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关系中的「分离焦虑」,如何进行调节?
诞生之初,与母亲温暖的子宫分离,进入未知危险的世界; 上学工作,与熟悉安全的环境分离,学着独自应对困难和挑战; 关系耗尽,与昔日的恋人朋友分离,重新适应一个人生活; 慢慢老去,与亲人阴阳两隔的分离,逐渐习惯孤独与伤心……
大家可以先通过一个例子感受一下「分离」:
当你丢失了钱包,你的心理感受是什么样的呢?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觉得难受或是很焦灼,毕竟损失了钱财。
“我怎么又丢钱了?我这个人就是一个破财的命!”
“我连钱都掌控不了,肯定也挣不了几个钱。”
“我以后肯定还会丢,钱包放在哪都不安全......”
当我们被这种远离实际情况的焦虑、恐慌、自暴自弃所裹挟;
我们的心理现实就会被负面的情绪和经验所占据,不断放大,越发地难以忍受失去、分离。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分离」难以承受,往往是因为客观现实和心理现实无法自洽。
在关系中,这种感觉更为明显。
“我和他白天工作,晚上陪孩子,他一发工资就会上交,但我们之间除了孩子和钱,也没什么可聊的,感情淡的就像是舍友。”
可以感受到,小芳知道这段关系已经失去了激情,枯燥无趣。
“但他出轨这件事,还是让我觉得很崩溃,我根本无法忍受。”小芳的情绪激动起来。
而当我问及小芳是否想好要离开这段婚姻时,她又十分矛盾:
“我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更好的,抚养孩子怎么办?还有钱的问题?
但是对于:
离开关系,能不能承受经济压力?
会不会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是否可以找到更好的?
这些都是不确定的。
那如果留在关系里,
老公会不会发生类似的情况?
这段关系是否值得信任?
这些问题也是不确定的。
也正是因为没有发生,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所以无法去评估。
那么,这种不确定性就会带来夸大的心理负面经验,让我们对于未发生的一切充满了恐惧,加重我们对「分离」的痛感。
这些都会辅助我们看清自己,了解自己面对分离的担忧和恐惧究竟是什么。
2.区分“客观现实”与“心理感受”
你说的这个一定会发生吗?
你觉得如果离开他,生活真的就无法进行了吗?
小芳会开始思考她的担忧,也会重新以更加客观和理性的角度去评估离婚这件事。
当然,有的伙伴可能会想:
我的朋友和家人也是这么开导我的,为什么我还是会被情绪陷落呢?
在这里,咨询师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同理和抱持;
咨询师会在一个更包容的关系里,在足够理解了情绪和需要的时候去澄清和面质。
这种情况下,来访不会觉得被冒犯,反而驱动了他们深入探索自我。
世界是不确定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瞬息万变。
很多时候,我们真正害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过往经验带来的弥散式的恐惧,这种恐惧和焦虑恰恰没有边界。
所以确定感是我们建立安全感的基石;
尤其是当外在世界不确定的时候,我们内在的边界可以帮我们获得掌控感。
比如小芳可以更加具象地去思考:
独身生活的状态是不是我能够接受的?
离婚后每个月我能承担的经济支出是多少?
如何分工给予孩子相应的支持与陪伴......
这些都是我们内在可以寻找的边界,只是每个人的面对的课题不同,所以情况不尽相同。
当然,除了理性的分析,有一些问题的答案还需要我们的成长经验,需要我们在关系中获得。
就像是有的来访会觉得:我在关系中,感觉难以信任对方。
那么,你可以先尝试去信任你的咨询师,和他一起讨论曾经经历的那些信任和不信任的事件。
要知道,在关系中去澄清过往的经验和现实,比理性分析更有用。
在这个过程里,咨询师也会给你一个安全、信任的关系,鼓励和支持你去尝试新的关系与体验。
也会帮助我们在无边的不确定中,寻找自己内在可以承受的确定边界,在一个疗愈的关系中一起成长。
当然。如果你有需要,我愿意陪伴着你,去了解属于你的分离的痛与挣扎,倾听你的真实想法,无条件接纳你的情绪,帮助你更好地完成「分离」。
本文的观点和素材来自周文祥老师的直播讲述。
周文祥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