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造型必虚有其表?那是你没看懂OMA最得意剧场——“台北演艺中心”!
© OMA by Chris Stowers
2009年OMA建筑事务所从135个多功能剧院国际竞赛方案中脱颖而出,以“士林夜市鸳鸯麻辣锅”为灵感的空间概念获得台北演艺中心的设计权,一度饱受争议。
经过11年的等待,这栋颠覆了剧场盛事的建筑于今年3月开启试运营阶段,预计7-8月正式开幕,也让诸多吃瓜网友直呼:“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出张王台北演艺中心视频截图 © Building Surfer on Youtube
在Youtube博主“出张王”近日发布的台北演艺中心“完工开箱视频”里,我们追随博主的视角,识得了这个建筑内外不为人知的一面。
这个网友戏称“皮蛋豆腐”和“那颗球”的建筑终于迎来了它的风评“逆风翻盘”
还等什么,OMA台北演艺中心的“高光时刻”,需要你我见证
出张王台北演艺中心视频评论区截图 © Youtube
作者|Long
编辑|瑾年
- 01 -
一颗巨球”的诞生史
© OMA by Chris Stowers
博主“出张王”在Youtube平台以录制建筑实录视频而闻名。他此次受主办方邀请录制这栋OMA操刀设计的地标建筑的“开箱视频”,一改之前对此建筑“丑”的偏见,直呼惊喜连连。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 林軒朗
置身于开放的一楼空间,博主“出张王”迎来了他在台北演艺中心的第一重惊喜:OMA让出了一楼空间作为公众的半室外活动空间,打破文化建筑“艺术壁垒”的固有印象,可供公众探索和穿梭,增添亲民感。此外,台北表演中心的一楼设计了黑白相间的同心圆图案,以圆的中心点将行人引导至剧场入口,实现室外到室内的巧妙联动。
© OMA
© OMA/Building Surfer on Youtube
问询处后台空间的舞台升降机更是带给了博主第二重视觉上直观的惊喜。“出张王”将建筑内部形容成一个“透明机械表”,透过内部大多数墙面的网板和穿孔板完成面,整个建筑的设备、管线、射灯皆显露于视线之内,成为了整座建筑必不可少的主角。中央的方形体块抬高,任四周的街道延伸至剧场内部,起引导的作用。它的外表选用每片高5米、重达300公斤的双层曲面波纹玻璃围合而成,极具通透感,与室外于无形中交互和渗透,让建筑纹理更加丰富。
© Josh Peng
“当代艺术是没有理由萧条的”,OMA的这句话引导着台北演艺中心的设计理念向传统挑战,采用相反的策略,让建筑内部的机制作为建筑的标志性外观,为公众展示当代艺术之美。“出张王”的讲解中提到,场馆的一二层使用低调的银、白、灰色,剧场空间选用独特的“北艺蓝”,绿色被用于演员休息室和运营办公室,粉色则是用于排练室,寓意“艺术正在孵化中”。在夜晚降临时,透过建筑外部的透明材料,各空间墙壁外的色彩为其镀上了一层“颜色语言”,在灯光亮起时便可知道哪一部分处于运作之中,颇具意趣。
© Frans Parthesius, courtesy of OMA
早在1994年初OMA建筑事务所的Rem Koolhaas和David Gianotten 来访台湾进行场地调查,就意识到了欧美文化与当地文化对表演艺术理解的差异性。当地居民不会像欧美人一样,身穿西装在观看表演前提前1-2小时到场,而更多的是表现出对表演的自由和随性的态度。这也在之后影响了台北演艺中心的设计概念。OMA从士林夜市中汲取灵感,打造了略不对称的空间立体组合,对20世纪的剧院设计进行了一次大胆的革新。
© OMA
- 02 -
剧院设计“从来如此,便对吗?
© OMA by Chris Stowers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 林軒朗
从建筑形体上论台湾演艺中心最吸睛的部分,那自然当属穿插于中央共用空间主体的球体、长方体和梯形体块——它们分别对应着全球首创的球剧场、“蓝盒子”实验性表演空间和1500座的梯形剧场。“出张王”更是在他的视频中,将这种“三合一”的剧场空间组合与可以自由调味的鸳鸯火锅作比。Koolhaas对剧场进行了有效和合理的切分,使得这三个各具特色的剧场空间既可各自独立运作,又可灵活组合、串联使用以满足各类剧场场景需求,可谓是“一锅入味”。
出张王台北演艺中心视频截图 © Building Surfer on Youtube
这个夺目的球体外部由铝板焊接拼凑而成,观众可穿梭球体内壳与外壳间的空间到达其内部——“球剧场”的观众席,而内壳与中央方形体块交汇形成了活动式空间,勾起人的无限遐想。球剧场共设有800个席位,从贯穿始终的“北艺蓝”Pantone 646深蓝色系,到剧院的座椅设计,都是由OMA建筑事务所完成的,极具诚意。设计者利用巧妙的设计拉近了舞台和观众的距离,让互动再度成为表演艺术空间不可或缺的元素。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 林軒朗
©OMA
“蓝盒子”是实验性的表演空间,在这里是替代传统“黑盒子”剧院的存在。为了达到预期的视觉效果,整个剧场空间选用了吸光系数最高的深蓝色以达到全黑的效果,这也是让“出张王”再度惊喜之处。
“蓝盒子”©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梯形剧场”拥有可容纳120人乐队的空间,是适合商演和音乐剧表演的场地,灵活多变的空间可满足不同形式的表演需求。
“梯形剧场” ©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超级大剧场可通过将梯形剧场和“蓝盒子”组合而成,活像一个工厂式的空间,高度可达100公尺,极具突破的空间延伸感,形成可容纳新型特殊戏剧形式的存在。
超级大剧场 © OMA
传统的剧场建筑都有前后两面之分,而台北演艺中心的每个独立的剧院造型都自中央方形体块向外突出,具有多个界定观众席量体的“正面”。就连“出张王”也禁不住从舞台灯的猫道和球剧场的入口处驻足,近距离观赏这些精巧的剧场设计。三座剧院就像悬浮于宇宙中既孤立又彼此联系的星体,在黑暗中是那样的孤独与神秘,却又吸引着游人去探索、去追寻,供人们想象其背后无限的可能性。
剧场概念 © OMA
© OMA by Chris Stowers
- 03 -
从“先入为主”,到“另辟蹊径”
© OMA by Chris Stowers
在视频的最后,Youtuber“出张王”重提台北演艺中心在视觉上“先入为主”的美丑偏见,以及诸如此类的建筑作为容器之于“使用者”的意义。在这段讨论之中,一个公共文化建筑的实用性是重中之重,也是让剧场艺术与公众“无界”的突破点。
参观步道流线分析 © OMA
在演艺中心方案设计之初,主设计师们就指出要建立贯通剧院公共设施和生产空间的“公共流线”,增强公众与建筑的互动性,让更多的人参与和充分体验艺术创作的流程。为了迎合这一理念,台北演艺中心的公共动线——以显眼的橘光灯板墙作为起点的参观步道应运而生。
参观步道 ©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在“出张王”看来,参观步道入口和墙壁外的橘色是“对未知的探索”的象征。循着他的镜头进入参观步道内,可见步道内橘色的灯光隐去,取而代之的是暗色墙面和低光源,带来与观赏表演的通道隔绝的沉浸式空间体验。
参观步道,出张王台北演艺中心视频截图 © Building Surfer on Youtube
设计者通过这个独立的步道将整个设备、后台、表演舞台和排演间呈现于参观者眼前,使曾被隐藏起来的生产空间变得“可见”和“触手可及”。在廊道的最高处设置有观景平台,以花坛和阳台为略不对称的折叠平面,足以将剑潭公园的景致尽收眼底。这一设计让公众在剧场建筑内将表演置身事外,更好地亲近艺术运作和空间本身,是对当代表演艺术空间的大胆革新和致敬。
顶楼屋顶花园 ©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近年来,我们看过了太多演艺中心运用传统剧院外形作为其内在保守的十九世纪剧院空间的“掩饰”,保留象征社会阶级观念的包厢概念和基本构造,以雷同的空间组合呈现给公众相似的剧场体验。作为这座城市象征性的文化建筑之一,台北演艺中心并没有延续其作为剧场建筑的“宿命”,而是打破典型剧院设计“一座大型演艺厅、一座中型剧场和一个黑盒子剧场”模式,探索现代剧院发展的自由和无限可能。
© OMA by Kevin Mak
这或许就是博主想通过这个建筑开箱视频传达给我们真正的“意外之喜”:OMA的这座剧场建筑不是主观共识达成和既有模式堆叠的完美产物,而是能在城市层面上普罗大众,真正让“使用者”感受其方便、实用和有趣之处的作品。
结束语
通过对Youtube博主“出张王”的视频进行深入解读,
你有get到这座OMA近年来最得意的剧场建筑的精妙之处吗?
当我们摒弃对建筑主观的审美评判和“网红造型必然虚有其表”的心理臆测,
将眼光聚焦于建筑的空间体验感和机能性,
我们是否会在建筑实用性的层面与“出张王”产生共鸣呢?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与我们交流你的心得和看法!
建道有群啦!!!
点击 阅读原文 即可进入 建道官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