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近在咫尺的分离

近在咫尺的分离

社会
澎湃新闻记者 袁璐

陈建平喜欢红色,它热烈,有生命力。这是他的解读。尤其是在找到亲生父母后的一个月里,他经常穿一件红色的卫衣。

哥哥陈培霖不喜欢红色,“太过浓烈。”他有些嫌弃,但出门时,他还是套上和弟弟一模一样的红色卫衣。陈建平一大早出门买来的,一月很冷,他想为哥哥添件衣服。从小在不同的养家长大,这对双胞胎兄弟分离二十八年后,第一次穿上同样的衣服。

“你能认出我们谁是谁吗?”陈建平问身边的人。看着他们一样如弯月般的眼睛,浓郁的眉毛,稀疏的牙齿,同样的身高和声音。那人摇头。兄弟俩像恶作剧成功一般同时大笑起来。

1月6日,他们第三次相见,亲生母亲也来了。一个月前,他们找到了亲生父母。故事似乎有了结局。但寻亲成功,只是这个故事最浅表的部分。

陈培霖(右)和陈建平在襄阳第三次见面合影。本文图片均为 受访者供图

照镜子


十九岁那年,陈建平想知道,在同一时空里,这个世界上唯一可能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多年前离开汕头后,他又回到汕头,到处找工作。

六岁在广东村里生活时,两人就曾偶然相见。这一次,通过以前在广东的发小,他打听到陈培霖的QQ号。已有十多年没有联系,但发送好友申请时,他感觉像在寻找一个熟悉的朋友。 

陈培霖也在汕头,正为未来的生计发愁。看到好友申请,第一反应是,这小子真厉害,竟然能找到我。不过,他心里早有预感,这一天迟早会来。

童年时,很多次陈建平独自在养母孟运枝租住的村子里玩耍,听到有人叫他另一个人的名字。村子位于汕头郊区的未开发区,孟运枝当时是一名清洁工。

一天,孟运枝从邻居那里听说,村里还有一个孩子跟陈建平长得像极了。那家人在村西头开着饭店。

孟运枝家在村东,她带着孩子走了十多分钟,在西边的菜市场找到这家饭店,和他们家一样是土房子。她看到,一个和自己捡来的孩子一模一样的男孩走了过来。

两个孩子站在一块儿,她分不出谁是谁。巧合的是,两个孩子都是六岁。她的孩子叫陈建平,那个男孩叫陈培霖。只有双胞胎才会如此相像。她想。但孟运枝从未核实过自己内心的猜测。

从那以后,孟运枝有意带陈建平到这家饭店买吃的喝的。他喜欢吃店里的鸡爪,陈培霖的妈妈会多给他一只,有时还会塞给他一些糖果。

见到陈培霖那一刻,陈建平感觉像在照镜子。

他不知道陈培霖是谁,在孩子眼里,这只是一件“好玩儿的事情”。两个孩子你追我赶,从二楼追到一楼,又从一楼追到二楼,都说自己是哥哥。之后一段时间里,他们在村里碰面,互相看着对方笑。后来出于好奇,陈培霖会到陈建平家里找他玩。

孟运枝回忆,不知道什么原因,孩子有一天不再来家里玩耍。陈建平也去找过陈培霖,但很快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告诉孟运枝,说那家人不希望他出现在那里。

孩子在长大,孟运枝在变老。在汕头,她去工厂打过工,又去碎石厂搬石头。有次一大块石头从山上滚下来,差点砸到她,丈夫看到她两只手上磨出一道道伤口,不让她再去。她就推着三轮车在工厂门口卖馒头稀饭,那年头总有混混收保护费,找麻烦,她决定不干了,就和丈夫带着孩子回湖北襄阳老家种地。

离开广东之前,陈建平和陈培霖没有再见上一面。

两个男孩越过童年,步入青年。仍是一样深邃的眼睛,稀疏的牙齿。

2014年,重新联系上后,他们一年聊几次,每次都只问对方最近在哪里,工作怎么样,把各自困苦不安的一面隐藏起来。

他们从来不聊养育自己的家庭和家人。偶尔会提及在失去联系的几年里,各自的生活。

小学毕业后,十三岁的陈建平不想回学校,想出门挣钱。孟运枝觉得孩子太小了,“那会儿电脑热门”,她拿钱让他到郑州一家电脑培训机构,“先学门技术”。不到一年陈建平放弃了,复杂的编程字母令他头昏脑涨。

离开技校后,他想去大城市打拼。进厂打过螺丝,到北京、上海应聘过销售、保安。陈建平左手残疾,被拒绝了几次,说不适合这份工作。

他尝试送快递和外卖。有时赶时间,车骑快了,身体失去平衡,他会摔倒。骑慢了,送货迟到,又被投诉。他想养活自己,“路总要一步步走才行”。

有次送货途中,他靠路边骑车,身体突然失控,摇摇晃晃撞上另一辆电动车,车和人同时摔倒。他慌忙爬起来扶对方,对方注意到他只有一只手能动,就让他走了。

在大城市里四处碰壁后,陈建平回到襄阳,家人凑了几万块钱开了家餐馆,让他经营。但没几个月,他出了严重的车祸,小餐馆也因此关闭。

线上找到对方后,有一年,陈建平在郑州做跑腿,陈培霖刚辞了工作,跑过去和他待了一个月。他想知道陈建平的生活状况,想更了解他,也想照顾他。这是两人第二次见面。

陈培霖(右一)第二次和陈建平以及他养母家的两兄弟见面。

那段时间,陈建平按时上班下班,陈培霖每天买菜做饭。两人吵吵闹闹,依然像小时候一样争论谁是哥哥。有时,陈建平会假装妥协,但没多久,他又不服输,一定要争回去。

在别人面前,陈建平总是沉默寡言,很少有笑脸。但在陈培霖面前,他像变了一个人,喜欢咧嘴笑,和他打闹,斗嘴,似乎“有反抗一切的勇气”,不再是小时候那个被欺负不敢还嘴、没有力量的小孩。

两人嘴上没有明说,更没有想过去鉴定,但在心里都把对方当亲兄弟。

一次聊天中,他们互相问对方,想不想找亲生父母?答案是一样的,都说不想。

但陈建平心里一直有个声音在问,我到底是谁?怎么会被扔在路边?如果有一天找到生父母,他想质问他们,为什么要抛弃他?

陈培霖心里想的却是,只有生活不幸福的孩子才想寻找亲生父母。这个世界上,唯一和他血脉相连的人是陈建平。

暗影


陈建平一直想变强大,这种渴望始于他的童年时期。

小时候,陈建平经常听到“捡来的”三个字。在广东那个由外地农民工汇聚而成的村子里,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陈建平是环卫工人孟运枝捡来的孩子。

旁人的一字一句像烙铁,焊进他心里。再大一点,他明白了,自己是被抛弃的。“像垃圾一样”被人扔掉,又被人捡走。

陈建平童年的大多数时间在垃圾中度过。每次出去玩,路过垃圾堆,他学养母孟运枝那样,拿着一根棍子四处翻,翻到易拉罐瓶或者矿泉水瓶就捡一些回家,多少能卖点钱。晚上,他跟养父母一起出去,养父母捡瓶子,他拖着塑料袋。

贫穷弥漫在他四周。在城中村临时的家是一间松散的土墙房,不时有土块脱落,转角处四根开裂的木桩支撑着。房子大概十几平米,一半是灶台,一半是两层木板床。木板床上落满尘土,墙角堆满折叠的纸盒、积攒的瓶瓶罐罐。屋顶漏雨,父母用塑料袋蒙上一层。房子外杂草丛生。唯一令他欣喜的是,头顶的天空总是那么蓝。

陈建平小时候。

养父母舍不得吃穿。逢年过节,别人家里杀鸡杀猪,他家里没有肉吃。他心里想变强,“想早些适应社会,也想赚钱”。

不过,身世并不是他人生中的巨大暗影,他说,残缺的左手才是。他萎缩的左手像是身体多长出来的部分,完全动不了。他只能用一只手洗脸,穿衣,吃饭,甚至打架。

在学校的角落、村子的土堆里,总有一群同龄人围着他,拳头落在他身上,嘲笑声刺耳。他也不哭,只想挨过那阵时间,他便可以回家。

被欺负时,他让自己强大的方法是隐忍。放学回家后,孟运枝问他脸上的伤哪里来的,他说摔的。但次数多了,他瞒不住了,孟运枝要去找家长,陈建平拉着不让她去。理由是,他们是外地人,斗不过本地人。

有时弟弟被人欺负,陈建涛会帮忙反击。最后兄弟俩一同被揍得鼻青脸肿回家。陈建涛比陈建平大八岁,是孟运枝第二个儿子。他记得,小时候的一天,在广州打工的母亲电话里告诉他,给他捡了一个弟弟,现在家里负担很重,你要听话,好好学习。

父母捡来的弟弟,因为只有一只手,身体失去平衡,走路歪歪倒倒,大部分时间,都在地上趴着。

陈建涛记得,父母每天凌晨四点,拉着手推车到十几公里外扫马路。他留在家里照顾陈建平,喂他吃饭,帮他穿衣,视线不能离开他。

他用一根绳子绑住自己和弟弟的腰。陈建平摔倒了,哭着喊二哥,陈建涛让他自己爬起来,自己穿衣服、上厕所、吃饭。陈建涛想的是,希望一个胳膊的弟弟学会自己生存。

折翼的小鸟


面对左手残疾的孩子,孟运枝说,他像折翼的小鸟,“只剩一个翅膀,很难飞起来咯”。陈建平学走路困难,她扶着,让他慢慢地走,快要摔倒时,她飞快抱起。

1994年,湖北女人孟运枝到广东汕头打工,那年她34岁。临行前,丈夫对她说,你一辈子没有出过门,到了那个地方,能赚钱就赚,要是赚不到,你就当出去旅游一趟。

破旧的大卡车一路向南,走走停停,行驶了五天五夜。那时她有两个不满十岁的儿子,留给丈夫照顾。

工厂只招二十来岁的年轻人。那年冬天,在老乡的介绍下,孟运枝进到一个工艺品厂。每天她把头压得低低的,怕被老板看出年纪。她是流水线上的一名女工,用彩笔给玩具上色,每月工资三百元。

七八个女工围着桌子,每人在玩具上涂一部分,再传给下一个。孟运枝速度慢,面前总是堆了一大摊玩具。其他女工着急,便帮她画。但时间久了,总拖累大家,她过意不去,就辞了工。

孟运枝再次托老乡介绍工作。老乡说,现在年轻人都进厂了,正好缺扫马路的人,一个月工资四百元。她和丈夫商量后,丈夫卖掉家里的猪和牛,土地放到生产队,两个孩子送到父母家,也去广东和她一起扫马路。

每天天未亮,夫妻俩推着两轮车到马路上,借着路灯的光清扫垃圾。1995年12月的一天清晨,天微微亮,在一个车站旁的路边,孟运枝看到围了很多人。有来自安徽的、河南的、江西的民工,还有些年纪大的、不能进工厂,平日靠捡破烂维生的人。“他们都盯着一个苹果纸箱。”

孟运枝靠近一看,苹果箱里躺着一个小男孩。

孩子脸上都是泪,穿一件薄薄的小棉袄,裤子也薄薄的,脚上没有袜子和鞋。丈夫跟在她身后,催她赶紧把孩子抱起来。孟运枝解开外套上的纽扣,把孩子裹进衣服里。

她记得孩子很小,看上去只有两三个月。在她怀里,孩子安静下来,露出笑脸。孟运枝觉得孩子很聪明,丈夫也一直点头。

这对夫妻把孩子抱回出租屋。孟运枝用水兑上面糊,放进锅里熬烂,再一勺勺喂孩子吃。孩子总是笑,眼睛大又圆,睫毛长长的。

但孟运枝很快发现,孩子的左手一直不动。她掀开衣服发现,孩子左手小臂摸上去硬硬的,肿了一大圈,肩胛连接手臂的地方凹陷出一个洞。

她抱着孩子去药房,医生的诊断是骨头断了。接上后用夹板固定,缠好纱布。

夹板拆掉后,孩子的手仍不能动。孟运枝又去问医生,医生说没办法,这是天生的。她不信,又相继去了五家诊所,都说看不好。

陈建平到了两岁半,孟运枝和丈夫讲,孩子一只手残疾,那就让他念书,有了文化,生活会容易些。

扫了几年马路,孟运枝又换到一家纤维厂,专门给工人烧开水。工资多了几十块钱。每天上班,她把孩子带在身边。烧水时,陈建平坐在角落里,她叮嘱他不要乱跑。陈建平听话,丝毫不动。

捡了这个孩子,孟运枝想的是,再难也比她小时候饿肚子的生活强多了,起码有饭吃。街上菜贩扔掉的菜叶,孟运枝捡回家。路边家具店扔的木头,她捡回去砸碎,打个柴灶,省下煤气钱。

陈建平和孟运枝夫妇。

陈建平到了上学年纪,孟运枝找了所民办学校,花掉工资的一半。后来,他们搬进附近一间屋顶有瓦、土墙搭建的房子里,一年租金七百元。

陈建平会说话以后,孟运枝告诉他,他是捡来的,叫她阿姨就行。后来,她把湖北的两个儿子接到广州,陈建平见两个哥哥叫妈妈,也硬要跟着叫妈妈。同样的食物,两个哥哥少吃一点,陈建平多吃一点。

陈建平一天天长大,孟运枝不知道孩子的确切年龄,直到在村里遇到陈培霖。

“残破的青春”


当孟运枝见到陈培霖时,以为这对开饭店的夫妻是双胞胎兄弟的亲生父母,是他们抛弃了陈建平。她暗地里和这对夫妻怄气。

陈培霖身份证上的生日是六月初八,孟运枝看到后才确认,在陈建平的身份证上印下同一天出生日期,为他办了户口。

六岁的陈培霖第一次见到六岁的陈建平时,看到这个男孩跟他长得一模一样,心里好奇又惶恐。

那时他并不懂得血缘至亲的涵义,只是隐约担忧自己不是父母的亲生孩子。养父母似乎也在刻意回避这件事。

村里升起流言,他懵懵懂懂,但又不敢问父母。养父母在汕头这个城中村里卖快餐,顾客都是农民工。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好,但陈培霖要多少钱,他们就给多少。

他害怕,从此产生距离,彼此间竖立起一道隐形屏障。他也怕妈妈伤心,以为他想找亲生父母,会离开她,所以绝口不提。

直到十岁时,养父母主动告诉他身世的真相——他是收养的孩子。

在他们开口时,他已经知道他们要说什么。他心里有个声音在喊:不要说出来!不要说出来!最终,养父母还是说了出来。

疑惑贯穿陈培霖的整个青春。他好奇自己是哪里人。很多同学说他长得像新疆人,他知道那里在遥远的西北方。到底有多遥远,他没概念。

陈培霖小时候。

也是在和陈建平同样的年纪,陈培霖离开学校,不再念书。他说身世并未影响他和养父母的关系,但他的世界的确是在知道自己身世后变了样的。

小学六年级时,他就开始“学坏了”,沉迷网络游戏。不上学以后,他成天跟街上的小混混待一起,喝酒闹事。身上剩下十几块钱,就在网吧耗一个月。

养父母多次为他的行为“买单”,主要是以金钱的方式。当无法面对这样的自己时,他感到村里的生活压抑,一心想逃遁,想自由。

对养父母,陈培霖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有爱,有感激,也有愧疚。他说,如果不喝点酒,他不太愿意回想他“残破的青春”。

二十岁时,他真正开启一份工作,在汕头一家民宿做店长。原本有晋升机会,但他发现自己没有能力写一份工作汇报或者会议议程。前几年,陈培霖游历全国各地,在广州、成都、西藏等城市打工,当厨师或店长,生活两三个月,又换下一个城市。

漂泊几年后,他最终回到养父母家里。他度过的最美好的夜晚,就是在一无所有之后回到家里,精疲力竭,像条虫瘫在床上,听到养父母在门外窸窸窣窣忙碌。他内心才平静下来。

亲生父母的样子


2020年,在一场车祸中与死神擦肩而过后,陈建平想找到亲生父母。

陈建涛当时在工地监工,在旅馆见到弟弟时,他的脸和头严重变形,脑袋膨胀得像气球,面目浮肿到难以辨认。

他后来才知道,乘坐同一辆车的人把陈建平送到襄阳市里的医院,但因为没钱垫付,就把他放到轮椅上,推到医院附近的一个小旅社里。陈建平在旅社待了两天,没有续费,是宾馆的服务员打扫卫生时发现了他。

心疼和愤怒喷上来,陈建涛报了警。交警队的监控视频里,他看到司机踩油门,弟弟从敞篷车上掉了下来。车跑了很远以后,司机又和另外几个同行者回来看他。通过警方调查得知,车是借来的,司机没钱付医药费。陈建涛没钱请律师,最后事故不了了之。

陈建涛把陈建平送到医院后,因为没钱交医药费,陈建平在医院等了五个小时。第一天治疗费用三万块,陈建涛信用卡刷空了,钱还是不够,又找朋友借了九千。

陈建平车祸后住院。

在医院,陈建平做了开颅手术,昏迷了一天一夜。医生说时间耽搁了,人可能不行了,下了病危通知书。但他活了下来。

在医院醒过来时,陈建平生平第一次有股想找到亲生父母的强烈冲动。

昏迷的两天里,就有一个意识在他大脑中盘旋——如果就这样死去,我连亲生父母在哪里都不知道。这像一根刺扎进他肉里,越扎越深。清醒后,陈建平告诉陈建涛,他想知道亲生父母的样子,也想知道他为什么会被抛弃。

原本还有第二次脑部手术,但因为没钱,陈建平能下床走路以后,便悄悄离开了医院。

陈建平车祸醒来后。

直到出院后,陈建平才把这件事告诉陈培霖。陈培霖说,自己当时脑袋突然一片空白,也不知道怎么安慰弟弟。陈建平反过来安慰哥哥,说自己活了两次,车祸发生那天,病危通知书下达那天。

很快,陈建平开始寻亲。去年年初,他联系上一名寻亲志愿者,得知可以去派出所采集血液,录入全国打拐DNA数据库。陈建平做了采血入库,当时除了陈培霖,没有匹配到其他人,做祖籍分析,也没有任何线索。

在找与不找之间,陈培霖与陈建平展现出了不同的态度。他很坚决不同意找,理由是:“父母想你,自然会来找你,这么多年了,没人来找,如果血库里匹配不到,反而会失望。”

经历了这样的失望,陈建平差点也决定放弃了。寻亲志愿者每天仍发微信给他,鼓励他再做一次。他又将血样寄到浙江台州市一家能做祖籍分析的公安局。十九天后,有了结果:广东湛江市吴川市覃巴镇的两个村子。他把这件事告诉给陈培霖。

陈培霖在抖音上搜索两个村庄的人,再发私信询问谁家丢过一对双胞胎。问到的第三个人,便是生父母家的邻居。家人拉了微信群,做了特征比对,陈建平知道,这次成功了。

去年12月,他们做了第二次DNA鉴定。等待的半个月里,陈建平每天失眠,害怕比对失败。

鉴定结果出来了,通过微信视频,陈建平第一次见到生母符秀兰的脸。

视频另一头,女人泪流满面,一直说对不起,他不是被抛弃的。陈建平脑袋嗡嗡的,像穿行在云雾里,看不清母亲的脸,嘴巴机械地一遍遍说着,你不要哭,你不要哭,过几天我就回去了。

1月6日认亲,陈建平第一次回到陌生的家,“像做了个梦”。

他看过无数寻亲的故事,大多是父母找孩子的,很多孩子是被拐卖的。找到亲生父母后,他从他们那里得知,自己的情况更复杂,先是被生父母送养,他不知道中间是否经历被人贩子贩卖,最后自己被遗弃了。

说这句话的时候,他脸上露出羞涩的笑容,很快又恢复平静。他分析,父母找孩子难,孩子找父母容易些。

知道陈建平回去,半生生活在湛江吴川一个村庄里的符秀兰提前腾出一间房,买了张床和被子,杀了养的猪和鸡。

陈建平摘掉棒球帽,露出左前额那块凹陷的头皮。她看到孩子车祸受伤的脑袋,心一直揪着。

那天,陈培霖没有出现。

每一天如同昨天


符秀兰坐在沙发的另一端,穿着一件淡粉色的呢子大衣。认完亲后,1月12日,陈建平带着她回了一趟湖北襄阳。

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经过七八个小时的车程,她面容疲惫地倒在沙发上。

孟运枝比符秀兰大十四岁,和陈建平一起认亲时,她见到了这个素未谋面的女人,自己养子的生母,也听说了她的故事。

符秀兰骨子里有反传统的一面。她出生在海南的一个小村子,从小放牛放羊长大。十七岁时,因为不想在家人催促下嫁人,她偷偷乘船,跑到广东湛江吴川一带的鞋厂打工。家人到处找,她不敢回家。

在吴川,她遇到了后来的丈夫。这个开摩托车载客的男人比她大二十二岁,“人很善良,从来不骂我”。两人日久生情,后来结了婚。

婚后,丈夫借钱买了一辆面包车,到深圳拉客。有次遇到人抢劫,被人打伤,钱被抢走。后来又出车祸,撞了人,赔光了钱,车也坏掉。他们的生活渐渐没落。

那时,符秀兰第三个孩子即将出生。出现妊娠反应那天,她一个人在家,肚子疼起来,她去找村里的接生婆。结婚五年时间里,符秀兰生下四个儿子。

第六年,她再次怀孕,那时她二十五岁。她想生下来,但丈夫担心养不了,于是她去医院堕胎。医生劝她不要拿掉孩子,很危险。她自己也不忍心,就放弃了。

她起先不知道,自己肚子里孕育的是一对双胞胎。

符秀兰回忆,在生双胞胎时,肚子痛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第一个孩子出生后,疼痛缓解了些。她以为结束了。接生婆说,还有一个,你肚子里还有一个。

第二个孩子生出来,她看到孩子的一只手淤青,逐渐变黑。接生婆说被血堵住,就在孩子手臂上打了一针。后来孩子的上臂肿起来。他们带孩子去了两次医院,但因为没有钱,没有治疗。孩子的手垂在那里,一动不动。这成了陈建平残疾的左手。

孩子们一个个来到世上,符秀兰无法喘息。丈夫在外打零工,她不能同时又种地又照顾六个孩子和年迈的婆婆。实在忙不过来,她让七岁的老大和六岁的老二照顾几个弟弟。她种田时,孩子们在家里饿得哇哇哭,大儿子负责煮饭喂弟弟们。

符秀兰说,很多人知道她生了六个男孩,有人找到丈夫,问他想不想送养,有一家是老师,说是生活好过,可以给孩子治病。她想了几天,如果一起收养双胞胎兄弟,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她就愿意。

她记得,那天是农历十一月,下着雨,接走孩子的中间人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穿着雨衣。两个孩子递过去后,符秀兰转过身去,不敢多看。

送走两个八个月大的孩子后,符秀兰夫妇带着四个孩子回了海南,老家的父母能帮她带。几年后,一家人又回到广东生活。符秀兰去找中间人打听双胞胎的消息,但中间人已经不知去向。

二十八年里,符秀兰深信两个孩子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孩子受伤的手也得到治疗。按她的说法,她想知道孩子们在哪里,托人打听,但一无所获。

孩子们都已长大,但符秀兰的生活更加沉重。丈夫中风二十多年,大儿子有精神分裂症,四儿子有红斑狼疮。她的每一天都如同昨天,帮人打零工,仍然是有时种田,有时养牛,一天挣个一百块,有时能到一百三。

1月12日,符秀兰来到襄阳,她想当面感谢孟运枝。和儿子相认前,她从没说过普通话。很多想说的话,她无法形成流利的语句。

有媒体让她对着摄影镜头,说一句,感谢孟运枝养了自己的孩子这么多年。她嘴唇抽动几下,神色紧张,始终说不出一个字。她用一只手捶着胸口,最后,转身在孟运枝身前跪下,反复说着“谢谢”。

孟运枝弯腰扶起她说,你是女人,我也是女人,我懂你。

在符秀兰的命运里,孟运枝看到了自己的命运。她有很多疑问,但不忍心再问符秀兰了。

符秀兰(右)到襄阳感谢孟运枝,两人拥抱在一起。

疙瘩


1月12日的饭桌上,陈建平坐在生母和养母中间,分别为她们夹了一块鸡肉。

饭后,一家人闲聊,孟运枝对他说,“我这一生让你吃了不少苦头。”他不停地摇头,站起身,搂着她的肩膀,扶她坐到沙发上。

陈建平说,现在他有两个家,两个妈妈。孟运枝说,她老了,能为孩子付出的不多了。当孩子跟她说想找亲生父母时,她心里反而是高兴的。“孩子应该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安排生活。”

孟运枝整个身子陷在柔软的沙发里。她摊开双手,放在自己身旁,手很瘦削。

陈建平坐在生母和养母中间聊天,原生家庭的三哥也坐在旁边陪伴。

符秀兰到襄阳的第二天,陈培霖也去了那边。有人问他,为什么来?他说,自己只是在早上睡醒后,心里有股冲动,但说不出来原因,好像有什么东西指引着他。

陈建平认亲六天前,陈培霖去了一趟生父母家。生父母家在粤西,养父母在粤东,相隔约八百公里。

这次见面,陈培霖跟堂姐堂嫂聊自己的生活,但几乎不跟生父母说话。符秀兰杀了两只鸡炖给他吃,想靠近他,却又不敢。

认亲仪式前两天,陈培霖把找到亲生父母的事情告诉了养父母。那天是1月4日,他心情沉闷,和养父聊完之后,跑去外面喝酒,凌晨两三点才回家。

他反锁了房门,养父站在门口,隔着门一直问他去不去认亲仪式,他说不去。以前,养父母跟他说过,有机会就去找一下亲生父母,这样能知道根在哪里。但他过不了自己那一关。

时过境迁,很多细节已经混乱。陈培霖过去从养父母那里听到的自己身世是:他们在路边摆小吃摊,有一男一女抱着一个孩子出现,两人瘦巴巴的,用潮汕话说自己生活困难,问他们要不要领养这个孩子。养父母看孩子朝他们笑,觉得有眼缘,就把孩子抱回家,只给两人一些营养费。

陈培霖一直相信,自己是养父母收养的,而不是被贩卖的。至于中间经历了什么,没人知道。

但他仍对这场事先预谋的分离耿耿于怀。对于生母的说法,他有疑问。尤其是当他有了女儿后,对于父母送走自己的行为,更难以理解。

他心里的另一个疙瘩是,就算这次,也是他们找到生父母,而不是父母主动找到他们。他坚定地认为,“爱你的人,会想尽一切办法找到你,就算找不到,也是一种毅力和勇气。”

认亲当天,是他在六岁之后,第三次见到双胞胎弟弟陈建平,也是二十八年里,第二次见到亲生母亲。

他觉得自己和弟弟有情感纽带,“相见时,不觉得陌生”。但面对符秀兰,他无法理清内心复杂纠结的情感。有媒体让他面对摄影机镜头叫一声妈妈,他拒绝了。他形容那种感觉像有水泥封住喉咙,他喊不出口。

陈培霖想,他和弟弟的人生轨迹早已被改变了。他无法真正回归到原生家庭里。看到弟弟沉浸在刚获得的幸福感里,他不忍心破坏。

在襄阳和弟弟见面的第二个晚上,陈培霖一口气喝了三瓶啤酒,脸上泛出红晕,倾靠在酒店沙发上。他点燃一支烟,才坦露自己内心的想法:“其实我只在乎我这个弟弟”。

他知道符秀兰不容易,“但是每个人要为自己做的事付出代价”。他说的代价是指,亲生父母和子女之间情感的丧失,以及他内心的疏离。

陈建平知道哥哥的心思,他觉得,自己和哥哥的人生经历不一样,暂时不能接受生父母,也有他的道理。

在襄阳,符秀兰第一次到陈建平生长的地方,他带她去当地一个仿唐朝建筑的景点。母亲换上唐装,化妆师为她化妆。他偷瞄了一眼镜子里的母亲,又羞涩地把头扭开。

符秀兰能感受到,两个孩子对她的态度不一样。在他们相处的两天里,陈建平给她夹菜,一直喊她妈妈。而陈培霖从来不敢正视她,符秀兰的目光总是追随他,他会故意避开她的视线。“我从小到大不在他的身边,他肯定不能接受我”,有时,她会喃喃自语,“做母亲的,很想自己的孩子的。”

用陈建平的话说,生母是“一个苦命的女人”。只要有活儿,她就去干,种玉米、辣椒,插秧。“挣一天吃一天”。因为要照顾中风的丈夫和两个生病的儿子,她不能离家太远。

人们会说,阿兰呐,你这么拼命干活干吗?你生这么多孩子,全部出去打工,一个人每月给你1000块,你不用种田了,够你吃了嘛。符秀兰说,没人知道家里真正的样子。

陈建平知道原生家庭的情况后,二十多年里积攒的怒气瞬间消散。关于过去,他不想再问。

与此同时,他感到压力从四面八方涌来。生父今年76岁,患有痴呆,家里全部靠符秀兰一人支撑。他想帮助他们,却又无能为力。挫败感从养父母的家庭延续到生父母的家庭。

从车祸到现在,他没有能力挣到第二次脑部手术的费用。有时,脑袋隐隐作疼,神经像被撕扯,他反应明显迟钝了些。

冬天路滑,他有次骑车摔到头,在某刻突然失去意识。清醒过来,他记不起自己怎么摔倒的。但他会立马下意识爬起来,好像这样就不用去医院,不用花钱。

他想找一条出路,开起了网络直播。在亲生父母家里时,他和陈培霖直播连线,亲生父母和三哥出现在画面里。

“你大哥呢?”陈培霖问。

“什么你大哥,还不是你大哥。”陈建平怼了回去。

“我还没认呢。”

“你认不认都是亲的。”

大哥因为有精神分裂症,大多数时间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陈培霖让陈建平多带他出去走走,心情会好些。

陈培霖认为,直播带货这条路相对轻松,适合弟弟,但他又害怕弟弟在网络上说错一句话,遭到黑粉攻击。令他苦恼的是,他自己也挣扎在生活中。去年,他回到村里创业,从养父母和朋友那里借钱,凑五万开了家快递驿站,但一直亏损。刚出生七个月的孩子嗷嗷待哺,家里的开销主要靠他一个人支撑。无力帮助弟弟,他也会自责。

在湖北襄阳团聚的第三天,兄弟俩见面,只有这时,生活中的苦闷会暂时消退。

他们仍像孩童时期那样打打闹闹,互相掐对方的脸。一个趁另一个不注意,跳起来压到对方背上,一不小心,一个趔趄,两人跪倒在地上,一阵哄笑。



本期资深编辑 周玉华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一包多用Keep健身包!轻巧能装、干湿分离,随时都能美美哒~靠!40个亿的分手费....2024年还会好吗?看王煜全用GPT的分析成果|直播预告新美剧: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J Mol Biol | 清华大学李海涛/高军涛合作揭示SPINDOC 衰减Spindlin1转录共激活作用的分子机制赖清德当选后的分析、思考与展望(深度)2024年还会好吗?看王煜全用GPT的分析成果矛盾的2023年:中国零售业的分化之年"世界末日时钟"再次揭幕:人类距离毁灭仍近在咫尺面对关系中的「分离焦虑」,如何进行调节?【模板】以AD为例,如何设计课题、把疾病进一步区分为不同的分子亚型Nature子刊 | 西湖大学施一公团队揭示剪接体进行分支位点选择、校正的分子机理张杰,于凌晨2点01分离世!华为&中科大提出TinySAM:手机就能实时跑的分割一切模型【唱坛好声音】叉总艾喝茶战队PK 【和解局】by Amy之声儿子丢掉了我认为最不会丢的分,这事真不能松懈!抄巴菲特作业的机会近在眼前电影剧作中事件的分场思维有哪些?336的分数rebuttal后666,中稿 ICLR!春节还未回家,我先对猫患上了分离焦虑Science | 科学家揭示癌症免疫疗法诱发患者出现结肠炎的分子机制抢救无效,于凌晨2点01分离世!闹心!这种不算常见的病,最近在学校传开了真正的艺术!SpaceX星舰助推器热分离男孩持优待证乘车被质疑,这个证的分量你知道吗?国内视频生成爆发前夕,我们组织了一场核心玩家都参与的分享交流会Flink 十周年专访莫问:存算分离 2.0 架构的探索与展望「第一期」THINK Talk——来自四位IMO金银牌的分享写在《冷却的不止季节》之后谈一段好的爱情,我们需要完成「第二次分离」世界的西化和反西化从破产角度看资产处置:债权、知识产权和物权的分析与应对肺癌细胞如何逃脱放射治疗?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人员为肺癌细胞耐辐射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无题中国与俄罗斯的分歧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