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莫言的闹剧暂时落幕,网络构陷为何阴魂不散?
来源:玖奌杂货店
作者:敏敏郡主
1、
起诉莫言没有被受理。这场持续多日的歪曲事实、误导公众、浪费司法资源的闹剧,暂时落下了帷幕。
胡锡进发表评论称,给莫言扣“侮辱革命先烈”“美化侵华日军”的帽子破底线了,“把它们作为罪名起诉莫言,就是动机高度值得怀疑的拙劣表演”。胡锡进说,“告莫言不得逞是我们社会拒绝上纲上线、反对构陷整人的一次宣示。”
一些人拿着显微镜四处挑刺找茬,在网络舆论场横扫一切。能站出来公开发表反对声音的大V,竟然只有老胡了。这很令人唏嘘。
2、
什么样的人,才会专干那些诬告他人、陷害无辜者的勾当?
谌旭彬老师有给这群人画过像:“只有那些没有廉耻的人,才能源源不断地供给令人战栗的素材,让天下人胆战心惊,继而陷入思想与行为的自我审查中。”
谌旭彬老师的这个描述,还真是非常精准。历史上那些有名的“以告事为罗织”者,的确大都是毫无廉耻之徒。
唐朝酷吏来俊臣,生父蔡本与养父来操都是赌徒。蔡本赌输了几十万,拿不出钱来,就将妻子送给来操,用来抵债。耳濡目染,来俊臣年少时便滥赌成性,不事生产,曾因犯奸盗被捕入狱。但是,就这样一个流氓地痞,后来竟然靠诬陷上位,害死数千家人命。
另一酷吏侯思止,“贫,懒不治业”,好吃懒做不学无术,败光家产后沦落到给人当家奴。与来俊臣一样,靠诬告他人发迹。侯思止是个文盲,有人质疑他不识字。侯思止就回答说自己鼻子很灵,靠闻味就能辩别忠奸。
来俊臣后来还组织同伙编写了一本《罗织经》,介绍如何快速有效地罗织罪名、构陷他人的方法。
这本成书于一千多年前的《罗织经》,今天读来都能惊出一身冷汗。比如:“致人于死,莫逾构其反也”(想要害死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构陷他谋反);“刑有不及,陷无不至”(刑罚有做不到的地方,诬陷却什么都可以做到)。
3、
当诬告陷害不会受到惩处,还有可能获得巨大利益时,便会有更多的人趋之若鹜。有人想通过诬告让仇家人头落地,有人想通过诬告升官发财。于是,人心扭曲,浊流汹涌。
唐朝时,一个名叫鱼保家的人,自幼聪明,心灵手巧,在看到“告密”有利可图后,便发明了一种名叫“铜匦”的工具,这是一个设计非常精巧的铜箱,也是一件鼓励告密的利器。
唐朝时的另一酷吏周兴,年少时学习法律,曾担任河阴县令,给当地百姓办了一些好事,有些政绩。
在看到有人通过诬告陷害、酷刑逼供发迹以后,周兴颇为心动,便也效仿,专门罗织罪名、陷害无辜。《新唐书》记载,周兴“屡决制狱,文深峭,妄杀数千人。”意思是周兴熟知唐律,能够纯熟地钻法律的空子,给人罗织严丝合缝的“罪名”,让冤死的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4、
发明“铜匦”以后没多久,鱼保家便命丧黄泉,因为有人往“铜匦”里投了一封控告他谋反的匿名信。
周兴很快也就被他的同僚干掉了,还为汉语贡献了一个“请君入瓮”的成语。
来俊臣也最终落了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动刀者死于刀下,构陷者死于构陷。
5、
唐朝名臣魏元忠先后被周兴、来俊臣、侯思止等人诬陷下狱。
屡屡被人构陷,有人觉得奇怪,便问魏元忠,你多次被陷害,这是为什么?
魏元忠回答说,我就是一匹鹿,那些构陷者就像猎人,他们要用鹿肉来做羹。魏元忠这个比喻说的是,那些构陷者想杀了我来为自己升官发财铺路,我有什么办法呢!
人性的阴险诡谲与贪婪无度,往往深不可测。今天的网络,莫言就是那匹鹿。起诉莫言,让一个藉藉无名的网民,迅速收获20多万粉丝,名利双收。
起诉莫言没有被受理,但是在网络上,类似的闹剧不会消停。有更多的人,正在网络拿着放大镜寻找寻找更多的猎物。
6、
莫言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海内外知名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构陷或起诉,都很难对莫言产生实质性的伤害,但普通的学者、作家、教师在面对莫须有的举报时,往往无力招架。
在胡锡进的微博下面,看到这样一则评论:“最吓人的就是网友把自己揣测当事实,而处理这件事的人把‘舆论’当命令……”
一些基层部门,或是为了息事宁人,或是因为害怕,往往见到举报便道歉,或者马上拆除广告牌,或者给一个免职处分……连辩解几句都不敢,只求尽快平息舆论风波。
正是这种妥协,也让小将们屡屡情绪激动,为抓到了汉奸反贼兴奋不已,然后一次一次的变本加厉,让红色瓶盖,红色圆形图案都成了被举报的对象。
网络构陷固然可恶,但一些部门毫无原则的忍受和退让,正在成为网络构陷的帮凶。
7、
舆论场应该是自由、包容和多元的。可是,今天的网络,愈来愈猖獗的捕风捉影式的扣帽子,令人厌恶。如果放任这种网络构陷,我很担心,在未来的某一天坠入到一个“不理智的年代”(王小波语)。
我期望能有更多的人,不再麻木,不再沉默。我们不能让时代倒退,我们不能让那些热衷于网络构陷的人得逞。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