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野洋子的回顾展、贝聿铭的回顾展、最大规模丝绸之路艺术展......年初的这些重磅展览请纳入你的行程~小野洋子是现当代概念与表演艺术、实验电影及音乐领域的重要人物,她擅长在作品中用诗意、幽默且激进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念,积极参加反战和保护环境的社会活动,主要在美国、日本和英国工作生活。本次展览将回顾小野洋子逾60年的创作生涯,展出她的早期表演艺术、音乐、电影和纸上作品,以及“和平就是力量”、“许愿树”等长期活动项目。《苹果》(Apple),小野洋子,1966年小野洋子与「半个房间」,小野洋子,1967年整个时间线将跨越小野洋子个人生涯中的多个关键节点,包括1966至1971年在伦敦的旅居生活以及与约翰·列侬的爱情故事。展览将涉及备受关注或争议的艺术与表演作品,例如《切片》和《第4号电影》。前者是小野洋子1964年在京都音乐厅进行的行为艺术表演,她邀请现场观众上台用剪刀剪下她的衣服。后者是用人类臀部的近距离特写镜头构成的短片。
适逢波普艺术大师罗伊·利希滕斯坦的百年诞辰,阿尔贝蒂娜博物馆正在筹备一场全面的艺术家个人回顾展。本次展览将呈现利希滕斯坦的90余幅/件绘画、雕塑和图形作品,以纪念这位艺术家在当时美国艺术界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艺术家的早期作品——包括当时的时代偶像米奇和大力水手,到他标志性的黑白画,其作品取材于产品广告中的物体,珐琅工艺的风景画,以及释义毕加索、达利、基什内尔和波洛克等艺术家作品的画作。展览的一个特别亮点在于一件巨大的笔触雕塑,它从画布上解放出来,征服了这一展览空间。本次展览以法国尼斯马蒂斯博物馆(Musée Matisse)的馆藏为中心,聚焦于“剪纸”这一主题,介绍亨利·马蒂斯的绘画、雕刻、素描、版画、纺织设计作品和他的旧藏物品等。
20世纪初,马蒂斯作为野兽派的核心人物在巴黎崭露头角,最终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巨匠之一。马蒂斯的后半生大部分在尼斯度过,在当地的工作室他一边积极创作各种模型与装置,一边学习“剪纸”技法,他用剪刀裁剪上了色的纸张,再把它们贴在画纸上。《克里奥尔舞者》,亨利·马蒂斯,1950年,马蒂斯博物馆收藏《日本面具》,亨利·马蒂斯,1950年初,私人收藏马蒂斯的剪纸在日本鲜少展出,而本展展品包括在法国完成修复后在日本第一次公开的作品,是接触马蒂斯晚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表现手法的难得机会。此外,展览还着眼于马蒂斯在人生最后的时光参与的建筑作品——旺斯罗塞尔教堂,通过其建筑、室内装饰、圣衣等,介绍马蒂斯艺术的最高境界。
本次展览基于美国伍斯特艺术博物馆的收藏,追溯印象派在19世纪法国的兴起,其后向欧洲其他地区和美国的扩展,以及该艺术运动给艺术界带来的深远影响。伍斯特艺术博物馆是第一家收购莫奈、高更作品的美国博物馆,其印象派收藏不仅全面而丰富,也见证了印象派艺术运动的演变与扩展。《Le Lavoir 城堡》,Alfred Sisley,1876年《凯瑟琳·蔡斯·普拉特肖像》,John Singer Sargent,1890年本次展览共呈现逾30位艺术家的作品,既囊括莫奈、雷诺阿、毕沙罗等印象派创始人和代表人物的作品,也汇集玛丽·卡萨特、蔡尔德·哈萨姆等美国印象派画家的画作。大部分展品为首次在日本公开展出。
乔治·德·基里科是意大利画家,他自1910年起开始创作“形而上绘画”,通过幻想的风景和静物表现非日常的世界,对20世纪诸多艺术家和艺术运动产生深刻影响。《有红塔的意大利广场》,Giorgio de Chirico,1934年本次展览是近10年来日本首次举办大型德·基里科作品展,通过“意大利广场”,“形而上的室内”,“人体模型”等主题板块,全面追溯德·基里科近70年的创作生涯,深入探索他所描绘的形而上学世界。作为现代艺术重要流派——维也纳分离派的代表,克里姆特以重塑寓言和象征主义意象的方式,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深邃的哲学内涵而闻名于世。他的艺术创作贯串对生命、爱、死亡、永恒等主题的探索,以及对艺术形式和图像创造性的极致追求。本次由克里姆特基金会和奥地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处带来的28件版画作品,其中包括了《吻》《阿黛尔·布洛赫·鲍尔肖像I》《阿黛尔·布洛赫·鲍尔肖像II》《死与生》《朱蒂斯》等经典代表作品,串联起克里姆特的艺术生涯和关键节点,通过这次展览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象征主义艺术运动在当时欧洲艺术界以及当下的影响和克里姆特对后世艺术家的启发,探讨当代艺术在传统创新和科学之间的平衡。工艺美术运动是一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起源于英国的设计改良运动,由约翰·拉斯金奠定理论基石,威廉·莫里斯引领工艺实践,在1880至1920年间蓬勃发展,影响遍及欧美以至世界范围。工艺美术运动强调艺术与手工业的结合,反对工业生产和机械制造,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风格,推崇自然主义装饰和东方艺术特点。这场运动是现代设计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设计运动,催生了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对后世设计产生深远影响。《世界尽头的井》,作者/设计:威廉·莫里斯,插画:爱德华·科利·伯恩-琼斯,1896年
「草莓小偷」家居纺织品,威廉·莫里斯设计,1883年
床,罗杰·弗莱设计,1915-1916年
展览聚焦工艺美术运动,汇集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等机构和藏家的近200件藏品,分为开卷有艺、纹艺青年、饰艺向心、艺美之瓷、艺味其从、现代建艺6个单元,呈现工艺美术运动的发展脉络与代表人物,展示其在书籍装帧、插画艺术、家具染织、金属工艺、陶瓷装饰及建筑设计等领域的成就,探索这一运动对现代设计的深远影响。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波斯、阿拉伯为代表的西亚文明,一直是亚洲大地上最为灿烂的文明之光本展览汇集国内外8家考古文博机构代表性藏品,展品总数达266件(组),展现中国与西亚跨越千年、互学互鉴的历史,引领观众回顾丝路精神逐渐凝结的历史进程。伊朗地处西亚,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史前文化可追溯到数十万年前,先后建立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帕提亚王朝、萨珊王朝等,在世界上均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中国史籍中,西汉时称伊朗地区为“安息”,南北朝之后称“波斯”。作为东西方交流的必经之地,伊朗艺术融汇了不同族群的文化元素,影响了欧亚大陆的诸多国家和地区。本次展览汇集伊朗多家博物馆收藏的216件文物,从建筑、雕塑、陶瓷、玻璃、金属、书法绘画等多方面展示伊朗艺术之美,探寻交融互鉴的文明发展之路。
埃尔奥拉是沙特阿拉伯西北部城市。考古研究表明,这片地区在距今2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历史上,这里是丝绸之路和香料之旅的枢纽,是横跨阿拉伯半岛的骆驼商队的关键中转站,是众多宗教朝圣路线的交汇之地。本展览是埃尔奥拉首次向中国观众展示其壮观的自然风景、珍稀的考古文物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展品中,更是包括50件此前从未对外展示的全新出土文物,于故宫博物院首次面世。丝绸之路作为古代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连接了东西方文明。这条横贯亚欧大陆的道路,见证了历史上无数文明的兴衰更替,无论是古希腊哲学、佛教、伊斯兰教,还是东西方音乐、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都在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上相互碰撞、融合,创造出独特的文化景观。宝冠佛坐像唐龙门石窟研究院藏6000平方米的空间,展出包括来自10余省市自治区、35座城市的共500余件组作品。罕见集合了包括克孜尔石窟、库木吐喇石窟、柏孜克里克石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在内的7大不同风格的石窟艺术精华,以及现当代艺术和新媒体艺术作品。数字洛阳数字艺术作品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局部)“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作为史上规模最大的丝绸之路艺术展,从艺术的视角,通过绘画、雕塑、造像、器物等实物,并辅以声音、影像、多媒体等,多个角度来立体呈现丝路艺术的活力。当观众置身于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丝路时空”时,可以感受到文明交融与历史演进的震撼之美。
浦东美术馆首次联手苏格兰国立美术馆揭开新岁之幕。本次展览以时间顺序为参观动线,通过三个单元构建出20世纪初叶至晚期的超现实主义发展脉络,汇集达利、马格利特、恩斯特、米罗、贾科梅蒂、坦宁、瑞明顿、卡林顿、摩尔、托伊恩等超现实主义大师,以涵盖绘画、雕塑、拓印、拼贴、摄影、手稿和书籍等多形式媒介在内的120件重量级作品,串联起一场超现实主义百年庆典。展览还特别设计了具有镜面效果的导览册,由此复刻及致敬马格利特的作品《魔镜》。卡拉瓦乔是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意大利画家,他以精确生动的写实主义和充满戏剧性的明暗对照画法著称,独树一帜的画法造就了巴洛克画派的诞生,并为鲁本斯、伦勃朗等后世艺术家们带去深远影响。
《荆棘王冠》,卡拉瓦乔,1602-1603年,普拉托市维琴察银行收藏本次展览展出作品主要来自意大利博尔盖塞美术馆,是世界上收藏卡拉瓦乔原作最多的美术馆。展览展出《捧果篮的男孩》、《施洗者圣约翰》等6件卡拉瓦乔标志性作品,同时汇集逾50件受到卡拉瓦乔影响的同时代画家及后继者的作品,呈现巴洛克艺术的魅力。赫斯维克工作室由英国设计师 Thomas Heatherwick 创立于1994年,历经30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设计团队之一,完成了许多国际知名的建筑项目,包括硅谷的谷歌新办公总部、纽约集公园和表演空间于一体的“小小岛”(Little Island)、新加坡南洋理工学习中心等。赫斯维克工作室以人的体验为导向,致力于设计充满灵魂和趣味的场所和物品,并积极拥抱自然,让项目与周边环境建立更好的连接。本次展览着重回顾托马斯·赫斯维克工作室在上海的多个项目,包括天安千树、复星艺术中心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种子圣殿”。展览通过6个主题板块呈现英国赫斯维克工作室的逾30个建筑项目,带领观众了解工作室的设计理念与工作方法,启发人们思索建筑与人、与城市的关系。展览亦将介绍其最新的城市项目——位于上海徐汇西岸的公共艺术建筑“西岸漩心”(The Orbit),通过模型与图纸还原这座浦江沿岸新地标的诞生。本次展览由希腊共和国文化部牵头组织,呈现来自希腊14家文博机构的270件(套)展品,包括金器、青铜器、陶器、雕塑等门类。展览分为七个部分,以时间为轴讲述古希腊文明自史前到希腊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风貌。线形文字A泥版,约公元前1450年,干尼亚考古博物馆藏
本次展出最古老的文物之一是一件艾伊娜岛出土的女性雕像,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5300-前4800年。这件雕像塑造站立的女性形象,双臂交叉放在胸前,臀部硕大,属于新石器时代流行的自然主义雕像。该类小型雕像便于携带,可用于与生育和伟大母亲女神崇拜仪式有关的各种场合。另一件值得重点关注的文物为线形文字A泥版,是首次在中国公开展出。线形文字A(Linear A)是公元前1800年-前1450年克里特岛米诺斯文明所使用的一种文字,至今尚未被破译。
本次展览是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1917-2019)的首个大型回顾展。贝聿铭的建筑项目备受瞩目,纵贯七十载,横跨辽阔地域,包括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巴黎大罗浮宫、香港中银大厦和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这些地标奠定贝聿铭在建筑史和流行文化的显赫地位,其人生跟事业,亦由权力关系、复杂的地缘政治、文化传统和世界各地千姿百态的城市风格互相交织,形成绚烂繁富的经历。他的跨文化视野,为当代世界奠下了基础。展览呈现一系列绘图、草图、录像、模型、相片和多项档案纪录,全面审视他的建筑作品。展览将贝聿铭的作品与社会、文化及其人生轨迹交相对照,显示建筑和生活之密不可分。展览亦透过当代眼光去看贝聿铭的作品,同场展示多幅由新一代摄影师操刀的全新委约照片,呈现贝聿铭一些经典和较少人熟悉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