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让我骨折式仰望的男人,刷新了我的教育观
01
昨夜的热搜爆了,都是关于小米汽车!
我熬夜看了小米汽车发布会,当雷军走上台,当着场内场外上百万的米粉说出小米汽车的定价时,全场都沸腾了。
常常雷军说几句话就不得不停下来,因为台下时不时就会响起一阵阵的掌声!
雷军号称中国版的“乔布斯”,因此人们都称他为“雷布斯”。
我特别崇拜雷军,因为他是程序员出身,为人特别内敛和勤奋。
从金山到小米,从WPS到手机再到汽车,一路走来非常踏实,他靠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世人的赞美。
但对于雷军决定做车的那一刹那,我是怀疑的,因为市面上的汽车品牌实在是太多了。
我平时上班开的车是特斯拉,我感觉特斯拉已经足够好了。
可是当昨晚听完雷军的小米汽车介绍后,瞬间觉得,我的特斯拉不香了……
就比如说小米汽车里甚至搭载一台车载冰箱,这就是我那特斯拉所不具备的。
更别提特斯拉的续航里程是400~632公里,而小米汽车的续航里程则高达800公里,而相似型号的,小米价格还比前者便宜3万多块。
难怪米粉们都疯狂了,短短27分钟,就销售了5W台,创造了一个神迹!
02
这几年人工智能的风头很大,中美的科技竞争主要就是在人工智能领域。
美国的英伟达AI芯片,chatGPT、Sora这些人工智能应用,更是如日中天的存在,美国的股市也是因为人工智能版块而一飞冲天。
而中国则是有些暗淡,我们没有英伟达那么强有力的AI芯片,也没有chatGPT、Sora这么好的应用,本土科技公司的,无论是AI芯片还是那种生成式的GPT应用,都和国外的有不小的差距。
网上经常会有这样的一种论调,说中国人工智能要落后西方20年?
我一开始也有些怀疑,但自从我看了雷军的视频,心里反而有了答案。
雷军拍了好几期视频,带大家参观小米汽车的工厂。
视频里,他穿着小米的工作服,走在工厂的各个角落,展示这个神奇的生产车间。
这是中国最厉害的生产车间,自动化率高达91%,绝大部分的工作都是机器人完成的。
你看下面生产汽车整车框架,是通过巨大的机械臂完成的。
再看下面工厂内部的物料运输,都是无人驾驶的运输车自动运输的。
所有的这些,都是基于人工智能的应用。
只不过,中国和美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有所不同。
中国是全球工厂,擅长的是制造,因此中国科学家、工程师们花了很多精力投入在制造业,利用人工智能实现自动化生产,从而降低制造成本,节省人力。
因此现在的中国制造有一个新的名称,那就是——中国“智”造。
这是源于:中国人很善于学习,很擅长从1到100,能够基于前人的理论、技术,将之发明创新,发扬光大,创造出更大的应用场景。
可是美国就完全不一样!
美国人很善于创造,很擅长从0到1,他们经常会提出一个全新的发现,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应用场景。
就比如说现在流行的chatGPT、Sora之类的AI大模型,这就是他们首创的AI应用,这也是美国的优势。
因此,不能说中国的AI比美国落后20年,只不过大家擅长的点不一样,一个擅长从0到1,另一个擅长从1到100,各有千秋!
03
那为什么中国人可以从1到100,但缺乏从0到1呢?
我昨天看了央视的一个节目,采访的是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的张亚勤院长。
张院长在谈论中国人工智能是否落后美国20年的问题。
他提到的一个观点让我印象很深刻,他说:
中美没有那么长时间的差距,但为什么我们国家没有chatGPT、Sora这样的AI应用呢?那是因为我们这种创新的机制、创新的思维还不够充分。
这其实源于底层教育方式的差异。
04
我记得以前憨憨老师上过的一堂机器人课,就很有代表性!
那堂机器人课我前几天也分享过,讲的是老师带着孩子搭桥。
老师拿出一堆乐高,问学生们:“你们能用积木搭一座桥吗?”
学生们当然说可以啦,用积木搭桥,谁不会啊。
1
第一部分:独木桥
憨憨他们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最简单的桥,不就是在两岸架一块木板的独木桥吗。
就像下面这样:
于是乎,第一座桥很快就诞生了。
为了测试桥的性能,老师用一辆小车,拖着1.25公斤的重物开始过桥了。
虽然桥被压得有些弯曲,但是仍然顺利通过。
于是老师给车开始增加重量,加到2.5公斤。
结果刚走到一半的时候,桥就被压弯的不行了,而下面的桥洞连车辆都没法通过,眼看大桥就要不行了。
于是学生们想到,给车做了一点加固吧,在边沿上又加了一层加固的积木。
这次2.5公斤的车辆就顺利通过了。
可是当车上的重量增加到3.75公斤的时候,麻烦出来了,桥依然开始不堪重负了。
2
第二部分:三角支撑的桥
有什么办法让桥更坚固呢?
这时候有学生想到“三角支撑”,因为他们看到,有三角架的建筑会更稳固。
因此,孩子们开始给桥加上三角支撑。
这样一来,3.75公斤的重物就顺利通过了。
接着加到5公斤,也没问题。
可是当重量增加到6.25公斤,麻烦来了,桥还是塌了。
3
第三部分:三角护栏的桥
接下来怎么办呢?
这时候老师给学生们看了一张图片,同样是桥,但是这些桥的两边都加上了三角形的护栏。
那么这些三角形的护栏,能否让桥更加坚固呢?
于是,孩子们开始给桥装上三角护栏。
同样是增重到6.25公斤,通过!成功了!
再增加到7.5公斤试试,车辆依旧顺利通过了。
孩子们继续增加重物到10公斤,尽管桥面有点晃动,但依然可以安全通过。
只是等直接加到15公斤的时候,桥终于塌了,车子都弹飞了出去。
4
第四部分:斜拉索桥
还有什么办法能让桥梁更坚固呢?
这时候有孩子想到了金门大桥,那座大桥很奇特,是有一个斜拉索的。
孩子们开始好奇,会不会将桥换成斜拉索的样子,承重力是不是更高一些呢?
于是,学生们决定换掉护栏,组装斜拉索,这样一座小型的斜拉桥就完成了。
大家把重量增加到20公斤,不出意外,车辆果然通过了。
增重到25公斤也没问题,非常牢固。
当增加到30公斤时,尽管车轮都被压扁了,但桥依然十分坚固。
再增加重量,小车已经拉不动了。于是大家直接在桥梁上增加重物,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桥的承重力。
35公斤,45公斤,50公斤,55公斤,60公斤,70公斤……
不断往上加!
当重量增加到80公斤时,桥梁再也承受不住,坍塌了。
结果真的很惊人,小小的乐高搭的桥,竟然能承受近80公斤的重量,也就是说,当一个壮汉站在这座乐高搭的桥上,都没问题!
05
那次科学课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它其实是在给孩子讲解机器人中的机械结构,但是老师不是直接教孩子各种结构,而是让孩子通过搭一座桥,自己去探索。
你看老师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让孩子搭一座桥出来,然后在桥上不断增加重物。
如果桥塌了,那么孩子就得思考解决方法,看看怎么样才能让桥更加坚固。
先是独木桥,然后是三角支撑,接着是三角护栏,最后是斜拉索……
让孩子一步步发现问题,再一步步找到解决的方法!
这种教育方式给我很大的启发:
第一点:不直接给答案
我们传统教育方式里,老师往往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的,书本里的就是标准答案,学生跟着学和背就行。
但是在憨憨老师这里却完全不一样,她不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探索答案出来。
第二点:允许甚至鼓励犯错
憨憨老师有一个特点,她会鼓励孩子犯错,比如不断增加重物,不断砸断桥梁,让孩子的作品一次次地失败。
可是老师对孩子的失败却很包容,她鼓励孩子们在失败里总结经验,发现新的问题,找出新的解决方法出来。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孩子探索的动力,他们也才敢去实践和试错,从而不断打磨和完善自己的作品。
我们如果把这几点融入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的孩子将来不仅能做好从1到100,更可以做到从0到1。
就像雷布斯一样,我们的下一代也能出现更多的乔布斯,也能创造出更多伟大的作品!
今明两天,我们会有一个学而思春季科学营的直播,他们这次春季课程的项目都特别有意思。
里面也有个桥的实验让我眼睛一亮,老师会给孩子一堆小木棍,让孩子搭一座桥出来,之后测试桥的承重力。
就是下面这堆木棍,不允许用胶水,不允许用螺钉,只能靠拼搭。
这是我带着女儿的拼搭结果,通过榫卯的互承结构来进行。
最后桥做出来后,我们在桥上放上十来本书,都毫无问题。
通过这个实验,让孩子理解“圆形”的魅力,它能把整个重量分散到四周,从而让结构更加坚固,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很多桥都是拱桥的原因,比如《清明上河图》那座虹桥。
还有个灯塔实验也很有意思,它会给孩子讲物理里面的光学原理,利用凹面镜让光线更加聚焦,照射的更强更远。这就是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方法。
还有个很酷的循迹小车,依靠传感器探测路况,实现自动行驶,孩子能直观地理解无人驾驶汽车的实现方式。
这是电学实验,调节电阻的大小,电压会跟着变化,灯泡也会变亮或变暗,这其实是初中物理的欧姆定律,但是通过这种动手操作的方式,理解起来特别简单直观。
就这样一个个看似简单的实验,很生动地融合了物理、建筑结构、自动化、传感器、历史的知识。
孩子在动手过程里学习新知识,还在思考后把知识跟现实结合,下次再看到生活里的现象,也会优先尝试用科学的理论去解读,这就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我们周末的直播会好好讲讲这一期学而思的春季科学营,欢迎来听听!
另外,我们还组建了科学专属群,不间断地分享一些关于科学学习的信息。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后台回复“科学”,加入我的科学专属群,会有直播信息的同步。如果已经加入的,就不需要重复加入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