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值夜班,当心患上慢性肺病 | 一周科技
跟踪前沿进展,掌握最新动态
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闻
撰文 | 姚湧 小学森 庐州月
责编 | 既来知
1
随着各个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打工人的日子也越来越难,三班倒、频繁值夜班已经成为工作新常态。众所周知,不规律的生活会给身体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马继轩团队通过统计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中277059名参与者长达12.87年的健康数据,分析了工作模式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之间的关联。结果显示,从白班工作、不规律的夜班到规律的夜班,COP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白班工作者相比,极少/偶尔夜班工作者和长久夜班工作者的COPD发病风险分别提升28%和49%。同时,上夜班年数越长(尤其是不低于10年)和越频繁(每月大于8天)与COPD的高风险明显相关。相关论文于1月16日发表在《BMC·医学》(BMC Medicine)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186/s12916-023-03240-8
2
现如今,牛奶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上最为常见的饮品之一。牛奶对健康也大有裨益,但饮用牛奶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近日,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流行病学与人口健康系Qibin Qi团队通过分析西班牙裔社区健康研究/拉丁裔研究的数据发现,在乳糖不耐受(lactase non-persistent,LNP)人群中,较高的牛奶摄入量与较低的T2D风险相关,但在乳糖耐受(lactase persistent)人群中则不然。该团队还通过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数据验证了这一发现。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LNP个体中,较高的牛奶摄入量与肠道菌群和循环代谢产物的改变(例如双歧杆菌增多和普雷沃氏菌减少)有关。该研究表明,LNP个体的牛奶摄入量与T2D之间存在保护性关联。详细数据于1月22日发表在《自然·代谢》(nature metabolism)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2255-023-00961-1
3
先前有研究显示,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个人的身体和心理越健康,死亡风险也越低。1月23日,由挪威科技大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系Terje Andreas Eikemo教授领衔的IHME-CHAIN研究团队在《柳叶刀·公共卫生》(Lancet Public Health)杂志发表论文,对该观点进行了进一步分析。该团队共收集了来自59个国家70个地区的603项相关记录。统计结果显示,受教育时间每增加一年,成年人的全因死亡风险降低约1.9%,并且这种相关性在年轻人更加明显。18~49岁的成人群体中,受教育时间每增加一年,死亡风险平均降低约2.9%;年长于70岁的老人中,受教育时间每增加一年,死亡风险平均降低约0.8%。教育对死亡风险的影响与性别和国家/地区的社会人口指数无关。该研究再次指出增加教育投入以促进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16/S2468-2667(23)00306-7
4
图片来源:pixabay
为了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医院是多数国家的优先供电单位。医院中的众多检测设备也是靠电力驱动的,内窥镜就是其中之一。内窥镜可经由人体的天然孔道或经由手术小切口进入人体,对相关脏器、病灶进行探查。值得注意的是,胃肠道(GI)内窥镜检查由于病例量大,在患者转运、废弃物处理过程中也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最近,德国乌尔姆大学医院内窥镜研究部Anna Fichtl团队在三个内窥镜中心研究了节约用电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节约用电措施主要包括闲暇时关闭内窥镜和夜间关闭内窥镜工作站等,共实施30天。结果显示,实施节电措施可使三个中等规模的内窥镜中心的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约0.1%,分别为58.11 kg、73.79 kg和71.17 kg。并且,这些措施的实施并未给医护人员带来额外的工作负担。相关论文于1月23日发表在Gut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136/gutjnl-2023-331867
5
如果能在皮肤患癌处简单贴上一张类似创可贴的贴片,既不影响正常生活,又能将癌细胞杀死就好了。近日,深圳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金永东教授团队让上述梦想离现实更近了一步。该团队开发出一种包含有MXene(Ti3C2Tx)掺杂的透明离子凝胶皮肤可贴装电刺激增强光热贴片(eT-patch)。由于掺杂了MXene,eT-patch具有高效的光热转换效率和良好的导电性,同时,优异的光学透明度可使研究人员对eT-patche治疗黑色素瘤的过程进行实时观察。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在0.5 W/cm2的光刺激下,eT-patch可触发癌细胞发生凋亡和焦亡,最终导致黑色素瘤细胞死亡。eT-patch为治疗皮肤肿瘤提供了一种极具成本效益的策略。相关论文于1月26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5070-z
6
图片来源:pixabay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800万吨的塑料垃圾被倾倒入江河湖海,给生态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生物可降解塑料(例如聚羟基烷酸酯、生物可降解聚酯和多糖酯)的产生为遏制白色污染的蔓延带来了希望。研究显示,这类塑料能在陆地、河流和海岸被一系列微生物分解。近日,东京大学生物材料科学系Tadahisa Iwata团队分析了生物可降解塑料在757米至5552米深海区域的分解情况。结果显示,多聚-L-乳酸在海岸或深海都不会被降解,而其他生物可降解的聚酯、聚羟基烷酸酯和多糖酯都会被降解。但是,生物降解速率会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减慢。分子生物学检测表明,深海中的某些优势微生物携带了可能编码塑料降解酶的基因,如聚羟基烷酸酯解聚酶和角质酶/聚酯酶。该研究证实,生物可降解塑料能通过深海海底微生物的作用被分解,但其效率远低于沿海环境。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4368-8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