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继续暴力加息!这图到底“图”啥?
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如果不想错过三折的文章,可以选择把三折公众号设为星标,这样我们的文章才能第一时间推送给你哦。
设为星标方法:点击我们文章题目下方的第2个蓝色字体“三折人生”,然后点击右上角的“···”,在跳出的选择框中,选择“设为星标”或者“置顶公众号”即可。
没有意外!
2022年9月21日,美联储公布了利率决议,将基准利率上调0.75%,加至3.00%~3.25%。
同时,在本次议息会议上
美联储也发布了最新的点阵图(dot plot)。
那么我们今天又来复习下什么是点阵图。
点阵图是对未来加息或者降息做预测的图谱,
是一种前瞻性的信息。
美联储之所以发布点阵图,是因为美联储认为自己与市场的沟通太少,市场有时候不太能理解它的信息。
因此,美联储希望通过公布点阵图,加强与市场的沟通。
别急,想要搞懂点阵图,
我们先要知道美联储长啥样。
美联储全称是美国联邦储备系统,
它主要由3大部分组成:
其中,美联储理事会是美联储的核心管理机构,共计有7名委员。
但由于理事辞职等等原因,理事的职位会有空缺,人数不总是7人。
而其中的地区联邦储备银行有12家,
分布在12个城市,
对应的有12位行长。
可见,美联储的管理层中,12家储备银行行长再加上理事会7人,最多共计19人。
虽然19人都蛮重要,但不是每个人都具有利率决议的投票权。
当决定货币供给等核心问题时,是由FOMC决定的。
FOMC全称是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主要负责公开市场操作的。
它的成员才具有利率决议投票权。
FOMC的成员一般有12人,是在19人基础上产生的。
现在,
我们就来看看哪些人可以登上FOMC的舞台。
首先,
美联储理事会的主席、副主席和理事全部是FOMC成员,拥有永久票权,最多拥有7张票。
其次,
在12家联邦储备银行中,
由于纽约地位特殊,纽约储备银行的行长拥有永久票权。
再次,
其他11个地方储备银行行长中,每年会按照一定规则,选出4名获得票权。
拥有投票权的委员,我们就叫他们票委。
可见,FOMC共计有12名票委。
但上面我们说过,美联储理事会的委员不总是7人,
所以票委人数也往往会少于12人。
台上的票委有权投票对利率调整做出决议,这次“暴力”加息0.75%就是FOMC投票决定的。
而其他台下的委员没有投票权,只能参与讨论,表达意见。
比如,点阵图就是由台上台下的委员共同预测出来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点阵图的制作过程。
点阵图的横轴是时间线,纵轴是未来利率的可能区间。
由委员们对未来利率进行预测,反映在点阵图上就是实心小圆点。
每1个小圆点代表1个做出预测的委员。
由于预测利率的人员,包括了台上台下所有委员,
所以在点阵图上最多有19个点。
但是由于美联储理事会时不时会缺人,所以点阵图也往往不是19个点,比如有可能只有17个点。
但是点阵图上,乌泱泱这么多人意见不都相同,未来利率到底怎么走呢?
所以美联储发布点阵图时,还会公布利率中值,代表美联储未来的前瞻利率。
中值并不是平均值,
而是按照委员预测的数字,通过一定方式算出来:
比如,如果有17名委员,就取排在第9位委员的预测值作为中值。
点阵图上的点虽然是委员们对利率的预测,但并不都代表委员们的个人判断,
每名委员不仅需要根据自己对经济前景判断,还需要考虑对其他委员的认知,综合预测出未来会实行的利率。
举个例子,
假设有1名委员认为未来不需要加息,
但是具有投票权的票委大多认为需要加息,
那么这位委员就可能理性认为未来实际利率区间会高于自己认为合理的利率区间,反映在点阵图上这个点会上移一些。
可见,有投票权的票委,如果表达加息或者降息的观点后,对市场的影响还是蛮大的。
为了减少这种影响,
点阵图是不记名的,看不出每位成员各自预测利率情况。
蒙上脸,我们就没法看出哪些点是票委做出的,哪些不是票委做出的。
至此,你看到的点阵图变成这样:
而除了预测当年末的利率,
委员们还需要分别预测未来几年和长期的利率,
至此,你看到的点阵图最终长成这样:
上面这张图就是最新公布的点阵图。
根据我们刚才说的方法,我们可以算出委员们预测2022年末的利率中值是4.4%,
虽然点阵图中值用于代表美联储未来利率水平,
但是,点阵图预测的利率可能与实际利率发生偏差。
这主要是因为点阵图预测的利率包含了没有投票权委员的意志,而且票委的利率主张也可能在最终投票前发生变化。
但我们研究点阵图还是有一定意义。
1年中,美联储会分4次公布点阵图,
分别是在: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2次连续公布的点阵图,看看委员们对利率主张的趋势性变化,从而解读金融市场的变化。
从这次公布的点阵图我们可以看到,除了2022年底可能会加息至4.4%,2023年还会继续达到4.6%,到2024年才会开始稍许下降。
这可真是“鹰”姿勃发啊!
不过,美联储主席也强调,
在某些时间节点,放慢加息速度是适宜的。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