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一哥,无家可归
股价在两年半时间跌了近9成后,李宁似乎欲放手作最后一搏,但只开心了一天。
3月12日,据相关媒体报道,前奥运会冠军李宁正考虑将其同名的上市体育品牌——李宁从港交所私有化。报道称,目前多家私募股权公司正接洽相关事项,包括TPG、PAG和高瓴在内。
所谓私有化,实质是大股东通过一定价格(溢价占多数)回购二级市场股票,回购完后宣布退市,是一种主动退市方式。一般来说,上市公司私有化的原因通常是股价低迷,大股东认为市场估值已无法反映公司价值。
私有化传闻爆出后,由于潜在的溢价回购,李宁股价在3月12日一度涨超20%,当天该公司股价最终收涨8.07%。
不过,反弹势头昙花一现,李宁在随后的3月13日、15日相继出现了-3.39%、-3.72%的大跌,股价已回到传闻爆出前的位置附近,把受消息刺激而上涨的部分基本回吐,意味着市场对李宁私有化能否顺利推进持怀疑态度。
李宁方面若要完成本次私有化,背后资本需要撬动的资金高达数百亿元,金额不可谓不大。同时,国潮红利过后,李宁面临明显的经营压力,也使资本会否愿意通过高溢价来私有化打上问号。
更有声音质疑,考虑到难度之大,李宁私有化传闻更像只是刺激股价的手段,而非真正要落地的行动。股价走了一波过山车行情后,李宁本次“私有化”传闻出现的时机和动机,恐怕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会被不断拷问。
股价暴跌近9成
针对私有化传闻以及由此导致的股价暴涨,李宁方面在回应媒体时表示:“我们注意到了李宁有限公司股份近期的异常交易活动。经过审慎调查,公司董事会未发现这些波动的具体原因,并确认没有需要披露的内幕信息。”
在3月12日下午,李宁在港交所发布自愿公告称,注意到了股价和交易量不寻常波动,公司董事会并不知悉原因。该公告也意味着,李宁公司董事会并未否认私有化的可能性。
由经营决策和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李宁确实存在着私有化的可能性。
从当下李宁品牌的市场表现来看,李宁品牌被国潮过度化掣肘,导致在国内运动户外市场的蓬勃发展,李宁品牌获益不多,本土竞争对手安踏、特步等品牌反而发展高速,在市值的表现上李宁和安踏已经不是一个等量级别。
服装分析师程伟雄指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宁选择私有化,一就是有更多精力做好品牌中长期的投入与培育;二就是李宁回归A股的可能性也是存在,不至于在港股徘徊不前;三就是在国内或国际资本的加持下,助力李宁品牌深层次变革。
“李宁品牌现有的基本盘是良好的,同时也是中国运动品牌的国潮代表品牌,如何做大做强李宁品牌,同时有机会走向全世界,就非常需要通过市场或资本的力量再次改造李宁,让李宁能够用流行的语境和崭新的品牌形象迎接新的市场与资本拥抱。”程伟雄表示。
除了经营决策上的考虑,股价暴跌是“私有化”的另一主要因素。
此前,李宁港股股价由2021年的105.061港元一路下跌至今年初的14.94港元,累计跌幅超过85%。而在“私有化”传闻出现前,李宁方面为了呵护股价也是想尽了办法。
2023年12月12日,李宁抛出一份总额约30亿港元的股票回购计划。根据当时公告内容,李宁拟将回购不超过2.64亿股股份,约占发行股份总数的10% 。同时董事会决定,公司将于公告日起六个月内,拟动用不超过30亿港元的资金,根据购回授权不时于公开市场购回股份。
对于大手笔回购的原因,李宁公司彼时在公告中表示,董事会对集团业务前景及长远增长充满信心,其认为公司的现行股价低于其内在实际价值,相信现有的财务资源可让其实施股份购回计划,且根据该计划购回股份将不会对集团的业务营运或现金流量状况造成不利影响。此外,股份购回计划将增加每股股份盈利。
回购计划抛出后,李宁方面迅速采取行动。2023年12月13日至12月22日期间,李宁先后多次发布股份回购公告,累计回购4093.75万股公司股份,耗资约7.79亿港元。
不过,从李宁随后的股价表现来看,回购对股价的提振作用十分有限,导致在回购计划还未完成的背景下,市场又传出“考虑将公司私有化”这种更具刺激性的消息。
从私有化的实操性来看,李宁难将私有化落地。
按照私有化的交易通常的规则和做法,上市公司私有化的价格可能需要在上市公司若干个月平均市值的基础上再上浮30%以上。
据业内人士介绍,私有化的原因包括提高决策效率、优化公司结构、避免公开市场带来短期压力等,私有化可以减少公司保持“公开透明”的决策和运营成本。
如果李宁公司真的私有化,对公司的经营策略、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私有化以后,公司会更专注于长期的发展,而减少市场短期波动的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传闻中的私有化能否顺利落地,要取决于背后的资本以及银团的意愿。
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巨额资金。据业内人士测算,按目前李宁的市值,就算不用溢价,也需要超过400亿元人民币才能推进私有化;而溢价后,甚至要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100-200亿元,对于李宁本人以及背后的资本方的资金实力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考验。
另一方面,资本是否真的有较大意愿参与到底也要打上问号。虽然目前李宁市盈率处于低位,但资本市场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李宁目前偏低的估值水平是建立在销售复苏不及预期、存货增多、渠道窜货、打折力度加大让利润承压等不利因素上。市盈率低本质上反映了市场对李宁未来经营前景的不放心。
如何衡量公司未来前景和估值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简单的指标可以参考,就是PEG。
(其实更确切的写法是PE/(G*100),即市盈率相对归母净利润增速的倍数,如果一家公司市盈率是15倍,增速是15%,那么它的PEG就是1。由于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又直观的参考概念,因此这里不详细探讨市盈率应该是动态还是静态,增速应该是历史还是预测)。
投资大师彼得林奇在其著作《选股战略》中表示,如果一家公司的PEG仅有0.5,他会毫不犹豫地入场;反之,如果一家公司的PEG>2,那么他情愿带着家人去拉斯维加斯度假,开心地花掉这笔钱,也不会傻到买入这家公司的股票。
彼得林奇这番话背后,意味着一家公司的增长率的百分数如果少于市盈率的一半(即PEG>2),那么可能存在高估的风险。
可供参考的是,近年发展比李宁明显要更稳健的安踏,目前市盈率约24倍,而它最新财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增长率为32%,2021年更接近50%。按彼得林奇的说法,安踏虽然没有到一个有吸引力的位置,但PEG处于一个正常的区间范围内,不至于存在高估的担忧。
但李宁的情况就尴尬得多了,尽管它的市盈率只有13倍,但它的增速不但够不上市盈率的一半,反而是一个负数。2023年上半年,李宁归母净利润同比下跌3%;而根据中金公司报告,去年李宁净利润预期按年下跌23%。
这意味着,尽管李宁目前市盈率较低,但从增长率以及实际经营环境角度看,这个估值的吸引力实在一般,更别说私有化还要溢价。这使得背后资本在掏出巨资前,可能会再三犹豫。
业绩不佳是事实
对于李宁而言,即便私有化成功,也无法改变业绩不佳的事实。
如果无法解决经营困局,李宁这家公司就难言是一块优质资产,倘若真正将私有化顺利落地,那么李宁就将面对“无家可归”的局面。
倘若李宁在日后选择其他股市“择日再战”,在业绩承压的情况下,机构也很给出符合李宁预期的估价。终究,不是港股不懂李宁的价值,而是业绩和近期表现实在强差人意。
李宁此前乘国潮之风而起,但受整体消费低迷影响,业绩开始承压。
2023年上半年,该公司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实现营收140.19亿元,同比增长12.97%;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3.11%至21.21亿元。财报称,费用率上升、政府补贴等其他收益下降是影响盈利的主要原因。
随后,2023年三季度经营情况持续偏弱。据去年10月25日发布的运营业绩公告,三季度李宁同店销售指标同比录得中单位数的下降;其中,线下经销商门店同比下滑了10%-20%,而电商渠道的降幅也在“低单位数”。门店流水也仅录得同比中单位数增长,线下渠道直营渠道增速20%-30%,经销商渠道则只有低单位数增长。
在公司经受重重压力之际,向来走“高端路线”的李宁主动开启了“降价模式”,4折、3折的优惠不断出现,同时其还在业绩交流会上提出“2024年将通过拓宽产品价格带向低层级市场下沉,通过推出差异化的下沉市场产品,在中短期抢占低层级市场的份额”的计划。
尽管做了多方尝试,但目前来看,李宁短期内要走出困局的可能性并不大。
中金公司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预测李宁2023年收入将按年增长5%至271亿元,但净利润则预期按年下跌23%至31亿元。
中金公司分析认为,利润承压的原因是公司受市场竞争激烈、电商销售低迷、经销商加强库存管理,以及其他收入和其他收益减少影响。考虑到短期内消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中金估计短期内李宁在营运上仍面对一定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迟迟没有走出困局之际,李宁的一系列骚操作更令资本市场不解。
去年末,李宁发布公告称,该公司间接全资子公司将以22.08亿港元,向港资开发商恒基兆业购买一栋楼宇,部分区域将作为李宁在香港的总部使用。
据公告,该物业为位于香港北角电气道218号的商业大楼“港汇东”,建筑面积约合1.34万平方米,含22层商业办公空间和两层零售区域。据李宁委任的独立物业估值师评估,该物业于2023年12月5日的估值为24.60亿港元。
对此,李宁方面表示,在香港设立总部是该公司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自2022年香港门店开业以来,海外拓展已提上集团业务规划,预计2024年会启动李宁海外业务的拓展。
但市场对这一官方解释并不买账,瑞银发表报告称,李宁就非核心业务作开支,将对股价产生负面影响。
宣布“买楼”后次日,李宁股价大跌14.29%,在近年股价持续低迷的基础上雪上加霜,被迫抛出回购计划补救,但也于事无补,才有了近日的“私有化”传闻。
然而,随“私有化”传闻而来的一波过山车行情也意味着,无论是这个瞩目的资本运作能否顺利推进,还是李宁能否解决当下经营困局,市场都用脚投下了怀疑的一票。
参考资料:
中国网财经《李宁被传考虑私有化两年市值蒸发超2000亿港元》
每日经济新闻《李宁盘中一度大涨,公司被传考虑私有化分析人士:可能性不大》
财新《李宁再斥30亿港元回购股份香港买楼引股价大跌》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