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司马迁受宫刑的真相

司马迁受宫刑的真相

公众号新闻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最爱历史

作者:大唐梁金吾

获取更多好看文章,请关注最爱历史


多年以后,当司马迁放下撰写《史记》之笔时,他大概仍会想起那个令他蒙羞的时刻。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九月,他被以“诬上”的罪名逮捕入狱。“诬上”等同于后世的欺君之罪,在汉朝应判腰斩。但此时,他所收集整理的《太史公书》(即《史记》),仅仅撰写了一小部分,还未达到流芳百世的巨著规模。

《太史公书》是其父司马谈临终前叮嘱他一定要完成的史书。对司马迁来说,撰写此书不仅是对历史的负责,更有延续父亲遗愿的意义。眼下,面对生死关头,他只能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所幸,汉朝对于死刑的执行界定并非一成不变。根据当时规定,有两种情况可以免死:一种是交钱赎罪,即“令死罪入赎钱五十万,减死一等”;而另一种则是承受“腐刑”,通过去势失去做男人的资格。

司马迁彼时为太史令。汉朝官制规定,太史令为秩级六百石官员,每月禄米仅有70石。在汉朝,丰年时米价一般在30—50钱(五铢钱)/石。也就是说,司马迁不吃不喝,一年收入最多为42000钱,要一下子拿出50万钱罚金去赎命,难过登天。

所以,被捕入狱后,司马迁没得选,只有承受“腐刑”才能活下去。





天汉元年(前100),奉命出使匈奴的苏武被扣押,汉武帝大怒,决定再征匈奴。

此时,曾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均已谢世,大汉有兵无将。汉武帝只能沿用过去的思路,起用宠妾李夫人之兄、曾破大宛获良马的贰师将军李广利为帅,以三万步骑协同作战的模式,进攻匈奴。

考虑到李广之孙李陵曾任建章监和贴身侍卫,又有多年在敦煌、张掖屯兵练武的经验,且曾深入匈奴腹地勘察地形,汉武帝认为他更适合担任李广利大军的后方运粮官。所以,待朝廷点完将后,汉武帝又将李陵召回朝,要他为大军筹备出征粮饷。

但是,李陵在入朝拜见汉武帝时,却明确表示自己不愿意给李广利当后勤部长。

李陵的理由很直接,他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祖上三代都是冲在最前线替汉朝打仗的先锋,如今,仅让他做个后方粮官,有辱李广子孙的家族使命。当然,或许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李广利打仗向来平庸,难有胜仗,李陵若充当其运粮官,难出战绩,不利于振兴当时已趋没落的李广家族。


▲李广画像。


于是,李陵请求汉武帝另赐一队兵马给他。他愿意率着这支“别动队”,绕到匈奴人的后方,发起致命一击,以配合李广利在前方的攻势。

没想到,汉武帝拒绝了他的请求。

李陵并未死心,他继续表示,自己愿意率领麾下那支在酒泉、张掖等地备战练武的5000人部队先行,为李广利大军占据先机。李陵手里的这支部队是清一色的“丹阳兵”,以步战善射闻名。汉武帝本来担心“以步御骑”容易招致败仗,可李陵却信誓旦旦地表态,自己有完胜的把握,希望汉武帝尽快授其兵权,直捣单于庭。

这下,汉武帝大喜,遂令李陵率军先行出征,再命强弩都尉路博德领兵做李陵的后备。这个决定却遭到路博德的强烈反对。

路博德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认为自己从前曾为伏波将军,灭过南越国,打仗是一把好手,老将怎么可能充当他人的配角?但他对汉武帝说出的理由是,李陵选择在九月秋收之际发兵,犯了兵家大忌,他不愿看到汉军将士为此而送命。无奈,汉武帝只能取消了路博德接应李陵的计划。

不幸的是,李陵此次出塞,竟遭匈奴主力包围。他挥师搏击、杀敌数千,却仍难逃被包围的命运。在匈奴左、右贤王主力八万骑兵的围攻下,李陵“矢尽道穷”,只能将解困的希望寄托在李广利身上。

然而,就在李陵大军遭遇围困之际,他的手下管敢却率先投靠了匈奴人。管敢是李陵军中的斥堠(侦察兵),十分熟悉李陵军队的兵力部署。管敢向匈奴人泄露了李陵的底牌,导致李陵未能等到援军便已全军覆没。战后,李陵害怕被汉武帝问责,遂投降了匈奴。

消息传来,汉武帝大发雷霆。而朝中大臣也多是见风使舵之辈,陛下盛怒,他们也有多狠骂多狠,唯独列席朝会的司马迁,一言不发。

司马迁的反常,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便点名询问其看法。

司马迁说,自己与李陵年纪相仿,又同朝为官,虽然平日里工作没什么交集,但“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

针对李陵投降一事,司马迁坚持认为,李陵虽战败,但他的所作所为已公诸天下。他是个十分看重家族声誉及爱惜名节之人,他活着投降匈奴,应该只是暂时性的权宜之策,以待将来在适当的时候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

司马迁绝对不会想到,正是自己这段为李陵辩白的发言,彻底激怒了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图源:影视剧照


汉武帝误认为,司马迁对一个败军降将的“洗白”,旨在指责李广利、路博德等后方大军救援迟钝,由此引申,则是汉武帝用人失当,才导致本该取得的胜利变成了失败的恶果。

一念及此,汉武帝也不给司马迁解释的机会,便给他定了个“诬罔主上”的罪名,下狱论死。



问题来了,司马迁替李陵辩白是否站得住脚呢?也就是说,李陵的投降行为到底是真是假?

学界的主流观点是,李陵先假投降,后迫于形势而真投降。但反过来想,李陵一开始或许就是真投降,只不过他的表现并不像其他投降者那样卑躬屈膝,反而是带着一种悲壮和无奈,恰恰是这种“悲情英雄”的铺垫造成了司马迁的误判。

据《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李陵从遭遇匈奴大军围困到完全战败投降,中间曾有过一段纠葛挣扎的过程。那时,面对匈奴大军的合围,李陵率军边打边撤,最后被匈奴兵断了后路,堵入一处峡谷之中。匈奴单于并不打算放过李陵,遂在峡谷两侧的峭壁上埋下伏兵,等李陵率军进入其提前布下的“口袋阵”后,再“乘隅下垒石”。经此一战,李陵的5000步卒死伤惨重。即便如此,李陵自始至终都坚持力战。直到双方战至黄昏时刻,看到身边的兄弟一个个倒下,李陵这才身着便装只身出营,并制止手下跟随:“便衣独步山营,止左右:‘毋随我。’


▲李陵画像。


按照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解读,李陵此时单独出营并非为了乞求投降,而是想凭借个人之力刺杀单于,以期改变战局。然而,这种行为不仅与李陵作为军队统帅的身份背道而驰,还可能进一步加剧双方矛盾。后面李陵去刺杀单于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良久,(李)陵还,叹息曰:‘兵败,死矣!’……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 。

此时,摆在李陵面前的两条路,一条是在军中自戕,另一条是回去接受汉武帝对战败者的处罚——斩刑。而斩刑这条路,他的祖父李广当年率军出征匈奴时,就已经替他尝试过了。史载,李广当年率军自雁门关出击匈奴,因遇匈奴单于主力围困,为匈奴兵生擒。后来李广诈死,偶然劫得匈奴良马,逃回汉朝。汉武帝见后,立即让廷尉府逮捕李广审讯问罪。廷尉府官员认为,“(李)广亡失多,为虏所生得,当斩”。最终,李广靠同事、亲朋及自己的家资,才得以交钱赎罪,贬为庶人。

如今,历史的阴影再次笼罩在李陵的头上。他应当十分明白,失兵回汉朝,或许仍有机会苟活于世,但重振李氏家族的希望从此熄灭了。

于是,据《汉书》记载,李陵刺杀单于失败后,曾有一名军吏劝解过他:“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军吏所说的“浞野侯”,正是曾流亡匈奴十年的汉将赵破奴。赵破奴与李陵类似,也曾率万骑部队深入匈奴腹地展开“斩首行动”,但出师不利,为匈奴左贤王所俘。直到李陵率军出征前夕,赵破奴才携家带口回到汉朝。朝廷对他的处置也比对待李广宽容,汉武帝没有怪罪赵破奴,反倒以礼相待。

听完军吏的话,李陵立马制止手下的劝降意图:“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

毫无疑问,如果司马迁知道此事,他必然会结合李陵之前的表现,进一步巩固其心中李陵拥有“国士之风”的看法。

可历史的事实却总是让人失望。在随后的突围过程中,当李陵看到副将韩延年突围失败选择自杀殉国时,他却又宣称“无面目报陛下”,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投降匈奴。前后反差,匪夷所思。

据史书记载,李陵到了匈奴后,备受单于礼遇。当时,他的同僚好友、出使未果的苏武正被单于扣押在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牧羊以消磨意志。李陵得知此事后,一直“不敢(访)求(苏)武”,甚至被单于督促着前往北海劝降时,他也表现得异常拧巴。

见到苏武后,李陵当即自剖心迹道:“(李)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李)陵?”——你苏武不愿意投降的心情和毅力,怎么可能超过我呢?又说,当今皇上年岁已高,朝令夕改,大臣无缘无故被诛灭者达十多家。在汉朝,自身安危都无法保证,还谈何忠君保节呢?见劝说苏武无用,李陵又说:“嗟乎,义士!(李)陵与卫律(此前威胁苏武投降匈奴的胡人)之罪上通于天。”并做势要与苏武诀别。


▲苏武画像。


如果不深入剖析李陵投降的影响,仅从他的行为和言辞入手观察,读史之人更多看到的只是他的忏悔与自责。司马迁与李陵同朝为官多年,即使没有任何交集,仅凭军报上的寥寥数语,也很难不受同情心的影响,对李陵在前线的惨状和投降后的痛苦产生深深的同情。

因此,司马迁共情了李陵的遭遇。

而汉武帝却始终将信将疑。李陵投降后,天汉四年(前97),汉武帝又以公孙敖为因杅将军,让其率步骑4万配合李广利出征匈奴。这一次,公孙敖的运气没比李陵好多少。他带出去的4万部队,多数折损于匈奴主力之手。撤兵回朝后,公孙敖遭到了汉武帝的问责。为了减轻自己的罪名,他只能将这一切的过错归咎于李陵,胡诌一语:“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

公孙敖的话并无依据,且最后被证实替匈奴人练兵的,是另一名汉朝降将李绪,而非李陵。但那一刻,汉武帝显然已经完全泯灭了他对李陵的最后一丝信任。他将李陵留在汉朝的族人尽数杀光,替李陵求情的司马迁也受此牵连,获罪下狱,徘徊在生死边缘。



李陵投降匈奴,司马迁仗义执言受腐刑,这些都是载入史册的事件,然而,随着两人的故去,不同的声音出现了。

东汉学者卫宏在《汉书旧仪注》中说:“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司马)迁蚕室。”照此说法,在司马迁受腐刑一案中,李陵投降匈奴只是诱因,更深层的原因是司马迁撰写《史记》时过分指责和揭露景帝、武帝父子在位时的过错。不巧的是,该篇后来被汉武帝御览,愤怒的汉武帝当即令人删去。李陵投降匈奴后,司马迁替其求情,汉武帝便借故发火,将司马迁处了腐刑。

往前追溯,卫宏的观点实际上源于西汉末年的宗室刘歆。


▲《山海经》,刘歆曾为之作注解。图源:网络


刘歆是西汉学者刘向之子、楚元王刘交的五世孙。他在《西京杂记》中称:“汉承周史官,至武帝置太史公。太史公司马谈,世为太史。子迁,年十三,使乘传行天下,求古诸侯史记,续孔氏古文,序世事,作传百三十卷,五十万字。谈死,子迁以世官复为太史公,位在丞相下。天下上计,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太史公序事如古春秋法,司马氏本古周史佚后也。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之过,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事而已,不复用其子孙。”

可见,太史公一职是在汉武帝时确立的,此前录史之人皆是家传。如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便是汉朝独一无二的太史公。在汉朝,太史公一职虽位在丞相之下,但国家发生的一切大事,底下的人呈报中央,都得先拿一份给太史公备案,而后再交予丞相处置。所以,太史公拿到的,都是朝廷的一手资料。而录史者,又向来要求使用春秋笔法,司马氏录史直言不讳,尽说景帝、武帝父子的龌龊事,汉武帝岂能容忍而不拿他开刀?

刘歆认为,“李陵之祸”为汉武帝提供了处置司马迁的借口,同时也激起了司马迁日后的怨恨。这种怨恨,在他受刑之后再次爆发出来,从而导致其再下狱,最终身死狱中的结局。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在位期间,将太史公这个官职改为太史令,只是履行太史公此前负责的文书工作而已,而且不再任用司马氏子弟为史官。

那么,刘歆、卫宏等人关于司马迁受腐刑一案的说法,是否可信呢?

翻开《史记·孝景本纪》,在文章的末尾,司马迁发表议论说:“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而西乡。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机,岂不以谋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汉文帝在位期间原本已天下太平,但是到了汉景帝时代,他却错用晁错激化矛盾,酿成“七国之乱”。要不是后来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谋略,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子孙,诸侯王之祸估计很难平息。这难道不是朝廷在安危之际施用谋略的最好例证吗?


这么看来,在司马迁眼中,后世公认的“文景之治”,主要是汉文帝的功劳,而汉景帝的能力甚至都不如自己的儿子汉武帝。但话说回来,刘歆、卫宏等人主张的是司马迁贬低孝景、孝武这一对帝王父子,从现存史料分析,这种结论似难成立。不知目前流行的《孝景本纪》是否遭到删改,跟司马迁最初的版本已有不同?

总之,自东汉起,刘歆、卫宏的观点愈发流行。

读罢班固的《汉书》,汉明帝刘庄得出一个观点:“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他认为,司马迁针砭时弊过于激烈,虽然可以留名于后世,但或多或少都贬损了当世的君王,实在没有半分忠臣义士的影子。

王肃是汉魏之际的经学家,司徒王朗之子,师从大儒宋忠。他认为,班氏父子在编撰《汉书》时就曾说过,司马迁写史“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如此才有“实录”之美名。既然录史需要秉笔直书,汉武帝看完之后,“怒而削之”,也是人之常情。


▲王肃之父、司徒王朗。图源:影视剧照


对此,《后汉书·班彪传》载班彪之言称:“太史令司马迁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班彪之子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也说:“而十篇缺,有录无书。”按照司马迁自己的说法,《太史公书》应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班彪、班固父子治学严谨,且去司马迁不过百年,想来所言非虚,当时流传的《史记》已经缺失了十篇文字。但他们自始至终从未留下有关《史记》遗失的时间、篇目及原因。

对于《史记》遗失的详情,《汉书》注家之一、三国时期学者张晏认为:“(司马)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已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列传》。”这一意见,成为现代学界关于《史记》遗失篇目的公认观点。

但由于司马迁生卒年仍有争议,《史记》失书与汉武帝是否有关,时至今日仍众说纷纭。



学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司马迁受腐刑无关任何人,也不是他在《报任安书》中所言“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而是他想要以此抗争汉武帝晚年残暴的统治。

古代文学研究大家徐朔方认为,依照王国维对司马迁的生卒年考证,司马迁遭逢“李陵之祸”时,年已47岁。司马迁膝下至少有一个女儿,其女后来嫁给了西汉丞相、安平侯杨敞。杨敞出身弘农杨氏,其祖上是赤泉侯杨喜。当年,项羽兵败垓下,就是这位杨喜与其他五名汉军将领在项羽自刎后分得其尸,扬名天下。


▲乌江自刎。图源:影视剧照


杨敞的正室、司马迁的女儿司马氏是历史上少见的“女强人”。昌邑王刘贺在汉昭帝驾崩后称帝,在位27天,据说做了不下一千件的荒唐事,惹得朝堂怨声载道,大将军霍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开始密谋废立。杨敞是霍光的亲信,行动开始前,杨敞害怕得要死,回家便将废立之事向妻子和盘托出,结果司马氏告诉他:“此国大事,今大将军议已定,使九卿来报君侯。君侯不疾应,与大将军同心,犹与无决,先事诛矣。”可见,司马氏在大事面前有多果断决绝。

而司马迁受腐刑时,其女早已嫁作杨敞妻。司马迁一年工资虽不足五万,但遇到这种大事,女儿出于人之常情,又怎会对父亲见死不救呢?徐朔方指出,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司马迁觉得自己没错,拒绝花钱自赎;二是,司马迁看不惯汉武帝的行为,想通过此等赌气的行径,唤起汉武帝内心的自我审视。

汉武帝晚年是个什么状态呢?

据史料记载,晚年的汉武帝内心极其矛盾,一方面仍如年轻时那般豪迈雄阔,以追击匈奴、征伐大宛为己任,大力开拓汉帝国的疆土;另一方面也担忧“亡秦之迹”的再现。因为他早年立的太子刘据“仁恕温谨”,一旦即位,必然是个仁孝守成之君。所以,相较于“老太子”刘据,他更喜爱与自己性情相似的幼子刘弗陵。

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作祟下,汉武帝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与太子刘据之间的关系。自从太子就宫后,他为刘据设立了博望苑,太子身边就“使通宾客,从其所好”,甚至还有不少他的反对派给太子出谋划策。显然,父子二人在皇权的争夺上愈演愈烈。


▲晚年的汉武帝。图源:影视剧照


众所周知,太子刘据是皇后卫子夫之子。其背后,卫、霍外戚集团势力自然不容忽视。可是,在外戚身份以外,卫青、霍去病等更是以征伐匈奴而闻名的大汉军事实权人物。对于一位以“皇权至上”为信条的大一统君主而言,政治权力的转移,对政治生命而言是致命的。换而言之,如果军方配合太子刘据介入皇权争夺,汉武帝的统治将面临提前结束的风险。

很不凑巧,李陵身后的李氏一族也是大汉声名赫赫的军功世家。为了消除身边潜在的风险,汉武帝有理由故意不给李陵军队,让其自募人马出征匈奴,待其打不下去要撤兵时,再以道义及命令阻断他的退路,使之最终走上被迫投降的终点。只是他没想到,明明满朝文武已尽说李陵的不是,司马迁却还要出来当“刺头”,声称李陵有“国士之风”,逼迫他撤销治罪李陵的决定。这样,不治司马迁之罪,也就说不过去了。

太始元年(前96),受尽腐刑与牢狱之苦的司马迁终于出狱。考虑到自己还要继续述说黄帝以来的历史,他只能忍着身心的苦楚及天下人的冷眼,重新找汉武帝要官。不知是否仍心存恼怒,汉武帝给了他一个略带羞辱但又俸禄优厚的官职——中书令

在汉朝,中书令是秩级“千石”的官员。但在司马迁之前,承秦所置,此官只用“宦者”。面对如此羞辱,司马迁只埋头苦撰《太史公书》的剩余篇目,直到太始四年(前93),其著基本完结。

这时,埋藏在司马迁内心多年的愤懑,才终于找到一个宣泄口。

在封笔《史记》后,他写了一篇《悲士不遇赋》:

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而无闻。谅才韪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天道微哉,吁嗟阔兮;人理显然,相倾夺兮。好生恶死,才之鄙也;好贵夷贱,哲之乱也。炤炤洞达,胸中豁也;昏昏罔觉,内生毒也。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没世无闻,古人唯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逆顺还周,乍没乍起。理不可据,智不可恃。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委之自然,终归一矣!

司马迁在赋中一叹“士生之不辰”,二感不甘于“没世无闻”,心态像极了曾以《离骚》寄托怀才不遇、命运多舛的前辈屈原。


▲司马迁画像。

但在那个他认为“理不可据,智不可恃”的年代里,他从未轻言放弃,哪怕死亡在前,哪怕极尽屈辱,他依旧选择了与手中的“史笔”共进退。也正是这种忍辱负重的精神,终使《史记》获得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至高地位!

参考文献: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4年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9年

内藤湖南著,夏应元译:《中国史通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王子今:《秦汉史:帝国的成立》,中信出版社,2017年

施之勉 :《太史公行年考辨疑》,《东方杂志》,1944年第16期

徐朔方:《考据与研究──从年谱的编写谈起》,《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

韩兆琦:《司马迁自请宫刑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金璐璐:《汉武帝对司马迁<史记>影响考论》,《文艺评论》,2012年第2期

杨有礼:《秦汉俸禄制度探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刘淑颖:《汉代徙刑的嬗变与刑制改革》,《湖湘论坛》,2014年第7期



- END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关于转融通你应该知道的真相!test test还原管理学的真相“江浙沪有钱人的潜规则”:太多穷人不知道的真相香飘飘,胡锡进,司马南美国男子偏头痛加剧背后的真相!原来是喜欢吃这个有关......高喊未成年人判死刑的,只是法盲吗?史家之绝唱的司马迁,格局到底有多高?让人叹为观止!“反美斗士”司马南被曝在美国拥有8处房产, 价值千万美元!气死!四川博主旅居美国遭华裔大妈驱逐+歧视!网友发现她竟是曾被判刑的间谍……房东凯(8)“反美斗士”司马南被曝在美拥有8处房产,价值千万美元!他是怎么把钱转到美国的...王朔点评司马南,一针见血“我女儿,985毕业找不到工作”:孩子立足社会的真相,90%家长搞错了2023年终盘点⑳丨关于血液肿瘤防诊治,大医生最想告诉你的真相美国首例「宫刑」男子强奸14岁少女!被判50年监禁+物理阉割!望全球普及!爸爸生日快乐第二个EDM 曲子 - Wonder对比司马迁与亚当·斯密,看中西方商业史差异丨大师营黄觉走上了内娱最刑的赛道不搞政治成了流氓【突发】被判死刑的首富张美兰突放话: 7700亿黄金藏海里...判处未成年人死刑的意义:借鉴日本判例瑞幸暴跌的真相司马南主演的电影,惨败!司马南被曝在美拥有8处房产,价值千万美元!他是怎么把钱转到美国的...水陆大会背后的阴谋?唐僧被捧杀的真相:一场精心策划的上位之路?2023年终盘点⑰丨关于肺癌防诊治,大医生最想告诉你的真相仅剩5天过年,女星张馨予8秒视频突然刷屏:这才是世界的真相被判死刑的投毒者,命运多舛的《三体》搬走立省6亿美元!亚马逊大佬贝佐斯搬去迈阿密的真相来了...重磅!司马南被曝在美拥有8处房产,价值千万美元!他是怎么把钱转到美国的...被判死刑的越南华人女首富:前半生李嘉诚,后半生许家印?“我是未成年,你们判不了死刑的,哈哈哈哈”原来澳洲也有不同地区口音!在澳十年也不一定知道的真相...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