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家大儿子考上清华,二儿子也是学霸,我虔心取经,彻底折服但真的学不会...
年前学校开会,我有幸和一群学霸妈妈坐在一起。
她们是清一色的海淀妈妈,她们的孩子,一水的985,好几个考上了清华。
开会之外的所有时间,我都在跟她们学习和取经。后面好多天,我都在消化领会她们的精神,更在思考,我的选择和行动。
今天,我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她们的一些经验和建议,以及我的所见所思所想。
我先以A老师的经验为例,她的经验比较具有代表性。
她的大儿子700分考上清华,小儿子现在读初中,也是全校第一的学霸,据说其他老师也向她学习了很多。
一开始,我问A老师,她是怎么把孩子送进清华的。她说,自己其实没做啥,都是孩子自己学的。
如果止步于此,说不定我会真的以为,学霸是生出来的,我们只有干羡慕的份。
好在我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问了A老师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奥数要不要学、英语怎么学、怎么培养孩子的自驱力,等等。
A老师这才打开话匣子,一一解答我的问题。
比如,她认为,奥数还是应该学习的,可以锻炼孩子的数学思维,降维打击校内学习。
在老大的英语学习上,她当年用的抓手是《新概念英语》,从第2册开始,一篇篇课文背……
但最触动我的还不是这些学习技巧,而是她N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的陪伴。
A老师说,老大当年背《新概念英语》课文,她也跟着一起背,从没落过。两个人一起背,然后互相检查。现在她会陪老二一起听写单词,比赛谁正确得多。
两个孩子学奥数,她也跟着一起学。遇到不会的题目,她先问老师搞清楚了,再讲给孩子听。
她说,这样做有两个原因:
一是学习内容的比较难,孩子需要我们的帮助。
二是在孩子完全自主学习之前,需要我们推着走一段。我们陪着他们一起学,他们更有动力,更容易专注和投入。
即使有两个学霸儿子,A老师还是提醒我: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习是很危险的,他们年纪还小,管不住自己。
所以,她从来不让孩子去房间关上门自己学习、写作业,一直都是在她的陪伴下、视线范围内,即使打游戏也是在她的眼皮子底下(是的,学霸也打游戏)。
听她这样说,我心里有些犯嘀咕:孩子一直被家长推着学习,内驱力从何而来?
A老师说,她从孩子很小,还不是学霸的时候,就告诉他们要以考上清北为目标,一直告诉他们“他们可以”。
孩子听进去了,真的以清北为目标一直在努力。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在她帮助和陪伴下,孩子成绩越来越好、自信成就感越来越强;良性循环运转起来后,那个目标也越来越清晰、可实现了。
另一位同事B,她的孩子考上了985。她也是一样地陪前陪后,口罩期间,她更是从早上起床一直陪到晚上睡觉,丝毫不敢松懈。
我无比认真听了这几位海淀妈妈的经验,就差拿出小本本记下来膜拜了。
她们的经验,我翻来覆去想了很久,一方面是学习,另一方面是复盘和反思,自己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
1. 海淀妈妈的“鸡娃”,鸡得顶天立地
都说海淀妈妈最会“鸡娃”,什么规划路线,什么提前学,说得天花乱坠、神乎其神。
跟这几位清华妈妈聊完之后才知道,抛开那些不寻常的路径,绝大多数孩子要走的最主流的高考路线,“深远”且“落地”的“鸡娃”才是有生命力的。
“顶天”,从小引导孩子瞄着远大的目标,然后带着孩子一点点向着目标努力。
“立地”,在孩子还小、缺少内驱力的时候,陪伴他、帮助他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扶着他逐步进入自我效能的正向循环。
其间,不靠打骂吼叫而靠智慧和方法,轻推孩子脚踏实地、向前向上努力进步。
2. 海淀妈妈的“鸡”,从根本看“鸡”的是自己
相信大家都看出来了,海淀妈妈的“鸡”,根本上还是鸡自己。
光是同事A陪着孩子背下了全套新概念英语课文,相信没几个妈妈能做到(反正我是做不到)。
我还有位同事,我跟她说好了,等明年大宝上初中了,请她来做大宝的家教,她为了陪儿子学习,自学了所有初中课程。
海淀妈妈鸡自己,厉害的不是打鸡血式喊口号,而是扎扎实实地落实在每天陪娃的学习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耐心和坚持,既是夯实了孩子的学习,也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最生动鲜活的榜样。
同事A说,我陪孩子学习、他心里会想:妈妈都在认真背课文、默写单词,我怎么能不认真?
相比她们,我的确做得不够。
大宝的学习大部分是他自己独立完成的,我负责安排任务、督促和检查,发现问题再想办法解决。
上学期期末考试后,他还“埋怨”我,说他们班同学家长都天天陪着孩子学习,默写字词单词,只有他整天自己学习。
不是我找借口,我确实做不到她们那样,深度陪伴孩子。
大宝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刚生下二宝。虽然我也想、也努力多陪大宝,但年幼的二宝需要人照顾,我还有自己的两份工作,实在分身乏术。
我也跟几位同事说了我的情况,咨询她们的意见。她们讨论、商量了半天,最后也觉得,我这样的情况太难了,只能尽力而为了。
放在以前,我肯定不甘心,但现在,我越来越坦然接受这种的局面和结果。
每个家庭的条件、资源不同,学习先进经验自然需要,但不可能、也不可以照搬别人的所有经验,必须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相比她们只有一个孩子(同事A的两个孩子年龄相差14岁,生老二的时候,老大已经扶上路了),我有两个,家里的老人年纪偏大,很多事情只能自己做。
这是现实,我首先得接受,然后再在现实条件之下,谋划方式方法。
我会尽力去做,但不会难为自己。
还有一个更加重要、需要我们尊重的现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不能一刀切,必须因材施教。
人家孩子考上清华,我自然很羡慕。但不能因为羡慕,就指望自己家娃也考清北。适合人家孩子的方法,也不见得适合自己家娃。
还是之前文章里的那句话:
孩子更像是一粒种子,每一粒种子都有着不同的生长姿态,有的会变成一朵花,有的会长成一棵树……
我们更应该根据他们的天赋和特点,给他们提供适合的土壤和养料,让他们最大化地发展专属于自己的能力。
我们精心照料,相信孩子们会遇见更多的可能性,并且不断壮大,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不过,鸡汤之外,我还是要提醒大家,领会那几位海淀妈妈经验的底层精神,如果大家有时间有精力有毅力,建议吸收运用哈~
也许你还想看看
【这5部央视最新纪录片】
喜欢记得点亮小红心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