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观点看,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方式,也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恩格斯曾说过,马克思主义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后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著名演说中谈到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贡献时,对物质资料生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过经典论述,并称之为第一个伟大发现。由此,我想起了毛泽东的《贺新郎·读史》:“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没有劳动开启的人猿揖别,全部人类史只是动物史的继承。
劳动的基本方式是物质生产,即生产人类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有人说,历史唯物主义没有什么,无非吃饭哲学。这话一半对,一半不对。民以食为天,倘若没有吃的,人类不可能生存。但以吃来概括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肯定是不对的。生存和繁殖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基本条件。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不止于吃饭。劳动生产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蕴含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生产劳动形成社会生产力,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形成相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构成经济基础,在经济基础上矗立着上层建筑。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的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阶级和阶级关系,并开始有阶级斗争。当社会基本矛盾激化时,阶级斗争随之激化并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方式,从而推动社会形态的发展。这是一个相互联系、具有历史性和逻辑性的完整结构。古今中外,只要是人都得吃饭,但几千年来并没有从吃中吃出这些规律性论断。把历史唯物主义归为“吃饭哲学”显然是简单化甚至庸俗化的说法。
劳动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说人有思想、有意识,或说人有道德观念等,都有一定道理,但这些并非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而只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某一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与动物的其他区别,包括思维能力与道德自制力的区别,都是从劳动中发展而来的。
劳动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但人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方式是发展变化的。没有劳动方式和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不可能的。恩格斯说过,“劳动本身经过一代又一代变得更加不同”。确实,如果说农业社会的劳动方式和劳动能力发展落后,因而封建社会发展迟缓,那么资本主义社会则不同,因为“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
人类的劳动首先是体力劳动,即利用自身的自然力量进行劳作。体力劳动是人类社会延续了几千年的劳动方式。奴隶社会的奴隶、封建社会的农奴或自耕农,以及资本主义早期工厂中的劳动工人,主要是体力劳动者。随着社会发展,脑力劳动越来越成为一个独立部门,而且高踞于体力劳动之上。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发展到可以养活一批不用从事生产的人,于是出现了脱离生产的哲学家、文学家等。他们从事脑力劳动,但不属于政治经济学中的脑力劳动者。他们并不依靠出卖脑力劳动为生。他们或者是官员或者是大中小地主阶级,本身就是统治阶级的一员或依附于统治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则不同。当科学变为直接生产力,当脑力劳动者同样变为雇佣劳动者,变为资本创造剩余价值的工具时,蓝领工人与白领工人都是被雇佣者,成为阶级兄弟。《共产党宣言》极为深刻地揭示了这种关系的变化:“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
劳动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如果停止劳动,哪怕一两个星期,人类社会也无法存活。重视劳动,必然要重视从事劳动的劳动者。因为没有劳动者的劳动是不可能的。劳动是支撑整个社会的物质力量,而劳动者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体力量。重视劳动和重视劳动人民是不可分割的。在阶级社会中,劳动和劳动人民一直受到卑视。劳动者因为劳动的辛苦和地位低下而厌恶劳动;统治者不从事劳动却享受劳动成果,他们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并在政治上统治劳动人民。
马克思的劳动观,是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看法的一次根本性变革。没有这种变革也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在阶级社会中,劳动受到卑视,劳动人民受压迫,马克思称之为劳动的异化。劳动由异化劳动变成自由劳动,是劳动者的解放。让劳动摆脱谋生属性而成为自愿自觉发挥自己爱好、特长的活动,不只是马克思的愿望。罗丹在《艺术论》中也说,今天几乎所有的人都视工作为可怕的强迫劳动、可诅咒的苦役,而如果工作对于人类不是人生强索的代价,而是目的,人类将是多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