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不住了!今日护盘失败,问题出在这!谁该负责?
价值线 | 出品
热点 | 栏目
边江、小金| 作者
荆轲| 编辑
价值线导读
今天市场又是让人沮丧的一天,有绝望的财经博主呼吁:关闭中国股市。
创业板指数跌破1600点,续创4年新低,全市场上涨个股仅300余家,5000家下跌。
A股创业板本月跌幅超过15%,这不是一个正常的幅度。从3576点以来,创业板跌幅从未达到15%级别,即便2022年4月跌了12%。
历史上,创业板达到15%跌幅只有3次,2015年6月、2015年8月、2016年1月。但2015年都知道,创业板一口气从500点涨到4000点以上,后来有这个调整级别可以理解,而现在居然再次出现了该级别调整。
科创50跌到 700点了,从1726点跌了近四年,跌幅高达60%。
暴跌的双创,谁该负责?
救不动市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
抄底资金还在等什么?
其实,今天的护盘资金仍在行动。
沪深300ETF分时显示,今天盘中出现了三次放量拉升。第一次是从10点44分开始、第二次是从11点17分开始、第三次则是从下午13点30分开始。
可惜的是分时连拉了三次之后,不仅仅没有带动指数真正向上,反而从13点41分开始引发了新一轮更大的抛盘。
从创业板和科创板的分时走势来看,上证拉的时候,它们勉强跟随,一旦上证拉不动,它们就是向下稀里哗啦的跌。
多次尝试护盘却护不住,可以从以下3方面解释:
1、每次护盘的力度不够,也就是“子弹”不够,导致每次护盘都是稍微引导一下,没有持续强势的拉伸。
今天盘中有小作文称,仅针对股市的平准基金短期可能没有的,金融稳定法案里面提及的平准基金,但目前法案都还没有通过;取而代之的是降准,以及春节后降息(Ipr不对称降息),汇金只有3千亿子弹,从这几天走势看3千亿剩的不多了。
2、抛压太大,空头太强大,市场悲观情绪太浓厚。特别是成长股这一块。最近密集的业绩预告之下,投资者发现不少所谓的成长股已经不再成长。此外那些短期被拉了20%甚至更多的央企、国企,其中有大量的短线跟风筹码也需要不断兑现。
3、结构上,保“大”不保“小”的风格,难以激活市场的做多热情。
当前护盘的方向与大多数人的持仓似乎并不相符,对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来说,主要的仓位在成长系列,比如说新能源以及科技方向,但今天下跌力度最明显的有国证2000指数,跌幅接近3%,还有科创50指数跌幅达到4%、人工智能的跌幅达到2%、芯片的跌幅也超过4%、新能源汽车的跌幅达到了3%,可以说这些板块指数几乎都是机构重仓的风格,而在最近几天出现了全线下挫的情形。
显然,这轮救市是绕着双创走的。
不救,肯定 双创有着自身的问题,双创之中不少票虽然已经跌了不少,但是仍不便宜。
科创板跌到 700点了,从1726点跌了近四年,跌幅高达60%,连跌九个月,这已经算跌的够狠。但是,目前科创板总数569只股票,动态市盈率的中位数居然还高达60多倍!
创业板本月跌幅超过15%,这是一个正常的幅度吗?从3576点以来,创业板跌幅从未达到15%级别,即便2022年4月跌了12%。但是,目前创业板动态市盈率的中位数还高达40多倍。
之前为什么给的贵,因为有高成长的预期,现在很多票的成长被证伪,给不了高估值了,很多表面的成长,其实就是周期,甚至连周期都不如,是“化妆”,甚至是欺骗。
再看美股中小盘股票的市盈率目前才25倍(根据2024年1月20日网上的数据),人家是涨了十几年,涨了几倍,现在市盈率才25倍!
问题出在哪里了?一目了然!
注册制之后双创板块都上的什么公司?都给的什么发行价?监管层真应该好好回溯一下。
这几年上的几千只新股里面,水分真的太大,估值真的给得太高,一上市原形毕露。这不是纯纯坑害二级市场的散户吗?
肥了谁,割了谁?这次双创暴跌算是对违背市场规律的一次总清算!
谁又该为这次的人祸负责?需要一个说法。
如果撇开国际因素,只审视自身,今年“弱现实”打了“强预期”的脸,是各成长行业的普遍现象。
消费疲软,地产暴雷,外贸遭遇壁垒,热门行业仍在大干快上,卷得飞起,产业出清遥遥无期。
以汽车行业为例:
截至上周末,A股2023年预告亏损最多的公司是车企北汽蓝谷,净亏损52亿元-57亿元,另一家进入前十的公司的公司是赛力斯,预计2023年净亏损21亿元-27亿元。两家车企都是热门的“华为系”。
北汽蓝谷近六年内通过四次定增进行“输血”,累计募资金额超四百亿,赛力斯2022年7月曾实施过一轮融资规模达71.30亿元的定向增发,今日的亏损,背后都是A股投资者买单。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代价是什么?
年后,网上流传一篇2万字长文《2023,汽车人为国亏本》揭露了当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惨烈:“这场价格战非常残酷,和大A一样,全球都在暴涨,我们暴跌了一年;全球汽车市场都在挣钱,以至于合资中方很长时间里根本无法说服外方在中国卖车需要巨幅让利甚至亏本。”
今天价值线研究院又看到一篇新闻,各个车厂纷纷提出了2024年目标,这些目标的总和已经超过整个中国汽车市场的容量了……
类似的新闻,我们在锂电行业看到过,在光伏行业看到过,在半导体行业看到过,在所有一地鸡毛的昔日热门板块中都看到过……
成长行业初期会吸引众多资金无序扩张,随后野蛮生长,在出清途中,一大批企业会被淘汰,结局无比惨烈。
而近年来,A股无节制的IPO和再融资,给行业内竞争力不足的企业喂了一口“老参汤”,由于缺乏相应的退市手段,出清的阶段被人为延长。
A股投资者就是那个给快死的病人喂参汤的人。
美股科技公司可以长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龙头公司FAAMG(脸书、苹果、亚马逊、微软、谷歌)无一不是行业内最顶尖的企业,有着广阔的护城河。这些企业能成长到至今,都经历过一轮轮残酷的泡沫破裂。
我们也许正处于这一“挤泡沫”的阶段。
A股底部在哪儿,
外资怎么看?
近期,巴伦周刊刊登了一篇文章,从华尔街的角度来看A股的底部何时能出现。
一些基金经理认为,现在中国股票非常便宜,已经做好了反弹的准备,不过,仍有投资者对影响中国长期增长前景的结构性挑战感到担忧。
大家都在等待中国经济的复苏。
有分析师认为:要实现持续反弹,需要出台更多实质性的消费刺激措施,或者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得到解决,以及中国一些行业盈利预期下调的现象减少。但半导体和可再生能源等中国政府大举投资的战略性领域盈利前景改善可能需要一些时间。
也有人担忧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
例如,在表示已经放松对科技行业的监管之后,政府又推出了限制游戏过度使用和高额消费的监管草案,给互联网股带来压力。
也有分析师认为:占中国经济活动四分之一的房地产市场恢复稳定,被视为经济持续全面复苏的前提。
最终,一切还要经济数据说话。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