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 | 城市财经
作者| 余飞
深圳增速领跑一线城市
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4606.40亿元,同比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4.71亿元,同比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3015.32亿元,同比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1566.38亿元,同比增长5.6%。3.46万亿的经济规模,稳坐中国经济第三城席位。同时,6%的实际增速,位居内地四大一线城市第一位,且深圳是四个一线城市中唯一一个跑赢全国平均增速的城市。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第一,分产业来看,京沪主打服务业,其中北京的服务业优势最强,比上海略强一些。深圳主打工业,广州两样都偏弱。上海兼顾工业,工业实力位居全国第二。深圳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工业强悍,是全国工业第一城。当然,服务业实力也不弱,虽然不如京沪和广州强。广州的特点在于,工业、服务业相比于一线之外的城市很强,但在一线城市中,工业不如深圳、上海,服务业不如北京、上海。从修正的历年GDP数据来看,2012年深圳超越广州,登上了中国第三城宝座。2015年深圳将差距领先至1000亿,2016年领先2000亿+,2017年领先3000亿+,2018年领先4000亿+,之后略有缩小,2022年差距再度扩大至3500亿+。2023年,深圳将差距再度扩大至4250.67亿元,这是深圳与广州之间差距历史第二大。4200亿+的差距,在深圳规模大且增速又快的背景下,广州想要追赶深圳,难度越来越大。
深圳为何这么强悍
在前两天分析广州反超重庆的文章中,我就强调过,广州的对手不是重庆,而是深圳。广州虽然反超了重庆,但相比于深圳,完全无力招架,广州需要做的是努力不再让差距扩大。但想要做到这一点,太难了,毕竟深圳太强悍了,不是广州不够努力,只是比广州优秀的深圳更加努力而已。深圳的增速能够领跑一线城市,其工业、出口、投资都在全面爆发。深圳工业规模第一,增速依旧第一。固定投资增速位居四个城市第二位,消费增速第三。出口增速第一。工业是深圳的底色,也是深圳能够在每一次宏观大环境压力之下破茧成蝶的法宝。深圳最初是依靠出口代工,依靠“三来一补”的加工出口特区,开启了城市化序幕,并积累了原始资本。深圳当年作为经济特区,其实没有获得多少中央财政的加持,中央主要是给予了政策,让深圳放开手脚闯。
在积累了原始资本和原始技术之后,深圳迈向了“深圳仿造”阶段,也就是山寨阶段,当时华强北的山寨电子产品遍地都是。但仅靠模仿别人,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
于是在2005年深圳提出了“四个难以为继”,也即土地空间难以为继、资源能源难以为继、人口承载力难以为继和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所以,从这一年开始到2019年,深圳逐渐升级产业模式,摆脱以往的复制模式,走向自主模式,迈向了“深圳制造”。这段时间内,深圳土生土长的企业华为、腾讯、中兴、大疆、比亚迪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也正是在“深圳仿造”到“深圳制造”这段期间内,深圳加入了一线城市阵营,与老牌的北上广,组成了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阵容,并在这段期间内,GDP先后超越了香港、广州,位居内地第三。
如今的深圳,既是工业第一城,也是科技第一城。
在工业实力上,2022年深圳都是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的双料冠军。
具体到产业来看,从万亿产业数量上看,深圳更是笑傲江湖。这里首先要区分一个概念,产业与产业集群。产业指单个的产业,是按照行业大类划分。而产业集群,则是一个产业组成的朋友圈。以城市和都市圈来类比,产业对应的是城市,产业集群对应的则是都市圈。接下来我们要看的不是都市圈,也即不是产业集群,而是产业实力。目前深圳、苏州各有一个万亿产业,也是全国唯二拥有万亿产业的城市,两座城市的万亿产业均是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这一产业上,深圳是霸主一样的存在,其产值是排在第二名苏州的两倍。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在科技实力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全球科技集群”的排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被评为全球第二大科技集群。这个集群的主要得分,是深圳的PCT专利。深圳每年的PCT专利数量,跟全德国相当,且连续十八年位居全国第一。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
深圳正在疯狂补短板
作为最年轻的一线城市,四十多年疯狂奔跑之下,深圳的经济、产业、科技、金融基本无懈可击,但由于年轻,一些需要时间沉淀的东西,是深圳的短板,如教育、文化、医疗。
最近五年,深圳官方有一个很明显的战略调整,就是疯狂补短板,尤其是教育文化事业上。
如果是过去的四十多年,深圳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经济、产业、工业、科技创新上,那么现在深圳将在文化、经济、教育、产业、医疗、科技、金融上一个都不能少。最近一些年,深圳正以其扎实的经济、财政和科创底子,全力赋能教育与医疗行业,正在疯狂补齐这个短板。俗话说得好,世界上绝大部分事情都是用钱可以解决的,还有一少部分没法解决的,是需要更多的钱。2022年深圳教育支出965.3亿元,在各项支出中占比最大,占财政支出比重21.1%。过去十年,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与深圳大学在世界高校排名中,正在快速攀升。此外,过去十年深圳也在不断建设高校。深圳海洋大学已经获批,落地大鹏新区。深圳理工大学,深圳音乐学院,香港大学(深圳)也在筹建中。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深圳平均每年增加一所高校。2012 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诞生;2016 年,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在龙岗区落地;2017到202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相继在深圳设立分校区。
基础教育部分,2020年年末开始,深圳便打响了百万学位攻坚战,也即要在未来五年增加百万基础教育学位。
2021年深圳的基础教育学位增加了13.1万个,2022年增加了20.6万个。2023年1-9月推动新开工项目近60个,目前在建项目近130个,截至目前已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约110所、新增学位14万座,年底前可完成新增学位20万座目标。从2021年到2023年年末,深圳预计累计增加55万个左右的学位。到2025年增加百万基础教育学位的目标,毫无悬念,会如期完成。而按照深圳市规自局与教育局联合发布了《深圳市基础教育布局专项规划(2022-203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建成一批高品质、集约共享的基础教育学校,可提供270万座基础教育学位;到2035年,规划预控基础教育学位364万座,建成学位不少于300万座。
目前,深圳的基础教育(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专门教育)在校生237.75万人。
也就是说,到2025年,深圳的基础教育供需矛盾,基本能够得到彻底解决。
如今的深圳,不仅是就业的天堂,也是宜居高地。当然,居住成本是深圳的一大阻力。
不过这个阻力,深圳市政府正在通过大规模建设保障房、公租房来解决。
次房改就是深圳于2018年打响的,之后中央在深圳经验的基础上,做了调整于2023年审议通过向全国推广,开启了全国第二次房改。
去年年底,深圳首批13个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也举行集中开工仪式,建设面积75.7万平方米,房源合计1万余套,是目前全国推出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城市。
中国超大特大城市的楼市,正在全面走向新加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