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马思纯的同情,分他们一点…
前两天,马思纯又上热搜了。
一位粉丝的留言自己心理状况不佳,她回复说,我“曾经和你一样放弃自己,看不上自己,暴饮暴食”。
这些年,大众一直惋惜马思纯。
「变胖」「恋爱脑」等等可以毁掉一个明星口碑的事情,在马思纯压抑的原生家庭面前,得到了理解,甚至是同情。
这个世界,似乎只有明星的一举一动,能让无数人真情实感地共情。
今天,小in想讲一讲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几千万人,他们更需要大众的同情。
先从一部电影讲起。
一部小成本电影,霸占口碑榜,不少人哭着看完电影,再哭着上豆瓣给它打五星。
电影名叫《妈妈!》。
尽管很多人诟病镜头语言太过细碎,但没有人不为其讲述的母女之间的故事悲痛。
故事很简单,一位85岁的妈妈,照顾忽然得了阿尔茨海默症的65岁的女儿。
光看这句话,大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这肯定又是一个关于「遗忘」的故事。
关于阿尔茨海默症的可怕,在远处观看的人,最感同身受的一句话是:
“比死亡更可怕的,是遗忘。”
但这部电影,讲得却是比遗忘更痛苦,也更现实的事情——看护病人。
中国有句老话,“久病床前无孝子”。
真正走近病人的生活,我们会看到那些让人不适的真相。
看护者,先要适应老人失去记忆,从体面的长辈变成无法控制情绪的孩子,忍受对方的谩骂和攻击。
然后,伴随着老人逐渐失去自理能力,甚至开始在房间大小便,所有精力都要被捆绑在病人身上,生活逐渐死气沉沉。
绝望和混乱之中,爱被日复一日的消磨。
于是,比爱更沉重的情感滋生,无数的悲剧也由此发生。
甚至有人,选择亲手杀死自己的母亲……
“母亲深夜惨叫的时候,觉得她若死了自己就解脱了。”
“我曾拿枕头往妈妈脸上摁。”
这是日本NHK纪录片《看护杀人》里,接受调查的看护者的自白。
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已经照顾患有认知障碍的父母长达十年。
在一开始,没有人预料到自己有一天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但在漫长的身心俱疲而走投无路的看护生活中,他们陷入崩溃。
纪录片里,采访了一位亲手杀死自己母亲的五十多岁的儿子。
刚开始,看护的工作全由男子的哥哥负责。
他工作繁忙,白天只能把看护的工作交给日间护理。
然后每天下班回到家,到第二天早上,他都得忙于照顾母亲。
帮她洗澡,处理她的大小便,安抚她的情绪……
母亲认知障碍,不仅情绪反复无常,经常侮辱咒骂他,而且没有自理能力。
稍微不注意,母亲就会在房间随意大小便,搞的遍地恶臭。
所以他无法安心入睡,整晚都要紧绷着。
而且母亲经常半夜哭喊,用头砸着用来隔断的摇晃的门,声音很大。
他不得不起来制止她,因为会打扰到邻居。
但头脑不清晰的母亲会因此踢打他,咒骂他,恶语相向。
白天要工作,晚上又睡不好,大儿子几近崩溃,不得不找失业在家的弟弟回来帮忙。
然而仅过了两个月,悲剧便发生了。
这位正在服刑的儿子,谈到母亲去世前的状况,仍然觉得“恐怖”。
母亲总是大声喊叫,用一种他完全听不懂的话厉声斥责。一天里,有大半天的时间,他根本无法与她沟通。
“我觉得妈妈,只是一个披着妈妈外衣的怪兽。”
而比这更恐怖的,是丧失记忆的母亲,连尊严也一并丧失了。
狠下心杀害母亲的前几天,夜里7点多,他看到母亲从厕所里走出来,身上的睡衣和手上的毛巾上,沾满了大便。
母亲一边向他走去,一边哭着说:“我究竟做错了什么。”
讲到这里,男人哭得很崩溃,他怨恨母亲让他陷入绝望,但也心疼眼前这个失去尊严的母亲。
“当时我觉得,妈妈才是最痛苦,最可怜的啊。”
那一刻,他决定让母亲解脱,选择亲手杀了妈妈。
同样也是那一刻,他的人生将在愧疚里无法呼吸。
面对这样的悲剧,我们当然可以站在道德的最高点,指责他的心狠与自私。
但如果我们的思考仅限于对个人的苛责,那类似的悲剧只会再次发生。
会有无数家庭,在这样的绝望中,上演人性的残忍。
而这样的家庭,会是我们吗?
我们总要面临衰老和疾病,先是父母的,再是我们的。
当我们也陷入这样的处境,会有人听到我们的呼救吗?
《看护杀人》里,记者试图找到问题的根源,那就是整个社会并没有为日本老龄化愈发严峻的现实做好准备。
社会结构所能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有病人的家庭,孤立无援,像是被世界遗弃。
最终挑起所有重担的,是那个深爱着病人的亲人。
他们自然是因为对病人的「爱」才开始看护生活的,他们渴望留住家的温暖。
但家,却在坡道上。
就像照顾了患有认知障碍症的母亲长达11年的另一位采访人所说的:
“感觉像在牢狱里,手脚被上了枷锁。”
“像是一个看护机器人,自己好像只是为了看护而活着一样。”
当下,中国老龄化的速度甚至超过日本。
有数据显示,到2050年,我国将有4.5亿的老年人口规模,占总人口超过30%。
而与此同时发生的,是出生率的极速下降。
2050年,第一批90后60岁,开始步入老年。但他们面临的,是人口的减少,导致老年人成为巨大的社会负担。
在社会没有做好老龄化的准备时,所有的压力,只能由亲人承担。
而痴呆症,在中国老人身上发生的概率也相当高。
2020年,60岁的老人中,每100个就有5个痴呆症患者。
100个家庭,就有5个家庭在煎熬中求生,如果算上其他疾病,这个数字更是可怕。
未来,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突然扛起看护责任。
而目前,很少有人去关注那些看护家属。
但在对准病人的温情的镜头下,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作为家属,他们的苦楚。
纪录片《人间世2》,一位60多岁的老爷爷,把得了老年痴呆症的姐姐接回家照顾。
妻子不愿意,当着镜头的面说:“她脑子不好,快叫她回去。”
老人当然生气,“你脑子好,我非要打死你!”
情绪太过激烈,老人甚至揪着老伴的衣领,一副要打人的样子 。
而已经什么都记不起的姐姐,此刻却像是突然有了记忆,看着他们的争吵,哭了起来。
最煎熬的,还是这个弟弟。
照顾姐姐,除了精力上的付出,还有最现实的,钱的问题。
姐姐吃药看病,都是不小的支出,而如今住在狭小的房间里的两个老人,根本无力承担。
家庭氛围的焦灼和压抑,全由此而来。
另一位中年人,为了照顾得了痴呆症的父亲,不得不辞去工作。
病人 24小时都不能离开人,白天母亲照顾,他去睡觉。
晚上他接替母亲,照看父亲。
一开始,是母亲一个人照顾病人,但两个月后,母亲就累倒了。
他只能辞职。
另一边,女儿马上要高考,他同样焦灼。
“人像一根蜡烛,两头都在烧。”
在医院,他要哄着父亲吃饭,散步,做康复。
处理老人的排泄物,抱着老人上床下地。
老人说话糊里糊涂,着急的时候还会上手给他巴掌,他也必须笑着哄老人。
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给了病人。生活完全停滞,每天都在煎熬,但睡前还是要告诉自己,“明天我会高高兴兴的。”
医院里,有照顾了10年病人的家属,让他找个帮手,日子还长着呢。
他也只能笑笑,满是苦涩。
谁能帮他呢?母亲身体不行,妻子要挣钱,女儿还要高考,正是花钱的时候。
康复医院也很难进。在与医生的对话里,他只能无奈地说:“康复医院都难以进的话,以后只能我一直照顾了。”
记录片的拍摄停止在这里,但我们却能预见他以后的生活。
「遗忘」,不仅代表着与父母成为陌生人,还代表着每天与一个喜怒无常、无法掌控的暴戾的人共同生活。
更代表着病人带来的像是处理排泄物、喂饭这样加倍且繁琐的劳动,以及无处诉说的心理抑郁。
2020年,长沙某三甲医院对照料者进行访问,我们能看到他们照顾的不易:
有的老人晚上经常做噩梦,出现幻觉,大喊大叫;
有的患者昼夜颠倒,一整晚都在家里游荡;
有的人会在家随意大小便;
有的人会把自己浑身抓出血;
更严重的,患者会吐口水、打人,照顾者连自身安全都无法保证……
「遗忘」,在镜头下,它可以被浪漫化为爱的另一种表达。
但在现实里,它更多是一种残酷。
就像小孩子的日记里所写的:
“爷爷病了,开始时间,回不了家,后来晚上,不能睡觉,最后来,不能吃饭,不能大小便,把身上搞的臭烘烘的。”
“爷爷要出院,到处阻拦,护工把爷爷绑在凳子上,药不肯吃,护工把它打成粉,和水一起灌进去,爷爷吐了护士一身,再灌。晚上睡觉时,床上垫上纸尿布,给爷爷换上纸尿裤,一晚换几次。”
这个中年男人,在此后漫长的数十年里,他要学会与病人造成的混乱生活共存。整个家庭,也不得不在无处言说的压抑中艰难前行。
有数据显示,照顾患有认知症病人的家属中,抑郁的比例高达60%。
但他们得到的关注,却几乎为零。
更多的,是歌颂他们与亲人之间,那种干净的爱。
爱,的确在支撑着他们。
有一段视频曾经在网上火了,黑龙江伊春一位患了阿尔茨海默症的爷爷,忘记了所有的事情,唯独忘不了每天对自己的老伴告白:
“跟我过日子行不行?”
80多岁的奶奶总是责怪他不正经,让他“一边去”,但奶奶心里其实很甜。
奶奶照顾的生活当然辛苦,但爱似乎可以承担一部分重量。
但他们需要的爱,应该更多。
作家陆晓娅,在快退休时,妈妈得了此病。她为自己计划好的退休生活,再也没机会实现。
因为妈妈离不开人,她几乎24小时都得看护着妈妈,基本脱离社会生活。
艰辛自然不少,妈妈经常发脾气,叫骂不止,甚至骂她“什么玩意”。
亲人的伤害经常让她崩溃不已,除此之外还有对照看的一无所知。
后来,在《给妈妈当妈妈》这本书里,她反思,给自己最大的情感支撑的,其实还是那些互助群。
在互助群里,他们这些家属可以交流自己的情绪,得到对方最大的共情和疏解。
而当她把妈妈那些让人手足无措的激烈反应发在群里,总会有很多家属回复“我的妈妈也这样”。
他们的回应,温暖着彼此,这条孤独的路,有了无数相伴的影子。
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共情,其实是他们最需要的。
在北京,有一位出租车司机,副驾上永远坐着他得了阿尔茨海默症的妻子。
很多乘客会觉得被冒犯到,所以这位司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但好评率只有56%。
这意味着他随时有可能失去这份糊口的工作,在那之后,他与妻子,该如何生活?
2020年,中国患痴呆症的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有1507万,这1507万的家庭,在被孤立的环境里,又是如何生活的呢?
我们无从得知,有时候也不愿知道,因为总觉得这离我们的生活太远。
但事实是,世界上,平均每3秒会有一个人患此病。而中国患此病的人数,占25%。
也就是说,平均每12秒,在中国,有一个人会患上此病。
更可怕的是,它如今也并不专属于老年人。数据显示它越来越年轻化,五十多岁也成为了该病的高发年龄段,中国最年轻的患病者只有36岁。
我们的父母会老去,我们自己也会老去。
当我们自己或者亲人不得不成为照顾者的时候,我们真的只能被遗忘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因为我们还有机会改变。
每年的9月,是世界阿尔茨海默月。
科学家们希望人们能看到这个被称为“21世纪的瘟疫”的,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可能发生的疾病。
而我们更希望,社会都能给予更多理解患病者家属。
比如成立家属互助会,关注他们的心理,给他们归属感。
而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它可以是多给身边有病人的家属一点温暖,哪怕只是一句“辛苦了”;
遇到不得不带着病人出来工作的家属,多给他们一些理解;
多关注这方面社会支撑的发展,为他们创造一个包容的环境。
更可以是成为照亮这个被遗忘的角落的一束光。
在看或者转发,让更多人看到这个群体的肉体与精神的困境。
让更多的目光,聚焦在他们身上。
这是我们仅有的,改变自己未来衰老的处境的机会。
鲁迅先生的名句:今日我若冷眼旁观,他日祸临己身,则无人为我摇旗呐喊。
用在这里,并不为过。
我们拥护文明,而文明的社会,该是弱者都有尊严的社会。
今日我们不去关注他们,不试图去改变他们孤立无援的处境。
当我们成为他们时,也只能同样孤立无援。
那么“看护杀人”的悲剧 ,只会不可避免地成为现实……
这是「ins生活」
全新的时代记录栏目
【时代显微镜】的第14期
我们相信
这个时代总有一些需要被记住的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