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如何让孩子找到热爱,不再“空心”?听一位有趣的哲学践行者讲述自我探索和发现之旅

如何让孩子找到热爱,不再“空心”?听一位有趣的哲学践行者讲述自我探索和发现之旅

教育

点击名片,关注我们

支持童行,请:

点击上方名片进入公众号主页-

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写在前面

很多人对哲学有误解,要么觉得“学这个吃不上饭”,要么觉得“虚无缥缈,跟我们没什么关系”。


苏格拉底曾说过“认识自己才能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是认识世界的前提。


多少成年人到了三十来岁,突然对眼前的一切感到迷茫,觉得浑浑噩噩这么多年,连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想要做什么都不知道。孩子如果在特别擅长自我觉察的年纪没有接触哲学,而是被学业盲目地带着走,到了中年也会出现这样的困惑和危机。


今天的对话嘉宾是范以文,是童行热门课程世界之旅、哲思之旅的主要课程设计者,一个有趣的应用哲学践行者。听听他对儿童学哲学的看法,看他是如何从自我探索之旅中一步步发现热爱的,相信家长们不仅对自己找到热爱会有启发,也会对孩子的喜好发掘更有觉察。


这是景芳和范以文的直播对谈精华整理。看完整视频回放,请:

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蓝字“视频号:童行书院”-进入视频号主页,关注后点击“直播回放”栏-看完整视频回放。



 周二

思维 🌏

全文共4056字,阅读时间11分钟


🌿🎨🌏














嘉宾介绍

范以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学士,资深科普专栏作者,法国应用哲学院受训哲学咨询师,儿童哲学教师、成人思维教练。



我当初以科学老师的身份加入童行,做的是科学课的教研,现在是一个自由职业者,做成人和儿童哲学思考的相关教育工作。


我是学物理的,当初读博没有读完,出国留学又回来,最后走上了哲学道路,这个跨度比较大。今天谈一谈孩子跟哲学的关系,以及我是如何一点一点找到热爱的,希望能同时给大人和孩子一点启发。


为什么孩子也要学哲学&有什么好处


很多人对哲学有两个误解,一个是“学这个吃不上饭”,这就是张雪峰一听孩子要学哲学,整个脸都扭成这个样子的原因;一个是哲学家研究的东西都是虚无缥缈的,跟我们、跟这个世界都没啥关系,就不是正常人脑子里想的东西。


当然,学院哲学确实有些书全世界都没多少人能看明白,但应用哲学不是这样。


哲学每个人都需要,尤其是青少年更加需要。如果没有一些哲学的思考,我们对自我、对人生的意义、对他人,会有很多走不出来的困扰。


学哲学不是学像物理化学一样的学问,而是学的自我的课程,以及从自我去探究世界的本源,去探究人世间的基本规律。


苏格拉底说“认识自己才能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是认识世界的一个前提。


比如一个人戴着红色的墨镜,但是他不知道,他就出去看,那全世界都是红的。这个“认识自己”,其实就是让孩子能够意识到他带了一些红色的墨镜。


其实孩子处在一个理应特别擅长自我觉察的年龄,但是因为环境、教育和很多其它因素,孩子对于自己的很多事情都是蒙蔽的,他其实并不了解自己,并不能觉察自己,家长也没有办法去看见孩子。



课程上的一个案例——

我是如何“看到”孩子的


举个前段时间我在儿童课上印象特别深刻的例子。一个小男孩从第一堂课开始就能言善辩,动不动就引用科学家、心理学家怎么讲,还会编纂一些完全不靠谱的科学理论,还一定要给你一个解释。如果是出于本能,站在非教育者的角度会觉得这个孩子不是那么讨人喜欢。


但有一次我跟孩子们一起讨论画,选了6张不同风格的画,问最喜欢哪一幅,最讨厌哪一幅。这个孩子最讨厌的是玛格丽特的(跟一些潜意识、幻想的东西相关),原因是这幅画不切实际。


我就问他一个问题,说你头脑里能想象出来最恐怖的画面是什么?他说是一个无尽的空间,打开一扇门以后还有一扇门,无穷无尽。


我突然意识到,原来他对想象的无限性和不可捉摸性是有强烈恐惧的,这就是他为什么对科学如此依恋。


我们不是说科学不好,而是当我们对一个东西有执迷的时候,就应该有觉察,为什么我对这个东西有执迷。


然后我问他最喜欢哪一幅画,他说最喜欢一幅写实的蓝色绣球花,因为摸上去特别像羊毛,然后就拿了旁边一团东西在那儿揉来揉去。顿时这个爱辩论的孩子成了比其他小孩更像小孩的孩子。我就突然明白了,他如此执着于客观的科学的东西,甚至去伪造它,实际上是因为那种想象的不安全感。


所以有的时候人在一条路上走了很远,只是因为我们对另外一条路的那一小步有着无穷无尽的恐惧。


我们给儿童上哲学课,并不是让孩子思考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或者让他学会巧言善辩,而是让他从小能对自己、对身边的事物有觉察。大家最终会发现,很多人活到中年,想要活得更明白些,于是去看书、听课,做各种努力,想要获得的无非就是一些觉察。


孩子被“看到”后的意义和价值


景芳说:其实这个案例中的孩子是被以文老师真正“看见”了,是个幸福的孩子。当你理解到他的安全感和恐惧感的分布后,可以让他在有安全感的地方不那么执拗,在有恐惧感的地方可以小步尝试,就可以一点点破除恐惧, 调整成健康的安全感。这样他将来就能既保持特色又成熟稳定,还能够有灵动性。


什么叫看见孩子?其实就是看见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是我们儿童哲学课最希望能够达到的。不是说让孩子走进拮据螯牙的哲学世界,而是说把一些哲学的思考带到孩子的内心,让他看见的最终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每个成年人也需要这样对自己的看见被看见,然后才能够理解孩子的看见和被看见。



应用哲学是什么


以往哲学学院的哲学,是去研究过往的哲学家有怎样的思想。应用哲学不同,是回归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时代,他们在雅典的体育场或者是市民广场随机找一个人就进行哲学对话,或者是在宴饮的场合去做哲学对话,在对话当中让真理去生成。


所以应用哲学简单来说,是用一种对话的方式去跟人聊,使用的是语言,而且是相对来说比较日常的语言。


我的自我发现和探索之旅



一、选物理专业,国外读博一年后退学

我生活在安徽北边的一个工业小城市,大家都理所当然地选理科,也不知道为什么。又因为考的分数比较高,不想浪费一分,于是我就报了个当时比较高分的物理系,也是很诡异。


学校里出国氛围较浓,我就随大流出了国,但读到第二个学期就抑郁了。于是读了一年博士我就退学了。后来发现自己不是坐冷板凳搞研究的那类人。



二、迷茫之际按头读书,之后学德语法语

之后的几年我挺迷茫的,有一年把自己按到学校图书馆里去读书,给自己开了好多书单,读起来非常痛苦。有天突然想到一个同学说我有语言天赋,就跑去北京学了德语,又跑去南京学了法语。学完之后也没多大用处,但从读外语开始,我慢慢发现了自己的热爱,原来用语言交流才是我的热情。



三、写文章,做知识付费

之后进了童行书院写课程稿件,一开始比较慌,觉得自己能做这个吗?上学时候语文可不行。后来也做了一些知识付费的写作,比如给成人解读一本书,给儿童平台的一些写作。就发现自己很擅长用一些简单的、口语化的语言去解释比较复杂的事情。



四、学应用哲学,找到热情所在

因为头晕症一直好不了,我后来就稀里糊涂学了应用哲学。做完应用哲学,我就特别清楚自己喜欢干的事情了。原来我对跟人交流是有极大热情的,同时还喜欢探究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应用哲学再合适不过了。



梳理自我探索之旅,我的发现:

热爱什么不一定好命名,

要从生活细节去发现


一个人是由激情和热爱推动的。有时候家长会问孩子,你热爱的是哪一个职业?比如警察、医生,老师……


我们会发现热爱某一种职业有可能套不上,因为这个时代有很多新兴职业,不是传统的职业能够覆盖得了的,这是其一。


其二,有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职业,其实是由同一种热爱去推动的。比如我就慢慢发现我喜欢学语言,之所以喜欢学语言,并不是因为我对德语复杂的语法感兴趣,反倒是特别喜欢口语交流。


之前学英语,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口语最差的人,但是我发现自从跟了老外学了德语、法语之后,我的听说读写里头居然口语最好,基本接近满分。这是让我发现交流是我的热情的第一步。


小时候我的理想是当小卖部的老板,因为那时特别喜欢在我妈妈的小卖部里呆着,后来发现是因为在那里可以接触到三教九流的人,我是特别喜欢跟那些人聊天。


当然,喜欢沟通交流也可以去做销售,但我性格当中还有个特别想要做的事情,就是穷理。穷尽这个事物的道理,这就是为什么我学数学和物理会比较有激情,因为我觉得我可以去探索很深的道理。


后来回顾会觉得,无论是我去学德语法语,还是去给儿童成人写知识付费的稿件,还是去做哲学对话,其实都是用一种交流式的偏日常式的语言去探索问题,这个就是我的激情。


我就发现原来我从小到大一直都在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都在做这种交流的、探索的事情,只不过之前没有足够的觉察,我没有办法给它们命名。有了清晰的觉察过以后,其实之后该做什么事情也就更加清晰一点。


因此我特别想跟家长们说,热爱什么不一定好命名,也不一定非得是某项具体职业,需要从生活的一些细节中去发现。



景芳说:关于孩子的天赋,

很多家长有误解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


有的孩子可以在其他人都干别的事的前提下,自己很淡定地拼插积木。他不是说必须要融入群体,而是淡定地选择自己的路线,也没有很强烈的被排斥感,这就是天赋。还有个孩子会特别主动地去帮助别人,我觉得这也是天赋,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难识别到他人的需求。


这可能和家长理解的天赋不一样,家长理解的天赋其实是技能层面的,要么计算特别好,要么天生出口成章,要不然就是钢琴弹得特别好……


但像我也好,以文也好,经历了相当于大浪淘沙这么过来后,我们看的天赋往往是这个人个性上的特点:


它不一定是要有比别人强多少的认证,但只要这是你的一个特点,你能觉察到,那你一定可以把这个特点用到让自己觉得舒服的地方。这样你就能做下去,久而久之就能做好。所以我真心觉得任何一种性格都是一种天赋,你让它用到该用的地方,就能用好。



在童行,你也能找到这种热爱,也能发掘自己的天赋。


童行奉行的「通识教育」,注重的不是表面的学科成绩,而是提升底层的思维认知,从科学、艺术、人文全方面的发展。


在「共学营」,可以体验童行四大核心课程,了解为什么童行的孩子,会更有自驱力!


下方可1元体验!



童行书院「少年成长计划春季线上课」正在招募中,其中包括「少年哲学家」成长计划!


如果你对今天的文章内容感兴趣,如果你也希望孩子找到热爱,更能自我驱动,欢迎点击今日二条,详细了解「少年哲学家」成长计划哦!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互动话题

你认为哲学虚无缥缈么?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少年成长计划,正在招募中!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牧笛吹响降级的笛声,大A股是涨是跌?渴望能够见到你的夜晚充电时插头一拔,澳女竟发现“脏东西”流出!翻开墙后瞬间后悔:没想到买了个“空心房”莫斯科近郊恐袭事件已致逾百人死伤!幸存者讲述惊魂时刻,事发地刚结束大型国际物流展用“爱心”“玩心”来教孩子怎么写作——记美中实验学校洛城校区初级中文写作课程琳老师圣丹斯第二天观影:从成长到热泪盈眶如何让孩子感觉自己被深爱?这5句话记得要常说(父母请收藏)二胎第4年,糕妈终于不再“端水”了?听完理由,妈妈们都乐了上TikTok惊见“分身”,美国女子找到失散20年双胞胎姐妹!当我帮儿子找到“价值感”,他终于开始努力学习了震惊!上TikTok惊见“分身”,美国女子找到失散20年双胞胎姐妹!绝了!豆瓣高达9.5分,培养孩子的哲学启蒙,靠这套书就够了…新质生产力践行者:卡奥斯的“感联智控数”尹建莉对话陈美龄:如果家长甘于做平庸的大多数,如何让孩子突出呢?纪录片如何进行一场富有探索和创造性的采访?光的哲学与艺术:从印象派讲起在无趣的生活中,请做个有趣的人佛乐: 《云海风林》我们常说的“真空”,到底有多“真”?又是如何“空”?晚读 | ​热爱什么都不如热爱生活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词条: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中的至善论阴差阳错出国门(3)胖东来一件羽绒服仅赚3毛钱,冲到热搜第一!孙周兴:真正好的哲学不回避生命中的痛苦与虚无揭榜|2023数字化践行者企业 TOP 20、团队 TOP 10、个人 TOP 10 花落谁家?“新质生产力践行者”赋能篇 | 卡奥斯为7大行业注入“新动能”“从座位缝隙看到持枪人士冲进来了”,亲历者讲述俄罗斯恐袭时刻杨瑾电影作品展 │ 《中国电影无界对话录:现实与独立的践行者》核心产品有望成为全球首款VDC疗法,这家先行者如何探索VDC未来之路?eBioMedicine | 线粒体DNA片段的缺失或能在疾病症状出现之前预测人类帕金森疾病的发生吴晓波:生活是中国人最大的哲学自信是孩子面对未来的关键!爸妈一定要教孩子学会“看见自己做得不错的地方”,让孩子提升自我价值感刷TikTok惊见“分身”,美国女子找到失散20年双胞胎姐妹!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上)TikTok惊见“分身”,女子找到失散20年双胞胎姐妹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