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近乎正常”的家庭背后,有怎样的痛彻心扉?

“近乎正常”的家庭背后,有怎样的痛彻心扉?

文化

这是郝景芳的闲聊自留地,关不关注请随意~~


我很少直接推荐影视或者演出,但是今天很想给大家推荐一部对我影响深远的音乐剧:

《近乎正常》

这部音乐剧讲了一个家庭的故事,父亲、母亲、儿子、女儿,不管你是以什么身份和视角带入,其实都容易在里面找到一定的共鸣。而我由于自己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我非常容易带入了母亲的视角,这就使我在观看剧目的时候猝不及防被击中,泪流满面。

在我当初去看剧之前并没有做功课,不知道这个剧的剧情是什么,刚开始看的时候甚至觉得有一点莫名其妙,但是在中途,当我真的理解了这个剧演的是什么内容,就开始不可自拔,一直陷入凶猛的情绪,眼泪像自来水一样不断的往下流,这是因为我能够深深地带入剧中痛苦的母亲。

自己如果没有做过母亲,可能还只是做一个旁观的艺术作品来欣赏,但是自己做过母亲就会有非常强烈的代入感。那种情感的撞击让我在看完这部剧之后久久沉浸在其中。

我来说一下为什么这部剧对我的影响如此深刻。



深刻:前所未有的心理音乐剧

我把这部剧评为前所未有的心理音乐剧。

因为它不仅有好听的音乐和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对于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刻挖掘。

故事讲的是一个看上去完美的4口之家,在脆弱的日常生活表面之下隐藏的深深的痛苦。这个中产家庭父亲有良好而稳定的工作,母亲是一位全职太太,儿子和女儿在上中学,女儿是一位勤奋的学霸,而且钢琴弹得很好,儿子相对调皮,浪荡一点,但是也很阳光可爱。这样的家庭隐藏的痛苦是什么呢?

从剧的一开始,我们就会有一种不太舒服的感受,似乎全家人都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什么?维持着表面上像玻璃一样脆弱的完美的平衡,但是又时时处处看到一点细微的裂痕,很快我们就揭开了真相。这样一个家庭的运转很大程度上是撑在妈妈的身上,家庭的和睦稳定和他把这个家庭照顾得好是息息相关的。但是实际上这位母亲却已经吃药治疗精神疾病长达16年的时间,16年,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时间。



16年中这位妈妈一直和双相情感障碍在做斗争,要吃很多种药,这位父亲一直在帮母亲寻找好的精神科医生,并且也一直在鼓励他多吃药来维持生活的正常稳定。这位母亲一直在和幻觉做斗争,也和自己情感和精神的障碍作斗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肯定是有感受的,孩子能感受到压力,也会有自己的痛苦之处。

姐姐更想通过考试逃离这个家庭,或者说表面上看起来的完美其实充满了虚假,这个家庭的问题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答案在于一个不存在的孩子。

某一天当女儿带着她的男朋友到家里做客的时候,突然道出了一个惊天的真相,家中的男孩其实只有母亲能看见。母亲还会给家里这个不存在的孩子过生日,这个不存在的孩子其实是她的哥哥,在出生几个月之后就因为疾病而治疗无效去世了。

母亲从那一天开始就一直能在家里看见这个幻影的孩子,后来生的女儿都生活在这个已经消失的哥哥的阴影之下。


当知道惊天真相之后,所有的不理解都在那一瞬间能够被理解了,母亲的痛苦是什么?她是一个被幻影萦绕的母亲,为了去除这种幻影和由此带来的情绪情感上的痛苦,她不得不一直在看心理医生,吃很多的药,吃不好,和心理医生也有很深的羁绊。而父亲知道母亲这种痛苦,也非常希望能够缓解母亲的痛苦,但是他除了帮母亲去寻找心理医生和新的药,也没有任何办法去做些什么。

女儿的感受,我们也很可以体会到,在这样一个家庭,母亲的精神不稳定,有很大的心理问题,而父亲手足无措的守护护着一个脆弱的母亲,女儿会觉得自己是被忽视的,自己的问题没有人关心也没有能够得到处理。

我们能看见,母亲是家庭核心中的核心,如果母亲积极健康阳光,可能全家就是一种积极阳光健康的状态。如果母亲陷入到了精神的困境,整个家庭也陷入到困境的漩涡中。


为什么母亲眼前的幻影不能消退?为什么母亲经过了16年的治疗还是没有好转?

其实是因为母亲心中对于第一个死去的孩子无法言说的怜惜,爱、遗憾和后悔。这就是为什么我在看剧的一瞬间,当我知道这个真相的一瞬间就被击中,从此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可能只有做过母亲的人才能理解剧中母亲的痛苦。一般旁观的人都会觉得一个已经逝去的孩子就让他逝去,他既然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我们继续过我们好好的生活。

但是只有做过母亲的人才知道,一个孩子从他开始在肚子里孕育的时候,母亲就已经幻想了很多与他的交流,有很多感受是母亲和这个孩子之间能够体验到的。

母亲会感觉到一个肚子里的孩子也是活生生的生命,尤其是当这个孩子已经出生,母亲更是能够感受到哪怕几个月的孩子,他的喜怒哀乐,他对自己的情感依恋,他和自己之间深深的情感联结。

在这种情况下,母亲会产生一种深深的执拗,即使全世界都说放弃这个孩子,母亲也会觉得我不能放弃他,我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纽带,我必须要牢牢地抓住他。这种母亲天然的本性的执拗,就会转化为长时间的无法释怀的情结。

这里面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是害怕自己背叛这个孩子。对于死去的孩子而言,母亲害怕自己放下执念,忘记他就等于背叛,担心全世界都忘掉他,他就消失了。

母亲幻想着自己就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依附,所以母亲在这样的执拗的情节下,就能够持续不断的看见那个孩子,看见这个孩子一点点长大,哪怕这个孩子在7个月的时候已经去世,可是母亲仍然能看到他长成为一个真正的十几岁的少年,能够看到他和自己在不断的持续的沟通和交往,母亲更害怕的是自己的放下会让这个孩子彻底消失。



这样的家庭对于还活着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这里面我们不得不说关于父母的心理学的分析,就是父母对于孩子的“看见”和“看不见”。

我们每天和很多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同一空间里,但不意味着能够真正的看见对方的存在。看见指的是心理上的看见,就是你能够真正的体察到对方的心理,你关心他的心理发展,你能够感同身受的和对方的内心站在一起,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看见。

在这种情况下,当母亲时时刻刻能看见死去的孩子,毫无疑问对家里活着的孩子是有很大程度上看不见。歌词里面有很多很深刻的金句反映了这一点,比如说:

“超级男孩和看不见的我”

“他已不在,我还在”

“看着我,别躲开”

“我存在,就在你身后”

这些歌词都非常深刻地反映出家庭真正的尴尬之处,在于母亲看着一个已经不在的灵魂,而她看不见真真实实在她身边的灵魂。

母亲对于儿子的死亡感受到痛苦,她不想背叛儿子,可是在这带来了她对女儿的一辈子的痛苦,她在某种程度上并没能够真实地忠诚于其他的孩子,因此这就使我们越来越深地接近了这个剧给我们的终极问题:

已经过去的痛苦和当下生活着的人,我们如何去处理,如何去平衡?


除了一个已经失去的人,其实还有很多无法释怀的过去,某一次选择、一次意外、一次失误,一次痛彻心扉,这些都有可能让我们沉溺在过去中,以至于无法面对当下,无法看见当下。

其实困扰母亲的就是三个“如果”的问题:如果我当时没有这样选择或这样做,他会不会还在?如果他还在,那么他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我把他忘记了,是不是他就会彻底灰飞烟灭?

这几个问题都是我们在生活中面对过去的痛苦中,最难以释怀的几个。“如果”问题其实意味着:一个如果问题就等于一个平行宇宙,当你思考“如果这样会怎样”,“如果不是这样会怎样”,其实你就进入了跟当下的世界不一样的平行宇宙世界。而你如果真的进入了平行宇宙世界,你眼前看见的都是平行宇宙世界的生活。仿佛你逝去的人还在你眼前,那么你必然是看不见当下这个世界。当下这个世界里的人必然会感到痛苦,因为他们被你忽视,他们感受不到你对他们的真切的爱。

即使这位妈妈做了她所应该的所有责任,每天早上做三明治送孩子去上学,尽到一个家庭主妇应有的责任,她还是没有办法让她的家庭感受到她的存在。

这就会涉及到我们如何去面对过去的创伤,我们自己本身是创伤的受害者,但是如果我们不能面对过去的创伤,我们就可能让一次性的创伤带来对于更多人持续性的持久的创伤。这里面最重要的主体还是被创伤伤害到的当事人自己。除了我们能够帮助到自己,没有人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


那么,如果我们经历过去的创伤,有几个方法可以让我们走出创伤?

第一,看见现实中的人,知道现实和回忆一样真实,不仅回忆中的那个孩子是真的,现实中的孩子更是真的。我们不能因为对于回忆中的看见而对现实看不见。

第二,停止自我攻击,包括对于遗忘的内疚,有很多时候我们会让自己不敢遗忘,不能够转过头来看到现在的当下。因为我们会觉得自己的这种转头行为本身是错的,我们会不停的对自己攻击,进行长达几十年的自我惩罚。但其实转过头去面向当下,面向新的未来,这个行为不是错的。我们可以对过去进行好的哀悼、缅怀和纪念,但是可以不用让自己沉溺在过去,这不是唯一的纪念过去的方法,我们面向未来过好自己的生活,这也不是道德上可耻的行为。

第三,让自己拥有力量,知道一切改变可以从当下开始,只有当你心中拥有力量,当你告诉明确的告诉自己,我可以不受伤害,我可以不再被过去困扰,我可以此时此刻就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去过好现在的生活。只有当你自己跟自己这么说了,在那一念之间,你才有可能从从现在开始过一个新的好的生活。


感动:最完美的艺术升华

最后我给大家强烈推荐一下《近乎正常》这部剧的所有音乐和舞美,因为很少有音乐剧是全球顶尖大师精心设计过的舞台效果。

这部剧的音乐作曲汤姆·基特是美国作曲家指挥家,他凭借这部剧近乎正常,获得了2010年的普利策戏剧奖。除此之外,《近乎正常》还获得了两个托尼奖和一个外围评论家奖。原版的编剧和作词是布莱恩·约克,美国剧作家、词作家、奈飞制片人,他也凭借《近乎正常》这部剧与汤姆·吉特共同获得了2010年普利策戏剧奖,以及他创作的迪士尼音乐剧,《怪诞星期五》被改编为音乐电影,搬上迪士尼频道。

导演是美国著名的戏剧导演演员编剧约瑟夫·格雷夫斯,他是莎士比亚戏剧专家,在国内导演的作品已经超过60余部,包括《我,堂吉诃德》、《近乎正常》,《Q大道》,《一步登天》,《音乐之声》等等百老汇经典的音乐剧的中文版,而且他自己也曾经主演过《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等等多重的戏剧作品。其创作并主演的英语独角戏《一个人的莎士比亚》已经在国内百余城市进行了数百场演出,常演不衰。

舞美简洁、华丽、多元,它让技术和艺术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有的时候我们会突然进入了非常超现实的意识空间,但有的时候又会进入到我们每个人都接触到的现实世界,在这种超现实与现实世界的切换,其实靠的是舞美不懈的追求和努力。我们在多个剧情当中会看到几条平行线的对话和叙事,有女儿和朋友的对话,有母亲和心理医生的对话,这种平行叙事之间的切换,其实大量靠的是音乐灯光效果和舞美的良好设计。除了剧情方面,也可以让我们在艺术方面获得很大的提升。


在这里我不得不感叹,七幕人生团队选择的剧目永远能够让我们得到艺术和心灵上的双重升华。

我们平时在生活里面经常听到很多道理,但是却无法实现,原因就在于:道理只是触动了我们的表层皮层的理性层,但是真正的故事它能够触动我们的感性层,触动到我们更深的情绪内核以及我们身体对一件事情的理解。只有触及到更深的感性层,我们才能够把一些道理内化到心里去执行进行,这就属于艺术的疗愈,艺术会让我们的很多感情在眼泪中倾泻而出。

其实最早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书里面就会写到,艺术的作用就是让人得到净化,在戏剧的舞台上一个人眼泪倾泻而出,得到非常兴奋的体验,或者让他的悲伤感情喷涌而出,都可以得到心灵的净化。

《近乎正常》的疗愈作用,其实是超过了很多本理论的心理书籍。七幕人生的选剧总是很精心,之前我们去看到过像《蒂尔达》《我,堂吉诃德》这样的剧目,就会带给很多人非常多的心灵的触动。

幕人生的音乐剧本身都是很好的具有教育效果的作品,这部《近乎正常》,建议10岁以上的孩子全家或者是父母双方去看,一定都能有非常好的收获,因为这更多的是给我们每一个人心灵成长的教育。

期待这部《近乎正常》,能够给更多人心灵上的感动,能够让更多人从创伤中走出来,在眼泪中获得心灵的疗愈和成长。

《近乎正常》目前正在全国热映,以下是巡演城市的日期和时间:

4.5-4.14 北京
4.19-4.28 上海
演出时间有限,不要错过北京和上海的演出机会。扫码小程序就可以选择购票,景芳说的读者还可以获得480档位以上票价的九折专属优惠。



————————————————————

商务合作,请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央行最新发声! 事关国债; 利好! 中国资产大涨, 特斯拉盘后涨超11%; 这样的家庭每月补助1970元→什么是采访大忌?如何跟采访对象“套近乎”?这样的家庭,不适合把孩子送出来留学“清华杀妻男这种家庭背景,为啥还会去湾区做码农啊?”房东凯(11)揭秘式影片有怎样的叙事结构?一个“家运旺”的家,有好风好水的滋养沉默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问界M7高速上碰撞起火,3人遇难!车企回应:积极配合警方调查,事发时车速115km/h,安全气囊正常打开,动力电池包特性均正常直播预告 | 顾少强:做个“正常”的心理人,行不行?大批安省人崩溃!北约克华人亲历:做这事后被家庭医生抛弃!“我的家庭医生开除我了”他拍出中产家庭的痛,却最怕看哭大家踏雪临渊--优胜美地冬日之旅谁是“近眼显示”之王?郭晶晶晒的家庭照火了!网友:这样的孩子,很难不优秀正常的左心室射血分数阈值真的“正常”吗?如何让他人对你敞开心扉?关键在于这两点——历史上最有名的两位俄国大帝事事“玻璃心”的孩子,背后都有个焦虑的家长大咖云集!「Design With Nature Now 当今之设计结合自然」南京站会有怎样的惊喜?在加州卖“三蹦子”,中国25岁小伙首日进帐上万,但利润近乎于零(古詩英譯) 微雨 – 李商隱离婚女人(26.“幸福”的小兰。)儿童心理专家陈默:“以孩子学习为中心”的家庭,培养不出爱学习的孩子一顿饭吃出了,这样的家庭创伤花40万元买“院士”?欧洲自然科学院中国代表处:不会卖资格,被授予院士的中国人多“很正常”近乎灾难!就在JFK!4架飞机险些穿过同一条跑道相撞!这部高分国产片,拍出了中国家庭最隐秘的痛判了!华人一家痛彻心扉!华男奋力打拼却惨死街头!父:他1个月跑烂1双鞋,每天早出晚归…什么样的家庭,能养出小太阳般乐观自信的孩子?看了神舟十八宇航员家庭背景,才明白人一生有3次改命的机会没有希望的狂欢,究竟能有怎样的救赎?合法移民近乎全部停滞!最新绿卡排期让人心碎,合法移民美国越来越难美国最“正常”的州?伊利诺伊州打破常规,脱颖而出你的科幻世界有怎样的世界观?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