按约定把半耳聋的89高龄王洞接出来,

去西41街纽约时报大厦著名沃尔夫坎美国餐厅,

与好友一家,五人一起,

喝红酒,尝牛排

缅怀先人

款款情深!

夏志清教授

作者周励、夏师母王洞、友人徐躍

作者和朋友们陪同夏师母王洞缅怀夏志清去世十周年

季进教授和夏师母在纽约合影

夏志清、王洞夫妇与何勇博士、翻译家汪班合影

张充和在华美协进社演讲

此时季进正准备在华美人文学会主席何勇主持的《夏氏书信与夏志清的意义——纪念夏志清先生逝世十周年》活动作演讲,我打开视频,让苏州大学季进和纽约夏师母温馨细语贺新年。
今年中秋节, 季进特地从苏州赶来纽约看望夏师母,他们共同编注了五卷《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俩人情同母子。我也告诉何勇, 王洞是多么感谢今天你们的特别节目!
何勇博士发来纽约华美协进社人文学会收藏资料:
近20年前,2006年4月,夏志清、董鼎山、刘心武、海蔚蓝、担保人乔治娅等朋友相聚纽约中央公园绿苑酒家(我宴客)~那时我是多么年轻啊!

作者与夏志清、董鼎山、刘心武等朋友在纽约中央公园欢聚

难忘的曼哈顿之夜,
夏志清在天堂望着我们,
珍惜当下,
感恩前辈!
12月31日,大都会歌剧院跨年秀 New Year’s Eve Gala——比才的歌剧《卡门》, 这是当今世界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我应美国非裔女高音歌唱家Agel Blue 与白人丈夫Adam 邀约,欣赏她在本季首场跨年派对中《卡门》的演出,她甜美的歌声与精湛演绎获得全场热烈鼓掌与欢呼。
1873年初,被誉为“神童”的法国作曲家、钢琴家比才开始歌剧《卡门》的写作,取材于梅里美的同名小说。1861年5月,23岁的比才罕有地展示了他的精湛琴技,在一次有李斯特出席的晚宴上,他完美无瑕地演奏了李斯特最困难的作品之一,令所有的人大吃一惊, 李斯特予以他“……最年轻、最大胆和最聪明”的 崇高评价。
不幸的是,1875年3月3日歌剧《卡门》在巴黎的首演惨遭失败,巴黎的观众被情节的极端现实主义所震惊,人们指责这是一部“淫秽作品”,作曲家古诺甚至指责比才“抄袭”!比才为这此整夜痛苦地在巴黎的街道上徘徊。
但《卡门》却受到了同时代的圣-桑、柴科夫斯基以及后辈德彪西的赞扬。柴科夫斯基动情地说,“当我看最后一场时,无法止住泪水,一面是观众看见斗牛士时的狂欢,另一面却是女主人公不可避免的死亡悲剧。”
圣-桑和柴科夫斯基预言“十年之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一部歌剧”。
可惜比才未能等到这一天,仅三个月后的1875年6月3日,乔治·比才因抑郁沮丧引发心肌梗死,惨叫倒地,骤然离世,年仅36岁!
比才去世后的第五年,《卡门》在同样的巴黎、同样的剧院演出,却取得了巨大成功,被古诺等作曲家誉为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我曾去巴黎拉雪兹公墓祭拜过肖邦、比才、巴尔扎克、王尔德和商博良的安眠之地,他们都是我时常缅怀的心灵友人。我与美国知名女高音艺术家Agel Blue 和她的丈夫Adam多次讨论过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命运,我们断定,如果1875年《卡门》首场演出成功,比才绝不会突爆心肌梗死撒手人寰!

 法国作曲家比才肖像  

比才墓地,他呕心沥血写出《卡门》首演惨遭失败,郁闷绝望三个月后死于心肌梗塞,死后《卡门》却大红大紫

回家写例行日记,又一次想到了与夏志清张爱玲有关的四位绅士之死——他们均与比才一样,死于与情绪激动有关的心肌梗塞。我很早就想写这他们四人了,此刻,在乔治·比才歌剧旋律的衬托下,我脑海涌出的画面如同电影,展现出四位绅士与夏志清张爱玲人生轨迹的联系,以及人物栩栩如生的人格与命运。



第一章:夏志清与张爱玲的恩人胡适之死

胡适先生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大家胡适,世间君子,博学多才,温润如玉。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说: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彼时胡适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攻读博士学位,1926年与其师杜威、郭秉文等在美国发起成立华美协进社。

本文序言中写到的华美人文学会举办《夏氏书信与夏志清的意义——纪念夏志清先生逝世十周年》,正是如今成立98周年的华美协进社所属学会。笔者曾在近公园大道曼哈顿东65街的红砖五层独栋别墅(纽约鲁斯家族捐赠),以美华文学艺术之友联谊会会长身份与华美人文学会主席何勇共同策划主持了《中国心,美国情》诗歌朗诵会、《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董鼎山学术成就座谈会》《著名男低音田浩江谈大都会歌剧院艺术之路》《著名百老汇音乐剧主角王洛勇谈美国舞台之路》等中美文化交流活动。

董鼎山先生常与我回顾四十年代他刚来美国留学时,每星期六来华美协进社参加社交舞会的情景,这样温馨思故乡的华人留学生免费舞会,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也参加过多次留下美好记忆。可惜2016年华美协进社迁往下城,这座胡适、梅兰芳、林语堂曾经演讲过的典雅历史地标被卖给了私人,大家都感到十分痛心。

著名男低音田浩江在华美协进社演讲

著名百老汇音乐剧主角王洛勇在华美协进社演讲

位于纽约上东城65街125号的华美协进社

夏志清26岁来美国留学前,胡适专门用北京大学信笺给为他写了一份推荐信,让他面交给当时的华美协进社主席、美中文化交流著名社会活动家孟治(字君平)
作为北大堂堂校长,胡适这样写道:
君平兄,
本校西方语文学系讲师夏志清君得李氏基金之奖学金之助,今来美国进修。敬为介绍来奉访,承蒙吾兄随时赐以指导,不胜感谢。匆匆。敬问双安。并问社中同人安好。
 胡适  
民国36  1947年)25

胡适先生

胡适信函原图 

曾在1930年邀请梅兰芳访美巡演的华美协进社社长孟治博士 

胡适未满26岁就成为北京大学教授,在他任北大校长期间,北大西方语文学系讲师夏志清因李氏奖学金遴选考试、英语论文皆拔得头筹,获文科唯一留美名额。当时不少北大学生集结去校长办公室抗议,谓夏志清非北大西南联大出身,不具资格,要求重考。校长胡适秉持公正,力排众议,尊重遴选委员会决定,令沪江大学清寒学子夏志清一辈子感恩在心。

胡适也曾帮助1955年初到纽约孤苦伶仃的张爱玲,他放下架子去贫民窟“救世军”的简陋女宿看望张爱玲,说她的《秧歌》写得不错,即使张爱玲怀疑胡适真的看完了她的第一本英文小说《秧歌》,但对胡适终其一生念念不忘。

初到美国的夏志清   

初到美国的张爱玲

胡适人才出众、俊逸儒雅、博闻强记,一生共获得过36个博士与名誉博士学位,被国际学者公认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 这样一位中国新文学,哲学,史学的开山之人,竟然被几个向蒋介石献媚讨赏的酸腐文人的谩骂侮辱给活活气死!

据史料记载, 1961年11月6日,胡适应美国国际开发总署举办的“亚东区科学教育会议”邀请,在会上作了不到25分钟的英文讲演,题目为《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这个演讲直接导致了胡适的死亡。

胡适说:“我们东方这些老文明中没有多少精神成分。一个文明容忍像妇人缠足那样惨无人道的习惯到一千多年之久,而差不多没有一声抗议,还有什么精神文明可说?一个文明容忍‘种姓制度’到几千年之久,还有多大精神可说?一个文明把人生看作苦痛而不值得过,把贫穷和行乞看作美德,又有什么精神价值可说?……现在正是我们东方人应当开始承认那些老文明很少具有精神价值或完全没有精神价值的时候了。”

胡适主旨批判许多东方人唯我独尊、夜郎自大,将西方人与文明贬为“夷人”“番鬼”的陈腐观念。

然胡适此论一出,顿时掀起巨谰狂波,港台知名报刊《自由报》、《自立晚报》、《政治评论》、《中华杂志》和《文星》等,连连发表文章,或褒或贬,众说纷纭。

首先起而抨击胡适的是东海大学教授徐复观,其性格激烈偏执,他在《民主评论》上发文,以强烈语气谩骂胡适“是一个作自渎行为的最下贱的中国人”,并且说:“我应当向中国人向东方人宣布出来,胡博士之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是中国人的耻辱,是东方人的耻辱。”

对指着鼻子的公开挑衅,素来以好修养著称的胡适始终没有回应。20天以后的11月26日,身心交瘁的胡适心脏病骤发住进医院,经数周的抢救与治疗,最后得以出院。

从11月6日演讲到2月24日猝死的三个月里,对胡适言行早已满腔恼怒的蒋介石,出于利用之心,表面客气邀请胡适夫妇参加了两次宴会,并将胡适座位安排在宋美龄右边,这又激起高层某些文人“酸葡萄”的条件反射。

2月19日,胡适去世前五天,接受《中央日报》和《新生报》记者的采访,他说将在大会下午举行酒会招待记者和院士们。他着重介绍了吴健雄的成就:“吴健雄是我在中国公学的学生,她的成绩特别好,在我班上得了一百分……在二次大战期间,她参加了曼哈顿计划的原子弹制造工作。她还是打破普林斯顿研究院两百多年的历史,是第一位女性物理学教授。”
胡适与吴健雄

吴健雄与袁家骝夫妇

222日,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袁家骝夫妇和吴大猷先后飞抵台北后,立刻前来拜访胡适。胡适在家里身着长袍欢迎他们。
1962224日,台湾中央研究院在蔡元培纪念馆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下午五时,举行欢迎新院士酒会,本来充满喜气,未料死亡翅膀悄然来临。
下午五点酒会开始,胡适“高高兴兴”地走向立式麦克风致辞,在场的新闻记者拍下了他的照片。

胡适“高高兴兴”地走向立式麦克风致辞

胡适首先致辞。他说:“各位朋友,今天是‘中央研究院’迁台十二年来,出席人数最多的一次院士会议。令人高兴的是海外四位院士也回国参加这次会议。”
胡适回顾了当年的困难情况,兴致勃勃地说:“我是一个对物理学一窍不通的人,但却有两个学生是物理学家。一个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的饶毓泰,一个是吴健雄女士。而吴大猷却是饶毓泰的学生,杨振宁、李政道又是吴大猷的学生。排行起来,饶毓泰、吴健雄是第二代,吴大猷是第三代,杨振宁、李政道是第四代了……这一件事,我认为是生平最得意,也最值得自豪的!”
胡适仿佛完全走出了前一阶段遭人谩骂的阴影,重又意气风发,如沐春风!
然而, 一个“酸枣仁”的出现令大好局面急转直下。
事后,胡适的秘书王志维回忆筹备酒会时,胡适曾经关照他说:“人文组请副院长李济做代表发言。如果李先生婉辞,就不必再请他。他不讲话最好,免得讲些不三不四的话。”
果然,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当年帮老蒋运输故宫文物到台湾、发掘殷墟甲骨文的哈佛人类学博士、考古学家李济, 站起来发言“针锋相对”,故意让胡适难堪。
李济说:“我对国内的科学发展感到悲观,科学思想在中国生根不成是最大的问题……一切科学设备是向外国买来的,学生最后必须出洋去,我提出这个问题,并没有答案,只是我40年来一直有兴趣去想的问题,现在提供给大家想想!”
李济作为中央研究院第二把手,以及1958年的代理院长,一直对院长胡适抱有不满。他大谈“悲观”之后,又心怀叵测地当着嘉宾吴健雄、袁家骝的面,故意重提他们原本并不知道的胡适116日英文演讲,强调胡适受到徐复观、叶青等人“围剿,试图以此羞辱胡适。李济并表示“那天演讲的一些内容, 与我自己的看法,也不完全一样”。
君子难遇,小人难防。李济得意洋洋地讲完“不三不四的话”,回到座位,颇为不快的胡适仿佛跌入万丈深渊,现场变得十分尴尬,原先轻松愉快的氛围消遁无踪。
胡适请吴健雄讲话,吴健雄说已推定吴大猷做代表。吴大猷帮胡适下台阶:“我觉得李济先生不必太悲观。留学生出国,让他们慢慢地去成熟,十个人里有一个回来也很好了”。
胡适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痛发作了,他尽量抑制愤懑的情绪,对大家说:“我去年说25分钟的话,引起了‘围剿’,不要去管它,那是小事体,小事体。我挨了40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 因为这是代表了自由中国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
说到这里,他似乎有些激动:“海外回国的各位欢迎参观立法院、监察院、省议会,台湾二百多种杂志,大家也可以看看。从这些杂志上表示了我们言论的自由。”(《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第281页)
正当胡适大声疾呼言论自由的时候,他突然把话煞住,急忙说:“好了,好了,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大家再喝点酒,再吃点点心吧,谢谢大家。”
酒会在6点半钟结束,与会人士在欢笑中陆续离去。
据目击者记载:胡适这时慢慢走到袁世凯嫡孙、吴健雄的丈夫袁家骝面前,和他闲聊起来,也许胡适想解释什么,突然,他的面色变得惨白,拿酒杯的手颤动一下便仰身向后倒下,后脑先撞到桌沿,再摔到水磨石地面上……会场顿时乱作一团。
秘书王志维急忙将胡适随身携带的急救药片放在他口中,又喂了白兰地,还让他吸了氧,院士魏火曜为胡适做了人工呼吸,中研院大夫又注射了三针强心剂,所有这些措施都无济于事。
七时二十五分,台大医院主治医生赶到,他在胡适的胸部听了一下,又看了瞳孔,悲痛宣布胡适因遽发心肌梗塞已经溘然长逝!
现场:突发心肌梗死倒下的胡适先生
71岁啊,一小时前他还精神抖擞地夸奖自己的得意门生!    
在场的的人潸然泪下,中央研究院的职员们都痛哭流涕!
李济大概没有料到, 他与徐复观之流的语言暴力,居然顷刻间杀死了社会改革家、政论家胡适先生。
或许,他们表面流泪,心里偷笑!
胡适死的当日,蒋介石写日记道:
“晚,闻胡适心脏病暴卒。胡适之死,在革命事业与民族复兴的新中国成立思想而言,乃除了障碍也!”
而蒋介石给胡适的挽联则他的日记完全相反:
“适之先生千古;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他给胡适墓园的题字则是:智德兼隆。
胡适去世时,来了很多人,副总统陈诚也来了。秘书胡颂平根据王志维提供的情况当众打开柜子和箱子,里面确有胡适的一份英文遗嘱。遗嘱是195764日立的。
当时胡适因胃溃疡动了大手术,恐有不测,故在美国纽约立了这份《胡适遗嘱与遗产处分书》,内容有八条,主要是请求火葬;将遗留在北京的102箱书籍和文件捐赠给北京大学;将存放在纽约寓所的手稿、书籍、文件捐赠给台湾大学;将财产的其他部分遗赠夫人江冬秀等。
让人伤感的是,当人们清点胡适的遗物时,发现他的余款竟然只有153美元!
如今,在中央研究院对面的胡适墓碑上。人们可以看到镌刻着这样的文字:

“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虑、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于此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胡适安眠之地

墓碑题为: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先生暨德配江东秀夫人墓



第二章情到深处无人识

——夏志清胞兄夏济安猝死之谜

二十年前十月初秋的星期六,刚看完了张爱玲传记片《她从海上来》的我, 邀请哥大教授夏志清到上东城63街一家上海餐馆吃饭,我曾算得上是半个张迷,也一直仰慕夏先生的人品与文章。阳光斜射,两人对坐,愉悦气氛中我们谈话的主题自然是张爱玲。
“夏公,您和张爱玲关系如何?据说你们通了100多封信呢!”我问。
夏公一如既往慈善地笑着,说:“好朋友呀,我是她最信赖的人。我欣赏她能用中、英文写出漂亮的小说。”老人用令我熟悉的上海话讲:“张爱玲去世前几个月给我写了最后一封长信,哀叹老年孤独生活的不易和对文学的依恋。
唉,胡兰成是个大坏蛋,什么女人都要沾手,生活品格比政治品格更低下;而赖雅又太老太穷,自己明明中风多次却不告诉比他小30岁的张爱玲。结果婚后仅两个月再次中风,给了她沉重打击。张爱玲为了给丈夫筹钱治病不得不为港台写应景笑剧,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和大好时光。嫁给这两个丈夫,真真作孽。”
“张爱玲在美国为什么这么穷?她在美国的生活资金来源究竟是什么?”
夏公讲:“刚来美国时她到麦克道威慈善文艺营免费吃住写作,但期限很快就到,她的英文小说《粉泪》也失败了。后来胡适介绍她去哈得福特文艺营,我再介绍她去麻州赖氏女子学院研究所专心翻译清代小说《海上花》,时间都不长。
我再后来是推荐张爱玲到加州伯克莱大学当了短期住校研究院,但是都没有解决她的经济困境。真正关键的忙倒是在我的英文著作《中国现代文学史》出版之后,我和台湾的《皇冠》出版集团平鑫涛、香港的宋淇一起协力陆续再版她四十年代的小说。皇冠和张爱玲的合同还是由我代张爱玲签的呢!虽然版税有限,但总算可以维持生活,不需四处颠波了。”
谈到加州伯克莱大学时, 夏志清眼光突然有些黯淡,原先快速的语调也低沉下来, 他说:“我是托济安哥哥最好的朋友陈世骧给张爱玲找到的这份工作,不过那时济安哥哥已经去世了。” 夏公没有与我提到的是, 在张爱玲1971年5月因工作表现不佳被解雇后不久,陈世骧也去世了。 而陈世骧去世的原因竟然与 挚友夏济安一样,皆因情绪激动与抑郁,诱发心肌梗塞心跳骤停。夏济安享年49岁( 1916-1965),陈世骧享年59岁(1912-1971),皆属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
夏志清对哥哥感情很深, 他曾指着寓所书房墙上兄弟合影的照片告诉我:“当年就是济安哥哥把我推荐到北京大学, 我们兄弟俩都成了北大英国语言文学系的讲师。 ”

去年十月我去曼哈顿西113街的探访夏志清遗孀王洞,她在2013年曾赠我《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2015年赠我《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第一卷(王洞主编, 季进编注) 那时她以惋惜的口吻对我说,“夏济安直到49岁去世,都没有真正谈过一次恋爱,最后被一位他心仪的美国女子拒绝,猝发心脏病撒手人寰。”

那天,夏师母谈到“夏先生的博士生唐翼明当年常登门来看望我们”时,我随即发给唐翼明那天我和王洞在书橱前相互拍照片, 然后给他打视屏电话,让夏师母开开心心与十多年未见的学生辈交谈了几分钟。 讲毕电话 我留言:久别重见,夏师母非常高兴!唐翼明回复:看到夏师母健康慈祥, 看到你阳光明媚, 非常开心!

唐翼明与夏志清在哥伦比亚大学

夏志清和作者在纽约

 作者和夏师母王洞在夏府书房留影

夏师母王洞、舞蹈家、作家江青与作者在夏府客厅

魏晋思想史学者唐翼明教授曾写过随笔《维特克女士》,这位维特克既是那位让夏济安痴迷且不幸送命的女子,也是1977年出版了《江青同志》大名鼎鼎的作者, 当年她与江青私谈60小时,引发最高层震怒。 维特克也是我母校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社会学系的副教授, 不过我1985年到学校时她已离开了。
与唐翼明一样,我也见过维特克的前夫、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的教授、知名汉学家黎安友, 我们是在哥大学术演讲会《顾维钧与民国外交史》认识的,黎安友邀请我们访问了他的办公室并共进晚餐,在场朋友还有顾维钧的继女杨雪兰、华美协进社人文学会会长何勇博士等。
夏志清的博士生唐翼明在1982年访问过黎安友与维特克夫妇的府邸, 他在《维特克女士》一文里生动写道:
一脚踏进他们的家,还没有见到维特克,就先被维特克的一张放大的裸照惊呆了。那是维特克抱着她的孩子在浴盆里洗澡,母子都是全裸的,但照相的角度让维特克巧妙地避开了重点裸露的尴尬。你不得不承认,那的确是一张出色而感人的照片,让人产生美丽与温馨的联想。这照片想来应该是黎安友拍的,一两分钟之后,维特克就闻声走出来欢迎你们。那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美人,身材、五官、头发、妆束都极其优雅,而且风采逼人----确定是社交场中的高手,也是事业上的女强人。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里也提到曾在柏克利见过一位“漂亮的教授太太”,说“面貌是差不多的影星都还比不上她”。此人就是夏济安的“梦中恋人”罗珊•维特克(Roxane Witke),她在柏克利获中国史博士学位,1972年访问江青,1977年出版了《江青同志》( 民间误传为《红都女皇》, 其实是两本不同的书)。钱锺书曾说访美期间有位汉学家魏大可(Charles Witke)特来见他,此人即罗珊•维特克的第一任丈夫, 后来她又再嫁汉学家黎安友(Andrew J. Nathan)最终也离异。
对于夏济安猝死的缘由,唐翼明笔下大致如下:
导师夏志清有一个胞兄夏济安,在台湾可是鼎鼎大名的学者、评论家和台湾现代文学的祖师,他创办了台湾第一份现代文学杂志,白先勇、陈若曦、於黎华、刘绍铭、李欧梵都是他的学生。夏济安1960年代在加州伯克莱大学教书, 个性内向、颇为害羞,眼界又高,所以到了快五十岁了还是单身一个。夏先生不是情场老手,竟不知道他心仪的漂亮女孩的大方热情其实并非Love。有一天这个女孩来到夏先生的办公室,两个人谈得情意绵绵,夏先生突然春心大发,当场向这个女孩求爱,他以为必会得到这个女孩的青睐,不料回答他的却是一声坚定而干脆的“NO”,夏先生自尊心大受打击,羞愧交并,立刻脑溢血发作,几天后便“英年早逝”。
这个叫罗维·维特克女士可能是除了史沫特莱之外, 在中国最有名的美国女作家; 史沫特莱在40年代写过朱德,与写过毛泽东的斯诺齐名,维特克则在70年代写了江青,仿佛就是第二个史沫特莱。(见唐翼明《·维特克女士》))

夏济安(右)与夏志清兄弟合影

 维特克女士

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江青接待维特克的照片

现在,我翻开《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第五卷,唐翼明绘声绘色的描写渐渐隐去,犹如一张落入水中的油画, 打捞上岸吹干后,原来光怪陆离的色彩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深浅线条与轮廓光影。
《书信集》最后一封夏济安给夏志清的信,写于1965年情人节的2月14日,这封信从2月13日写到2月14日, 长达11页,读来催人泪下。本来是一个温情脉脉的节日,却成为向死神报道的“遗书”书写日,唯独可以倾吐的就是血浓于水的亲弟弟。我想,像夏济安这样羞于像心仪女子坦露心扉、即担心冒犯了对方,又小心翼翼不让自尊心受伤害的“纯情”文学家、大学者,在当代中国文学史几乎绝无仅有!
读着书信集, 我感受到夏济安被动“殉情”的如下节奏, 从每一页每个字, 我都看到死神翅膀下一位相貌堂堂的绅士在哭泣:
2月13日, 情人节前夜, 济安写道:
“暑假以后,我仍毫无表示。兩人date次数频繁,一切对我成了routine。我除不表示‘爱’以外,一切对她都很好,所以不表示‘爱’的原故。第一,我心中並无此感情;第二,如一表示,可能造成紧张局面,破坏了我所享受的routine。
星期五(十二日)晚八点半,她在寓所预备了Venetian Coffee`Coffee Cake,Chocolate Roll举行Party,客人约十二名,别的都是已婚的,有逐鹿资格的祇有C君(汉学家查尔斯·维特克 Charles Witke )与我……我心情颇好。我决不和C君去夺美的 ”
“星期六(十三日)忽然局势大变。原定计划是我决不去佔有她的週末,也决不去佔有她的Valentine'sDay(情人节)。但V.D.既近我不能不有所表示。尤其是经过星期三的愉快的谈话,我应该表示得热烈一点。
星期五的Party, 我带去一本厚书:A History of Japan in Art (《艺术中的日本史》),她一直喜欢这本书,从它出版时候开始。
济安特写了一段大约200字经反复斟酌的赠言。济安在信中问志清:你觉得这些话是否过火?速告( 可惜还没收到回信他就去世了)。
“这种话我们平常谈话中也说,当然写下来后,比较漂亮。我把礼物带去,她打开一看,十分高兴。我说“卡片上的话我认为此较更重要,你以为如何?”她微笑说:“I Like it very much, 可是晚上我还得仔细看看。”
星期六的电话使我手足无措。电话裡她忽然说:“你的礼物很splendid,但是太重了,而且你卡片裡的spirit也不是我所能接受的,所以我想把那书送还给你。”
这个晴天霹雳我毫无防备,一切潇洒归于泡影。我很生气,我说:“我看不出卡片上的话有什么不对,你不喜欢,烧了它好了,书务请留下。退书给我的打击太重,你想我应该受这个打击吗?以后的事,一切由你决定,我希望我们是还能维持旧欢的。”她说:“I hope so.” 听听她口气,以后对我又要恢复冷淡了。
此事主要关键,还是“她不爱我”。
2月14日, 夏济安接着写道:
今天是V.D(情人节),按理说我可有个date---,晚上也许一人去看个电影。
想不到这么大年纪还在风月场中颠倒。
《书信集》的最后一封信(第663封信. 夏志清致夏济安(1965年2月19日,寄到时哥哥已因心肌梗死去世)
济安哥:
二月十三四日所写的长信已读了两遍,颇多感慨,谢谢你花了整晚的工夫把你和维特克的近况详加报道。我想,不管维特克和Charles进展如何,你暂时或者在长时期内不可能和维特克恢复到在去西雅图前后、那一段无所不谈互相关切的亲密友谊,对你对她这都是很可惜的。
济安期待的对卡片赠言的评价,志清写道:
你对维特克虽一直未avow(承认)爱意,但这次情人节大protest你俩的友谊,作用是一样的。维特克觉得你的礼很重,虽然卡片上不涉私爱,但这段文字非但formal, 文字的内容即是很正式地affirm(肯定)一种关系,一种比普通男女私情更进一层的“灵犀一点通”的友情,她突然表示冷待,并不是不知道你一向关心她的一段真心好意,祇是不希望这种ardor(热情)字面上变成正式化,尤其当她以乎已决定要再嫁(给查尔斯·维特克)的时候。
志清在二月十九日一收到济安的信,立即细读回复。他知道此时的哥哥是多么痛苦,志清用三页纸反复劝哥哥改变内向害羞,大大方方地去追求校园里的其他中国女生,争取早日结婚。
志清万万没有料到,哥哥受此事刺激,就在写完这封信的几天后的一九六五年二月二十三日,突发脑溢血,夏济安倒在他的办公室,夏志清接到电话立即买机票飞往加州,与济安的挚友陈世骧一起料理后事(下一篇文章中会详述陈世骧的成就与猝死)。
夏济安猝然去世,陈世骧万分悲伤。他痛定之后说:“人生而为友,固然是一种乐事,济安的死,对我产生了一种宗教式的启示:我觉得人生在世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虽然值得欣幸,然而要真正能在我们的心的深处有所感受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的难得际遇。我与济安相识相处,时间实只五年,但我觉得那一段生活的充实,是很难得的。如今他去世了,能葬在我的花园附近,对我来说他虽死犹生,我能得到一种象征式的满足。” (最后夏济安和陈世骧都安葬在了伯克利的日落公园Sunset View墓地)
多年前,《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主编之一、苏州大学季进教授专程去伯克利寻访夏济安和陈世骧安眠之地,询问多人花了很大功夫, 终于找到了这对挚友相聚200米左右的墓地,写了感人至深的散文《落日故人情——寻访夏济安和陈世骧》, 从季进拍摄的照片看,这两位生前大名鼎鼎的学者、教授, 他们的墓地令人惊异的简陋至极, 仅一块尺寸颇小、直接铺在泥地的退色铜牌表示他们的骸骨在铜牌之下:
夏济安的墓碑刻着:
陈世骧题写:夏济安之墓,胞弟夏志清恭建
据悉,起初陈世骧为济安立墓碑,上面只有陈世骧而没有夏志清的名字,经过夏志清抗议才加上去自己的名字。
另一边是庄因题写碑文的“陈世骧之墓”,并有陈太太“梁美珍”的名字。

美国加州夏济安之墓

美国加州陈世骧之墓

墓碑上有些刻字已模糊不清了,没有绿茵, 没有鲜花,地面粗糙, 感觉凄凉。 幸而这两位生前惺惺相惜的挚友, 墓地挨得很近, 很近,“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白居易祭挚友元稹《梦微之》)如果人真的有灵魂,他们一定在伯克利春夏秋冬的星空下,继续交流着他们关于宇宙人生、文学爱情的梦想……
而维特克在夏济安1965年死后不久, 就与离了婚的查尔斯·维特克结婚,成为人们口中的维特克夫人。在伯克利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她获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聘为中国现代史副教授, 1972年7月19日-9月1日访问中国,期间与江青连续长谈60小时, 江青要求她写“毛夫人传”,逐成丑闻。
维特克回美国不久与查尔斯·维特克离婚, 1978年维特克与哈佛博士汉学家黎安友(1942- )结婚,但他们的婚姻也以失败告终,为了女儿抚养费两人还告到法庭,成为媒体新闻。维特克1991年在美国刊物发表散文《毛夫人的最后岁月》, 以后悄无声息。估计目前是位八十岁离婚多次的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走在曼哈顿大街上无人关注。

下篇




第三章:论张爱玲的凉薄和陈世骧的猝死

(一)

张爱玲有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彼时, “很低很低” 的她是24岁火爆上海滩的女作家、李鸿章的血脉后人, 而“尘埃里开花”的迷恋对象则是声名狼藉的日伪政府宣传部副部长、离婚三次,恬不知耻的38岁情场老手。胡兰成逃到日本后直至去世,在著书和散文中始终不忘吹嘘炫耀张爱玲对他有多么情深意浓,欲仙欲死。

正如有人这样评价胡兰成:

绝顶聪明做汉奸,心思缜密骗女人

当胡兰成向结婚才几个月的张爱玲坦承:他已经爱上了武汉的少女小周并与之同居,张爱玲虽痛彻心扉,但生怕失去老公, 居然回答“  你回上海时来看我就是了。”

胡兰成后来在书里写道:我已有妻室,她并不在意。再或我有许多女友,乃至挟妓游玩,她也不会吃醋。

即使在2024年的魔都,这样自我作贱的知识女性也绝无仅有。

上海沦陷期间,张爱玲对抗日爱国“政治正确”装聋作哑,一心情迷“才子”胡兰成,到了1946年大汉奸胡兰成已是通缉对象,到处逃藏避政府追捕, 而是非不分、爱欲第一的张爱玲依然激情满腔,专程赶到温州寻找情郎。

她这样描写自己的心情:

“我从来路上想着,这里是你走过的,在船上望得见温州城了,想你就在那里,这温州城就像还有宝珠在放光。”

意外的,她日思夜想的老公又爱上了房主、斯家姨太太范秀美,正与新欢如胶似漆,他匆忙将上海太太安排在冷清小旅馆。张爱玲心知肚明,但为了讨好老公,竟为范秀美画像:

“画着画着肝肠寸断,眼泪流下来”。

甚至在后来,范秀美去上海做流产手术,胡兰成竟然拜托张爱玲照顾范秀美。而这位一向清高孤傲的一代才女,不仅没有拒绝,还卖了一只玉镯子,换钱给了范秀美。

直到张爱玲彻底死心,含泪返回上海给胡兰成写了诀别信——还附上了自己辛苦赚得的30万稿费给胡兰成和他的女人消费:

“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长时间考虑的。------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读过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读者都知道, 张爱玲到底忘不了胡兰成。这是一部自传性很强的小说,张爱玲在遗嘱中曾交代“要烧掉” 。书中九莉的原型是张爱玲本人,邵之雍的原型是胡兰成。

笔者最近读到其中一段“快乐的梦”:

“这时,邵之雍出现了,拉着她的手,把她往屋里拉,她忽然羞涩起来,两人的手臂拉成一条直线。醒来以后,九莉快乐了很久很久。”

《小团圆》是部非常乏味的书, 几乎过半才出现之雍与九莉的爱情狂喜, 这让我想起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的话:“爱玲喜在房门外悄悄窥看我在房里。她写道:‘他一人坐在沙发上,房里有金粉金沙深埋的宁静,外面风雨淋琅,漫山遍野都是今天。’”

一个孤独的灵魂在裸舞,“张爱玲自荐跳脱衣舞。”这是一位香港作家对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评价。也有大陆学者评论《小团圆》内容单薄,江郎才尽,根本不是小说,但足以见证九莉——张爱玲的凉薄冷情。

在写陈世骧之死前,先谈一下张爱玲对夏志清先生的凉薄。我认为与其说张爱玲是个孤傲清高的女人,还不如说她是个势利冷酷,圆滑机巧, “有事有人, 无事无人”(好友宋琪语)的“心机女”。

夏志清活着的时候曾和我多次谈起张爱玲,也让我看过他收藏张爱玲100多封信的书房文件柜,并专门取出几份让我阅读(见万象 | 在美国的张爱玲——忆对夏志清教授的两次访谈 | 周励(2019) ),信中内容最多的是张爱玲求夏志清办三样事:

“ 找工作、找美国评论家为她写论文、关于台湾《皇冠》出版社版权与稿费” 。

夏先生去世后, 夏师母王洞经常和我见面,参加纽约朋友的聚会。 我们常聊起张爱玲与夏先生似乎“不公平”的关系。 这时王洞总是讲:“夏志清良心好, 对张爱玲的冷淡与高傲从不计较。”

世人皆知, 夏志清对张爱玲有大恩大德, 张爱玲在六十年代的再度走红,很大程度上与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对其极其推崇有关。在这部英文版的汉学著作中,夏志清将这位当时被认为属鸳鸯蝴蝶派的非主流作家,排到鲁迅之前,甚至大胆断言: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秧歌》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不朽之作”。

若没有夏志清, 不仅我们还要再晚很多年才能认识张爱玲, 而且来美国后第一站即住进“救世军”贫民窟的张爱玲, 孤傲自私没有朋友, 最后不被饿死就算她幸运。

夏志清是张爱玲最重要的推手,那年夏志清带台湾女作家陈若曦在纽约跟张爱玲见面,连张爱玲即将去哈佛赖氏女子学院翻译《海上花列传》的工作都是夏先生和陈世骧卖力为她推荐的结果, 但这时夏请她吃饭,却被张爱玲一口拒绝, “ 显然,她对于我在纽约的家庭、夫人和女儿毫不感兴趣”。夏先生后来平和地写道,没有一句评论性的批评。

后来夏先生又帮人际关系极差的她先后找了多份工作,帮她在皇冠出版公司之间牵线搭桥,使她后半生生计有所着落,甚至把她的小说拿给并不熟悉的美国教授看,请求推荐。张爱玲从未像对陈世骧那样精心送礼,夏先生在台湾为她签再版版权合同,为她争取最高报酬,在生活和精神上尽力予以援手和慰藉,但夏志清夫妇从未收到过她的任何礼物,交往40年连一张照片合影都没有,更从来没有收到过张爱玲的签名书,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书。

“夏先生对张爱玲真是一句闲话都没有。” 王洞曾对国内报刊记者说:“其实张爱玲在美国的工作大都是夏先生给她找的,她到赖氏女子学院、佛罗里达大学当住校作家,后来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陈世骧工作,都是夏先生介绍的……张爱玲什么都没给过夏先生。她要请哈佛教授韩南Hanan帮忙,她就会请Hanan吃饭,也会送Hanan礼物包括祖母的传家绣荷包和她的英文新书。她要请陈世骧帮忙给工作机会,会托庄信正给陈世骧送弹词……”

可见张很懂人情世故。她只是选择了对夏志清“以冷淡划界”。

既然如此,为何夏先生对张如此热情?

王洞说:“夏先生只見過她五次。不过夏先生非常欣赏她的文学才华,也同情她的坎坷身世,所以一直不遗余力地帮助她-------張爱玲的性格孤僻怪异,她用你的时候会主动与你联系,不用你的時候不和你見面,甚至连信件都不回复,甚至可以说是過河拆桥!” 

夏志清与夫人王洞结婚照(1969)

作者与夏志清在一起2013

2023年秋作者与夏师母王洞、纽约作家江青、之光在一起。

有一天张爱玲突然高兴。 给了夏志清她的电话号码,他一时忙没有打过去。等过些日子想起来再问张要新号码时,她明确表示“不愿意”: “我们还是信件联系吧。”后来有三年时间张爱玲很少拆看夏志清的信,收到即随手丢掉。 她的小说在某刊物上发表,夏帮她讨要稿费,还要那总编一道写信给她,希望于其中有一封信能被她拆开。

写到这里,笔者深感张爱玲对恩人夏志清的淡薄无礼, 而对肆意践踏她这朵“尘埃之花”的恶棍胡兰成热烈极致, 可谓天壤之别—— 这乃是张爱玲人格的一幅写实肖像画。 下文,笔者将叙述陈世骧“好心喂了驴肝肺”的猝死悲剧, 读者将会从大量事实中得出清晰判断。



(二)

上文写道,与夏志清手足情深的夏济安在1965年情人节过后猝死, 陈世骧写过一首悼念诗:

“联珠缀玉曹刘事,

倒屣倾心王蔡间。

君墓日拱佘日老,

泪挥无尽洒青山。”

悲恸与感伤之情跃然纸上。

一九七一年五月二十三日,陈世骧也突发心脏病,猝死在伯克利,遵照他的遗愿,陈世骧去世后葬在了离济安不远的地方,生死相依,感人肺腑。

陈世骧(1912-1971),祖籍河北,著名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专家。1935年北京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毕业,留校任讲师。1941年赴美在哈佛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从事教研工作,1945年起受聘加大伯克利分校,曾任该校东方语文学系系主任,主讲中国古典文学和中西比较文学,并协助筹建该校比较文学系。

伯克利大学陈世骧教授

陈世骧(右)与夏济安在伯克利大学(1964年)

1968年,张爱玲在夏志清和陈世骧为她找到工作的波士顿赖氏女子学院留影

张爱玲遗作《小团圆》花了很多笔墨重现她与胡兰成的婚恋故事

陈世骧既有扎实的国学根底和古诗学修养,又兼通西洋诗学及文艺理论,中西贯通,在当时属凤毛麟角。四十年代胡适主持北京大学时曾希望陈世骧返北大任教而未果。陈世骧逝世以后,1972年其门生杨牧编订《陈世骧文存》出版,这是著名留美学者陈世骧唯一的中文论集。书前有哈佛大学杨联升教授和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的序,书后有学生杨牧的《编辑报告》, 收入论文七篇,演讲稿三篇,其中《中国的抒情传统》、《中国诗歌中的自然》、《兼论中国文学特质》系从英文译出,从中可窥见陈世骧的治学路向和深邃独到的学术见解。夏志清认为遗憾的是,陈世骧“千古文章未尽才”,他虽然发表了一些文章,但与他肚子里的大学问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

1955年秋天,张爱玲以驻港内地人身份,靠着美国难民法,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前往米国。

1967年4月,张爱玲带着瘫痪在床的赖雅来到波士顿剑桥,在赖氏女子学院Radcliffe College任住校作家。该校创建于1879年,为美国七姐妹学院之一。1963年始授予其毕业生哈佛-拉德克利夫联合文凭;1977年与哈佛签署正式合并协议;1999年全面整合到哈佛大学。

张爱玲因为在大陆和香港都没有毕业, 没有大学学士的正轨文凭, 更遑论当美国访问学者通常需要的硕士博士文凭。1967年经夏志清、陈世骧竭力举荐, 被接受当住校作家, 翻译《海上花列传》并写《红楼梦》评传。那时该校与哈佛大学并无关系。

然而张爱玲在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偶遇哈佛大学教授韩南Hanan,以为得到了机遇,为利用Hanan为自己找工作或写评论,张爱玲立即无比热情地请他吃饭,还盛情赠送祖母、李鸿章女儿李菊藕传下的贵重丝绣物。而最后真正帮助了她的,还是她一向以“一毛不拔”的高冷姿态相待的夏志清先生!  

哈佛作家张凤受王德威及韓南教授之託付 ,親送張愛玲的繡花荷包交柏克萊加大周欣平館長珍藏(史料照片)

她在给宋淇的信中写道:“Radcliffe Institute是women‘s club式的,我又不太会做人,接触虽少,已经是非很多-----我的credibility gap(信誉鸿沟)要等研究《红楼梦》的东西登在此间刊物上才会好一点。”

当学校推荐表上所询﹕夏志清与你是私人还是职业上关系?张爱玲对夏志清讲:“我当然填职业关系,反正我们见面次数少!”

从1955年来美国, 到1995年张爱玲去世, 整整40年,她仅与夏志清见面四次,虽写了100多封“求助信” , 却没有请“恩人与伯乐”夏先生与夫人吃一顿饭, 或者给他们天生残疾的女儿买过一件礼物!这样的为人处世即使再有才华, 其信誉鸿沟也难以跨越, 到哪里都不受待见。

1969年,丧夫两年,且刚刚离开赖氏女子学院驻校作家职位的张爱玲,又给夏志清写信:她需要找一份工作。

最终,夏志清受张爱玲之托,恳请胞兄济安的挚友陈世骧帮忙, 为她找到了加大伯克利大学的工作,她当时的职位是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夏志清写道:“研究中心有一笔经费,专攻研究中G语言之用,其主管人(Project Chairman)即是陈世骧教授,他先后聘用了李祁教授、先兄济安、庄信正博士担任此项研究工作。三人绝非趋奉拍马之辈,但都比爱玲懂得些做人的道理,因之世骧对济安情同手足,视信正同自己家里人一般”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正是这个原本善意的机会,导致了这位著名女作家人生的一个“污点”——被加大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解聘,并间接造成了陈世骧先生的猝死。

张爱玲到加州大学后,买好友夏志清面子的陈世骧专门给她安排了一桌欢迎宴。那一天,张爱玲和陈世骧同坐在沙发上,陈世骧滔滔不绝,张爱玲却很少说话。她只和陈世骧说话,偶尔应一声陈夫人的招呼,对其他人一概不理,全程都摆出一副清高孤傲的样子。陈世骧自然看出张爱玲在草草应付。

张爱玲当初送他礼物时,他一定当她很懂事,见了面也一度“甚为相得”,他对她有所期望就在所难免。现在,她谋到职位后,立即变得冷淡,让他很难不觉得张爱玲过于势利凉薄。

关于张被辞退,夏志清说:“只要她同世骧、美真兄嫂保持友善关系,什么事情都可以商量的。她来中心两年,并未在行动上对他表示一点感激和敬爱。”夏先生最后这句话是导致自尊心很重的陈世骧郁闷气恼的原因,最终酿成人命大祸。

其实精打细算的张爱玲为了得到这份薪水诱人的工作, 曾多次给陈世骧送过重礼,把家传的善本书《梦影缘》以及线装的《歇浦潮》都送给他,自己的作品也都送给陈,陈去世后,曾有人在网上买到她签赠给他的《北地胭脂》。

张爱玲被录用前赠送陈世骧书籍礼物的签名题词

但自从1969年正式受聘到伯克利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后, 她就来了惯技“过河拆桥”,目的达到, 对顶头上司陈世骧立即冷淡高傲起来,言下之意“我对夏志清都不理不睬,对你陈世骧用得着恭敬吗? ”

在欢迎宴会上陈世骧已有感觉,上班后张爱玲与助手娜拉关系不好,娜拉是杨牧的太太,杨牧(笔名叶珊)是陈世骧的爱将和得意门生,《陈世骧文存》的主编。有文章称,1969年杨牧在加大时与张爱玲相邻办公。陈世骧的学生很多都是张爱玲的粉丝,但30岁的杨牧不喜欢40岁张爱玲的文学风格与高冷个性, 平时与同仁聊天中称张爱玲为“那婆娘”。

张爱玲在伯克利大学与杨牧、娜拉夫妇特别是陈世骧关系日益恶化, 与她势利尖刻,我行我素的个性有关,她居然无视美国高等学府的校规,为自己“订制”了一套““张氏作息表” ——完全不遵照“朝九晚五”的作息,她每天都在大家快下班时,才匆匆赶到研究中心,半夜回家,目的很明确:“我不想看到你们每一个人,也不让你们看到我张爱玲。”

据说有一位美国学者正研究德国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布莱希特曾是张爱玲已故老公赖雅的老友,于是这位学者写信希望到伯克利大学与张爱玲面谈,被一口回绝。于是他深夜守在张爱玲办公室门口,总算见到了她,却被张爱玲冷漠敷衍了几句即离去,仿佛赖雅是陌生人,根本就不是她的老公!

有人分析,按照张爱玲极度自我中心的性格,所谓她“照顾了赖雅11年”其实是一个被粉丝们想像出来的神话。

据记载,张爱玲与赖雅前妻的女儿之间为了谁照顾赖雅发生过多次争执,在她为糊口谋生赴香港写三流影剧期间,的确是赖雅的女儿在照顾父亲。后来张爱玲因谋职调动频繁,多次想把赖雅交给他女儿未果,估计她满心恼怒,故生前最后一部发表的《对照记》老相册解读中,即没有胡兰成(很正常),也没有赖雅,这位与她朝夕相处了11年的老公。如今我们在各种文章到处可见的两人合影, 张爱玲决绝地不放在《对照记》里,可见张爱玲对当年怜香惜玉安抚她、给她一个家的赖雅早已厌烦。

人们没有看见她本人一篇文字、一张照片说明她是怎样照顾赖雅的。也不知赖雅的女儿如果知道中国许多读者乃至学者将张爱玲视作“文学圣母”,会如何评价她的真实继母?   

张爱玲与赖雅婚后照片

陈世骧对这个不喜欢和他及同事们沟通、且违规作息时间的部下很是不满。只是碍于张爱玲是夏志清介绍的缘故,他一直隐忍不发。

张爱玲对周遭人的不满肯定完全有察觉,但她不在乎。“过河拆桥”演得已经拿手—— 反正我是出名乘早的旷世才女,我爷爷是张佩纶,我奶奶是李鸿章的女儿李菊藕!我就是不想看见你们这些人!对,包括你陈世骧!

1970年,宋淇夫妇见到了来港的陈世骧夫妇,他们自然免不了向他们探听张爱玲的消息。让他们大感意外的是:陈世骧一提到张爱玲,便满脸不悦。如此一来,宋淇夫妇也不好再多问什么。

时光飞逝,学校薪水不能白白支出。 陈世骧给张爱玲的学术任务是“研究与撰写中国文割期间政治术语”的分析论文。张爱玲需要将这些与文革有关的政治术语搜集起来并加以分析。

漫长的两年光阴,张爱玲从没有和上司陈世骧讨论过, 甚至连问一声都没有。 最后, 张爱玲将花了许多夜晚写好的论文交到了陈世骧的手里。陈世骧看完后对她说:“你搜集的资料太少了!”

论文被驳回后,张爱玲在没有和陈世骧以及同事做任何沟通的情况下,又继续埋头苦干地修改。修改后,她再次将论文交到了陈世骧的手里。

据报道,陈世骧看完论文后告诉她:“你这个分析论文,我看不懂!” 这样的语气只代表一种可能:“你的东西,压根儿就不行”!“我对你的东西非常不满意,连建议都懒得提!”

张爱玲居然认为上司真得看不懂她的论文!  一定是自己写得太高深,以至于伯克利教授都看不懂?于是,她不顾礼节,惊诧地瞪着眼睛问道:

“一条词语,我解释了三遍五遍你还看不懂?”

陈世骧听到这话火冒三丈, 闷声气了好一会儿, 终于从牙缝里吐出几个字:“那你是质疑我的专业水准了?”

张爱玲赶紧“补救”道:

“不不,我不是质疑你的专业水准,我是说你能不能请我们中心的汉学专家Chalmers Johnson来看一看我的论文。”

这句话真是在质疑陈世骧的专业水准!

被刺痛的陈世骧听到她话中“专家”二字明显感到不适,如果他的涵养稍微差一点,必定会冲着张爱玲喊道:“我就是专家,还请什么专家来看!”

陈世骧毕竟是大学者,他没有被“好心喂了驴肝肺的”张爱玲刺激得失去理智,他只抬了抬眼皮道:“我请我们中心的汉学专家都看过你的论文了,大家都表示看不懂。”

张爱玲听到这话后依旧用难以置信的语气追问道:“有没有请哈佛大学的韩南看过?”

张爱玲的这句话等于直接否定了整个伯克利大学,此时陈世骧已经忍无可忍,他怒了……张爱玲在伯克利的职业生涯走到了尽头是小事,出人意料的大事震惊了校园,张爱玲与陈世骧产生产生龌龊与激烈争执不足一个月,满怀愤懑郁郁不舒的陈世骧在1971年5月23日突发心肌梗塞撒手人寰!

张爱玲出席了葬礼,也许出于内疚与心虚,她只短暂现身后便迅速离开了。

陈世骧教授在伯克利的墓地

陈世骧死后的1971年6月,她从加大离开,一个多月后她还是将文章改毕提交, 她心里明白加大不会为解聘的人发表论文。1957年她遭遇过的一次退稿。有一封退稿信对英文小说《粉泪》(Pink Tears,即《怨女》)的评价是:“所有的人物都令人反感……我们曾经出过几部日本小说,都是微妙的,不像这样squalid(肮脏)”。此刻, 精于心机的她盘算着下一步。对于当时的张爱玲而言,“不就业”同时又能养活自己的路,只有一条:重走老路,做中文作家。

张爱玲特意到商店去买了贵重的香奈儿5号香水, 等待着她下一位可以利用的“贵客”, 张爱玲不仅为台湾作家水晶打开了公寓的门,还和他聊了整整七个小时:他们从晚上七点多,聊到了第二天凌晨两点多。在张爱玲的历史上,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被采访”。这次聊天式采访中,张爱玲给水晶透露了很多此前没人知道的故事。比如:她还有一个笔名叫“梁京”,《半生缘》最初连载时,她便用的这个笔名。

台湾作家水晶对这次采访满意极了,从张爱玲那个三层楼公寓辞别后,走在伯克利街头时,他的手里还捧着张爱玲亲笔题赠的《怨女》英文本和香奈儿5号香水。

这次采访后,回到台湾的水晶一连写了几万字关于张爱玲的文章。这些文字在台湾各大报社被刊出后,台湾迅速掀起了一股“张爱玲热潮”。

自此,张爱玲文学热,在台湾重磅回归了。

滚蛋吧,什么学术论文,什么大学职位,什么英文创作!我张爱玲再也不求爷爷告奶奶,有夏志清帮我与《皇冠》老板平鑫涛签再版合同,我靠版税也能在美国过得舒舒服服!



第四章:论张爱玲的凉薄和唐文标的猝死

“‘才尽’也就随他们去说好了,先要过了自己这一关。”

——张爱玲一九九〇年一月九日致宋淇夫妇

张爱玲致宋淇夫妇的书信集显示, 整整五年半多,张只写了一篇三百字的《回顾〈倾城之恋〉》,一九八四年八月三日在《明报》登载。

无论是全力以赴斗美洲虫患, 三年搬家百十次,还是见信就扔的精神反常, 就文学而言,晚年的张爱玲已知自己江郎才尽,在美国生活了四十年,她最后一篇小说依然口口声声“二奶奶、三奶奶”的破落贵族迂腐文风,  以致于她在遗嘱中交代要烧毁《小团圆》,除了其中与胡兰成对跳“脱衣舞”大损作者尊严, 更因为就文学价值而言已经不堪卒读。

然而,这样一个五年半只写300字的慵懒作家,孜孜不倦的名利追逐者,居然在1971年5月活活气死了恩人陈世骧,现在又虎视眈眈,对另一位在张爱玲研究与旧稿搜集中作出杰出贡献的“数学家、诗人、文学评论家、戏剧学家”——唐文标博士张开了血盆大口。

数学家、评论家唐文标

台湾有许多知名的超級張迷,如唐文标、水晶、白先勇、王禎和、余光中、平鑫涛等, 举止不尽。为首的唐文标,酷爱文学戏剧,曾写作大量评论、散文、诗歌,在六十至八十年代,在海外有较大影响。

唐为人热情恳切,兴趣广泛,嫉恶如仇,素有“大侠”之称,他的文学倾向在当年台湾曾受当局压制,但他不为之屈服。他也是王国维现代戏曲研究理论的传承人, 认为中国戏曲起源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中国古代的巫术仪式和祭祀仪式。

所有“张迷”都不能否认大侠唐文标为张爱玲研究做出的贡献,他是两岸三地“张爱玲热”的启蒙者与推动者。

唐文标(1936-1985)生于广东,1955年香港培英中学高中毕业, 进入新亚学院(今香港中文大学)外文系。1958年考入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主修数学。1966年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沙加缅度分校,1967年美国获得伊利诺大学数学博士学位,1970年参与北美保钓运动,1972年回台湾任台大数学系客座教授,1981年赴英国剑桥大学研习数学教育,后因喉部肿瘤开刀。发现罹患鼻咽癌。 1984年主编《张爱玲资料大全集》、《古代中国戏剧史初稿》、《唐文标散文集》出版。1985年悲惨去世。

一位才华横溢的数学家,却偏偏迷上文学戏剧与张爱玲的小说。唐文标编述的几本张学专著,《张爱玲碎杂》(1976年),《张爱玲卷》(1982年),《张爱玲研究》(1983年),《张爱玲资料大全集》(1984年),特别是《大全集》最为张粉与学界珍视。

话说唐文标当年“在旧金山一书店以极廉价买了天风版《张爱玲短篇小说集》,转手为好友庄信正博士送去”。天风版《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不是盗版,唐文标未及深读便送给了张爱玲在美国寥寥无几的好友之一庄信正,后者转告张爱玲:“一九八三年有八封上半年五封,多半是谈唐文标盗印她作品的事。”(庄信正编注《张爱玲庄信正通信集》)

而唐文标则称:“十年前我起意研究张爱玲的时候,草拟一个作品年表,来帮助自己对她作品的了解,后来根据当时极其寒微的资料,写下一篇——《张爱玲小说系年》。唯一令自己至今安慰的是,这类傻事在我之前末有人做过,我姑且叫它为‘唐文标的方法论’吧。”

唐文标在香港读中学时就看过张爱玲的小说,高中毕业时,老师还送了他一本刚出版的《秧歌》英文版。一九七三年決定研究张爱玲后,十年之间“足迹几乎遍及诸大大洲世界各大大学图书馆”,把张爱玲在上海時期的資料陆续影印出來;“在我以前台湾还未有人做过这类事。”1976年5月联经出版社出版《张爱玲杂碎》,包括他對张爱玲早期小說的评论及张爱玲的照片与自画像。1982年在远景出版《张爱玲卷》,收录了张《多少恨》等三篇小說﹔胡兰成《评张爱玲》等五篇散文,及蘇青散文等十余篇。

唐文标坦荡地讲:“这是我整理收集到的有关张爱玲资料的第一本书, 我个人仍希望能有一天,把我手头收集到各式各样的,未為张爱玲先生以前結集問世的散稿图片,全部影印出來。”一九八四年六月,“尽量用原版影印”﹔“全採擷杂志中散佚未結集者而成”的《張愛玲資料大全集》由時報出版公司出版,16開本,近400頁﹔包括照片、图片, 佚文、惨稿,訪問、座談,評介,杂碎等五大部分。为此唐文标倾其所有,几乎倾家荡产。唐文标说收集“破烂”也是见证一个時代,借用唐大俠的話:“出土的残稿旧文有如旧鬼新人重出江湖!”

台大法律系毕业,后担任《中国时报》主编的陈文茜,最让她感念不已的是英年早逝的“大侠”唐文标。

今天的张爱玲研究者毫无感恩之心地享用唐文标的成果,甚至取笑唐文标的方法。他这位开风气之先者,张学史料的先驱,于黑暗中独自前行,在白纸上勾勒张爱玲文学之旅。张爱玲作品发表史的主动脉被他摸准了,零星的遗漏无关宏旨, 却引起张爱玲勃然大怒, 而等到大家终于都察觉到张学大有可为时,唐文标已殉职在张学的石碑之下。

回到八十年代初, 如果换了其他女作家, 发现有学者认真搜集四十年前早已被女作家本人遗忘的小作品并出版影印本成集时, 一般都会表示欣喜与感谢。最多建立联系发表一些个人感受或者建议, 哪怕讨论未来可能的合作意向。最重要的是:因为这样的非文学类资料性影印本来就面对小众, 95%必是赔本生意, 与一般盗版者的盈利企图无关。

张爱玲曾写信给宋淇,提到“《小团圆》这部小说的手稿应该被销毁”(1992年3月12日)

可惜唐文标遇到了个性乖张的张爱玲,从某些方面讲,她的性格与待人接物另人想起另一位在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女人——江青。

2005年,张爱玲去世十周年,唐文标去世二十周年,台湾作家季季写了《唐文标的张爱玲》,其中道出了唐文标因《大全集》猝亡的经过……

据说张爱玲在美国看到书后很生气,认为侵犯她的著作权,委请皇冠代为处理。后来时报出版遵照余纪忠先生之命,停止发行。次年六月初,时报出版总经理柯元馨打电话给当时住在台中的唐文标,说仓库还有四百本书,“你如果要,我就雇一辆小发财车给你送去;如果不要,就准备销毁。”

老唐当然不能坐视他的张爱玲研究心血被销毁,自是满口要要要。

六月九日,柯元馨请发财车送那四百本书去台中,司机把书搬到老唐家楼下门口就走了。他太太邱守榕教授去彰化师大上课了, 儿子才八个月,老唐一个人搬上楼。患鼻咽癌多年,老唐不改唐吉轲德精神,一趟又一趟的搬搬搬。照过钴六十的鼻咽癌伤口,承受不住重力压挤,竟而伤及大血管出血不止。邱守榕回家悲痛万分, 赶紧将血流满面的老公送医院急救。

六月十日凌晨三点半,老唐在台中荣总去世了。台北文艺界的朋友们听闻讯痛哭失声,频频叹息,最后骂道:“唉,唐文标,你爱死了张爱玲!”“爱张爱玲爱到赔掉一条命,现代文学史上也仅老唐一人, 不值啊! ”

台湾著名作家陈文茜回忆道:“认识唐文标的人,没有人不爱他和第二任妻子邱姐。他们无私、奉献、慷慨、捐赠自己所有⋯⋯我当时是中国时报美洲版副刊主编,和他们是邻居。每日工作回到家,往往已近清晨四至五点。唐文标当时已经罹患鼻咽癌第三期,他经常四点起床,煮广东白粥,满桌小菜,有时外加传家菜白云猪脚⋯⋯等我回家,穿着高跟鞋,踩山区楼梯的声音,咔、咔、咔,天有点微亮,他贴心开着一盏小灯,告诉我,他已经起床等待着我了!经过他家侧门时,我轻敲他的门,他高兴地打开,然后开始唐氏大嗓门聊天!”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福气,得到他们可贵又高尚的友情:但我从他们夫妻身上知道也学到:有些人的人格和善良,可以一生不变。

几年至交,无法一一记载各种点滴:直到邱守榕决定放弃台大数学系教授教职,到彰化教育学院当院长,唐文标和我不舍告别,我们一起在山区散步。

他说:邱姐有大志向,她想从师范体系的基层打基础,我该成全她⋯⋯这么多年,我的收入都捐给夏潮杂志等⋯⋯我连帮邱姐买一栋小房子都没有,实在太对不起她了⋯⋯

去了彰化之后,唐文标只要从中部回台大医院看诊,一定来看我,有一次进门时,他捂着鼻子满手鲜血,放疗的血管破裂了⋯⋯”

“然后某一天, 我接到邱守榕姐的电话,唐文标因为把他从全球各大图书馆搜集的《张爱玲大全集》书籍搬进屋内,大出血,送台中荣总⋯⋯大动脉出血,止不住,医生表示:他快走了。”

许多好友奔至医院探望他,唐文标看到陈映真,交给他一段文字:“国家交给你们了!” 没有多久,瞌眼辞世。

那一年,他和邱守榕的孩子才8个月大,邱守榕才40出头,唐文标才 48 岁。” (《陈文茜: 一生的朋友及榜样》)

行笔至此, 我禁不住黯然泪下,掩卷而泣。

笔者追踪了与夏张学有关的四位绅士之猝死,前两位即胡适和夏济安之死, 与张爱玲无关,但两人是夏志清的恩人和至亲,他们的死反射出人格的高尚与品性的自律。而后两人即陈世骧和唐文标之猝死,当然与张爱玲有关,然而在铺天盖地颂扬文学“祖师奶奶”的风潮中,他们的悲惨命运几乎被彻底掩盖。 

笔者与夏志清和夏师母多年交往,深感他们为人处世的高尚,四十年来竭力帮助披着“华丽与凄凉”生命长袍的张爱玲,对她的出格冷峻和刻意淡漠豪无怨言,夏志清夫妇隐忍着女儿天生残疾的痛苦,常对友人晚辈展现发自内心的灿烂笑容,伸出热情大手拥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与张爱玲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

醒醒吧, 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 “ 张爱玲热”给我们后代带来的除了漂亮空洞的辞藻外,最大的危害是“精致的利己主义”和“冷酷的过河拆桥”。人们从学术上研究张爱玲也许还会持续几十年上百年,但在道义上,那个站在她对面、良善忠厚又古道热肠的“伯乐”夏志清,才是中国文学史与人文纪念碑上“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 ”(韩愈 《调张籍》)的大写之人!


2023年12月29日纪念夏志清去世十周年之夜·初稿
2024年1月23日完稿     纽约曼哈顿

THE END


周励曼哈顿女人的《亲吻世界》精选汇编


近期发表

大师们讲述|如何学好数理化去闯天下

40年 最疼也就这么疼了

爷爷是名人 父母却只字不提

雨夜惊魂 我的真实经历

名校之路-父母如何匹配儿女未来

访谈千位世界高人的她 收获了什么

留学安全须知·实用大全

精选汇编 ↓↓↓ 百篇尽收眼底

【名校之路】过来人的教训与秘籍



【陈屹视线】人物篇·我问故我在



【穿越访谈】世界华人系列



【王妃传奇】皇冠越重 幸福感越轻


好评如潮的《触摸美国》系列



【极光文学大讲堂】名家璀璨

 【带你深度游世界】

喜欢就点“赞↓↓↓↓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重磅文件发布!最新解读来了突发!华为:停止合作!王俊凯起诉A股公司,什么情况?深圳发布重磅文件苏联实验室如何可能拯救人类?张爱玲《小团圆》:世间所有凉薄,都是有原因的抽票福利|中美乐团三年重磅打造!全新半舞台歌剧讲述上海往事失业后,头等大事一部“弹幕版”水浒,竟让钱穆、胡适开了天眼!繁花:追忆黄金时代【七绝】 春水行 (一东)追忆基辛格:他曾警示美国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中澳家长对感冒发烧的不同态度证券行业连发四大重磅文件,对我们有何影响和新机会?我们走那条路?还是胡适有先见之明啊!狂风60mph!纽约周日至周一迎暴雨大风 周二仍强风吹袭 华童陈昆塔车祸丧生 母亲首发声追忆儿子《繁花》引发90年代追忆潮,封神的1994年发生了什么?量子优势:计算机的未来立冬追忆查理·芒格:避免这25种“误导倾向”王波明:追忆基辛格先生清华北大等大学能不能撤销闸机自由出入,比对德法六国单边开放更有指标意义!美、英、加、澳等大国纷纷出招!留学再移民的路基本被堵上……大美商都,澎湃来袭!《中信保诚人寿「传家」·胡润百富2023中国高净值家庭现金流管理报告》郑州发布会首次隆重举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特殊表现,以胡适为例百年传承,卓越不凡|《2023沃尔沃汽车·胡润校友会榜》发布会圆满落幕!夏志清的悲悯与张爱玲的凉薄榜单预热丨胡润百富即将联合环球首发发布《2023环球首发·胡润中国食品行业百强榜》她大字不识,为何能打败才女、收服胡适?猛清!巧克力全年冰点价,大促清仓!还有面包饼干坚果等大“打”出手,备年货抓紧喽~《2023沃尔沃汽车·胡润校友会榜》| 揭秘成功企业家来自哪些最具财富创造力大学?追忆张首晟:伟大的思维,都是简单而通用胡适:中国最伟大的时代最肯向人学习云也退 x 钟志清:重返那片自由与爱之地钟睒睒发文:我有必要借与宗老生前几件值得追忆的往事,做一个澄清中国最大的敌人是谁?梁漱溟胡适之争一组照片,追忆这位老朋友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