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驱动下的时代,行业、个体该如此自处?
在智能手机、短视频充分普及的当下,舆情,也即普罗大众的观点和情绪,在一定程度上,驱动着时代的发展。它不仅能够反映社会的热点和趋势,还能对政策制定、企业发展甚至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而且越来越直接。
一、
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联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内容聚焦预制菜范围、标准体系建设、食品安全监管和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4个方面。明确预制菜定义和范围;规定生产过程不允许添加防腐剂;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是此次《通知》的三个重要内容。
某种程度上,这是对舆情的回应。
预制菜已经在舆情中成为一个负面形象。“我从来不吃,预制菜是猪狗食”,在东方甄选去年的一次直播上,王志纲在和俞敏洪、董宇辉的聊天中怒斥预制菜。预制菜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因质疑其中的健康营养、不安全、添加剂等问题,预制菜遭到了家长群体的集体抵制。
2023年9月8日,多家媒体发布了一则“如何看待预制菜进校园现象”的投票,相关话题中,有超过80%的网民选择了“不赞成,担心孩子吃预制菜的营养卫生等情况”,仅有不到10%的网民认同预制菜走进校园。
同月,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回应了舆论,他表示,经研究,鉴于当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
此次多个部门的新规,进一步回应了舆论的诉求,规定预制菜不得使用防腐剂。
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科技与狠活”所塑造的公众印象,公众焦虑,也进而影响到了相关领域的政策。“科技与狠活”是一个网络流行语,最早出自抖音博主“辛吉飞”的视频创作内容,指通过现代食品工业技术(包括一些化学添加剂),制作或合成出各种不合格的食品。比如“没有牛肉的牛肉丸”“没有黄豆的酱油”“不含一滴奶的奶茶”等。
不过,即便如此规定,预制菜中肯定还是有防腐剂的成分,因为酱油、盐以及其他辅料中,肯定还是有防腐剂。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工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滥用肯定会危害身体健康,但是合理使用并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可以促进食品的成本下降、价格下降,促进食品的可获得性。
不使用防腐剂,就对冷链提出了很高的需求。预制菜的保质期在半年到一年半之间,但前提是零下18度的运输、存储方式,但是,中国相当一部分三四线城市及欠发达区域缺乏冷链。这也意味着,冷链不足,预制菜的市场空间就会大为受限。
实际上,预制菜除了节省家庭主妇的时间,降低商家的成本外,由于其大规模、大品牌的优势,比起很多分散的小型学校食堂,其实更安全。打个最简单的比方,罐头好还是新鲜蔬菜好,当然是新鲜蔬菜好,但罐头的出现,是人类伟大的发明,满足了特定情况下的需求,降低了食物中毒的人数。
作为一个一开始就在争议,甚至可以说在叫魂式的焦虑中出现的行业,未来必然还面临公众的质疑、不信任,还会出现很多风波与热点。必然会持续影响预制菜行业的发展。
二、
另一个舆情驱动的例子是快递柜。
3月1日《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开始实施(以下简称新规),其中规定“未经用户同意擅自使用智能快件箱、快递服务站等方式投递快件的,予以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可以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消费者大多都是赞同的,但快递员纷纷吐槽新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挨个打电话太浪费时间;二是送上门根本送不完。三是送件费太低。有快递员表示,送一个件儿才3毛钱,一旦自己负责的片区是老小区,每天都要爬几个六楼,累得气喘吁吁。
在这个问题上,严格地按法律的逻辑,所谓消费者的选择权并不存在。
新规规定,“未经用户同意擅自使用……”,在这里,用户的概念实际上是不清晰的。快递是一项服务,当然以合同为根本依据,付费者就是服务合同的签署者。从合同上,当快递费为零,消费者就和快递运输合同无关。消费者不满意这个服务,不应该找快递公司,而是找商家。打个比方,你妈妈给你在餐厅定了一个100元的套餐。你到了之后,以为是300元的套餐。这个时候,你该找你妈妈,还是怪餐厅没有给你300元的套餐,伤害了你的选择权?
从市场模式看,快递柜,的确为快递企业节约了大量成本。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任何行业,通过技术革新、商业模式优化而多出来的利润,都会在竞争中给到消费者。比如,这100年来,汽车行业引入各种新技术、自动化,极大地降低了成本,但这并不意味着汽车企业能赚得更多。因为价格竞争的存在,节约的成本会变为降价。所以,汽车越来越便宜,汽车企业仍然会亏损。
快递行业也是如此,具体表现就是快递越来越便宜了。商家发单,是非常便宜的,能低至一两元。之所以能做到这么低,是因为收件是一起收的,派送的时候,往快递柜放,往驿站放,也是一起放的,效率高。这几年很多电商的快递费都免了,就是基于快递柜和驿站的出现。
所以,快递柜是市场的结果,也并非对消费的欺压。但完全倾向消费者的规则出现了,这是对舆情的回应。这个规定,要么被无视,要么影响快递,乃至电商的发展——涨价,包邮模式大量消失。
三,
舆情影响行业的例子很多,小麦青储恐慌也是一例。
去年夏收之时,短视频上流行的是:有人收割未成熟的小麦,拿去做饲料,实在危害中国粮食安全。一时间广为流传,引发恐慌,最后农业部发文禁止。其实,小麦青储是一个养殖业的传统的、常见的操作;小麦收购是市场化的,农民有权利自行处理。农业部自然知道这两点,但迫于压力,仍然发文禁止。最后传导到河南农村基层禁止农民青储小麦,后来倒霉的农民又到抖音上哭诉。
幸运的是,小麦青储恐慌,对产业影响有限。因为禁令不会继续执行,农业部知道怎么回事,也不会继续执行,第二年该干嘛干嘛,但还有很多行业,已经被永久地影响了。
比如,转基因。一开始,中国其实是支持转基因发展的。多年的一号文件都支持转基因,随着反转基因舆论兴起,2007年首提严格执行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2012年改为了“分子育种”这一与转基因相近的说法。到了2015年,随着民间舆论对转基因的妖魔化加强,作为一种回应,当年的一号文件,提出“科学普及”。但与此同时,从以前的“积极研究,谨慎推广”的口径回缩了,没有再提推广。某种程度上,中国社会对转基因作物的错误认识,甚至“妖魔化”,实际上已经阻碍了中国转基因产业的发展。
四、
预制菜的防腐剂、小麦青储、转基因、快递送上门,其实都是舆论现象。舆论是公众意志的表达,但由于公众认识水平的限制和外在环境的影响,公众意志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大多数情况下,它往往是错的。
反工业化、反防腐剂、不送上门的快递、粮食恐慌……这些是老百姓生活中的痛点和思想深处的传统恐惧。这背后,有些是传统的、不必要的恐慌,有些有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原因。解决起来都是复杂的,需要多方面考虑的。
愤怒和恐慌只流量的法门,所以,很多自媒体,选择这类热点话题时,为了流量,会迎合老百姓的观念,放大误解,煽动他们的恐慌与愤怒,最终形成舆情。
当这个舆情一旦在民间舆论场确立之后,其他正规的、传统的媒体,也必然跟随这个热点,并且在态度上,也不得不向已经流行的观点低头。
当主流机构媒体让步后,就会对行业专家形成压力,他们也不敢“乱说话”,最后层层递进,最终形成政策。
最终主导政策的就成了底层意志。老百姓高兴了,但产业朝着错误的方向,最终是全民受损。
现代社会,各种社会的经济的问题,都是非常复杂的,不是普通老百姓、靠看三条两分钟的视频,就能理解,做出正确判断的。政策应该在舆情面前保持定力,这才是真正地对人民负责。
另一方面,任何行业都必须明白,现在比任何时候,公共沟通都更加重要。
要让公众科学、理性地认知自己的行业,自己的行业才能发展,而不被舆情通过政策打倒。一般来说,行业头部企业要发挥这个带头大哥的作用。如果行业集中度小,任何厂家的体量都不足以承担教育消费者的成本,那么,一个紧密的行业协会,就应该承担起积极地与公众沟通、科普、达成理解的重任。这对任何行业都将越来越重要。
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bdd666555
已开快捷转载,欢迎转载
已开过白名单的公众号,转载请遵循转载规则
欢迎关注更多深度文章
往期回顾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